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冰雹在空间分布为林区冰雹日数最多,牧区和农区日数相差不大;集中发生在4~10月,峰值为6月份;发生时段集中在12:00~16:00;且持续时间为3~5min的冰雹最多;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呈现出冰雹日数为少-多-少-少、并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的特征;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冷涡型是产生系统性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2.
3.
尹恒  李易 《农技服务》2011,28(7):1053-1055
利用Micaps处理客观分析、数值预报、卫星云图以及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01年4月8~10日发生在十堰市历史罕见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新地岛以西高空小槽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垂直散度场、速度场配置与产生较大降水关系密切,寒潮过程中特征反映出与暴雨过程存在类似点;云图分析显示秦岭等大地形对北方冷空气南下速度存在阻挡作用,是预报这类天气的一个关键;槽底负涡度平流、槽前疏散场的正涡度平流是其动力因素,槽前暖平流提供了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乌兰察布市2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0.25°×0.25°)等对2014—2015年冬季乌兰察布市2次寒潮天气天气实况、环流背景等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014年11月30日过程属于阻高崩溃型,冷空气经西北路下滑,地面冷高压补充南下,等压线密集,造成大风降温;2015年1月26日过程属高压脊发展型,冷平流中心偏东偏北,地面冷高压分裂南下,故降温幅度较前者小,风力也较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产品,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4年11月26~27日呼伦贝尔市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极涡亚洲一侧强度偏强,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堆积形成横槽,乌山阻高迅速建立、崩溃致使横槽转竖从而引导冷空气南下东进,产生剧烈的降温;黑海-里海地面高压发展强盛,向东伸展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并导致贝湖气旋分裂演变为东北低压,高低压之间强大的气压梯度力导致大风的产生;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冷平流导致气温骤降,低层弱上升运动起到了辅助降温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天祝县寒潮天气分析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天祝县乌鞘岭气象站近67年的寒潮天气实况资料,分析了天祝寒潮天气发生的气候规律,初步探讨了寒潮天气发生的环流特征,找出了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寒潮天气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吉林省50个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吉林省1961—2010年寒潮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对影响寒潮天气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提高寒潮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根据寒潮标准,对新疆东部哈密区域50年的寒潮天气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新疆哈密地区寒潮最早出现在9月2~3日,最晚出现在5月22~23日;四季中春季出现最多,为101次,秋季41次,冬季27次;50年来哈密地区寒潮天气过程出现次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哈密地区北部寒潮出现频次、强度高于哈密地区南部,初寒潮北部早于南部,终寒湖北部晚于南部;寒潮入侵路径主要有4条:西方路径、西北路径、北方路径和超极地路径。  相似文献   

9.
皖东南地区寒潮的气候特征(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皖东南地区1961年10月1日-1991年月31日每年的冬半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皖工南地区寒潮冷空气源于北冰洋,其路么88%经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南下影响本地区。(2)全区性寒潮每年平均1.6次,但年际差异较大;92-3月份出现寒湖次数最多,10月份无寒潮出现,(3)测第拔高度高则寒潮年平均镒数多;宣城、郎溪、广德地区年平均次数最少,旌德、绩了多。(4)寒潮48h最大降温幅度为19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2月19~21日发生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寒潮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特征、中低层锋区、地面冷空气的引导气流、移动路径及物理量场因子的变化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大同的冷空气、大风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揭示了大同市区域性寒潮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强寒潮来临前除环流形势和地面冷高压有显著特征外,物理量场变化也有规律可循,从中找出预报着眼点,提高预报能力,对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NCEP资料以及自动站观测资料,从寒潮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温度结构特征以及物理量场上对2015年3月29~31日博州地区出现的寒潮暴雪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此次寒潮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及特征,为类似天气的预报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德庆测站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分析德庆县2010年12月14日至18日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天气特点和环流演变过程。分析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具有前期回暖明显、降温剧烈、湿冷开始、干冷结束的特点,为一次较典型横槽转竖型的寒潮过程。最后提出防御寒害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天祝县乌鞘岭气象站近67a寒潮风雪天气实况资料,分析了天祝牧区寒潮风雪天气发生的气候规律,初步探讨了寒潮风雪天气发生的环流特征,找出了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4.
对2016年1月22—24日(过程1)和2月13—14日(过程2)2次寒潮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和寒潮天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均由横槽转竖造成寒潮爆发,但过程1转竖时间较晚,过程2转竖时间较早;影响系统不同造成2次过程降水量及降水性质有明显差别。过程1只有强冷空气影响,形成冷流降雪,且因1月海水温度较低,造成降水量级相对较小;过程2中高空槽、70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气旋的较好配合造成多地降水超过同期极值,且前期为降雨后期转为降雪。前期气候背景的不同造成2次过程最低气温也有明显差异。过程1前期不断有小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已使各地气温不断下降,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主体过境,使各地气温进一步下降,多地最低气温打破历史极值;过程2前期受暖平流影响基础气温较高,所以最低温度未创新低。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天气资料和陕西秦智网格预报产品,对2018年4月5至7日延安市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500hPa高空槽转竖东移过程中,西伯利亚中部冷空气经西北路径向东南推进,爆发此次寒潮天气。对于本次寒潮天气过程,秦智网格系统准确预报出此次降温的开始和持续时间、降温趋势、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为提前预报和及早开展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当平流降温起主要作用时,秦智网格系统最低温度预报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非绝热降温起主要作用时,秦智网格系统最低温度预报结果与实况相比偏高,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应用天气分析方法,对大连北部地区2013年11月9—10日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为横槽转竖型。高空500 hPa天气图上-44℃冷中心位于120°E;55°N~60°N;对应高空700 hPa天气图上冷中心为-32℃;而地面天气图上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 060 hPa,标志着冷空气的堆积达到了可产生寒潮的强度。由贝加尔湖暴发南下的冷空气偏北、偏东,大连地区只有最北部庄河站达到了寒潮标准,24 h内最低温度下降9.1℃。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大连地区寒潮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18.
杨桂娟  鄢志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33-16835
采用锦州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36年大雾资料,初步统计分析了锦州地区大雾的气候特征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锦州地区大雾有明显的日变化,大雾生成时段主要在00:00~08:00,占总数的77%;大雾消散时段频率最高出现在08:00~12:00,持续时间以0~4 h居多;锦州地区大雾年平均为24 d,一年之中大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其中夏季7、8月为最多,秋季9、10月次之,春季最少;大雾年际变化明显,36年来大雾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70和90年代为大雾的低值区,80年代和2000年以后为大雾的高值区,特别2000年以后大雾日数明显增多。大雾发生时主要与湿度、风、气压、温度等气象要素有关,发生大雾时相对湿度均在90%以上,风速一般小于3 m/s。锦州地区出现大雾的5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可分为平直纬向环流型、槽后西北气流型、高压脊型和副高后部型等4种类型,地面系统主要以变性弱高压和地形槽为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种气象资料对2008年4月18日北疆强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寒潮天气暴发前期,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后顺转,脊前东北风带加强,使得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在横槽中堆积。高压脊部分东南垮,导致强冷空气大举东南下,强寒潮天气暴发。与强寒潮天气相伴的大到暴量雨夹雪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22-25日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简要的分析.由于温压场分布不对称的移动型冷高压在东移南下的过程中,受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的过程中,带来了这次隶属于2015年冬季的首次寒潮天气过程.脊前强偏北风使冷空气在横槽后部集聚,使横槽向南加深,得以发展;而随着冷空气的不断积聚以及横槽后部阻塞高压的崩溃,使横槽转竖,冷空气大规模向南爆发.在寒潮所经地区,造成了明显的大风和剧烈降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