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小麦赤霉病自2003年大流行以来,2010、2012年又大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通过对该区多年气象资料和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小麦破口抽穗至扬花期间的温度高、空气湿度大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最关键的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与小麦破口抽穗扬花期间20 d内的温度、空气湿度、降雨日数、日照时数有一定关系;小麦种植品种、防治时机、所用药剂品种剂量及用水量是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因素。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科学选准药剂、提早在小麦破口抽穗期预防。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自1992年以来在我区发生有加重趋势。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达1.8万hm2,占全区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0%;病穗率一般为50%~70%,沿湖和低洼田块病穗率达90%以上。据测定,千粒重平均下降26.8%,预计产量损失可达23625t,...  相似文献   

3.
关中灌区自60年代中期以后小麦赤霉病渐趋严重,现已成为灌区小麦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和主要防治对象。关中灌区可初步划分为渭河川道平原和黄土台原二个流行区;前者为主要流行区,流行频率高,以其西部为例,10年中大致有3~5年发生中度以上流行。研究表明农田灌溉引起的农田生态条件变化和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赤霉病流行的基本前提,复种玉米面积扩大和田间遗留较多带菌残秆,提供了赤霉病流行的菌源基础。在以上条件具备的  相似文献   

4.
2003年楚州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淮安市楚州区种植小麦66万亩(其中温麦6号约25万亩,温麦8号、淮麦18、淮麦20、豫麦34各约10万亩,其他品种为扬麦、3039等)。据本区植保站调查,虽然2003年防治面积和防治力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但小麦赤霉病在本区仍然达到大流行程度。现对其流行概况和原因简要总结分析如下。12003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及防治概况据调查,全区平均病穗率54.5%(1.8%~100%),平均病指43.1(0.3~96.7),平均产量损失37.1%,其中主要以温麦品种发病最为严重,全区近6万亩绝收。而造成小麦品质下降,商品性降低的间接损失更难以估量,为本区植保站自1963年有记载以来病害…  相似文献   

5.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风  马群 《中国植保导刊》2003,23(11):13-14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除受小麦品种、稻桩带菌率影响外,主要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的雨日、雨量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安徽省1975~2003年的28a中,中等偏上发生的年份为8a(1975、1976、1977、1985、1990、1998、2002、2003年),占28.6%。2003年小麦赤霉病在全省大部麦区大面积严重流行,发病面积达100万hm2,且田间发病早、持续时间长、病穗率高。六安、蚌埠病穗率加权平均分别为52.5%、41.04%,最高病穗率达100%。全省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初步测算,全省小麦受赤霉病为害的损失达6…  相似文献   

6.
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等麦区流行发病,为害较严重.为此就2012年该病在平湖市的流行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2012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2012年东台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分析小麦赤霉病特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圣旦节前后开始出现,“厄尔尼诺”一词是西班牙文:Elni(?)o 即:“圣婴”的意思,该现象主要是由太平洋的热带海洋和大气发生异常变化造成的,海洋气象工作者认为“厄尔尼诺”年是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温异常增高的年份,如果将东太平洋赤道海温的正距平区的形成作为:“厄尔尼诺”年的开始,经历海温正距平区扩展到中太平洋的盛期,直到这一地区海温正距平消失,历时8—12个月,出现大幅度的海温异  相似文献   

9.
宣城市小麦赤霉病为偏重发生年份,显著重于常年。笔者通过对我市2012年小麦产区赤霉病发生情况分析,发现2012年小麦赤霉病呈现初见偏早、不同成熟期、品种、区域间发生程度差异大特点,并分别从菌源、品种、气候、栽培制度、山区小气候、防治等因素对发生特点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了针对性地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庆臣 《植物保护》1998,24(6):52-52
郎府地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郊,是北京地区第一个“三高”示范区及生产商品粮基地。现为京(北京)、津(天津)、廊(廊坊)高产示范带农业观光的窗口。但是,近年来由于小麦根蚜危害严重,使小麦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1990年春,该地就有小麦根蚜的危害,但当时不知...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952—1963年病害流行程度与穗期气象要素之間的相关性测定結果表明,各年发病程度与4月下旬至5月下旬(小麦抽穗至糊熟)特別是5月上中旬(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的降雨日数、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同期的降雨量、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稻桩上产生的子囊壳是本地区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初侵染的数量和流行程度有关,其数量积累决定于雨湿条件。小麦开花灌浆初期最易感病,此时期降雨日数是病害流行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十二年資料分析結果,病害流行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早期发生型;中期发生型;后期发生型;少雨限制型;低温限制型;生育提早限制型。根据1957—1963年預测圃小麦开花后二旬內的降雨日数与发病率的相关,以发病率为应变量求出迴归方程式:Y=6.61 X—48.35,为中期預測提出雨日指标。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1998年在我县严重发生。5月下旬调查,全县5万hm2小麦病田率100%,病穗率20%~40%,高的达70%以上。有的全穗发病、有的半穗或1/3穗发病。病穗部分籽粒干秕、皱缩,有的发黄,同时颖枯、叶枯病伴随危害,减产20%~30%。过去小麦...  相似文献   

13.
沂水小麦赤霉病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379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68.8%,病穗率一般为45%~60%,个别地块达80%以上。受病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25.9%,损失严重。一、发生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充足: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51万亩,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14.
洪海林 《植物医生》1998,11(3):31-31
湖北咸宁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初探洪海林(湖北省咸宁地区植保站,437100)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赤霉病的流行,年份间危害程度轻重不一。如果在菌源普遍存在,栽培感病的品种,赤霉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最大。病害的流行,一般要经过始病、上升和盛发...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根据赤霉病的历年资料,利用前期气象因子与病害流行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电标”,建立多元回归预测式和应用多因子点聚图预测法,综合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连续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小麦赤霉病流行条件分析 (一)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关系 根据我县1972至84年资料分析,小麦抽穗前(3月中旬)田间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r二0.6662),带菌率与发病程度一致的有9年,拟合率64.3%,相反的4年,其中带菌率高而发病轻的3年,带菌率低而发病重的1年。因此,稻桩带菌率只能作预测的参考依据。 (二)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气象要素 有关资料常以小麦齐穗后20天内的雨  相似文献   

16.
关中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20余的的气候资料和病情数据,以逐步判别分析法将关中麦区各县(市)划分为三大气候区。长安、户县等13县(市)为有利病气候区,岐山、凤翔等5县(市)为过渡区,蒲城,富平等8县为不利发病气候区。气候条件对发的有利性在关中盆地自西向东渐次降低。在气候分区的基础上,地下水位与发病率的回归关系,进一步以乡镇为单位划分小麦赤霉病流行区。结果表明,203个乡镇为赤霉病严重区,111个为中度区,143个为轻度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嘉兴市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今后流行概率。分析指出,充足的菌源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必要基础,抽穗—花期遇适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促进因素。另外,品种抗性差、常用药剂防效下降也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致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困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江苏河网交错,春雨较多,赤霉病流行频率高。2003年赤霉病见病时间早、发生范围广、自然为害重,是江苏历史上的第九个大流行年。12003年小麦赤霉病流行概况江苏淮南往年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流行区域;淮北属于偶发区,基本上不作为主要防治对象。2003年全省以沿江、苏南局部及丘陵地区发病最重,自然发病病穗率高达60%~80%;其次是沿淮及江淮地区,自然发病病穗率40%~60%;再次是徐州、宿迁、连云港3市,自然发病病穗率在10%以下。据各地调查,赤霉…  相似文献   

19.
山东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变化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及食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山东作为黄淮麦区的代表性区域,1983—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呈现暴发频率增加、发生面积增大等变化趋势,该病害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生物灾害。初步分析赤霉病频繁暴发为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暖、菌源数量充足、主栽品种抗性差、预防控制难度大等。据此提出山东省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对策建议,如综合考虑春季升温因素、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快抗病品种培育推广,完善秸秆还田措施,大力开展科学用药和统防统治等。  相似文献   

20.
胡公洛 《植物保护》1989,15(2):38-38
小麦赤霉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各省是常年流行区,这些地区对此病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因此目前国内文献上对赤霉病的记载,大多引自这些地区。华北地区过去很少发生此病,80年代以来也常有发生,造成一定的减产。1985年河南全省赤霉病大发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视,并开展了多方面的试验研究,作者在历时4年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此病在河南省的发生和流行有其地区性的特点,至少以下几点与目前出刊记述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