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作者认为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 ,它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就森林植被而言 ,它主要研究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恢复可行性评价、恢复技术、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安全以及恢复理论 .其具体理论包括 :植被的发生与气候及气候的变迁耦合或生物的发生与环境耦合理论、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理论、生态演替理论和作为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理论等 .从国内大量的生态恢复重建实践来看 ,森林植被的恢复重建研究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注重探讨森林植被退化的进化与历史决定因素、注意研究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在恢复中的生态学过程、重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中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大尺度的森林植被恢复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以往我国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作中存在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根据与森林生态恢复工程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科学原理及工程技术方法,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系统集成的概念、技术流程和技术集成体系.技术流程包括:①森林退化的监测与诊断;②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的可行性分析;③集成规划与设计;④集成实施;⑤评估;⑥集成管理体系等.技术集成体系有:①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监测、诊断、发布与预测的集成技术;②不同层次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重构或重组集成技术;③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价值恢复的集成技术;④森林生态系统信息网络重构与延展的集成技术;⑤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管理的系统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3.
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除物种自我调节作用外,种群间相互作用以及群落与生态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决定着群落的发展进程.对森林植被恢复阶段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述,同时总结了6种划分森林演替阶段的方法:(1)种间联结--最优分割法;(2)植被年龄;(3)生理组织特征;(4)遥感方法;(5)林分平均高和平均断面积;(6)林分特征因子法.最后对森林植被恢复研究进行展望,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包括植被恢复目标的确定、植被恢复的步骤与途径)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法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芒萁种群特征及其对森林更新影响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总结了芒萁种群特性、芒萁单优层片的发育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的关键问题和生态对策.基于该地区芒萁层片与森林群落乔木层片的生态关系,分析了芒萁层片发育的条件、生态后果和对阔叶树种子发芽、幼苗生长两个关键环节的抑制作用,认为芒萁的化感效应也是1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指出健康森林生态系统各级层片具有生态依赖性而不是排斥性.对今后有关植被退化与恢复尚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芒萁层片发育与森林群落结构的关系、芒萁化感作用机理、芒萁的繁殖对策.  相似文献   

5.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概述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现状,以及指示生物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中的应用.指出应加强对指示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及生态学意义的研究,揭示其与植被恢复、土壤恢复乃至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明确指示生物在生态恢复评价中.的指示意义.同时,通过考察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过程来评价生态恢复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光军  田大伦  朱凡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68-10269,10277
介绍了南湾库区森林植物资源及植被特征,阐述了库区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库区森林植被恢复与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RS与GIS地震灾害后森林植被重建的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分析地震灾害对森林植被造成的破坏,指出森林植被灾后重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分析RS与GIS技术在地震灾害后森林植被重建中林区道路选址与区划、森林植被受害状况统计、生产恢复条件调查、林地适宜性评价与树种选择、森林植被空间优化配置及恢复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灾后森林植被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李江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4):360-362
以元江县磨房河水库库区植被恢复为对象,分析了库区植被恢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实施工程造林及搬迁库区人口等措施,库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89.2%,森林土壤的涵水能力大大加强,库区泥沙淤积明显减少,取得一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针对当前库区植被恢复所面临的投资大、见效慢、经济与生态不相协调、造林树种单一等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库区综合开发工作,重视乡土树种的利用,大力推广造林新技术,以促进库区植被恢复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前最为迫切的重点问题落到了对森林植被资源的重点保护和恢复问题上,国家在对于森林植被的保护方面也在通过政策的实施来加强植被的保护力度,并通过对森林植被被恢复所需要恢复植被的措施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文也将从如何对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和策略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乐都县植被类型构成特点的分析,运用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提出应采取充分利用地带性植物物种恢复和重建森林植被、封山育林、仿拟自然演替规律、集雨造林与径流林业等技术恢复林草植被。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连春  翟明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83-16084
针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特殊立地及气候条件,指出该区植被恢复应遵循近自然原理、效益最大化、适地适树的原则,并提出了该区植被恢复的宏观模式,即构建生态型防护林、经济型防护林和景观型防护林。  相似文献   

12.
孟宪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22-18924,18954
通过对河北省旱灾情况及其成因的分析,表明河北省旱灾成因主要是因为降水量少而不均匀,降水变率大,生态恶化,水资源贫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河北水资源严重短缺是长期生态破坏的恶果,主要由于山区森林植被破坏和平原湖泊沼泽消亡。中古时代的河北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规模可观。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牧,恢复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要加快设施和技术改造,推广实施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退化林修复各机械设备的燃料品种、基本燃料消耗量,肥料种类、肥料施用量等活动水平数据,以及相应的排放因子等参数,采用IPCC法(一种以详细技术为基础的部门方法),分别估算了油锯伐木、油锯造材、汽车运材、机械整地、汽车运苗、汽车运肥、洒水车运水和复合肥等各排放源的碳排放量,然后相加得出碳排放总量。再由碳排放总量除以修复面积,得出单位面积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退化林修复项目CO2排放总量为182 315.1 t,单位面积CO2排放量为2.2 t/hm2。研究成果有助于森林经营活动的碳汇计量与监测,以及省级乃至国家级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通过研究,建议各地在退化林修复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然,选择自然恢复为主的修复方式开展修复。在辅以补植等人工措施时,还要采取科学设计栽植密度、选择更为节水的灌溉方式等措施,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降低碳排放量,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相似文献   

14.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方法,对滇中一平浪林场滇石栎退化灌丛的植被恢复改造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石栎灌丛的4种退化状态类型,分别代表滇石栎灌丛向云南松乔木林演替过程中的4个阶段,各个阶段植被恢复与改造的方法措施因立地条件、物种组成、植被盖度、高度的影响各不相同,但都体...  相似文献   

15.
石漠化是制约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技术探析有助于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系统回顾了近30年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阶段、植被群落特征、恢复治理模式及监测评估等研究现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在1985年以前为抑制发展阶段,1985-2001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目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模式构建、监测评价3方面。最后提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金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77-178,234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园林学、森林学、美学等学科原理,对我国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试探性提出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的对策,旨在解决受损植被的恢复重建问题。以期有助于规范和引导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实践,降低不当生态建设导致植被退化或逆向演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原因,认为:持续干旱、植被退化、暴雨集中、土质疏松为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滥垦、滥牧、乱砍、林草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人工植被建设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协调是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结合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繁重、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资金投入不足的现实,以植被快速恢复为突破口,根据立地类型特点,总结出了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恢复模式、退化农田林草建设模式和侵蚀沟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