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处理是牛奶处理加工中的主要技术工艺。本文以牛奶为对象,探讨了主要几类牛奶的热处理工艺变化过程,综述了热处理概念和标准以及国内外通行的巴氏杀菌、高温杀菌、高温灭菌等主要几种液态牛奶热处理方法,从牛奶热处理工艺及其发展角度,分析了牛奶不同热处理工艺中温度、保持时间等关键参数组合效应,简要比较了热处理和非热处理应用和效果的异同,阐释了牛奶热处理工艺的意义,建议提出基于牛奶核心价值的热处理工艺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比较了不同热处理方式与包装形式对牛奶中某些营养物质的影响,对牛奶中糖类和矿物质的影响不大,但能促使脂肪产生异味物质——甲基酮,致使乳清蛋白变性。巴氏杀菌、UHT灭菌和二次灭菌会引起赖氨酸、维生素等的损失,随着热处理强度的增强,维生素的损失加大。牛奶的包装材料,如塑料、纸板、铝箔+纸板等的透光性和透氧性对牛奶的营养成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TBA铝箔+纸板包装对维生素A的保持率最高,可以到达90%。  相似文献   

3.
牛奶核心价值在于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牛奶热处理工艺,是乳制品加工技术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牛奶核心价值的实现需要热处理工艺的匹配,热处理工艺不同,得到的乳制品性质不同。以牛奶为对象,探讨牛奶热处理工艺变化过程,阐述乳蛋白体系的稳定理论,比较热抑菌、巴氏杀菌、高温杀菌、高温灭菌等主要热处理方法,分析巴氏杀菌和高温灭菌热处理工艺二维图,提出基于牛奶核心价值导向的热处理工艺选择原则,以及在该原则下保障安全底线与降低热损伤的"双保障"体系,揭示科学认识、合理应用牛奶热处理工艺的意义,指导实践技术操作,让牛奶健康功能惠及更多消费者,践行和服务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细菌种类和数量是评价牛奶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风险因子。芽孢杆菌是牛奶中检出污染较高的一类细菌,对奶及奶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产生较大影响。饲草料、饲用饮水、饲养管理、饲源因素、冷藏储运及加工等多种因素都是重要污染风险来源。本文阐述了牛奶中常见芽孢杆菌检出的种类、来源、特点及危害,并从热处理加工工艺角度,比较分析了巴氏杀菌、高温灭菌等不同工艺对牛奶中芽孢杆菌热处理杀菌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提升生乳质量,减少关键环节污染等控制和降低奶中芽孢杆菌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饲源|奶及奶产品|芽孢杆菌|热处理|分析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维生素C含量。普遍采用的牛奶杀菌方式是巴氏杀菌法以及超高温瞬时灭菌(UHT)法。测定了不同热处理前后牛奶中维生素C含量。结果表明:巴氏杀菌奶与UHT灭菌奶中维生素C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且UHT奶损失率最多达14.32 %。  相似文献   

6.
乳与乳制品中糠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糠氨酸(ε-N-2-呋喃甲基-L-赖氨酸)是牛奶在加热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重要产物,美拉德反应的程度关系到生奶在加工过程中热处理的类型和强度,即成品液态奶品质的优劣;本方法用酸水解,固相萃取糠氨酸,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紫外(280nm)检测器检测,依据糠氨酸标准物质定量。  相似文献   

7.
《新疆畜牧业》2009,(4):25-25
首选巴氏杀菌奶、酸牛奶 巴氏杀菌奶是将鲜牛奶通过巴氏杀菌工艺而制成的液态奶。由于热处理强度比奶粉低,所造成热敏性维生素损失、牛奶蛋白质变性和结构变化少,但巴氏杀菌奶的保质期短,一般在有冷链的条件下可保存2-7d。  相似文献   

8.
检测牛奶中的糠氨酸含量可以评价牛奶的热处理强度。本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波长280 nm下测定牛奶中糠氨酸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标法定量,当浓度为0.06~4.00 mg/L,吸光度与糠氨酸质量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 7;糠氨酸在5 mg/L、10 mg/L、15 mg/L、30 mg/L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在91.48%~91.73%之间,RSD值在0.13%~0.37% 之间;方法的检出限为1.5 mg/100 g蛋白质,测得结果与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偏差小于1.00%,适用于乳品企业对糠氨酸的日常检测。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的目标是不同的热处理工艺的效果比较;同时还探讨了是否能够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分辨出不同工艺所生产的不同种类的牛奶。研究证实,超高温灭菌乳的风味不如新鲜的巴氏杀菌乳;风味的差别与加热强度的差别一样明显。巴氏杀菌法对于有用的赖氨酸、维生素B12、叶酸和维生素C的平均损害较小;而超高温灭菌工艺的损害效果则比较强烈,在某些间接法超高温灭菌加热过程中,营养价值的损失与传统的瓶(罐)装灭菌牛奶相似。超高温处理程序的平均加热程度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法,在某些间接加热系统中,超高温的平均加热程度等同于传统的瓶(罐)装灭菌法。经过超高温加热的牛奶作为一个特殊种类,明显区别于巴氏杀菌乳和用传统灭菌方法生产的瓶(罐)装灭菌乳。然而,在某些受限制的情况下,阿莎芬堡(Aschaffenburg)测试并不能够对超高温灭菌乳和瓶(罐)装灭菌乳作出区分。实际上,在某些间接加热的设备中,加热程度非常强烈,以至于会发生负面的反应。牛奶的浑浊程度可以通过浑浊度测试来测定,WPN指数(WPNI)让我们对牛奶所经受的热处理有更精确地了解。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就可以很客观的确定牛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国1999年颁布的《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国家标准,均没有涉及对不同工艺强度热处理的评价指标。这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牛奶加工中热处理条件混乱的现象。最为典型的是所谓的“超巴氏杀菌工艺”的出现。从牛奶所经受的热处理强度和因此而引发的营养物质改变来说,我国乳品加工企业采用的“超巴氏杀菌工艺”加工出的牛奶质量和UHT灭菌产品相差无几,大量的乳清蛋白、维生素等养分被破坏,产品风味也发生了改变,其质量与巴氏杀菌乳无法比拟。但是该工艺产品不是在无菌条件下包装,所以保持期较短,介于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之间。此类产品的出现并不是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而是更多的迷茫。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液态奶领域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液态奶热处理强度评价标准仍然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液态奶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直接引发的是加工企业生产不规范,市场竞争不规范,液态奶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业之间的矛盾积累和激化。这将直接导致我国奶牛养殖者、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失,最终液态奶加工业的长期利益必然受损。如,近年来困扰我国奶业发展的“复原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与液态奶质量标准不健全有关。目前国内外奶粉的加工工艺仍然是以加热干燥为主,原料奶在加工成奶粉过程中经受了一次热处理。在此后奶粉的贮藏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营养损失。如果其重新复原成液态奶,再经受一次热加工工艺处理,其产品质量与用生鲜乳加工产品必然有一定差异,但我国现行的产品标准不能限制复原乳的使用。从而使“回锅奶”、“复原乳”、“早产奶”等事件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消费者对健康营养需求的利益和液态奶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热加工与非热加工均可有效杀灭生牛乳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但是不同的加工方式对牛乳中活性物质影响不同,牛乳中的活性物质有乳果糖、糠氨酸、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免疫球蛋白等,对热处理方式较敏感,均可作为热敏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乳品加工强度和品质,但牛奶热敏性指标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补充与完...  相似文献   

12.
正生奶英文常用"raw"表示通常意义上的"生"。美国人习惯用"pasteurized"表示通常意义上的"熟"。欧洲人更愿意用"heat treated"来表示"熟",因为他们首先定义了"热处理是大于或等于巴氏杀菌强度的加热操作之总称"。自然地,连接生奶和熟奶两者的纽带,或者说生奶转化成熟奶的渠道,主要是牛奶在加工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热处理"。所谓"最接近于完美的食物",对于人类而言仅仅指的是离开乳房刹那间  相似文献   

13.
周玲  徐广新 《中国乳业》2021,(9):102-105
牛奶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磷酸酶(ALP),由于其热稳定性略高于乳中的大部分致病微生物,比如结核杆菌、李斯特菌等,因此,乳品企业将其作为巴氏杀菌热处理评估的活性指标。但其不但易受到牛奶成分,尤其乳脂肪的影响,而且牛奶中微生物内源性ALP和贮存过程中ALP复活均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判定。本文对影响ALP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就检验过程中人员培训、设备选定、检验比对、数据库建立等方面提出相关控制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巴氏杀菌奶通称消毒牛奶,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高温短时巴氏杀菌,即使鲜牛奶通过72~75℃、15~20s热处理,达到杀死牛奶中有害微生物并最大限度地保存其中营养物质的目的。这种牛奶大多采用简单的塑料袋或塑料瓶、玻璃瓶包装,需要冷链贮运,保质期48h。 超高温灭菌奶简称UHT奶,常用的方法是使鲜牛奶在135~150℃的条件下保持几秒钟。欧盟关于UHT产品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牛传染性疱疹病毒4(BoHV-4)是一种微疱疹病毒,普遍存在于牛群中,可以从感染牛的血清和牛奶中分离出来.研究结果表明,某些人体细胞对BoHV-4也有易感性,目前试验观察到人体细胞不会对BoHV-4持续感染,同时可以防止肿瘤坏死α-因子导致的细胞凋零.总之,所有现象表明,BoHV-4有害于公共健康.为了对人体通过牛奶和血清感染BoHV-4的率进行评估,对BoHV-4适当加热处理.对牛奶巴氏消毒以及血清加热脱补体作用进行灭活,可消除BoHV-4的传染性.因此,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适当处理可显著降低牛奶和血清中BoHV-4对人体感染的机率.  相似文献   

16.
浅谈酸牛奶加工中的热处理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谈酸牛奶加工中的热处理工艺○江苏省东辛集团乳制品总公司(连云港市222248)毛应明酸牛奶是以牛奶、白糖为主要原料,经过均质、加热等预处理,再利用微生物对奶的乳酸发酵作用而制成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奶制品。其中热处理工艺与酸奶的质量(如乳清析出、粘度、硬...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液态奶加工中的"过度加热"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各地技术监督部门驻厂对企业进行监管。监管期间,首次运用一个有关判断液态奶热处理强度的国际标准检验方法.即对产品进行“糠氨酸”含量检测。其结果显示不但“复原奶”含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暴露了牛奶“过度加热”的不良倾向。本文从加工技术角度对“过度加热”加以剖析,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我国奶业健康发展的几个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何辉 《中国奶牛》1997,(6):43-44
用国产设备生产灭菌鲜牛奶技术的探讨○天津中芬乳品研究培训中心(300222)何辉对液态鲜牛奶的加热处理方法,按其作用效果可分为杀菌和灭菌两种。杀菌,就是将奶中的致病菌和造成成品缺陷的病因菌完全杀死,但并非杀死全部细菌。而灭菌是指对牛奶进行强烈的热处理...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探究瘤胃中合成奇链支链脂肪酸(OBCFA)的前体物与瘤胃液、血浆及牛奶中OBCFA含量的相关性。选择体重、胎次、泌乳日龄和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27头,所有奶牛饲养在同一圈舍中饲喂相同饲粮4周,于最后3 d采集奶牛的瘤胃液、血液及牛奶样品,分别测定瘤胃液中支链氨基酸(BCAA)、挥发性脂肪酸(VFA)及OBCFA含量以及血浆、牛奶中OBCFA含量。结果表明:1)瘤胃液中丙酸和戊酸含量与奇链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较弱,瘤胃液中支链VFA和BCAA均能在瘤胃液中找到与之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的OBCFA,以上相关关系多属于中等强度相关。2)瘤胃液中丙酸和戊酸含量与血浆中十七烷酸(n-17∶0)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瘤胃液中支链VFA和BCAA均能在血浆中找到与之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的OBCFA,以上相关关系多属于弱相关或中等强度相关。3)瘤胃液中丙酸含量与牛奶中奇链脂肪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10),而瘤胃液中戊酸含量与牛奶中n-17∶0含量趋于显著正相关(P...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保持法灭菌奶的市场前景不被看好,但是生产实践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从“一步法”发展到“二步法”后,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在Morr、Stumbo、Jenness、Sergeeva、Harper、Waugh、Hall和Webb以及Damicz等一大批研究者分别独立研究的基础上,经综合后形成了对两个基础理论的突破。现代牛奶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就是以此为前提的。第一个是牛奶蛋白质体系热稳定性的动力学原理。以前人们认为,原料牛奶中的乳蛋白质含量为3.2%左右,常温条件下绝大部分以胶体状态稳定地分散在奶液里。其中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