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涛  聂奎 《中国家禽》2006,28(3):54-56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传播迅速、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鸭病毒性肝炎分为各自独立的没有血清学关系的Ⅰ型、Ⅱ型和Ⅲ型。1965年英国诺福克已接种了Ⅰ型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的雏鸭发生鸭肝炎,从病鸭中分离到的病原经交叉免疫试验证明与Ⅰ型鸭病毒性肝炎不同,故命名为Ⅱ型鸭病毒性肝炎。20世纪60年代后期Ⅱ型鸭肝炎在商品鸭群中消失,但至80年代英国的诺相克再度发生该病。  相似文献   

2.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HD—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95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3.
标准鸭肝炎Ⅰ型血清对鸭肝炎野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鸭肝炎免疫失败的原因,对从该地区分离到的鸭肝炎野毒SN株等6个毒株在7日龄雏鸭、10日龄鸭胚及9日龄鸡胚上作免疫保护试验、交叉中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标准鸭肝炎Ⅰ型(DH-Ⅰ)血清对部分野毒株(SN株、Z株、SF株)的免疫保护指数较低,明显低于相应野毒株血清的保护指数,表明该疫区部分鸭肝炎野毒的抗原性已发生改变。这一免疫保护试验结论得到了交叉中和试验结果的支持。根据试验结果,采取若干有代表性鸭肝炎野毒与标准DH-Ⅰ型毒株,制备鸭肝炎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用于临床免疫防治,并注意排除一些其他因素的干优,使临床免疫保护率达到96%。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鸭病毒性肝炎二价(1+3型)灭活疫苗(YB3株+GD株)鸭肝流行毒株的保护效果,选用近年临床上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在种鸭开产前免疫2次鸭病毒性肝炎二价(1+3型)灭活疫苗,其所产后代的母源抗体对抵抗鸭肝炎病毒(1型与3型)的感染效果显著,产生的免疫保护率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新城疫(ND)疫苗对贵州三穗麻鸭的免疫效果,选用NDⅠ系活疫苗(CS2株)、Ⅳ系灭活疫苗(LaSota株)和重组基因Ⅶ型NDV灭活疫苗(A-Ⅶ株)分别对三穗麻鸭进行免疫实验,检测疫苗最小免疫剂量、免疫鸭的抗体滴度和消长规律,以及病毒感染免疫鸭后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活疫苗CS2株、灭活疫苗LaSota株、灭活疫苗A-Ⅶ株的最小免疫剂量分别为1.0 mL/只、0.5 mL/只和0.2 mL/只;3种疫苗2次免疫要高于1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滴度,但各免疫组不同免疫次数鸭的抗体滴度均在第60天达到高峰,其中以灭活疫苗A-Ⅶ株1次或2次免疫诱发的抗体滴度最高(分别为7.5log2和8.1log2),并且抗体持续期长,在免疫后第150天抗体水平仍能达到免疫保护要求;对免疫鸭的排毒检测发现,活疫苗CS2株免疫后的鸭持续排毒,灭活疫苗LaSota株免疫后的鸭排毒量少且时间短,而灭活疫苗A-Ⅶ株免疫后的鸭未检测到排毒。试验结果表明,重组基因Ⅶ型NDV灭活疫苗(A-Ⅶ株)在免疫剂量、免疫次数、免疫鸭的抗体滴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抑制免疫鸭排毒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ND疫苗。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有Ⅰ、Ⅱ、Ⅲ三个血清型,国内各地流行的鸭肝炎经鉴定均属Ⅰ型。该型的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有时可达90%以上。其预防方法包括用弱病毒疫苗直接免疫雏鸭,或免疫母鸭,雏鸭通过母源抗体获得被动保护,或给雏鸭直接注射高免血清等三种  相似文献   

7.
2021年在产蛋种鸭上共分离到3株鸭肝炎病毒,1株分离自临邑农户父母代产蛋鸭(1型和3型混合毒),另2株分别分离自益客集团肥城3场和肥城1场。本试验拟通过鸭肝炎病毒疫苗免疫攻毒,以期验证鸭肝炎病毒是否会引起产蛋鸭产蛋下降和不同免疫方式能否提供免疫保护。经过实验证明,分离产蛋鸭的鸭肝炎1型野毒株可造成产蛋高峰鸭群产蛋下降,并引发种鸭自然换羽;活苗加油苗的免疫方式可提供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芪多糖佐剂对Ⅰ型鸭疫里氏杆菌灭活疫苗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Ⅰ型鸭疫里氏杆菌武汉分离株为菌种,经复苏、增菌、浓缩、灭活后与黄芪多糖佐剂混合制成灭活疫苗。试验鸭在5日龄时按最佳免疫剂量(0.3 mL/只)注射疫苗,免疫后第3、7、10、14、21天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100%、90%、100%、100%、90%,免疫后第3天即能用琼脂扩散法在血清中检测出Ⅰ型鸭疫里氏杆菌特异性抗体,效价逐渐升高,至免疫后第10天达高峰(P<0.01)。试验结果表明,该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  相似文献   

9.
利用I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基因组的5′端UTR附近区域设计1对引物,以病死鸭肝组织悬液、鸭胚尿囊液毒和鸡胚尿囊液毒为模板,RT-PCR扩增得到336 bp基因片段。经测序分析病死鸭分离病毒与已发表鸭病毒性肝炎DHV-Ⅰ型病毒的基因同源性可达98%,该病毒与已知DHV-Ⅰ毒株之间病毒基因组一级结构有较高的同源性。为进一步验证所分离的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依据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得到714 bp左右目的片段,证明该病毒为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满足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制苗要求的毒株,选择河南省8个地区的8株猪圆环病毒2型分离株进行抗原性分析,将各分离株培养后用不同滴度的病毒原液和其分别稀释至同一滴度(4.233×104拷贝/μL)的病毒液分别制成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后采血测定其抗体动态水平,以进行免疫效力评价。结果显示,8株圆环病毒2型分离株中8#和12#分离株原液制备的疫苗免疫后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较高,二免后1周抗体水平即高于1∶800,达到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的国家质量标准要求,3周时达到高峰,比对照商品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更高;其分别稀释130倍和463倍后制备的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在二免后3周也能达到1∶800。提示,猪圆环病毒2型8#和12#分离株毒价高,免疫效力良好,是理想的疫苗候选株。本研究丰富了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毒株的种毒资源,为研制高质量的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和实验室分离到的Ⅰ型鸭病毒性肝炎ZJ株、Ⅰ型鸭病毒性肝炎R株所测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U841005和EF585200)以及新型鸭肝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应用PrimerPrimier5.0软件,在序列保守区域分别设计了2对鉴别引物,成功建立了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和新型鸭肝炎病毒的鉴别RT—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从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中扩增到与预期相符的471bp条带,从广东佛山分离到的新型鸭肝炎病毒FS株中扩增到705bp的条带,设计的2对引物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和新型鸭肝炎病毒,特异性好;分别能够检测出模板含量为0.8ng/μL和1.0ng/μL的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和新型鸭肝炎病毒。因此,该方法可用于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和新型鸭病毒性肝炎临床样品的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Ⅰ型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从山东地区分离的多株Ⅰ型鸭病毒性肝炎毒株中筛选出免疫原性优良毒株CL,将其在SPF鸡胚中盲传致弱后制备鸭肝炎弱毒疫苗。安全检验、保存期和免疫效力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鸭肝炎弱毒疫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20℃条件下可保存6个月以上;接种后抗体产生快,3d便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7d时抗体中和效价为2^63,一次免疫抗体可维持6周以上。  相似文献   

13.
在家禽疾病中,鸭肝炎病毒是比较棘手的一种疾病,这是由鸭型肝炎的发病特点决定的。鸭型肝炎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速度快,一旦传播开来,患病的病死率很高,对于动物的生产和人们收入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鸭型肝炎病毒又列为鸭病的五大传染病之一。在鸭型肝炎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其很高的变异性又阻碍了该病的治疗,对于鸭的养殖造成了极其大的危害,对于鸭的养殖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养鸭集中区,这种病毒的危害非常明显;所以,针对鸭型肝炎的治疗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完成,鸭型肝炎的研究也有了进展,运用分子生物学对Ⅰ型鸭肝炎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也是对Ⅰ型鸭肝炎病毒研究的方向与趋势。笔者通过对鸭型肝炎病毒病程的研究进行介绍,为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际临床与防治垫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从山东地区分离的多株Ⅰ型鸭病毒性肝炎毒株中筛选出免疫原性优良毒株CL,将其在SPF鸡胚中盲传致弱后制备鸭肝炎弱毒疫苗。安全检验、保存期和免疫效力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鸭肝炎弱毒疫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20℃条件下可保存6个月以上;接种后抗体产生快,3d便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7d时抗体中和效价为26.3,一次免疫抗体可维持6周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的保存期,对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的3批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实验室制品的物理性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冷藏(2~8℃)保存12个月、室温(25℃左右)保存6个月,其物理性状、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无明显变化,均能达到《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质量标准》的要求。因此,在《鸽Ⅰ型副黏病毒(S-1株)灭活疫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中规定该疫苗的保存期为:冷藏(2~8℃)保存,保存期为12个月。  相似文献   

16.
江苏地区鸭肝炎病毒血清型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鸭病毒性肝炎(DVH)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爆发,并已鉴定出鸭肝炎病毒有三个不同的血清型;即Ⅰ、Ⅱ、和Ⅲ型,为了研究和鉴定江苏地区鸭肝炎病毒的血清型,作者用从美国细胞收集库(ATCC)引进的Ⅰ型鸭肝炎病毒ATCC株和江苏地区分离到的鸭肝炎病毒JD株,分别免疫隔离饲养的家鸭,制备了高免血清,用ATCC株血清和JD株血清分别与ATCC和JD株作中和、交叉中和试验,用鸡胚作指示系统。发现ATCC株血清或JD株血清不仅能与同源的病毒发生中和作用,也能与异源的病毒发生交叉中和作用。用JD株血清接种1周龄的雏鸭,2天后用ATCC株攻毒,结果用JD株血清被动免液的雏鸭全部保护,对照组雏鸭死亡50%。根据病毒中和试验和血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的结果,证明江苏地区流行的DVH的病原为Ⅰ型鸭肝炎病毒。本试验为DVH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防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山东地区Ⅰ型鸭肝炎病毒分离鉴定及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PF鸡胚从临床上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商品肉仔鸭肝脏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在96h内致死鸡胚,48h内致死鸭胚,死胚尿囊液无血凝性。RT-PCR和血清中和试验的结果表明,该病毒为Ⅰ型DHV。用该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以浓缩提纯后的该病毒为筛选抗原,通过间接ELISA法对杂交瘤进行筛选,经亚克隆后获得一株针对Ⅰ型DHV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该株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近年来分离到的鸽Ⅰ型副黏病毒ND32株进行鸽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并对制备疫苗的性状、安全性、免疫效力等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制备疫苗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生物制品通则的要求,对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抗体产生及免疫持续期、与同类产品的交叉攻毒保护对比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为0.15 mL/只,疫苗以0.3 mL/只免疫剂量进行一次免疫,免疫持续期为3个月,以0.3 mL/只免疫剂量进行二次免疫,免疫持续期可达6个月.交叉攻毒保护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鸽新城疫灭活疫苗对鸽Ⅰ型副黏病毒ND32株和鸡新城疫病毒北京株(CVCC AV1611)的攻毒保护效果均优于鸡新城疫(La Sota株)灭活疫苗.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对临床患病鸭分离的一株疑似鸭肝炎病毒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和毒力测定。利用Ⅰ型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鉴别引物对提取的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将分离病毒分别与Ⅰ型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根据测定的病毒ELD50,进行雏鸭攻毒和鸭胚肝细胞接毒试验。结果表明:RT-PCR扩增出了与新型鸭肝炎病毒预期片段相符的705bp条带;分离病毒不能被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中和,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对该病毒的中和效价是1:200,说明该分离株属于新型鸭肝炎病毒。该毒株的ELD50为10-5.7/0.2mL,能引起攻毒鸭与临床病例一致的症状和病变以及显著的肝细胞病变,可作为新型鸭肝炎病毒的疫苗候选株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20.
鸭传染性浆膜炎油佐剂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2型鸭疫里默氏菌分离株为菌种研制了1型鸭传染性浆膜炎单价油佐剂灭活疫苗和1、2型鸭传染性浆膜炎二价油佐剂灭活疫苗。经过无菌及安全检查合格后对7日龄雏鸭经颈部皮下接种0.5mL/只,免疫后14、24d用相同血清型强毒攻击,保护率达90% ̄100%。单价疫苗免疫后2周内,抗体水平持续上升,从第3周开始缓慢地下降,5周时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攻毒保护试验和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表明,鸭传染性浆膜炎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