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牛瘤胃液和粪便中微生物区系体外发酵活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的稻草片断(稻草粉,1cm和2cm稻草片断)和精饲料为底物,利用气压转换技术,比较了两头水牛瘤胃液和粪便来源的微生物体外发酵时产气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粪便中的微生物区系有能力代替瘤胃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2.
水牛瘤胃液和粪便中微生物区系体外发酵活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中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除帮助宿主消化食物外 ,还有很多功能有待探索。因此 ,有必要在体外条件下深入研究其功能。如果从瘤胃中直接采集微生物 ,就必须购买动物并安装和维护瘘管。这不仅费用昂贵 ,而且也有害于动物的福利。本实验以不同大小的稻草片段(稻草粉、1cm和2cm稻草片段)和精饲料为底物 ,利用气压转换技术 ,比较了2头水牛瘤胃液和粪便来源的微生物体外培养时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体外培养96小进后 ,气体累积产量粪便要略低于瘤胃液 ,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气体产量累积图模式也无显著差异 ,但粪便的发酵落后于瘤胃液。因此 ,我们认为在生产应用中可试用粪便中的微生物区系替代瘤胃微生物区系。这种发酵落后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发酵法研究棉籽酶解蛋白对奶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用体况、泌乳天数相近的4头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采集的瘤胃液均匀混合后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组)、低浓度组(E组)、中浓度组(F组)和高浓度组(G组),分别添加0(对照)、0.3%、0.5%和0.7%棉籽酶解蛋白(干物质基础)。培养2、4、6、8、12、24、48 h后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培养2~8 h,各组pH显著降低(P0.05),但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各组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降低,菌体蛋白(MCP)浓度显著升高(P0.05);C组和G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均显著高于E组和F组(P0.05),而E组和F组的乙酸/丙酸显著低于C组和G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F组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在整个培养过程中,G组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F组布氏普雷沃氏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培养2~6 h,F组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棉籽酶解蛋白的添加可改善瘤胃发酵模式,显著提高瘤胃纤维分解菌数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棉籽酶解蛋白的最适添加剂量为0.5%。  相似文献   

4.
5.
不同外源寡糖对崂山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外源寡糖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 6只平均体重为(32.80±2.45)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崂山奶山羊,采用分期分组试验设计。各组羊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以及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 1%甘露寡糖(MOS组)、半乳甘露寡糖(GMOS组)、寡木糖(XOS组)、低聚异麦芽糖(IMO组)、果寡糖(FOS组)的试验饲粮。共进行4期试验,每期 23d,其中预试期 14d,正试期 9d。于晨饲前(0h),晨饲后 2、4、6、8h以及晚饲前(晨饲后 10h)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液中细菌总数以及纤维素分解菌、原虫和真菌数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瘤胃液细菌总数趋于增加,仅晨饲前 MOS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瘤胃液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有所提高,其中 MOS组(0h)、GMOS组(0、2、4h)、FOS组(0、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瘤胃液原虫数量有所提高,其中 MOS组(2和 4h)、XOS组(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瘤胃液真菌数量有所提高,其中GMOS组和 FOS组(0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OS组(2h)、IMO组(2h)、FOS组(2h)、MOS组(4h)、FOS组(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总数、纤维素分解菌和原虫数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真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寡糖对瘤胃微生物影响有所差异,其中甘露寡糖、半乳甘露寡糖和果寡糖对瘤胃液纤维素分解菌、原虫和真菌的增殖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瘤胃液移植是一种将健康供体动物的瘤胃液转移给受体动物的技术。目前,针对瘤胃液移植的报道还相对有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瘤胃液移植可以影响反刍动物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等,还具有重建瘤胃菌群结构的潜力。本文综述了瘤胃液移植的方法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分析其对反刍动物生长性能、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及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的作用,为反刍动物瘤胃液移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人工瘤胃体外产气法研究体外条件下日粮中添加果寡糖(FOS)制剂对水牛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0.4%、0.8%、1.2%、1.6%和2.0%FOS组日粮可消化有机物分别提高0.84%、2.05%、2.06%、2.11%和1.34%,且差异均显著(P<0.05);代谢能分别提高1.45%、3.63%、3.63%、3.63%和2.32%,且差异均显著(P<0.05);培养液中微生物蛋白分别提高42.65%(P<0.05)、37.75%(P<0.05)、53.92%(P<0.05)、52.94%(P<0.05)和13.24%(P>0.05);挥发性脂肪酸分别提高20.9%、14.82%、18.97%、16.4%和14.58%,且差异均显著(P<0.05)。日粮添加FOS可以显著降低培养液中氨态氮含量(P<0.05),但对pH值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FOS可改善瘤胃发酵功能,且以1.6%的添加量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5,(5):50-54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奶水牛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液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32头健康杂交(广西本地水牛×尼里-拉菲水牛×摩拉水牛)泌乳水牛,按产奶量、泌乳期等相近原则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的精料分别添加4%的葵花籽油(葵花籽油组)、4%茶油(茶油组),2%的葵花籽油+2%的茶油(混合组)。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精料饲喂量4%的葵花籽油、茶油及其组合显著降低了奶水牛瘤胃液中NH3-N的浓度(P0.05);显著提高了乙酸/丙酸(P0.05),降低了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P0.05),对奶水牛瘤胃液p H、乙酸、丙酸、丁酸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奶水牛饲粮中添加精料饲喂量4%水平的葵花籽油、茶油及其组合,提高了瘤胃液中cis9-C18:1、trans11-C18:1、C18:2、C18:0的含量,其中葵花籽油和茶油混合添加组的cis9-C18:1、trans11-C18:1、C18:2、C18:0含量均最高,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葵花籽油组、茶油组和混合组中瘤胃液的UFA/SFA均比对照组提高,混合添加组在提高不饱和脂肪酸占饱和脂肪酸的效果最好;单独添加葵花籽油的试验组可以显著提高瘤胃液中cis9-C18:1的浓度(P0.05),添加葵花籽油和茶油对奶水牛瘤胃液中C16:0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奶水牛饲粮中添加精料饲喂量4%水平的葵花籽油、茶油及其组合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提高了瘤胃液UFA/SFA。  相似文献   

9.
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皂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12头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均饲喂基础饲粮,各组分别灌服0(对照)、20、30、40 g/d茶皂素,茶皂素与水混匀灌服,进行预试期14 d,正试期35 d的饲养试验。正试期期间每隔7 d,在晨饲前1 h用口腔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测定瘤胃微生物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茶皂素显著降低了瘤胃液p H(30、40 g/d组)、氨态氮的浓度(20、30、40 g/d组)(P0.05),但均未超过正常范围值;茶皂素显著提高了微生物蛋白(30、40 g/d组)、丙酸(20、30、40 g/d组)和丁酸浓度(20、30、40 g/d组)(P0.05),30 g/d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提高了20.20%;但茶皂素对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浓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茶皂素各组的瘤胃液原虫、溶纤维丁酸弧菌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甲烷菌、白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黄色瘤胃球菌、真菌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补饲茶皂素改善了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并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30 g/d的剂量对奶牛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是反刍动物的必需营养素,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使瘤胃发酵参数发生改变。本文就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瘤胃pH、NH3-N、VFA的浓度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游离棉酚对绵羊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6只健康的、体重50 kg左右的内蒙古半细毛绵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绵羊日粮中不添加棉酚,试验组日粮中添加0.10 g/kg的游离棉酚.试验预试期15d,正试期10 d.试验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0.10 g/kg游离棉酚,对绵羊瘤胃pH、干物质降解率和瘤胃发酵类型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饲喂2h时,试验组绵羊瘤胃氨氮(NH3-N)浓度显著提高(P<0.05),饲喂2h和4h时,总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绵羊瘤胃细菌(P<0.01)、纤维分解菌(P<0.05)和原虫(P<0.01)的数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但真菌的数量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瘤胃细菌、纤维分解菌和原虫可能在提高反刍动物对游离棉酚的耐受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进行两个试验,研究灌注人工唾液对绵(?)平衡,瘤胃发酵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用尿液嘌呤衍生物总量作为供给宿主动物微生物氮的指标。试验1内,4只绵羊每天饲喂1kg以侧短干草为基础的配合日粮,采用4×4拉丁方(?),别向瘤胃中灌注0,1.5,3和4L/d单倍浓度的人工唾液(AS)。试验2内,3(?)每天饲喂与试验1成分相同的颗粒日粮1kg,采用3×4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瘤胃中灌注0,4和8L/d单倍浓度和4L/d双倍浓度的人工唾液(DAS)。试验1发现,灌注人工唾液对瘤胃液体积、瘤胃液稀释率、发酵类型及微生物氮合成没有影响试验又发现,灌注8L/d AS和4L/d DAS显著提高瘤胃液稀释率和微生物氮的今成(P<0.05):但对瘤胃液体积没有显著影响(P<0.05)。4个处理的微生物氮合(?)效率分别为8.50,11.20,13.10和13.97g/kg可消化有机物(DOM)(S.E=(?) 95)。微生物氮合成效率与瘤胃液稀释率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甘蔗糖蜜酵母发酵浓缩液(CMS)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60头体况、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在基础饲粮干物质基础上,遵循等能等氮原则配制分别添加1%、3%和5%CMS(CMS1组、CMS2组和CMS3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4 d,正试期54 d。结果显示:1)CMS1组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4%标准乳产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0%、7.7%和7.9%(P>0.05)。2) CMS1组和CMS2组瘤胃液中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瘤胃液中氨态氮含量随着CMS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CMS1组泌乳奶牛瘤胃液菌群多样性提高。4)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群。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为优势菌属。结果提示,饲粮添加1%CMS更有利于泌乳奶牛的瘤胃发酵和产奶性能提...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硒酸钠(SS)和羟基硒代蛋氨酸(HMSeBA)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48头泌乳中期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泌乳日龄为(179±22)日龄,日产奶为(34.00±3.87) kg/d,胎次为(3.38±1.28)胎],随机分为对照组、SS组及HMSeBA组,每组16头。试验期11周,其中预试期2周,正试期9周。在试验结束前最后1 d晨饲后4 h,每组选取6头体况良好的奶牛采集瘤胃液,并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硒源对瘤胃液pH、各挥发性脂肪酸比例及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丙酸、氨态氮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2)HMSeBA组Sobs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及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S组(P<0.05),但Pielou指数和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3)在门水平上,3组奶牛瘤胃中的优势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糖化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3组奶牛瘤胃中的优势菌属(普雷沃氏菌属_1...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采用活体外人工瘤胃发酵法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海南霉素对瘤胃发酵参数、甲烷生成以及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海南霉素显著降低了瘤胃发酵的产气量(P<0.05)以及氨态氮的浓度(P<0.05),并且随着添加水平的增加,瘤胃pH呈显著的线性升高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1的海南霉素可将pH提高4个百分点;而乙、丁酸的摩尔比例及乙酸/丙酸(A/P)值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丙酸的摩尔比例增加(P<0.05).海南霉素的添加降低了甲烷的产量(P<0.05),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明显的二次曲线规律下降(P<0.05);添加海南霉素后,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真菌以及原虫占总细菌16S rDNA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甲烷菌以及白色瘤胃球菌占总细菌16S rDNA的数量影响则不显著.由此得出结论,日粮中添加海南霉素改变了瘤胃的发酵模式,抑制了甲烷产生,并显著影响了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当海南霉素的添加水平为7.2 mg· kg-1时,其对甲烷的抑制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白酒糟和发酵白酒糟替代饲粮中粗料对西门塔尔杂交公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选取49头体重相近[(491.35±48.32)kg]、健康状况良好的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随机分为7组,每组7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处理组分别饲喂用20%,40%和60%白酒糟和发酵白酒糟以粗料形式替换基础饲粮中皇竹草配制的全混合日粮,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结果显示:(1)发酵白酒糟组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VFA)酸含量显著高于白酒糟组(P < 0.05)|酒糟添加水平对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乙丙比均有显著影响(P < 0.05)|酒糟类型和酒糟添加水平对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无显著交互作用(P > 0.05)。(2)发酵白酒糟组瘤胃微生物蛋白显著高于白酒糟组(P < 0.05)|酒糟添加水平对pH、氨态氮及微生物蛋白均有显著影响(P < 0.05)|酒糟类型和酒糟添加水平对微生物蛋白(MCP)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 < 0.05)。(3)酒糟类型及添加量对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无显著影响且酒糟类型与酒糟添加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 > 0.05)。(4)门水平上,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其中发酵白酒糟组放线菌门丰度显著低于白酒糟组(P < 0.05)|属水平上,优势菌属均为普雷沃氏菌属。40%替代组和60%替代组中拟杆菌属BS11丰度较20%替代组显著降低 | 40%和60%发酵白酒糟替代组瘤胃球菌属2丰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各处理组其他几种菌属丰度差异不显著(P > 0.05)。综上所述,发酵白酒糟对西杂牛瘤胃NH3-N的代谢和MCP的合成效果优于白酒糟。发酵白酒糟更有利于改善瘤胃发酵方式。白酒糟和发酵白酒糟对西杂牛瘤胃微生物门水平上的两种主要优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丰度无显著影响。发酵白酒糟和白酒糟用量较高时,发酵白酒糟维持西杂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更加有利,且能促进普雷沃氏菌属的生长和繁殖。 [关键词] 发酵白酒糟|西门塔尔杂交牛牛|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湖羊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区系变化,为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发育变化理论以及羔羊的早期培育等提供依据。选择初生重接近的湖羊公羔(3.81 kg±0.55 kg)16只,1~7日龄饲喂母乳,8日龄与母羊分离,开始饲喂代乳粉(按8日龄体重的2%,分3次等量饲喂)和开食料(自由采食),35日龄断奶。分别于断奶前(21日龄)、后(42日龄)各选择5只羔羊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测定瘤胃发酵、酶活和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断奶后羔羊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及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断奶前(P<0.01)。断奶后瘤胃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低于断奶前(P<0.05)。断奶前后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拟杆菌门为第一优势菌门,在断奶前后分别占61.96%和65.36%,厚壁菌门为第二优势菌门,在断奶前后分别占32.08%和24.03%;两菌门之和在断奶前后分别占瘤胃总菌门的94.04%和89.39%。断奶前后的优势菌属均为unidentified_Prevotellaceae,分别占21.85%和38.49%。断奶前后羔羊瘤胃微生物的功能没有显著变化,都主要集中在复制和修复、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翻译等途径。以上结果说明,羔羊早期断奶后的瘤胃发酵和酶活增强,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有所降低,在早期断奶前后的优势菌群和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母犬的子宫感染与致病力相对较低的微生物有关。这些微生物往往是健康母犬阴道微生物区系的组成部分。本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健康母犬阴道和子宫内微生物数量包括厌氧菌和支原体属 ,同时研究生殖道微生物与发情周期各个阶段是否存在着相互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动物 本研究用 78只成年杂种母犬 ,选自某州肉犬科学研究所 ,另有 4只发情母犬 (某州肉犬科学研究所培育 ) ,只供阴道微生物研究用。1.2 培养基 厌氧菌用葡萄糖 -血 -肝琼脂培养基 ,需氧菌用 5%羊血琼脂培养基培养。厌氧菌选用的培养基是分歧 (无芽胞 )杆菌属琼脂培养 …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湖羊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区系变化,为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发育变化理论以及羔羊的早期培育等提供依据。选择初生重接近的湖羊公羔(3.81 kg±0.55 kg)16只,1~7日龄饲喂母乳,8日龄与母羊分离,开始饲喂代乳粉(按8日龄体重的2%,分3次等量饲喂)和开食料(自由采食),35日龄断奶。分别于断奶前(21日龄)、后(42日龄)各选择5只羔羊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测定瘤胃发酵、酶活和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断奶后羔羊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及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断奶前(P<0.01)。断奶后瘤胃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低于断奶前(P<0.05)。断奶前后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拟杆菌门为第一优势菌门,在断奶前后分别占61.96%和65.36%,厚壁菌门为第二优势菌门,在断奶前后分别占32.08%和24.03%;两菌门之和在断奶前后分别占瘤胃总菌门的94.04%和89.39%。断奶前后的优势菌属均为unidentified_Prevotellaceae,分别占21.85%和38.49%。断奶前后羔羊瘤胃微生物的功能没有显著变化,都主要集中在复制和修复、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翻译等途径。以上结果说明,羔羊早期断奶后的瘤胃发酵和酶活增强,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有所降低,在早期断奶前后的优势菌群和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