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三种类型油菜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分别与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油菜和芸芥进行种间杂交,研究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不育系均有一致的趋向,即用不育系和保持系与同一亲本杂交的亲和指数,不育系作母本的明显高于以保持系作母本的组合,表明十字花科种间杂交亲和性具有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扩大甘蓝型油菜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以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白菜型亲本保持系Ageva、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及相应不育系105A、8个新型甘蓝型保持系B1~B8(105B×Ageva的种间杂种回交后代)及相应不育系A1~A8、4个甘蓝型恢复系R1~R4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分析保持系与恢复系材料间的遗传差异,用R1~R4与甘蓝型保持系进行NCⅡ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表现,并对甘蓝型保持系相应不育系进行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调查。结果表明:保持系B1、B2、B3、B4、B5和B8与恢复系R1~R4的遗传距离均大于105B与这些恢复系的遗传距离;新型甘蓝型保持系与恢复系所配组合中,有22个组合(占总组合数的68.8%)的单株产量均高于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与恢复系R1~R4所配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新型不育系A1、A3的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与105A接近,存在花瓣张开度大、结实性较好的新不育系材料。结论认为,导入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新甘蓝型油菜保持系应用潜力大,表现在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遗传差异大,所配组合产量高,所对应的不育系结实性好。  相似文献   

3.
刘忠松 《作物研究》1994,8(3):27-30
为了转育芸薹属植物核、质基因组编码的有利性状到甘蓝型油菜中,用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作父本,与A、AB、Bc和C细胞群14个品种及4份新疆野生油菜杂交,研究远缘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杂交亲和性以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AB细胞群杂交最强,亲利指数平均达3.27,与C细胞群和新疆野油菜最弱,亲和指数分别为0和0.01杂交亲本尤其是母本品种对杂交亲和性有明显影响。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有三:不结角、不受精和胚败育。还对克服油菜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亲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和生态环境,芥菜型油菜作母本杂交亲和性高于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昆明夏繁配组的甘芥杂交亲和性比长沙春季配组显著提高。芥甘杂种一代形态发育特性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多介于双亲之间,株高、分枝数、花期、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有超亲优势。芥甘杂种一代自交结荚结实差,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回交结荚率约25%,与自由授粉相当,但平均每荚粒数比自由授粉增加约50%;与芥菜型油菜回交和白菜型油菜杂交的结实性不如与甘蓝型油菜回交。  相似文献   

5.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繁育特性与试管繁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甘蓝品种(2n=18,CC)与白菜品种(2n=20,AA)杂交并借助胚珠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一系列人工甘蓝型油菜新品系。对18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新品系的花粉育性、自交结实性、异交结实性等研究表明,人工油菜品系花期自交不结实或结实率很低。蕾期自交一朵花平均获3.6粒种子,平均结角率为19.7%。但是,人工甘蓝型油菜无论作父本还是作母本与天然甘蓝型油菜杂交的结实率都较高。以人工油菜作父本与天然油菜杂交。42个组合平均杂交一朵花获得10.3粒杂交种子;以人工油菜作母本与天然油菜杂交,15个组合平均杂交一朵花获得8.5粒杂交种子。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的人工油菜品系具有很强的自交不亲和性,蕾期自交结实率也较低,但对异交结实影响不大,因此可以直接用于杂种生产。试验对自交结实特别困难的5个人工甘蓝型油菜新品系进行了试管繁殖,采取子叶、下胚轴和茎尖联合培养方式。22株无菌苗经过2个月快繁,获得260株苗。平均繁殖系数为12.4。不同基因型繁殖系数差异较大。变幅为3.3~21.0。  相似文献   

6.
韩国勇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7):1311-1317
为了解茶梅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并为其亲本选择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以 12 个茶梅品种为材料,采用不规则配组法共配对 72 个组合,开展了花粉活力比较及杂交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有 66 个杂交组合能结实(91.7%),每个组合平均结实率为28.63%,其中 14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强(结实率在 50%以上),并以‘晚霞’ב银元’的杂交亲和性最好(结实率达 100%),43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较强(结实率在 10.0%~46.2%),9 对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差(结实率低于 10%);另有 6 对杂交组合无法获得杂交果实(8.3%);花粉活力对杂交亲和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杂交亲和性与花粉活力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供试茶梅品种中,‘有希’作为杂交父本或母本的亲和性均表现较强,‘乙女’、‘秋芍药’、‘昭和之荣’作为杂交母本的结实性较强,‘东红牡丹’、‘丹玉’、‘银元’、‘堪次郎’作杂交父本可增强母本结实性,‘晚霞’具有适合作杂交母本的单一偏向性。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利用引进双低春油菜品种马努从中选株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31A测交,并用亲本与完全不育的后代连续回交4代,获得稳定的PolimaC—MS105A和保持系105B;2001年用双低恢复系ZD4R(带有波里马不育细胞质)作母本与抗菌核病性较强的半冬性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系98—1079杂交,获得F1,2002年以F1为供体材料进行小孢子培养;2003年获得67个DH系;  相似文献   

8.
韩国勇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2):2377-2382
为了解茶梅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并为其亲本选择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以 12 个茶梅品种为材料,采用不规则配组 法共配对 72 个组合,开展了花粉活力比较及杂交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有 66 个杂交组合能结实(91.7%),每个组 合平均结实率为 28.63%,其中 14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强(结实率在 50%以上),并以‘晚霞’ב银元’的杂交亲和性 最好(结实率达 100%),43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较强(结实率在 10.0%~46.2%),9 对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差(结实率 低于 10%);另有 6 对杂交组合无法获得杂交果实(8.3%);花粉活力对杂交亲和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杂交亲和性与 花粉活力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供试茶梅品种中,‘有希’作为杂交父本或母本的亲和性均表现较强,‘乙女’、‘秋 芍药’、‘昭和之荣’作为杂交母本的结实性较强,‘东红牡丹’、‘丹玉’、‘银元’、‘堪次郎’作杂交父本可 增强母本结实性,‘晚霞’具有适合作杂交母本的单一偏向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甘蓝型油菜品种32个,芥菜型油菜品种18个.并配制了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杂交组合88个,芥莱型油莱×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36个.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莱×芥菜型油菜的可交配性较低,虽然杂交结角率高达49.87%,但受精指数为4.28,可交配指数为0.47.即仅有大约1/10的受精胚珠能发育成熟或接近成熟.母本不同,可交配性亦差异显著.已从中筛选出每角受精胚珠数接近10和平均可交配指数高于1的甘蓝  相似文献   

10.
对甘蓝与大白菜种间杂交合成的甘蓝型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甘蓝与大白菜种间杂交获得了50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田间抗性鉴定结果:17个组合抗寒、38个组合耐热、4个组合抗病毒病、42个组合抗霜霉病、39个组合避开了菌核病。合成组合中正常可育的组合24个,这些品系的自交不亲和性、生物学特性及抗逆性都与的它们的双亲尤其是母本甘蓝相似。正常可育的品系中19个自交不亲和,与胞质不育则度的3个合成品系中没有找到恢复基因,但它们是理想保持系,其后代不育性彻底而稳  相似文献   

11.
母本基因型对油菜种间可交配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孟金陵  吴江生 《作物研究》1992,6(2):28-32,6
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方式,以2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母本与3个芥菜型油菜品种杂交,配制了60个组合。分析结果表明,母本甘蓝型油菜在种间可交配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变异。尤其是在受精能力上,母本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分别为0.683和0.464。而结籽指数这一性状的基因型方差以亲本互作为主,母本的加性方差很小,狭义遗传力极低。结角长度和结角率这两个可交配性的外观性状与受精指数和结籽指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并提出了在甘蓝型油菜中筛选和培育种间杂交高亲和品系的方案,以及通过容易观测的外观指标快速准确地鉴别具高度可交配性品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柱头外露率中粳不育系春江99A的选育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江99A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滇型粳稻不育系春江16A为母本,以粳稻保持系春江99B(春江19B×春江099)作父本杂交,经连续多代选择回交和育性鉴定,转育成的中粳不育系,2014年9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不育系鉴定。春江99A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花时较早,异交结实率高,株型好,叶色浅绿,配合力好。利用春江99A配制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表现出杂种优势强,叶色较淡,抗倒性好,全生育期短,后期转色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芸芥与芸薹属属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选用 5个芸芥与 6个芸薹属种进行杂交 ,研究了芸芥与芸薹属属间杂交的亲和性 ,试验结果表明 :芸芥与芸薹属的远缘杂交属于高度不亲和 ,结角率为 2 .76 % ,结籽率为 1.35 %。影响其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基因型、杂交组合方式 ,其中以芸薹属作母本的杂交亲和性要高于以芸芥作母本的组合的杂交亲和性。  相似文献   

14.
1.以墙生二行芥(Diplotaxis muralis)做母本,以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雪油菜(商品油菜)做父本杂交,再以雪油菜连续回交,从而育成了具有D.mu-ralis的细胞质,雪油菜细胞核的雄性不育系。 2.本不育系的形态特征与雪油菜相似,而花器有所不同:仅有两个蜜腺,花瓣窄小,花丝短,花药顶端发尖,花粉粒数极少。雌蕊的形态和机能均为正常。 3.在本不育系统中,可以看到两类雄性不育植株。一类是花药不开裂的完全雄性不育类型(MS),一类是能散出少量花粉的半不育类型(PMS)。为了获得全部为MS系统,从商品雪油菜自交后代中,以及自雪油菜与PMS的杂交后代中选出了两个保持系,做父本使用,从而制成了完全雄性不育系。 4.雪油菜(毋本)×PMS的后代,所有的花药都是正常的,含有大量的花粉。 5.本系统同具有A染色体组(B.campestris)的很多商品品种杂交的F_1代有的可以恢复育性,表示有恢复基因存在。可以认为本雄性不育系是受B.campestris细胞核、D.muralis细胞质控制的。 6.若把保持能力做为保持系固定下来的话,由于它本身的自交不亲和性,会使种子结实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以1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与埃塞俄比亚芥进行了正反杂交。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莱与埃塞俄比亚芥的种间可交配性很低,但在反映可交配性强弱的各个性状上,基因型间的差异显著。甘蓝型油菜作母本时,受精频率和结角率都较反交为低,在获得杂种种子和杂种植株上明显优于反交。约2/3的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低生活力杂种种子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植株,反交的萌发率几乎为零。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的F_1植株能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与埃塞俄比亚芥回交不亲和。由于种间杂种F_1植株群体中常出现大量的母型植株,且获得的真杂种种子出苗率又很低,因此提出以F_1杂种植株数为基准的可交配指数来衡量种间可交配性高低。  相似文献   

16.
细胞质雄性不育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丰油701,其组合为湘5A×048R,湘5A属Pol CMS系统.长江中游区油菜区试结果,丰油701平均产量2 506.2kg/hm2,比对照增产16.1%.芥酸含量0.25%,硫甙含量 33.66μmol/g,含油量43.12%.  相似文献   

17.
《作物研究》2005,19(2):F002-F002
亚科28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利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36A与恢复系H7-1配制而成的半冬性甘蓝型杂交油菜中熟组合。2001~2004年参加湖南省区试,平均产量2296.5kg/hm^2,比对照湘油13号增产9.2%。2003~2004年度在安乡点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805kg/hm^2,比对照增产15.4%;在津市点2580kg/hm^2,比对照增产25.1%;  相似文献   

18.
广星A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自育的保持系中间材料19B与感温性保持系天丰B杂交制保,再与高异交率的优ⅠA杂交和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的互作型弱感光性籼稻不育系。该不育系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耐肥抗倒,抗病性好,不育性稳定,配合力强,异交结实率高,繁制产量高,于2017年通过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鉴定。广星A所配的杂交组合广星优289、广星优8689、广星优青占和广星优1380先后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9.
籼粳稻杂交一代的亲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矮秆籼稻保持系珍汕97B和珍汕97A等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太湖流域、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地中海沿岸的品种)杂交的亲和性以及粳稻不育系与籼稻恢复系杂交的亲和性。不同生态条件的父本,其杂交F1的结实率存在一定的区别。选用具有恢复基因的国际稻等品种与粳稻不育系杂交,能够恢复F1杂种的部分育性,但组合间差异较大。试验证实了亚种间杂交F1的生物学强优势,对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万73A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以优质保持系中9B为母本、DS102-6为父本杂交,F1代再与抗病材料IR71676-90-2-2(作父本)复交,后经与中9A测交和多代回交转育、选育而成的优良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米质较优、抗性好、败育彻底、开花集中、异交结实率高以及配合力强等特点,所配组合万优56(万73A/万恢56)于201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