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紫甘薯原料品种是影响紫甘薯全粉加工工艺选择和全粉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紫甘薯食味指标与营养成分的关系可以为紫甘薯颗粒全粉专用品种选育提供品质指标依据.本文测定了276份紫甘薯品系的花青素含量、干物率、熟薯的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粉度、黏度,用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研究了花青素、干物率、熟薯糖分对紫甘薯薯泥的粉度及黏度影响,并分析了紫甘薯颗粒全粉专用品种选育的优势、难点和策略.结果表明,紫甘薯薯泥粉度与黏度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干物率是影响薯泥粉度和黏度的最重要因素;熟薯糖分对薯泥粉度和黏度有极显著的影响,熟薯还原糖对薯泥粉度的负面影响是非还原糖的5.84倍,对薯泥黏度的有利影响是非还原糖的1.60倍.花青素与干物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并对熟薯可溶性糖及其还原糖的形成有极显著的不利影响,对熟薯非还原糖的形成有显著的不利影响,这有利于紫甘薯聚合高花青素、高干物率、低熟薯糖分品质性状的选育;全粉加工品种的干物率要求在34.40%以上,且本试验群体的品种选育机率仅2.54%.本研究提出花青素含量、干物和热薯可溶糖含量是紫甘薯颗粒全粉专用品种的育种品质指标,选择高花青素、高干物率亲本与高干物率、低熟薯糖分非紫薯亲本杂交,或者与高花青素、高干物率亲本杂交,是获得紫甘薯颗粒全粉专用品种更高效的常规杂交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态环境对甘薯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甘薯鲜薯总胡萝卜素、淀粉、蛋白质、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等主要块根品质特性在不同地区的生态变异,选用"徐薯25"与"徐22-5"杂交所获得的不同甘薯基因型,在4个生态点进行栽插试验,系统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下甘薯块根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生态点、年份、基因型、地点×基因型互作、年份×基因型互作对甘薯鲜薯总胡萝卜素、淀粉、蛋白质、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胡萝卜素表现为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而其他品质性状均表现为环境效应远大于基因型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年际效应明显大于基因型主效应或基因型×年份互作效应,而其余3个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年份互作效应大于基因型主效应或年份主效应。在4个生态点中,徐州点的胡萝卜素、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但淀粉含量最低;烟台点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胡萝卜素含量最低;南昌点的蛋白质含量最低,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万州点的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上述品质性状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环境下,蛋白质含量为烟台点>徐州点>万州点>南昌点,表现出随纬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不同年份处理间,2008年的胡萝卜素、还原性糖及可溶性糖含量高于2009年,而2008年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低于2009年。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变幅范围在2年间差别不大,而其他3个性状变幅范围在2年间差别较大。各甘薯基因型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间品质性状的变异中,以胡萝卜素变异系数为最大,淀粉变异为最小。  相似文献   

3.
氮肥施用量对甘薯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氮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重要因素,合理施氮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主要途径。研究施氮量对甘薯块根产量形成、营养品质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对于明确江苏徐淮地区甘薯种植的适宜施氮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选用淀粉型甘薯品种徐薯22和兼用型甘薯品种徐薯28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60、120、180、240 kg/hm2。调查了甘薯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要素,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块根主要营养品质指标,利用Tech-master型RVA快速测定淀粉谱粘滞特性,分析明确施氮量对块根主要品质指标和淀粉糊化特征值的影响。【结果】施氮N 60 kg/hm2增加了各生育期甘薯的叶面积,提高了甘薯的光合势,显著增加了块根产量(徐薯28增产16.38%,徐薯22增产9.31%),过量施氮(N 240 kg/hm2)则产量降低。施氮并未显著降低块根中的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但明显增加了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施氮显著提高最高粘度、最低粘度、最终粘度和消减值。相关分析显示,直链淀粉含量与最高粘度值和崩解值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71*);直链淀粉含量与消减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结论】综合考虑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在本实验条件下甘薯较为适宜的氮肥用量约为60 kg/hm2。  相似文献   

4.
沈升法  项超  吴列洪  李兵 《核农学报》2020,34(8):1848-1854
为给高密度短生育期基质栽培的甘薯实生系筛选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122份甘薯品系,进行密度25株·m-2、生育期60 d的基质栽培(T1)与密度5株·m-2、生育期90 d的大田常规栽培(T2)的对比试验,测定单株重、单株结薯数和典型薯块的单薯重、直径、长度等产量性状以及干物质、胡萝卜素、花青素、熟薯可溶性糖、熟薯还原糖含量和熟薯食味等品质性状,研究高密度短生育期基质栽培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与大田常规栽培90 d的产量、品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与T2相比,T1除了花青素含量差异较小外,块根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均明显下降。在产量性状上,2种栽培方法间的单株重、单薯重、单株结薯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薯块形状呈弱正相关。在品质性状上,与T2相比,T1微型薯的花青素、胡萝卜素、干物质、熟薯可溶性糖、熟薯还原糖含量和食味均存在劣变型、稳定型和优变型3种品质变化类型,但2种栽培方法间的薯块品质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利用高密度短生育期基质栽培,可以进行微型薯的薯肉色、干物质含量和食味品质筛选以及单株重、结薯数、典型薯块重量和形状的早熟性筛选,为早熟优质食用甘薯选育的实生系筛选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甘薯块根产量性状生态变异及其与品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徐薯25"与"徐22-5"去雄杂交得到的105个后代材料, 在我国主要甘薯种植区4个不同生态点(徐州市、烟台市、万州市和南昌市)进行种植试验, 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下甘薯产量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除茎叶干率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 其余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主要产量性状表现为环境效应远大于基因型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不同生态条件下, 主要产量性状的变幅很广, 单株鲜薯重变异系数最大, 单株干薯重变异系数次之, 而薯块烘干率的变异系数最小。在4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 徐州点的茎蔓长与单株分枝数最大, 茎粗与单株结薯数最小; 烟台点的茎粗、单株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和鲜薯重最高, 茎叶干率最低; 南昌点的茎蔓长、单株茎叶鲜重和茎叶干重最低, 薯块烘干率、茎叶干率、单株结薯数及干薯重最高; 万州点的薯块烘干率、单株分枝数、鲜薯重和干薯重最小。结合相关性结果可知, 在所有供试地点中, 单株鲜薯重与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关, 表明甘薯高产、高蛋白质育种工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甘薯淀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加工淀粉和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是目前我国最具开发前景的非粮食类新型能源作物。选育高淀粉产量的能源型甘薯新品种是甘薯育种的重要目标。为了获得准确筛选高淀粉产量育种材料的性状指标,提高甘薯高淀粉产量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本研究利用不同甘薯品种(系)的自然变异,根据淀粉产量、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5个主要农艺性状和3个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结果,利用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矩阵,以类平均法对国内48份不同淀粉产量甘薯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关联度分析研究了淀粉产量与不同时期农艺性状、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8份甘薯种质资源材料在不同时期农艺特征差异较大;不同时期农艺性状的聚类结果中,栽后100 d的农艺性状与淀粉产量关联度最大,淀粉产量与该时期的基部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428),与干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3),而与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和单株鲜薯重相关性不显著。48份甘薯种质材料在不同时期的酶活聚类结果差异明显。不同时期的甘薯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聚类结果中,栽后50 d酶活聚类与淀粉产量聚类结果关联度最大,淀粉产量与该时期测得的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163),与蔗糖合成酶(SS)活性(r=0.101)、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r=0.016)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加之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步骤繁琐,不适宜作为甘薯高淀粉产量育种早期选择的生理指标。在高淀粉产量育种材料筛选时可于栽后100 d对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考察,重点考虑干率较高及分枝数较少的品系。本研究可为甘薯高淀粉产量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用磷肥对甘薯主要品质性状与淀粉RVA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择4个不同淀粉类型甘薯品种为材料,以1980年建立的砂壤质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徐州点)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了对照(CK)、氮钾处理(NK)与氮磷钾处理(NPK)3种处理下对甘薯主要品质性状和RVA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处理增产效果显著(F=7.45, P 0.01),徐薯18增幅最大,达45.49%;而且有利于甘薯块根内干物质积累,4个品种干率表现为NKP>NK;淀粉量差异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水平(F=4.28,P0.01),其中,徐薯18和徐薯22增幅分别达57.89%和60.1%。施磷对有利于甘薯蛋白质的积累,以豫薯10增幅最大,达37.89%;但甘薯块根含糖量(可溶性糖与还原糖)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4个品种甘薯淀粉RVA谱表现为典型的A型或C型特征,长期施磷(NPK)处理与NK处理间对比)甘薯淀粉RVA特征谱参数差异存在明显差异,4个品种最高粘度值(PKV)差异明显(F=10.26,P0.01);徐薯18最低粘度值(HPV)差异极显著水平,其它处理差异程度不一;徐薯18、徐薯25最终粘度(CPV)差异呈极显著水平,豫薯10呈显著差异;徐薯18、徐薯22崩解值(BDV)差异显著,豫薯10回复值(CSV)呈极显著差异。4个品种在各处理下出峰时间与糊化温度差异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甘薯淀粉组分、物化及粉条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品种甘薯淀粉特性与其粉条品质的关系,本研究选用济薯25、济薯26以及商薯19共3个品种于丘陵山地进行试验,收获后进行块根干物质含量、产量测定以及淀粉分离,分析淀粉组分、老化和糊化特性,并对粉条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济薯25的薯千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P<0.05),且3个品种的淀粉结晶结构、形态相似.3...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早收栽培下不同胡萝卜素甘薯类群的食用品质差异,通过早收栽培试验,测定60个品系薯块的胡萝卜素、干物质、熟薯可溶性糖、熟薯还原糖含量及食味,比较不同的胡萝卜素类群及其薯块膨大类型和干物质类型的营养与食味差异,并对薯块营养成分、食味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早收栽培下高胡萝卜素类群的熟薯还原糖含量和食味有一定的优势,在食味指标上黏度优势极显著。高胡萝卜素类群早膨大类型营养与食味明显优于晚膨大类型,且食味与中胡萝卜素类群早膨大类型相当,极显著优于低胡萝卜素类群早膨大类型。高胡萝卜素类群中干物质类型的熟薯糖分和食味与中胡萝卜素类群中干物质类型相当,极显著优于高、中、低胡萝卜素类群的其它干物质类型。橘红肉甘薯的食味主要与熟薯可溶性糖含量和薯块膨大特性有关。因此,在早收栽培下,高胡萝卜素甘薯有较好的食用品质,其早收栽培时,宜选择薯块膨大早、干物质含量中等、熟薯可溶性糖含量超过12%的品种。本研究结果为高胡萝卜素甘薯的鲜食利用及其品种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高淀粉马铃薯品种的综合品质性状,本研究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15个马铃薯品种(系)为参试材料,2011-2018年连续8年定点田间试验,测定了块茎产量、营养品质(干物质、淀粉、维生素C、粗蛋白)含量和矿物质元素(钾、钙、铁、锌)含量。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块茎产量和营养品质含量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其中块茎产量、淀粉产量、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而营养品质中的维生素C、粗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参试材料的块茎产量24 549~50 140 kg·hm-2,淀粉产量4 271~9 298 kg·hm-2,干物质含量21.07%~30.18%,淀粉含量14.63%~21.83%,维生素C含量12.20~18.95 mg·100g-1,粗蛋白含量2.17%~2.71%,还原糖含量0.18%~0.43%,钾含量4 316~5 368 mg·kg-1,钙含量85.10~138.40 mg·kg-1,铁含量10.17~24.50 mg·kg-1,锌含量2.45~3.80 mg·kg-1。大西洋的衍生品种陇薯8号、陇薯9号、陇薯12号、陇薯14号、L0527-2、L08104-12、LZ111和L1149-2淀粉含量均超过18%,其中,L1149-2总体表现优异,其平均块茎产量50 140 kg·hm-2、淀粉产量9 298 kg·hm-2、干物质含量26.75%、淀粉含量19.30%、维生素C含量14.62 mg·100g-1、粗蛋白含量2.52%、还原糖含量0.28%、钾含量5 297 mg·kg-1、钙含量138.40 mg·kg-1、铁含量20.40 mg·kg-1、锌含量3.20 mg·kg-1;而陇薯5号淀粉产量及营养品质较差。本研究为合理利用陇薯系列高淀粉马铃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改良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产量和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贵州省铜仁市川硐镇和坝黄镇对脱毒徐薯18开展分期排种、分期移栽试验,平行观测了其发育期及气象条件,研究了本地脱毒徐薯18主要生育期所需的农业气象条件,提出了本地种植脱毒甘薯的最佳区域和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Splitting of sweet potato tubers because of boron (B) deficiency is a major cause of reduction in marketable tuber yield in India. Soil and plant tests a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o determine the fertilizer B requirement (FBR). Fertilizer B requirement of sweet potatos grown on an Alfisols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was evaluated by two simple methods. In the first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 uptake and sweet potato tuber yield was utilized to find the B uptake at a given sweet potato tuber yield. This relationship was then used to find the amount of B applied for that particular uptake to set the targeted yield. In the second method, FBR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equation: FBR=(UB?U0)/BRF, where UB is B uptake at a given yield, U0 is B uptake from unfertilized soil, and BRF is the recovery of applied B. All of these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in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sweet potatos grown on Alfisols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a very good relation between observed value of FBR and predicted values determined by both the methodologies.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the simple models developed based on B uptake can be utilized for determining the B requirements of sweet potato.  相似文献   

13.
辐照甘薯切苗选育新品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60)Coγ射线辐照甘薯切苗,获得了抗黑斑病的突变系。经多点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突变无性系农大601(12-11-8)的春薯鲜产量和干物质含量均比原品种有所提高,且具有较强的抗黑斑病性能。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农大601和亲本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根尖细胞观察结果表明:辐照当代有明显的染色体畸变,但到第6无性代时,已和对照一样。因此说明变异不是染色体畸变造成,而是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能源作物生产生物乙醇的潜力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基于中国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该文分析了在不影响现有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宜耕边际性土地资源发展生物乙醇能源的生产潜力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长期而言,中国能源作物生物乙醇的总生产潜力在7400×104t以上;中短期而言,如果仅考虑其中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则可生产生物乙醇2170×104t,约占中国2006年汽油消费量的41.4%;中国生物乙醇产量潜力区域差异悬殊,潜力最大的几个省(区)依次为新疆、甘肃、山东、江西和宁夏.  相似文献   

15.
紫薯全粉添加量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及粉条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粉条中添加紫薯全粉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对于改善居民膳食营养、丰富淀粉制品种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AOAC相关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差式热量扫描、膨胀势、溶解度、回生速率等评估紫薯全粉添加量(0%、5%、8%、10%、12%、15%)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并对紫薯粉条的质构及烹煮性质等进行了测定。随着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甘薯淀粉膨胀势、溶解度、回生特性和a*值显著提高,凝胶强度、黏度和亮度显著降低,热特性发生显著改变。甘薯粉条的亮度、质构性质、烹煮性质都随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紫薯全粉添加量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及粉条性质影响显著,且在紫薯全粉添加量为12%时甘薯粉条品质较好。本研究为甘薯营养粉条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湿度对甘薯愈伤的影响,本试验以普薯32号甘薯为原料,人工模拟机械损伤后于25℃、不同相对湿度(RH50%和RH80%)条件下愈伤,通过比较甘薯木质素生成、失重率、呼吸强度、愈伤过程关键酶活性、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差异,评价湿度对甘薯愈伤的影响。结果表明,RH80%条件下较RH50%更有利于甘薯愈伤木栓组织的形成,在愈伤4 d时甘薯木质素积累达到最高。与RH50%组相比,RH80%条件处理能显著提高甘薯愈伤组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P<0.05),提升总酚、类黄酮含量,促进呼吸高峰提前,降低甘薯重量损失。相关性分析表明,RH80%条件下愈伤,甘薯木质素含量与PAL、POD、PPO活性及总酚、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为甘薯采后愈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A greenhous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of 14 isolat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isolated from a local agricultural soil on the productivity of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The different AM fungi enhanced the biomass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sweet potato seedlings to different extents. The genus Glomus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Acaulospora or Scutellospora. Efficiency also varied among isolates of Glomus irrespective of individual host plant or location of origin. Intraspecific differences were sometimes greater than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Benefits deriving from fungal isolat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oot-colonization rate and the abundance of extraradical propagules of the AM fungi. Taking plant yield parameters,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plants, and fungal attributes into consideration, GEGM (Glomus etunicatum together with Glomus mosseae) and GE6 (Glomus etunicatum)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AM symbionts for sweet potato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
以转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基因甘薯(TS)及未转基因甘薯(NT)为实验材料,研究在旱后复水条件下转基因甘薯及未转基因甘薯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以及体内Pro含量的变化与抗氧化的关系。结果显示,连续36 h胁迫条件下,TS和NT的SOD活性都先降低后升高,但TS的SOD活性始终高于NT。复水后二者SOD活性都下降。持续胁迫时,TS的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NT与之相反,复水后TS和NT的APX活性都是先升高后降低,复水12 h,TS的APX活性是NT1.5倍.正常条件下和水分胁迫12 h、36 h,复水12、24 h、转基因甘薯体内Pro含量显著高于未转基因甘薯。水分胁迫条件下TS的膜质受伤害程度要轻于NT。实验结果表明,同时转入SOD、APX抗氧化基因后,在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甘薯可以更好的对植株体进行保护,及复水条件下转基因甘薯可以更好进行修复,抗氧化系统可以影响脯氨酸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大孔树脂对紫甘薯色素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为了选择紫甘薯色素粗提液纯化性能较好的树脂,采用AB-8型、S-8型、NKA-II型和NKA-9型4种大孔树脂对紫甘薯色素进行了吸附与解吸试验,研究了大孔树脂对紫甘薯色素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吸附等温曲线及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4种树脂中,AB-8型树脂吸附平衡的速率常数为最大,对紫甘薯色素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分别是S-8、NKA-II及NKA-9的119%,139%,118%和105%,116%,118%,因而AB-8型大孔树脂是用于纯化紫甘薯色素较为合适的吸附剂,解吸时宜选用60%乙醇溶液。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钾方式对甘薯钾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钾素是调控块根类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子,特别是对淀粉型甘薯后期块根膨大及产量形成尤为重要。本试验选择胶州(砂姜黑土)和即墨(风沙土)两个不同土壤质地类型的试验点布置田间试验,探究不同施钾方式在两种不同类型土壤条件下对甘薯钾素吸收、 钾肥利用率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对甘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借助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甘薯钾营养的精细化调控,提高钾肥利用率和促进甘薯生长。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 K0(不施钾肥,CK)、 K1(钾肥基施)、 K2(钾肥1/2基施+1/2封垄期追施)和K3(钾肥全部封垄期追施)。【结果】与CK相比,三种不同施钾方式均显著提高了甘薯生物量、 养分吸收量及产量(P0.05)。与K3和 K1处理相比,砂姜黑土条件下K2分别增产18.7%和10.4%,但K3和 K1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风沙土条件下K2增产幅度分别为35.3%和17.3%,其中K1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 K3处理(P0.05)。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生长中后期(115天~150天)钾素积累量和地下部生长速率,同时提高了钾收获指数、 钾肥偏生产力、 钾效率、 钾肥农学利用率。与K1 和K3相比,砂姜黑土条件下K2处理的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2.5%和8.8%,风沙土条件下K2处理的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3.9%和13.2%。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同一施钾方式相比较,砂姜黑土条件下氮钾积累量、 生物量和产量均高于风沙土,但K2处理的钾素日积累速率、 钾素利用率与增产效应均表现为风沙土高于砂姜黑土。【结论】在供钾量较低的风沙土上采用分期施钾(1/2基施+1/2封垄期追施)能显著提高钾肥利用率和增加甘薯产量,是甘薯合适的施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