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上野’温州蜜柑为试材,研究了加温促成栽培柑橘果实成熟期间着色变化与糖、酸积累特性及加温起始时间对柑橘物候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13日加温可使柑橘1月开花,6月下旬成熟,比露地栽培成熟期提早4个月以上;加温延迟,物候期相应推迟。加温促成栽培柑橘果实的色差值随果实成熟而上升,但成熟时色差a*和b*值都比露地成熟果实低。促成栽培柑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分含量随果实成熟而上升,可滴定酸与有机酸含量随果实成熟而下降。促成栽培的柑橘果实以积累果糖为主,其次为葡萄糖,蔗糖含量最低,不到总糖含量的1/3。加温促成栽培柑橘着色不良与糖分构成的改变可能与果实成熟期间所处的高温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赤霞珠"酿酒葡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木醋液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及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等物质积累的影响,测定了果实中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可滴定酸、色素、单宁、总酚含量以及与糖代谢相关的转化酶活性,以期为探索木醋液对酿酒葡萄的使用效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木醋液对葡萄果实成熟期间可溶性总糖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对可滴定酸、色素、单宁、总酚等含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木醋液原液稀释至800倍处理可显著提高葡萄果实可滴定酸、色素、单宁及总酚含量。试验表明木醋液对葡萄果实品质有显著影响,适当浓度木醋液可提高果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以六年生'天红2号'/SH40/八棱海棠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酸碱中和滴定法和蒽酮比色法,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主要组分与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以及果实生长指标的动态分析,以期明确不套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套袋果实单果质量高于套袋果实.果实发育期间,套袋与不套袋处理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至果实成熟期,不套袋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套袋果实.不套袋果实的可滴定酸、苹果酸、富马酸、柠檬酸、琥珀酸含量均低于套袋果实;盛花后150 d,套袋与不套袋果实内的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0.40%和0.36%,存在显著性差异.果实成熟期,套袋果实的表皮着色程度较高,表面较光洁;不套袋果实裂纹指数显著低于套袋果实、表皮蜡质总量显著高于套袋果实.  相似文献   

4.
以‘早金酥’梨为试材,在生长季节叶面喷施氮、磷、钾、钙、镁和稀土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熟果实主要有机酸含量,研究不同矿质营养对梨果实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氮肥可以使果实奎尼酸、柠檬酸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而乳酸含量显著降低;叶面喷施磷肥可以使果实苹果酸、草酸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叶面喷施钾肥可以使果实苹果酸、奎尼酸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而莽草酸和乳酸含量显著降低;叶面喷施钙肥可以使果实苹果酸、柠檬酸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叶面喷施镁肥可以使果实奎尼酸、柠檬酸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叶面喷施稀土肥可以使果实奎尼酸、柠檬酸、莽草酸、乳酸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12份引进油梨品种果肉有机酸组分和抗坏血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油梨引进品种果肉有机酸组分和还原型抗坏血酸(维生素C)含量特征,为引进油梨品种的评价、筛选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12份引进油梨品种果肉中的有机酸组分和维生素C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油梨果肉中可检测到酒石酸、苹果酸、马来酸、柠檬酸和富马酸5种有机酸组分,其含量由高到低为:苹果酸>柠檬酸>富马酸>酒石酸>马来酸;不同品种间单一有机酸组分的含量差异显著,而不同品种间的有机酸总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油梨果肉有机酸含量与苹果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酸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苹果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12份油梨资源中,‘洛雷塔’果肉中有机酸及单一组分苹果酸、富马酸和酒石酸的含量均为最高,‘布鲁克斯晚’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结论】油梨属苹果酸优势型果实,果肉中总酸含量与苹果酸和维生素C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与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世纪杏为试材,测定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质量分数及相关代谢酶—柠檬酸合成酶(CS)、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乌头酸酶(ACO)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并对果实中有机酸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杏果实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和柠檬酸,成熟果实中苹果酸占总酸量的95%以上,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质量分数缓慢上升,花后51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相关分析表明,苹果酸质量分数与MDH活性呈正相关,与CS活性及ACO活性呈负相关。柠檬酸质量分数与CS活性呈正相关,与MDH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675*。研究认为,CS、MDH和ACO是杏果实有机酸积累的主要酶,PEPC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采收期对‘北国蓝’果实性状及酿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葡萄新品种‘北国蓝’果实为试材,对各采收期的果实及其原酒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采收期对果实品质及其酒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对‘北国蓝’的果实品质有明显影响,随着采收期的延迟果粒直径、平均粒重、平均穗重、出酒率、总糖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果实总酚、单宁含量持续增加,较第一次采收分别增加了27.94%和92.50%;滴定酸含量无规律性变化,但10月5日含量最低(18.27g/L),各不同采收期差异显著。不同采收期果实酿造的葡萄酒滴定酸含量与果实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葡萄酒总酚和单宁含量与果实总酚和单宁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果实品质和酿酒特性分析表明,‘北国蓝’在当地最佳采收时期为9月30日至10月5日。  相似文献   

8.
明确不同产区南果梨果实品质,为南果梨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也为梨优良栽培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以鞍山市8个产区南果梨果实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测定南果梨果实17种矿物质元素含量,采用离子色谱仪测定4种可溶性糖含量,通过液相色谱仪测定5种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8个产区南果梨果实矿物质元素含量均以磷、钾、钙和镁含量较高,占总元素含量的97%以上,镍、钒、钴、锶、钯和银含量较低,但不同产区南果梨果实矿物质元素含量排序不同;8个产区南果梨果实4种可溶性糖平均含量排序为果糖>葡萄糖>蔗糖>山梨醇,5种有机酸平均含量排序为柠檬酸>苹果酸>奎尼酸>莽草酸>富马酸。鞍山地区8个产区南果梨果实品质指标含量上有差异,但矿物质元素均以磷、钾、钙和镁为主,可溶性糖含量和有机酸含量均以果糖、葡萄糖、柠檬酸和苹果酸较高。  相似文献   

9.
1-MCP对苹果采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9  
以金冠、乔纳金、红富士和津轻苹果果实为试材,在常温(20±1℃)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1-MCP(1-甲基环丙烯)对果实呼吸强度、硬度、可滴定酸、叶绿素、淀粉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MCP可以明显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延迟果实呼吸高峰的出现,从而抑制果实的后熟与衰老。1-MCP处理明显地减缓了果实硬度和酸度的下降,减少了叶绿素降解和淀粉的分解和转化。在贮藏期间,1-MCP处理增加了乔纳金和红富士果实苦痘病的发生。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和果皮叶绿素的变化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与果实品质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大小的刺梨果实品质特征及重要指标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刺梨产品加工中原料鲜果的质量分级依据,以贵州6个县(区)种植的4~5年生"贵农5号"刺梨果实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大小等级的果实品质,分析品质指标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刺梨果实的品质特征是,中小型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和总黄酮含量较大果高,而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和含酸量较大果低。果实大小与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的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维生素C含量不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与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刺梨的中、小型果实是产品加工的优质原料鲜果,在刺梨果实质量分级中不宜仅以果实大小作为判定质量高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红宝石苹果果实有机酸组成及其含量,分析苹果酸含量变化与其代谢相关酶的关系,探究红宝石果实低酸特性的生理基础。【方法】以不同生长发育期红宝石和富士2001苹果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果实总糖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组分及含量,测定分析果实苹果酸相关代谢酶活性及与苹果酸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红宝石苹果果实中有机酸成分主要为苹果酸、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和琥珀酸5种,与富士2001苹果果实中有机酸组分一致,其皆以苹果酸为主。不同发育期2个苹果品种果实中总糖含量相近,但总酸含量差异显著。对果实有机酸不同组分定量分析,发现果实总酸含量差异主要是由苹果酸含量差异所致。进一步分析苹果酸含量与其相关代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在发育前期红宝石苹果果实中苹果酸含量大量积累,主要是该时期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活性增强促进了苹果酸的大量合成,以及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降低减少了苹果酸的分解,富士2001苹果与之类似。【结论】红宝石苹果是苹果酸为主的低酸型苹果品种,NADP-ME和NAD-MDH在其果实苹果酸积累中起主要协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浓度钙处理对丰水梨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蒸馏水浸泡梨果实15 min为对照,分别探讨了用1%、3%、5%的3种不同浓度的氯化钙(CaCl2)溶液浸泡丰水梨果实15 min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和3%的钙处理组均可降低梨果实贮藏期间呼吸强度,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硬度的下降,降低果实烂果率,其中3%的钙处理组保鲜效果优于1%的钙处理组。而5%的钙处理组在贮藏的前21 d保鲜效果良好,随后果实硬度迅速下降,烂果率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13.
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菠萝品种卡因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有机酸含量及其有机酸代谢相关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柠檬酸合成酶(CS)的活性变化,并对果实中酸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卡因菠萝果实中所含有机酸有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乙酸、草酸、马来酸,其中主要有机酸为柠檬酸(约占62%)、其次为苹果酸(约占14%)、酒石酸、乙酸和草酸的含量较低,马来酸微量。随着果实的发育,柠檬酸含量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苹果酸、草酸、乙酸、酒石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柠檬酸在果实成熟时占主要优势,是果实主要的有机酸。在幼果期到果实迅速生长后期(花后10~70d),柠檬酸合成酶(CS)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与柠檬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进入果实青熟期(花后90d)后,果实柠檬酸含量变化与PEPC和CS活性并无明显联系,此期酸积累不仅仅依赖这些酶的活性水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贮藏温度及气体成分对枇杷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和气体成分对解放钟和早钟六号枇杷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总糖、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硬度的变化与贮藏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贮藏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贮藏温度对枇杷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早钟六号枇杷比解放钟枇杷敏感;早钟六号和解放钟枇杷的适宜贮藏温度分别为6~8℃和8~10℃。气调贮藏能明显抑制2个品种在贮藏过程中总糖,尤其是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但贮藏前期果实硬度增加加快。枇杷气调贮藏的适宜条件(温度如前述),解放钟枇杷以O24%~6%、CO26%~8%,早钟六号枇杷以O24%~6%、CO24%~6%为佳。  相似文献   

15.
番茄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蓉  田园  杨柳  张喜春 《中国蔬菜》2017,1(10):58-62
以基因型纯合番茄品种0-33-1、耐运2000、尖黄、青熟和满田206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测定番茄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绿熟期、转色期和成熟期)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琥珀酸、酒石酸和乙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番茄品种果实有机酸组分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不同,其中柠檬酸含量最高,变化范围为0.814~1.470 g·kg-1,占总酸比例的21.19%~40.64%;乙酸含量最低,变化范围为0.046~0.130 g·kg-1,占总酸比例的1.25%~4.40%。从有机酸组分来看,番茄属于柠檬酸型果实;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酸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柠檬酸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几个早熟苹果品种果实糖酸组分及风味品质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仪分离测定了6个早熟苹果品种果实的糖酸组分,并对早丰甜、贝拉、辽伏3个品种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及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与风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参试品种均以果糖含量最高,品种间变异系数最小,仅为14.59%,但蔗糖和葡萄糖含量与果糖明显不同,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品种间变异系数分别为67.58%和29.94%,果糖和蔗糖含量是影响早熟苹果品种糖类总含量的主要因素.有机酸中苹果酸含量在不同早熟苹果品种也存在较大差异,最高为6.61 mg/g,最低仅为1.55 mg/g;(2)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及3种主要香气成分测定和官能鉴评结论在早丰甜、贝拉和辽伏3个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官能鉴评的这种差异性与糖、酸及香气成分等成分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在试验条件下,3个早熟苹果品种风味品质评价指标应包括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及1-丁醇、(E)-2-己烯醛和乙酸丁酯等3种主要香气成分的总含量.  相似文献   

17.
以盛花期后145 d左右的黄金梨果实为材料,比较了近冰点温度与1.5℃低温对梨果实贮藏及货架期品质的影响,以期找出延长黄金梨贮藏的适宜温度。结果表明,-1~0℃的近冰温在黄金梨贮后100 d和160 d及其出库后20℃的货架期间均能有效地保持果实果柄新鲜度,降低果实腐烂率,延缓硬度、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TA)和总酚含量下降,减少乙醇和丙二醛(MDA)生成,抑制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抑制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比较不同温度与不同贮藏时间效应的结果表明,-1~0℃近冰温贮藏较之1.5℃贮藏黄金梨可以更好的保持其商品品质。因而,黄金梨的贮藏温度以-1~0℃近冰温贮藏为宜。  相似文献   

18.
以芒果品种Keitt为试验材料,从果实生育期120 d起,多次喷施浓度为1 mmol/L的4种有机酸(水杨酸、苹果酸、香草酸、柠檬酸),以清水为对照。于果实生育期200 d采集果实,研究不同有机酸处理对芒果胎萌穿根、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处理能延缓芒果胎萌进程,抑制胎萌具有时效性,降低穿根率和抑制种子主根生长均效果显著;有机酸处理通过减轻芒果胎萌穿根影响果实品质和采后果实耐贮性,提高维生素C含量,降低维生素E、可滴定酸含量,正调控维生素C含量的积累,负调控维生素E和可滴定酸含量的积累;明显延缓芒果常温贮藏前期果实成熟进程,显著降低常温贮藏期间果实发病率。综合比较认为,在芒果果实生育期喷施浓度为1 mmol/L的柠檬酸对减轻芒果胎萌穿根危害、提升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离子色谱法对20个不同西瓜种质资源成熟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西瓜果实中可溶性糖主要是果糖和蔗糖,共占总糖含量的80.06%,与总糖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不同种质间变化幅度较大,变幅分别为3.02~41.58 mg·g~(-1)和0~46.03 mg·g~(-1);果实中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占总酸含量的83.88%,与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变幅为1.66~5.38 mg·g~(-1);不同种质西瓜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黏籽西瓜中柠檬酸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了133%,而蔗糖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研究结果为了解西瓜种质间的果实品质差异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今后开展不同品种资源的品质评价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蜂糖李’果实有机酸组成与含量特点,揭示其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苹果酸代谢相关酶的关系,阐明有机酸积累的关键时期和关键酶。【方法】以‘蜂糖李’及对照‘四月李’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分析测试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并测定苹果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结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李果实中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发现‘蜂糖李’果实成熟时总酸含量(ω,后同)为5.94 mg·g-1,包括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草酸、莽草酸和琥珀酸6种,其中以苹果酸含量最高(占总酸含量的88%),‘四月李’果实中有机酸组分与‘蜂糖李’一致,均属于苹果酸型。2个李品种果实中总酸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苹果酸含量的差异所致。通过分析李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发现‘蜂糖李’果实中苹果酸含量大量积累的关键时期在果实发育前期,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草酸、酒石酸含量逐渐降低,而柠檬酸含量逐渐升高。与‘四月李’相比,‘蜂糖李’果实中苹果酸、草酸、酒石酸及总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一致,且苹果酸及总酸含量在整个过程中均显著低于‘四月李’,而柠檬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最后通过分析苹果酸含量与相关代谢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表明‘蜂糖李’果实中苹果酸在果实发育前期大量积累主要是该时期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增强促进了苹果酸的大量合成以及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降低减少苹果酸的分解,与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关系不大,而‘四月李’苹果酸积累的关键酶是NAD-MDH。在果实发育后期,‘蜂糖李’及‘四月李’NADP-ME活性迅速升高,前者PEPC活性减弱,后者NAD-MDH活性下降,使得2者果实中苹果酸的降解大于合成而呈降低趋势。【结论】‘蜂糖李’是以苹果酸为主要有机酸的低酸型李品种,其果实中苹果酸积累的关键时期为果实发育前期,苹果酸含量的变化由PEPC和NADP-ME协同调控,而对照‘四月李’由NAD-MDH和NADP-ME起主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