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图书馆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期,图书馆面,临竞争。这些竞争包括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竞争环境。外部竞争环境包括国际竞争环境、网络竞争环境和业界同行的竞争环境;内部环境包括规章制度环境、人员素质环境和技术手段环境。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环境教育是遏制环境问题发生的关键点,针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从我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出发,介绍了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分析我国社会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后,找到应对近年来我国环境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本对策,并梳理了我国环境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力求为扎实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生态文化特色的环境教育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环境行为研究大多是一种包含于环境意识和环境问题研究的间接研究,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环境行为研究,侧重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关系、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环境问题研究等方面对当前国内环境行为研究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存在落差;环境价值观念、政策法规和社会结构可能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环境行为的三大因素。然而间接研究使得这些发现并没有获得深入的探讨,因此,将环境行为剥离于环境意识,进行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应是今后相关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环境不公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作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环境问题对贫富群体的影响也不同,由此形成了贫富群体之间的环境不公问题。贫富群体之间的环境不公的表现是环境分配不公和环境程序不公;其实质是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不对称和社会不公在环境上的反映;其原因是经济理性与环境人权的矛盾和社会不公及其连锁反应;其对策是完善环境分配制度和建立公正环境程序。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环境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主观环境可以分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环境、大学生接受性环境,客观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只有通过创设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主观环境和优化道德意识培养的客观环境等,才能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李荣花  何迎  孙旭红  尹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514-12516
介绍了环境意识的内涵及因应气候变化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的意义,从提高环境意识的知识基础、培养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内容教育、环境负责任教育几方面构建了因应气候变化的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体系,提出了因应气候变化的大学生环境意识培养途径,包括开设环境意识教育公共选修课,将环境意识内化于专业教学中,引导高校环保社团发展,开展环境保护校外宣传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袁再健  褚英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653-17654
从环境安全的含义分析入手,探讨了我国环境安全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多种问题与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决我国环境安全问题的对策,包括:建立我国的环境安全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体系;强化环境法治,建立和完善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法律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全民参与体系;推进国际环境合作,构建外来环境风险的防范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环境执法障碍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执法是环境法制的重要环节,环境执法的问题不仅严重地限制了环境法律体系的发展,而且对环境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从环境行政执法现状出发,总结了环境执法存在的障碍,分析并研究了环境行政执法障碍的立法与司法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资源纠纷日益增多,现行的诉讼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环境资源诉讼的要求。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期盼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环境公益诉讼也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公益诉讼与传统的环境资源诉讼比较,诉权得到放宽,适合主体得到扩展,环境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为英美、大陆法系国家环境资源立法、司法广泛采用。而目前我国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环境诉讼,其与环境现实要求、理论发展制度的完善极不协调。本文将从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特征进行论述,介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以及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型农科人才是农林院校的重要任务,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智力因素外还包括动机、环境、知识水平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因素对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优化环境,努力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舆论环境,推动创新的物质基础环境,保障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支撑创新的精神动力环境,支持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创新的学术研究环境,参与创新的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