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统计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50年(1953~2002年)夏季(6、7、8月)的实况降水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全省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对夏季降水变化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及副热带高压强度进行相关计算,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山东夏季降水趋势的影响,为利用副高脊线位置及副高强度等副高特征量,预报山东夏季降水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四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省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降水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汛期降水异常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东西向差异,汛期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位相分布特征,四季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在周期上四季3年左右的振荡特征较为一致,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10年以上周期,夏季降水的10~12年周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0—2018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雪量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均方差、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降雪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降雪量具有明显地域特征,降雪量的均值和极值均为山区多于绿洲平原区,绿洲平原多于荒漠干旱区.除古浪县外,年及年代降雪量呈增多趋势,天祝县降雪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给出各项西太平洋副高指数、我国东部地区108个测站逐月降水量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网格资料,分析了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SVD方法分析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年际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均具有准2年的周期。副高的年际变化对我国东部降水分布空间型有显著影响,第1对空间分布型的方差贡献达56%,可知副高北抬是导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南地区东部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E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1~2012年西南地区东部洪涝年际变化特征,研究了西南地区东部洪涝典型年份大尺度环流合成特征以及水汽输送对其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主要降雨型是西多东少,总体呈上升趋势;中高纬由乌拉尔山高压脊、亚州东部高压脊以及贝加尔湖至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低压槽形成的两脊一槽的环流型与西南地区东部洪涝年密切相关,这是导致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的主要环流背景;夏季风向北面以及西面输送的水汽扩展强度是否减弱是西南地区东部水资源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夏季西太平洋到印度洋MJO动能的低频资料作EOF分解,得到其2个主要模态,并通过相关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热带MJO关联的低频主模态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季节内振荡动能的低频第一模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低纬度到热带西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反相变化,且主要的大值荷载中心在西太平洋到印度洋,而第二模态则表现为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西部与东北部中低纬度反相变化特征。正异常对应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尼西亚附近地区的对流上升运动,这2个模态均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有一定的联系,MJO异常偏强时,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7.
东北雨季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203个测站1961~2005年4~10月逐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雨季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雨季东部降水较西部更为集中,与年暴雨日数有很好的相关关系,降雨集中期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东北4个区雨季降水在20世纪60年代有不集中的趋势,而后呈集中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变化趋势不明显,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大气系统的强弱变化有关。东北地区的中部区、南部区、西北区雨季降水集中期均经历了趋晚、趋早、趋晚、趋势不明显4个阶段,东部区经历了平稳阶段、趋早、趋晚、趋早4个阶段。各个区转折时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东部近40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立娟  邓晓东  达布希拉图  闫宾  毕力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14-11215,11239
利用内蒙古东部四盟市4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自1951~2005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东部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极端降水事件、气温、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0多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气温升高,且极端最低温度升高的程度大于极端最高温度升高的程度;呼伦贝尔市东部和赤峰市西南部降水增加较明显,通辽市降水减少最明显。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减少的趋势,仅呼伦贝尔市的西南部、东部和北部的降水日数呈增加的趋势,大于25mm的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1 ~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了引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中后期、华南地区在90年代初期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别与南亚高压的西伸脊点指数、南界指数及东伸脊点指数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强、位置偏东,华北地区高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低层为异常偏北风,存在异常下沉运动,导致华北夏季降水减少;70年代末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增加;90年代初之后,南亚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华南地区高层为异常反气旋,低层为辐合异常,呈现异常上升运动,导致华南夏季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10.
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四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04年河北平原6个站点的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M-K)法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河北平原45年四季降水量进行了倾向、突变和周期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45年间春季和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则呈减少的趋势.四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倾向率分别为1.39%/10a、5.132%/10a、6.332%/10a和5.516%/10a.(2)45年间的四季降水量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其中春季和冬季降水变化不显著,没有突变.而夏季和秋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呈现较明显的减少.(3)在95%的置信度下,45年间的四季降水量均呈现出3~4年的周期性变化,此外,春季降水还存在着6年左右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了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1951年1月~2003年12月我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以及t检验的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副高与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副高的脊线位置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副高的面积指数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均通过了0.05信度检验。  相似文献   

12.
刘文静  丁国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33-8535,8558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51-2008年逐月高度场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小波分析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脊点、脊线位置和北界位置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从年内变化看,副高位置的变动与北半球太阳辐射变化相一致,峰值出现在8月份;副高强度的变化则呈现出2个峰值,分别为6月和9月。副高强度指数越大,则面积指数越大,西脊点位置越偏西,反之亦然。从小波分析结果来看,无论是副高指数还是脊线位置均存在20年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6日共40年我国551站的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74项1951年1月至2000年12月环流特征量资料以及NCEP 196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500 h Pa再分析资料。采用资料再分析处理后提取副高指数,然后用我国551站1961年1月至2000年12月的月气温分别与同期的月副高西伸脊点指数、月副高强度指数、月副高脊线指数求相关系数,并对结果作T检验,找出信度为95%以上的区域。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各地气温在年内和年际都确实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在副高脊线附近,及由脊线向北直到副高北界,甚至北界以北的广大区域,副高越西伸、强度越强、脊线位置越北,当地气温越高;在副高北界以北约15~20个纬度处和副高脊线以南的区域,副高越西伸、强度越强、脊线位置越北,当地气温越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我国华东地区1961 ~2010年84个气象观测基准站和基本站的逐日风速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风速的趋势变化特征以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风速整体呈减小趋势,冬季比夏季减小趋势明显,且冬夏两季风速与大气环流的经向风和纬向风呈一致性;华东地区冬季风速的一致减小型、南北分布型、正负正负型主要与沿海地区的经向风和纬向风有关,夏季风速的负正负型和正负型主要与经向风有关.  相似文献   

15.
西太平洋副高演变特征与华南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951~2000年西太平洋副高4个特征指数的分析发现,年际尺度上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有3.5年周期,北界指数有2.6年和5年周期,这和华南降水及其异常变化趋势一致,说明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华南降水最主要因素之一。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主要是通过500hPa涡度和850hPa散度和水气通量散度的显著变化来影响华南降水异常分布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夏季(6~8月)降水资料,研究了葫芦岛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葫芦岛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呈线性下降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西部地区呈线性上升的趋势,且变化趋势显著;葫芦岛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在葫芦岛地区偏涝年份的2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东北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偏强,西风风速偏大;在偏涝年份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中高纬地区存在经向环流,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位置偏北;在偏涝年份的850 hPa风距平场上,中国东部存在偏南风异常偏强,带来较多的水汽。  相似文献   

17.
利用Tetra卫星MODIS资料提取了东北地区2000~2005年冬季的积雪覆盖信息,得到了近5年的积雪覆盖状况和变化特征。依照雪盖时间序列图分析了各年份冬季冷空气强度及变化和次年春季融雪状况,可以作为研究区域性积雪对气候反馈的依据。同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积雪覆盖率与次年吉林市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冬季的积雪覆盖率与次年夏季降水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