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初乳巴氏杀菌与否对犊牛生长性能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20头新生荷斯坦牛犊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犊牛饲喂未经过巴氏杀菌的初乳,试验组犊牛饲喂经过巴氏杀菌的初乳,试验期90 d。试验期间测量两组犊牛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及料重比(F/G),同时观察犊牛腹泻情况,在0、30、60及90日龄测量两组犊牛体尺指标。结果显示,在90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了1.74%和2.33%(P> 0.05),试验组犊牛管围和体斜长分别增加了2.68%和1.41%(P> 0.05),而腹泻率和料重比却分别降低了0.67%和2.40%(P> 0.05)。初乳巴氏杀菌与否对犊牛复胃重、小肠重及小肠长度的影响不显著(P> 0.05),但显著降低了犊牛复胃重与活体重比(P< 0.05)。综上所述,巴氏初乳对90日龄内犊牛的生长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酸化乳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3日龄左右、体重(40±5) kg的健康荷斯坦犊牛20头,随机分为2组,即酸化乳组和巴氏杀菌乳组,每组10头。酸化乳组饲喂酸化乳,巴氏杀菌乳组饲喂巴氏杀菌乳,2组均自由采食颗粒料,试验期共180 d,在试验第60天时断奶。每天记录犊牛的采食量,于犊牛生长期的第7、30、60、90、180天分别测量体尺、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同时采血用于测定血清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酸化乳组乳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乳大肠杆菌、总菌数量显著低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乳糖率、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第31~5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液体饲料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1);第61~9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固体饲料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1)。3)第60~18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5)。第6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体直长、体高和管围均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90天时,犊牛体直长、体斜长、体高和管围均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18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体直长、体斜长和体高均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4)第6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9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第90和18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3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5);第6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IL-1β含量极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1),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5);第9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IL-1β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 <0. 05)。综上所述,利用甲酸酸化牛乳对牛乳成分影响不大,可抑制牛乳中有害细菌生长,改善适口性,提高犊牛采食量,改善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探讨初乳饲喂次数对娟姗犊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初生重接近的健康娟姗犊牛20 头,随机分为4 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II组和III组,每组5 头犊牛,试验期为60 天。4 组犊牛出生当日饲喂两次初乳,首次初乳量按照体重的10.0%进行灌服,第2次初乳于出生后6~8 h按照体重的5.0%进行饲喂。4 组犊牛出生当日在产房饲养,2日龄时均转为室外犊牛岛单栏饲养。2日龄后,对照组每天上午06:00和下午16:00时各饲喂常乳1次,2~6日龄每次饲喂1.50 L,7~20日龄每次饲喂1.80 L,21~35日龄每次饲喂2.50 L,36~60日龄每次饲喂3.00 L,自7日龄开始犊牛自由采食颗粒料。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分别继续饲喂初乳至犊牛2日龄、4日龄、6日龄后再饲喂常乳,饲喂时间和饲喂量与对照组一致。结果表明:(1)在饲喂初乳后48 h、72 h、96 h,试验组与对照组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均差异显著(p<0.05),120 h、144 h、168 h,试验Ⅰ组与对照组比较,犊牛血清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Ⅲ组血清Ig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2)随着初乳饲喂次数的增加,可有效降低犊牛20日龄内腹泻发生率,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较对照组比较犊牛腹泻发生率分别降低9.5%、22.5%、36.5%,治疗犊牛腹泻总成本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2.0 元、43.2 元、76.8 元,3 组试验组犊牛成活率为100.0%。(3)初乳饲喂次数的增加,使0~60日龄娟姗犊牛平均日增重(ADG)升高,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日增重均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增加16.7 g、33.3 g、80.0 g。试验Ⅱ组、Ⅲ组较试验Ⅰ组ADG差异也极显著(p<0.01)。综合考虑,建议娟姗犊牛饲喂初乳至6日龄,可降低犊牛腹泻发生率、减少治疗费用,提高犊牛成活率及ADG。  相似文献   

4.
初乳、常乳、废乳经65℃30min巴氏消毒法、72℃15s巴氏消毒法、100℃瞬间煮沸法处理后,进行营养物理化、体细胞数、细菌数检测和牛乳免疫球蛋白检测。72℃15s巴氏消毒法处理的初乳、常乳、废乳营养物指标最接近于未经处理的乳样指标,体细胞数、细菌数达国标或优于国标,但高于65℃30min巴氏消毒法处理的乳样和100℃瞬间煮沸法处理的乳样。用经72℃15s巴氏消毒法处理的初乳、废乳与不经任何消毒处理的初乳、废乳作饲喂犊牛比较试验,前者在30d内平均日增量、腹泻发生方面均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试验用8头荷斯坦牛公犊,确定饲喂经巴氏消毒的初乳对其血清IgG、乳铁转运蛋白和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浓度的影响。给初生4小时的犊牛饲喂新鲜冷冻的初乳或巴氏消毒处理(76℃,15分钟)的初乳,喂初乳前和喂初乳24小时后采血,分离血清IgG、乳铁转运蛋白和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用免疫印迹分析、快速免疫测定确定血清中IgG、乳铁转运蛋白、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的浓度。结果表明:饲喂新鲜冷冻初乳的犊牛24小时后血清中IgG、乳铁转运蛋白和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浓度,均高于饲喂经巴氏消毒初乳的犊牛在24小时后血清中IgG、乳铁转运蛋白和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浓度。因此表明:经76℃,15分钟巴氏消毒的初乳影响了蛋白的持续转运与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规模化的奶牛养殖牧场中犊牛液体日粮主要包括初乳、常乳、异常乳和代乳粉等,尤其是异常乳使用较多;通常在液体日粮饲喂犊牛过程中会使用巴氏杀菌、酸化、发酵和添加营养增强剂等方式进行处理。目前关于如何使用液体日粮以达到较高安全性、利用价值和养殖效益一直争议不断,特别是对于异常乳的使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不同液体日粮对犊牛采食、生长、胃肠道发育及其菌群变化的影响,以及对犊牛成年后产犊和泌乳量的影响进行阐述,为今后犊牛液体日粮的使用和研究方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1饲喂培育哺乳犊牛应注意从单胃消化转为复胃消化,从奶的营养到饲草营养的过渡。1.1及时喂初乳母牛产后5~7d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中含有多种抵抗疾病的免疫物质和维生素。犊牛出生后1h内必须吃到初乳,没有吃到初乳的犊牛很难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1.2哺喂常乳犊牛饲喂初乳5~7d后,即可开始哺喂常乳。因初乳、常乳、混合乳的营养成分差异很大,犊牛最好吃其母亲常乳10~15d后,再饲喂混合常乳,以免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试验旨在对犊牛肝脏蛋白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与初乳、常乳摄入相关的蛋白。【方法】以经产荷斯坦母牛分娩的9头公犊牛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初乳组(CI)、常乳组(M)和对照组(CT),每组3头。初乳组和常乳组犊牛分别饲喂初乳和常乳,于出生后24 h屠宰;对照组未饲喂初乳或常乳,于出生后2 h屠宰。采用Label-free蛋白组学技术对3组犊牛肝脏的蛋白表达谱进行分析,以Q<0.05为阈值筛选各组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在犊牛肝脏中共鉴定到3 901个蛋白,其中在初乳组、常乳组和对照组中分别鉴定到3 521、3 646和3 548个蛋白,有3 202个蛋白在3组中共表达。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显示,初乳组和常乳组犊牛肝脏中共筛选出287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细胞代谢、应激反应、生长发育和氧化还原等生物过程,显著富集通路为内吞作用、氨基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初乳组和对照组犊牛肝脏中共筛选出154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细胞代谢、单组织过程和肌酸合成等生物过程,显著富集通路为氨基酸代谢、黏着斑和内吞作用等。【结论】饲喂初乳的犊牛肝脏中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9.
为了测定牛初乳对奶用雌性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笔者将奶牛产仔后1 h内挤得的牛初乳饲喂初生雌性犊牛。试验选取出生状况良好,身体健康的犊牛24头,按出生顺序分为A组、B组和C组,每个试验组8头犊牛。A组犊牛在出生24 h内饲喂1餐初乳,B组犊牛在出生后24 h内饲喂2餐初乳,C组犊牛在出生后24 h内饲喂3餐初乳。饲养20 d观测犊牛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C组犊牛的日增重显著高于A组(P<0.05),C组的乳重比显著低于A组(P<0.05);C组,B组,A组对应的健康率为87.5%、75.0%和37.5%。试验表明,雌性犊牛出生24 h内投喂初乳量与次数适当增加,能显著提高犊牛的日增重和降低乳重比,同时还能改善犊牛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对犊牛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用18头3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公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犊牛饲喂β-内酰胺类抗奶,试验组犊牛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试验抗奶巴氏杀菌的条件为:63~65℃加热30 min。犊牛60日龄断奶,试验期为180 d。结果表明:1)与β-内酰胺类抗奶相比,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中总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 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在3~60日龄期间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组犊牛在3~10日龄和3~60日龄期间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显著降低(P 0.05); 3)试验组和对照组犊牛在60、90和180日龄时的瘤胃背囊和腹囊乳头高度、乳头宽度和黏膜厚度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在60日龄时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90日龄时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90日龄时的空肠绒毛宽度显著提高(P0.05),60、90和180日龄时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90和180日龄时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而各测定时间点的回肠组织形态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提高了犊牛哺乳期的生长发育,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犊牛的胃肠道发育,主要体现在促进小肠形态学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有抗奶对犊牛生长发育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3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公犊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犊牛饲喂β-内酰胺类有抗奶,试验组犊牛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有抗奶,每组9头。巴氏杀菌条件为63~65℃加热30 min,犊牛61日龄断奶,试验期为180 d。结果表明:1)与β-内酰胺类有抗奶相比,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有抗奶中总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在3~60日龄期间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30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15和30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30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显著降低(P0.05),15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7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饲喂经过巴氏杀菌的β-内酰胺类有抗奶提高了哺乳期犊牛的生长发育,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犊牛免疫系统,但无法确定有增强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幼龄犊牛在刚出生时消化蛋白质的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难以消化非乳蛋白,年龄稍大的犊牛才能逐步消化非乳蛋白.研究目的是研制适合早期断奶犊牛饲喂的代乳粉,符合犊牛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不添加抗生素,且降低犊牛培育成本.试验将24头出生体质量相近的荷斯坦公犊牛按出生顺序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3组犊牛1~3日龄饲喂初乳,对照组4~40日龄饲喂全乳,试验A组饲喂2阶段代乳粉,即4~21日龄饲喂一号代乳粉,蛋白全部为乳源蛋白;22~40日龄饲喂二号代乳粉,用小麦水解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部分乳源蛋白.试验B组4~40日龄饲喂二号代乳粉.测定3组犊牛出生质量、出生体尺、40日龄体质量和体尺,记录犊牛腹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取2阶段代乳粉饲喂的试验A组,犊牛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良好,与饲喂全乳的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利用初奶,降低犊牛培养成本。我们在参照天津塘沽农场等兄弟单位,用发酵初乳饲养犊牛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初乳与常乳混合自然发酵饲喂犊牛试验,仅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过渡乳是初乳向常乳过渡的乳汁。目前国内对于过渡乳的概念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根据调研,目前在犊牛灌服初乳后,为了节省人力、节约成本,牧场对于过渡乳的使用并不充分,有的完全废弃,有的违规操作进行售卖,而采用代乳粉、常乳等代替过渡乳对犊牛进行饲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过渡乳的定义、营养价值和对犊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为过渡乳的使用以及犊牛7日龄内饲喂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通过探索过渡期乳不同饲喂天数及断奶日龄对荷斯坦母犊健康状况和生长性能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过渡期乳饲喂天数及断奶日龄。试验共选取60头初生荷斯坦母犊,平均分为N(未饲喂过渡期乳组)、L(饲喂3d过渡期乳组)、H(饲喂6d过渡期乳组)三大组,每大组均分为2个小组(N1、N2;L1、L2;H1、H2)。N组第2~15天饲喂常乳;L组第2~4天饲喂过渡期乳,第5~15天饲喂常乳;H组第2~7天饲喂过渡期乳,第8~15天饲喂常乳。N1、L1、H1组均为60日龄断奶,N2、L2、H2组均为75日龄断奶。在试验期间统计分析犊牛的体重、体尺、血液生化指标等。结果表明:(1)与N组相比,H组犊60日龄内腹泻率降低5%,90日龄内体斜长平均增长量显著提高(P0.05),10日龄及90日龄血清中甲状腺素(T4)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L组相比,H组犊牛60、90日龄内的平均日增重及部分体尺的平均增长量均显著提高(P0.05),90日龄血清中T4、白介素-2(IL-2)含量显著上升(P0.05)。(2)75日龄断奶较60日龄断奶更有利于提高犊牛的抗应激能力。故犊牛在哺乳期饲喂6d过渡期乳并于75日龄断奶,能够提高其生长状况和抗应激能力,可为其后期的生长发育和乳用潜能的发挥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场每年9月份开始至次年3月份大批产犊,占全年产犊的81.12%,因此有大量初乳。为了能充分利用初乳,减少常乳用量,提高经济效益,我场于81年11月——82年4月进行了发酵初乳饲喂犊牛的试验。一、发酵初乳的制备挤出的初乳每公斤加入0.8—1克的乳  相似文献   

17.
所谓初乳,即母牛分娩后7d内所分泌的乳汁。它具有特殊的组成和生物特性,是新生犊牛不可替代的食品。实践证明,从未吃过初乳的犊牛,即使是在非常清洁的环境下饲养,也会出现免疫力不足的问题。从各个牛场犊牛死亡情况来看,约有60%~70%发生在生后第1周。因此,科学饲喂初乳,是提高犊牛成活率的关键。1初乳的作用1.1含有丰富易消化的养分它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比常乳高。初乳所含干物质是常乳的2倍,干物质中蛋白质较常乳多4~7倍,尤其是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30倍。维生素含量比常乳要高出10~100倍,而新生犊牛体内的…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饲喂犊牛的初乳是否需要进行巴氏杀菌,一直是奶牛业的重要话题。测定表明,40%~90%用于饲喂犊牛的初乳中所含细菌总数都超过了最小允许量,即细菌总数为10万CFU/mL,大肠菌群数为1万CFU/mL。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开食料类型对荷斯坦哺乳犊牛生长发育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30头刚出生的中国荷斯坦母犊牛,按照体重进行划分区组,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组中,各组分别饲喂颗粒状开食料、粉状开食料和口感化开食料。试验共80 d,其中1~50 d为哺乳期,按照正常程序饲喂常乳+自由采食开食料;51~60 d为过渡期,减少常乳饲喂量+自由采食开食料;61~80 d为断奶后期,自由采食开食料。犊牛从出生第7天开始饲喂开食料。每天记录开食料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1天、第50天、第60天和第80天在早晨饲喂前称重犊牛体重,分别于第50天、第60天和第80天在犊牛采食开食料2 h后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NH3-N浓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物理形态的开食料对犊牛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开食料采食量具有显著影响。给犊牛饲喂口感化开食料和颗粒状开食料显著增加了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以口感化开食料的饲喂效果最佳。给犊牛饲喂不同物理形态的开食料,对瘤胃pH值、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无显著影响,但是对瘤胃液氨氮浓度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具有显著影响。饲喂口感化开食料和颗粒状开食料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氨氮浓度,增加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因此,在犊牛开食料的选择上,给犊牛饲喂口感化开食料可以提高犊牛生长性能,改善瘤胃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正>1)初乳饲喂不当。初乳尤其是产犊第1天的初乳对犊牛生长最为重要。有的养殖户在饲喂犊牛时缺乏合理的初乳饲喂计划,不重视对初乳的储存,大量初乳被废弃掉。2)常乳喂量不足。15日龄后正常犊牛体重达55 kg以上,犊牛将开始尝试咀嚼干草或青贮料和舔食精饲料,出现反刍行为。但此时犊牛前胃的发育还不完全,主要依靠皱胃进行消化。一些奶农只顾眼前利益,误认为犊牛也会吃草和饲料了,便减少奶的喂量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