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描述了中国农民上楼所面临的五大贫困类型,具体有生计贫困、文化贫困、关系贫困、权利贫困和社区贫困.分析了这五大贫困类型产生的原因,并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根据这五大贫困类型提出相应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竹林  吕默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938-4940,4944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贫困具有转移性、边缘性、介入性、聚集性、发展性、循环累积性以及代际传承性等特征。农民工贫困包括资本贫困、权利贫困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贫困,其中资本贫困和权利贫困是阻碍农民工城市生存、发展,乃至于实现市民化的工具性手段,而可持续发展能力贫困才是其贫困的真正根源。只有进行制度重构、资本赋予和能力再造,才能使农民工走出贫困的陷阱。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妇女多维贫困度,采用MPI指数的A-F方法,利用2015年福建省妇联"巾帼扶贫"五年攻坚计划专项调研数据,从11个维度对贫困妇女进行多维贫困测量,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福建省贫困妇女最为严重的贫困状况为9个维度同时存在贫困现象。社会关系、健康、教育、卫生设施、决策权这些维度对福建省贫困妇女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高。龙岩、泉州、漳州、南平等地区在不同维度取值下分别显示贫困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清新县石潭镇格水村的贫困户为调查对象,从信息在贫困农村中的作用入手,对贫困农村信息贫困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文化素质、社会信息环境、经济能力、思想观念四个主要影响因素是造成贫困农村的信息贫困原因,提出了消除贫困农村信息贫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贫困不仅表现为经济贫困,而且还表现为环境贫困、社会贫困。广西贫困治理任重道远。桑蚕业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一体。本文提出通过发挥桑蚕业三大效益优势,以开发式方式综合治理广西贫困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战完成以后,绝对贫困问题已经消除,多维贫困问题将长久存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族地区贫困的特征、类型及成因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该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典型民族地区南华县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地区具有贫困发生率高、返贫风险高、贫困地区连片分布三个主要特征;民族地区的多维贫困主要表现为思想文化贫困、能力贫困、个体内生动力缺乏三类;贫困原因主要在于生产经营方式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条件滞后。  相似文献   

7.
贫困和收入分配状况的度量是在贫困含义的理解、贫困线的确定、贫困指标体系的选择等3个层次上展开。基于Lorenz曲线的GQ模型和Beta模型,采用《福建统计年鉴》1990-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分组和人均收入的面板数据,运用世界银行的POVCAL软件,分别对绝对贫困线、每人每日1$的国际标准贫困线、农村年人均纯收入40%和50%等4条贫困线下的福建省农村贫困和收入分配状况进行测度。结果发现,绝对贫困减少,特别是贫困率指数减少效果显著,但贫困距指数和贫困距平方指数下降幅度较小;相对贫困上升,贫困率、贫困距指数、贫困距平方指数基本保持缓慢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贫困研究的前沿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始终是学术界、改革者和广大人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当前我国贫困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进行了综述,如贫困含义的演进、贫困研究的层次论、贫困成因的分析、新的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贫困人口首次反弹现象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贫困问题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阶段,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2020年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将由绝对收入贫困转向农民工贫困、城市贫困、多维贫困和特殊群体贫困等相对贫困问题.回顾和梳理中国贫困特点、扶贫历程和政策演变,分析中国新时期扶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有助于为2020年后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消除绝对贫困,贫困治理进入后扶贫时代。中国贫困治理目标转向治理相对贫困、贫困治理重点转向城乡统筹扶贫、贫困治理内生动力要求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前,中国面临金融扶贫面临脱贫攻坚效果不稳定、贫困脆弱性群体识别机制不健全、普惠金融发展不充分等三大障碍。为此,后扶贫时代普惠金融扶贫应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普惠金融扶贫目标应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普惠金融扶贫方式应从收入扶贫转向多维扶贫。  相似文献   

11.
刘天佐  廖湘莲 《世界农业》2021,(3):46-58,140
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战,是解决扶贫工作在“攻城拔寨”冲刺阶段所面临问题的重要路径。尤其是在“中国之治”实践要求之下,要推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并举,政府逻辑结构向多元主体结构演进,单一化治理过程向综合化治理过程转变。本文基于湖南省湘西州B县消费扶贫,构建“制度—结构—过程”分析框架,梳理B县消费扶贫协同治理的整体路径以及实践推广的逻辑机理。研究发现,B县消费扶贫的协同推进发生在国家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以及现有技术环境之内,多元主体在制度系统中形成互动运作结构,因此,构建分析框架演绎消费扶贫激励约束、宣传引导、资源集聚、过程监管、利益联结与帮扶协同的治理过程。“中国之治”视域下开展消费扶贫协同治理要求构建“制度—结构—过程”分析框架,为贫困地区呈现消费扶贫协同推进的内在机理及其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际上和我国制定贫困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马丁法 ,计算出来的是最低贫困线。由于全国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 ,扶贫开发不宜采用同一贫困标准。笔者拟通过马丁法、恩格尔系数法、消费支出与收入关系判断法 3种方法对 2 1世纪初安徽贫困状况作出判断 ,提出适合安徽省实际情况的贫困标准 ,并据此选择扶贫开发的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13.
张飞  江蓬勃 《农学学报》2020,10(9):95-102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开展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步骤。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于落后乡村、边远山区的尚未脱贫人口,通过采取不同形式的帮扶措施,增加贫困人口家庭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文章以陕西南部山区的重点贫困村——汝河村为例,首先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其它因素3方面对汝河村致贫原因作了简要分析,而后对汝河村精准扶贫的具体帮扶措施易地搬迁、文化教育帮扶、产业发展帮扶、消费扶贫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脱贫攻坚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发展产业特别是长期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而采取帮扶措施是为了完成脱贫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绝不仅仅是单纯帮扶乡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乡村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广州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确定的贫困帮扶村作为样本,按照抽样调查原则,实施贫困监测。调查农村居民现金和实物收支、农村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和能源消费、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等情况。根据对调查样本的监测分析,总结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指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从建立村级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激发贫困户内生脱贫动力,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整合扶贫资源、建立贫困村产业示范园,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村一品",加强对贫困户宣传教育、推广教育扶贫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卢江勇  陈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35-15938
概述了我国农村贫困的总体状况及地区差异,指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状况表现尤甚。结合前人研究,以农业GDP为因变量,以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存量、灌溉面积、化肥用量等为自变量,建立了反映水土流失对农村贫困影响的C-D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劳动力、资本、灌溉、化肥等生产要素对农业GDP有正效应,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有显著的负效应;我国西部的全要素生产力最低,水土流失也最为严重。为走出水土流失与农村贫困的双重困境,必须改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走农业生态集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A large body of empirical literature showed that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reduces poverty. However, dominants of those studies so far used one-dimensional income or expenditure-based measures of poverty which may not reflect other types of deprivations. Therefore,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adopting climate-smar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hich refers to a joint application of row planting methods and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status of rural households in Ethiopia.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the stated technologies, this study employs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d endogenous switching regression methods. To measure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the study also uses the Alkire and Foster counting approach. Using the Ethiopian Socioeconomic Survey(ESS), collected in 2015-Wave 3,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adop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reduces deprivation score and one of its component, the standard of living part. Regionally, a high reduction in deprivation is observed in Amhara and Oromiya regions.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impac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everely deprived households.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reduction in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due to the technology is through an increase in income/consumption via improvement in production gain. The impact channels more through the non-food expenditure pathway. Finally, this study also sheds light on the effects that technology adoption has on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8.
探明中国西部地区农户遭受的贫困冲击状况,为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提供参考,采用问卷方式对云南省武定县和会泽县、贵州省盘县和正安县、陕西省洛南县和镇安县1 368户农户的家庭、住房、资产、农业、收入和消费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根据当地农户遭受各种冲击的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 368户农户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户的家庭人口普遍较多,抚养比较高,劳动力缺乏,收入消费水平较低,遭受过不同冲击的农户达79%。在3大类冲击因素中,灾害冲击占比最大,为61.7%;社会冲击其次,为40.4%;经济冲击第3,为26%。农户因病致贫返贫现象较严重,各种冲击对农户种植业、养殖业及家庭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大,有50%的农户在面对各种冲击时仍没有应对措施。提出了农户面对3大类冲击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农村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总结福建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取得成效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选取代表农村贫困家庭生存权、教育权及健康权(食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居住消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5类)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进行测算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结果表明,2007-2011年福建省施行的农村最低保障标准与测算标准之间存在着差距,农村低保标准整体偏低。最后,提出结合消费水平度量贫困,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的筹资机制,完善低保资金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健全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领军行业,已逐渐显示出它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去旅游,这是人们释放心理压力、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异常迅速。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使国民收入再分配,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基于此,旅游扶贫成为政府和学者们研究的又一方向和课题。纵览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是探讨了扶贫的意义、作用和战略等,也提到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但是认为学者们多是研究旅游扶贫的前期问题,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后旅游扶贫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农村居民脱贫致富之后,他们的消费观念将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