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超  陶群 《兽医导刊》2016,(4):202-20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双节RNA病毒科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法氏囊、肾等器官,是危害世界养禽业的三大疾病之一,给我国的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青年鸡的一种以免疫抑制为特征的疾病,它能引起法氏囊的严重病变。这种病是由双股双片段RNA病毒引起的,该病毒是双股RNA病毒科的一个成员。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途径主要是用减毒或灭活苗免疫鸡群。在美国和欧洲认为法氏囊病毒有两种血清型,但只有血清I型病毒用于制备商品性疫苗,血清Ⅱ型病毒无致病性。最近有报道,从患有法氏囊病且有高水平抗体的鸡中分离出一株血清I型法氏囊病病毒,这一株病毒是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株。有人认为具有不同抗原性的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出现是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传染病.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股RNA病毒科禽双股RNA病毒属,又叫双股双节RNA病毒.该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造成免疫抑制,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使鸡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科(Birnaviridae),禽RNA病毒属。IBDV有4种成熟的结构蛋白:VP1,VP2,VP3和VP4,相对分子量分别为90kD,41kD,32kD,28KD。其中VP2和VP3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分别占病毒总蛋白的51%和40%,VP1和VP4含量较少,分别占3%和6%是病毒的次要蛋白。1995年,Mundt等从IBDV感染细胞中鉴定出新的蛋白质命名为VP5,其相对分子量为 21kD。  相似文献   

6.
1病原学 病毒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IBDV粒子为无囊膜病毒,呈球形,单层核衣壳,二十面立位对称。血清学上将IBDV分为2个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血清Ⅰ型有致病性,血清Ⅱ型没有致病性。血清Ⅰ型IBDV分为经典毒株、超强毒株、致弱毒株和变异株。在致病性上,变异株主要以亚临床感染的免疫抑制为主,不引起法氏囊的明显炎症反应且感染鸡胚死亡率不高。  相似文献   

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被称为冈博罗病或者是腔上囊炎,主要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所引起传染病,并且是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急性的传染病。IBDV属双股病毒科中的双股病毒属,是单层衣壳,没有囊膜,属于红细胞凝集特性。这种病毒要是按照病毒中和特性来划分的化可以分成血清Ⅰ型以及血清Ⅱ型,要是按照其毒性强弱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经典毒力株、较弱疫苗株、超强毒株以及变异株。这种病毒的耐热性是非常强的,利用紫外线消毒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原体。由于急性感染的高死亡率和亚临床感染严重的免疫抑制,IBDV对养禽业经济上有重大的影响[11,14]。IBDV共有两个血清型,即1型和2型,血清1型对鸡有致病性,血清2型分离自火鸡,对鸡无致病性。J.Rosenberger(1985)首次从美国特拉华半岛肉鸡群分离到4株IBDV变异株,1987年,荷兰、比利时爆发了与美国株不同的超强病毒(vvIBDV)。而后,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分离到超强毒株。李树根(1991)等首次在国内分离到血清亚型株,李德山(1991)首次报道了中国超强毒株,朱爱国…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一种含二片段基因组的双股RNA病毒,属于双股RNA病毒科,能引起雏鸡急性、高传染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即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已发现该病毒有两个血清型,称为1型和2型,血清1型还包括几个亚型。两个血清型均可感染雏鸡和火鸡,但只发现雏鸡发病。在自然感染的雏鸡中,最早的观察之一是病毒对淋巴组织的作用。病毒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雏鸡和育成鸡.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由双股RNA组成,无囊膜,淋巴组织、法氏囊为病毒攻击的主要器官.该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给养鸡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琼脂扩散试验以及易感雏鸡接种等.介绍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Bimaviridae),禽双股RNA病毒属(Avibimavir),该病毒含有5种主要蛋白,即VPI~VP5。目前已知法氏囊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1型和2型,可用中和VP2的单克隆抗体将它们区分开。两型病毒的抗原相关性小于10%.因此相互交叉保护作用低。血清1型病毒为鸡源毒株,只对鸡致病。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交叉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试验表明。血清l型病毒还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各亚型之间的抗原相关性约为10%~70%,即有明显差异,因此是造成临床上免疫失败和病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清2型毒株为火鸡源毒株,一般对鸡和火鸡均无致病性。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变异性较强,易发生毒力和抗原变异.抗原变异主要发生在VP2上。但近几年各国流行的超强毒株其位置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韩志辉,贾秉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分为血清Ⅰ型和Ⅱ型。只有血清Ⅰ型病毒有致病性,并可引起免疫抑制。而血清Ⅰ型1BDV出现抗原变异,目前确定有6个亚型,...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为双股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毒粒子没有囊膜,由核酸和衣壳组成,核酸为双节段双股RNA.病毒粒子由32个壳粒组成。病毒粒子直径58~65纳米,细胞内病毒粒子直径20~30纳米。病毒呈卵圆形,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相似文献   

14.
引言据报道,血清Ⅰ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可使已接种疫苗的肉鸡致病。1984年,从马里兰州肉鸡中获得了一个称为MD的血清Ⅰ型毒株,在有抗IBDV抗体存在的情况下仍可引起法氏囊病变。1985年,从Delmarva半岛的肉鸡中分离出四株在抗原和致病性上与标准病毒不同的血清Ⅰ型IBDV。从密西西比州肉鸡中分离出两株能在已接种商品疫苗的小鸡中引起法氏囊病变的IBDV。1988年,从佐治亚州鸡中分离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呈暴发趋势,严重危害了养鸡业生产,笔者就近几年对于本病的防治经验介绍如下:1病原学本病病原属于双股RNA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无囊膜,大小约60nm。本病毒有两个血清型,Ⅰ型和Ⅱ型。血清Ⅰ型对鸡致病,血清Ⅱ型对鸡不致病但对火鸡致病。Ⅰ型和Ⅱ型之间无交叉免疫。血清Ⅰ型又分6个亚型,亚型之间的交叉率保护为10%~70%,这种抗原性的差异是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3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BDV是一种无囊膜的双节段双股RNA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禽双链RNA病毒属(Avibirnavirus),IBDV基因组由A、B两个双链RNA节段组成,A节段编码VP2、VP3、VP4、VP5蛋白,B节段编码VPI蛋白。  相似文献   

1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腔上囊炎,是由双股RNA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病鸡精神不振、厌食、腹泻、高度虚弱和免疫抑制。病理变化为腔上囊肿大、肌肉出血、肾脏损伤等特征。发病后常呈尖峰死亡,一般在发病的第3~4天出现死亡,5~7d达到死亡高峰,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以后逐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霉(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IBDV 在分类学上属双链 RNA病毒。可分为血清Ⅰ、Ⅱ两个型。两型 IBDV的结构和特性有明显的差异。近年来报道有不少经 IBD 免疫过的鸡群仍频繁发生 IBD,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蚀的靶器官是法氏囊,破坏了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并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可诱发多种疫苗(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失败,同时增加了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病原易感性,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如:死亡率和淘汰率的增加、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商品肉鸡的增重减少、多种疫苗的免疫失败、增加了饲养的成本。1病原学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IBDV病毒粒子为二十面立体对称的球…  相似文献   

20.
IBDV(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是双股RNA病毒,通常在3~6周龄鸡中引起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临床疾病。(Lukert和Saif,1991)。超强毒株也可能感染较大日龄的鸡群(Chettle等,1989)尽管IBDV开始的复制是在肠道细胞中,但主要的靶器官是法氏囊。并认为靶细胞就是表面含有IgM的淋巴细胞。因而随后IBDV的感染似乎可使IgM特异性应答降低。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应用建立在ELISA基础上的三种不同方法来检测IBDV特异性IgM应答。在以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