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6年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将6个专业划分为工商管理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2个大类,实施了大类招生,从而使生源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为了完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方案,做好专业分流后续工作,2016年底进行了工商管理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新生专业意愿问卷调查,2017年底又对这两大类学生进行了专业意愿的跟踪调查。在此背景下,根据专业意愿跟踪调查结果,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认可度、报考志愿的满足情况、报考专业大类的选择依据、开设"专业概论"课程的效果、专业的了解程度和满意度以及专业选择的变化情况、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对学习的影响情况、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意向专业的选择及其相关信息的来源情况、专业分流限定条件和限额方面的意愿、专业分流后续安排方面的意愿等9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对进一步完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正确认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在满足学生专业选择需求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大类招生宜尽量扩展所覆盖的专业范围;三是要优化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限定条件,适当放开分流专业的配置人数;四是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分流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分流专业;五是要妥善处理专业分流后续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大类招生虽有其突出优势,但也不能盲目推行。大类招生不是简单把几个专业合并在一起,而是需要高校具有相对齐全的学科、高质量的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类型、发展历史、办学思路等,建立与大类招生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当前全国重点高校积极实践大类招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关注经济管理大类招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对国内代表性高校的经济管理大类专业设置、专业分流等进行对比研究,探索适合北京林业大学的经济管理大类招生的专业设置及分流方式,提出了实施原则、步骤和可选方案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各高校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而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施中的关键一环。为此,针对国内外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及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外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主要有学生自主选择型模式和志愿填报模式,其特点是专业分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意愿、专业分流开放性高且形式灵活、专业分流前后给予学生充分指导。我国高校的专业分流模式主要有学院内分流模式、学科内分流模式、跨学院分流模式,在专业分流的对象、依据、程序、时间安排和次数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学生层面存在专业分流对象覆盖面小、专业分流前后学生易产生消极情绪等问题,在学校层面存在专业分流的依据不够科学、专业分流的程序不够周全、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次数安排不够灵活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高校专业分流制度的建议,即在学生层面扩大专业分流受众群体、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和挫折教育,在学校层面完善专业分流的依据、优化专业分流的程序、合理规划专业分流的时间和次数。  相似文献   

4.
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以来,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2014年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和新生对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满意度调查分析认为,80%以上的学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满意,但不同专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新生中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目前的专业比较感兴趣,但在被调查者中20%左右的学生表示专业学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帮助。研究显示,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农林院校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特色,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并促进农林院校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计算机学科大类招生以及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大类招生模式下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深化改革,以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首先,优化和完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对大类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专业选修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构。其次,加强物联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及平台的建设,对每门课程对应的实验进行说明,并配套建设相应的实验教学条件。最后,制定加强物联网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具体内容包括: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开展专业实践,深化学生对物联网系统的理解,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性竞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日趋频繁。尤其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国际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有利于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国内,有利于加强高素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国际交流的历史悠久,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相关教师具有培养留学生的丰富经验,具备了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优势。基于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明确了以人为本的国际合作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外语+专业+技能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融合型办学模式;同时,制定了学制为4年的包括强化英语、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学习3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并创立了强调中外师生互动、中外学生互动、中外信息互动的教学方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办学进程,加快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整体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高校社团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针对目前各高校社团普遍存在的缺乏品牌建设意识、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基于所得数据,利用logistics模型,从校级社团、院级社团、社团干部、非社团干部和全体社团成员等5个层面对大学生离开或继续留在社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校级社团中,社团日常活动满意度和加入社团动机满足程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正向影响;在院级社团中,学生家庭所在地、社团参与校级"活力团支部"评比活动满意度和对社团指导教师的满意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负向影响,社团日常活动满意度和社团内部人文关怀活动满意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正向影响;在社团干部中,学生性别、家庭所在地、社团财务公开情况满意度和社团内部人文关怀活动的满意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负向影响,社团参与校级"活力团支部"评比活动的满意度和加入社团动机满足程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正向影响;在非社团干部中,学生家庭所在地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负向影响,社团日常活动的满意度和加入社团动机满足程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正向影响;在全体社团成员中,学生家庭所在地和社团财务公开情况的满意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负向影响,社团内部建议反馈机制的满意度、社团日常活动满意度和加入社团动机满足程度对学生留在社团具有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措施:一是提升社团活动质量,增强其专业性和创新性;二是明确学生社团的职能定位,规范其运行机制;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加入社团动机,提高其加入社团初始动机的满足程度;四是定期组织培训,加强社团队伍的建设;五是加强高校社团实践平台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建设,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社团健全了社团管理制度,加强了学生社团思想政治的引领,打造了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社团的品牌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及农林经济管理学生的专业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7—2010级在校本科生在专业选择、学习情况、职业规划等方面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有关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招生、学科设置、学科交流发展等方面提高该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一系列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及宣传,注重实践课程,进行“学科交叉、重点教学”,增设职业测评环节,以期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从而提高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北京林业大学历史悠久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为了促进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林业大学200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既阐述了该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就业竞争力,也针对所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构建学生与专业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设计了有关大学生求职信息传播特征的调查问卷,并以北京林业大学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2个专业4个班级共10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对学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毕业志愿去向、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等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调查对象所在班级A、B、C、D的内部社会网络结构图,对社会网络结构图中各个节点的中间中心度及所代表的学生个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运用CONCOR方法进行分块分析以及进行凝聚子群的E-I指数分析、小团体现象的成因分析等,对大学生求职信息的网络传播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38%的调查对象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而他们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按使用频率的高低排序依次为校外招聘网站、社交平台(如微信订阅号、微博等)、校内网站、学院班委例会或班委传达、师生介绍、就业微信群或QQ群、宣传展板或海报、传单;而大学生社会网络中存在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现象是大学生求职信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据此,高校应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通过合理利用大学生对信息种类及其传播渠道的偏好、大学生求职信息的人际传播载体——社会网络的特点、大学生求职信息传播中的小团体现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网络中关键节点和凝聚子群的作用,使求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更为高效。  相似文献   

11.
自2011年招生以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成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系统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建设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培养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和明确、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突出实践性、授课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已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需要进一步规范运作、新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进一步加以拓展、考核制度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等。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自2011年招生以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成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系统介绍了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建设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培养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和明确、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突出实践性、授课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已建立的教学实践基地需要进一步规范运作、新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进一步加以拓展、考核制度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等。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的重要储备,其就业情况也是国家关心的重大问题。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地点的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应届毕业生围城北上广和逃离北上广的典型现象,对于在北京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毕业后是否留在北京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学生是否留京与北京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就业状况、大学生自身因素等紧密相关。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留京意向及影响他们留京的因素,并由此得出结论:即北京林业大学部分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留京意愿,而且留京意愿会随着年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并无显著的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留京意愿也有显著差别,北京及北京周边地区的学生留京意愿最强,其他省份次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学生留京意向最弱;性别和户口所在地对大学生留京意向没有显著影响。针对结论提出建议:首先政府应完善就业制度,加强对就业指导部门的监督,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就业环境;其次各高校应加强就业渠道的建设;第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把握北京人才需求的趋向,提升自身留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有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情况等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悖林就业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党政机关和非农林企业为主,专业对口就业意愿偏低,就业地域偏向一线城市和其他大中城市;而且农林牧渔行业的实际薪酬与学生的期望值差距较大。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之所以出现明显的悖林倾向,主要是受社会结构多元化和独立化的发展特点、人力资本在传统农林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存在的边际产出差异、经济社会在各行业和不同区域的非平衡发展路径、专业人才培养的供求总量失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改善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采取以下对策:调整和优化专业发展定位;实施大类招生;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生意愿丰富培养形式,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 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1998~2003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目标行业、薪酬水平、从业与专业相关度、就业能力的需求、影响求职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据此提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措施,包括明确专业培养的定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薪酬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等。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体系;针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5~2008级在校本科生进行了相关课程的调查,总结分析了学生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认知程度、满意程度,以及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进而提出了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的建议,包括加强宣传和引导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根据学生的需求科学地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增加农林类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不断优化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专业学位硕士是近年来我国调整与优化研究生结构的产物.以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就业工作为例,阐述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优劣势,即专业学位硕士更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具有较好的行业背景和就业需求,但对就业市场缺乏准确的认识.分析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过小、培养时间较短以及就业市场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分度较小.提出了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对策,包括实行“两段式、双导师制”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就业实习基地;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加强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的宣传以及就业技巧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在大类招生实施前,农林院校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缺乏层次性、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不高以及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所以农林院校传统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新型“材料与化工”行业对复合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针对传统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探索了基于大类招生的农林院校“材...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尚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培养质量为导向对原有的研究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考虑专业特点又适应特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关键。为此,针对华中农业大学林业专业硕士在校生、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公共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和小型私密网络课程、技能课程)、学术训练、专业实践、论文选题、就业倾向、培养环节等方面,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问卷调查;从就业基本情况、用人需求和薪资待遇、专业技能培养、从业资格等方面,开展了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学生与导师之间互动不够、对林业行业的认识不足等问题,与用人单位对林业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等有较高的要求以及注重毕业生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敬业精神、社交能力等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从林业专业硕士招生指标分配改革、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优质课程建设、导师与学生间互动机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选题管理、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质量提升等8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促进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下,专业分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人工进行专业分流耗时且流程繁琐,存在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基于此,根据用户需求对大类专业分流系统进行功能和结构上的分析,采用B/S模式,使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设计了供学生、教师以及教务管理人员3类用户使用的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大类专业分流实时动态系统,实现了志愿填报、智能专业推荐、实时动态排名、迅速进行专业分流等功能。系统采用了协同过滤算法以实现“智能专业推荐”功能,通过研究和比较两种用户相似度计算公式的精确度,最终将精确度较高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计算方法作为协同过滤算法的计算公式。本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大类专业分流工作的高效率、高透明化,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