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分析水稻机械插秧的效益,2014年在浦城县濠村乡对中稻进行了机械插秧与手工插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械插秧的产量比手工插秧增产13.4%,同时具有省工、省本特点,效益增加227.4元/667m2。介绍了机械插秧的优缺点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穴插秧棵数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水稻最适密度和穴插秧棵数有过许多研究与报道,但是这些研究多局限在生产上出现的插秧棵数1~5苗范围内,就寒冷地区插秧苗数对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系统研究则报道较少。为了探讨本地区穴插秧棵数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本文在30.0 cm×20.0 cm的条件下,研究了穴插秧1~8苗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穴插秧棵数1~3苗,产量随插秧苗数的增加而增高,超过3苗则随着穴插秧苗数的增加而下降,适宜的插秧棵数为2-4苗,以每穴3苗产量最高。单穴插秧苗数减少(1~2苗),穴有效穗数下降,单苗分蘖数量和穗粒数提高,饱满粒率、生物产量降低;穴插秧棵数增加(5~8苗/穴),单苗分蘖数量减少,穴有效穗数、穗粒数、生物产量下降。每穴插1~3苗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恶白率、垩白度、胶稠度、食味值是随着穴插秧棵数的增加而提高,从每穴4苗开始,这些性状又随着穴插秧棵数的增加而下降,只有直链淀粉含量与之相反,穴插秧棵数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龙粳26和垦05-795两个品种进行不同插秧规格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插秧密度对水稻的产量有影响,对水稻的抗逆性、米质影响不显著。龙粳26最适宜的插秧规格是30 cm×10 cm,产量达到664.4 kg/667 m2,其次是26cm×13 cm,产量达到658.9 kg/667 m2;垦05-795最适宜的插秧规格是30 cm×10 cm,产量达到697.2 kg/667 m2,其次是30 cm×13 cm,产量达到672.0 kg/667 m2。  相似文献   

4.
行向及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育131为试材进行不同行向及育苗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行向对水稻品种的产量影响不显著,但东西行向种植较南北行向种植群体受光好且能显著地增加一次枝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并且,钵育摆栽是通过增加穗数、穗粒数、结实率3个因素来提高产量的,实践证明,钵育摆栽与普通育苗插秧方式比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达到20%。  相似文献   

5.
在吉林省气候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播种、延期插秧对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12日,适宜的插秧期为5月25日,4月17~27日播种,5月30日至6月10日插秧,产量虽然下降9.57%~15.43%,但是产量能达到8 000 kg/hm2以上,与常规栽培的产量相近。5月2~17日播种,6月15~30日插秧,产量下降34.57%~88.83%,而且单穴穗数、每穗粒数、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饱满粒率、经济系数、生物产量、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等随播种期与插秧期的延后而明显下降;垩白率、垩白度明显上升。延迟播种不宜超过4月27日,延期插秧不宜超过6月10日。  相似文献   

6.
几何插秧法是目前水稻栽培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根据水稻个体生长规律,以超稀植理论为基础,探索提炼出的一种插秧新方法。绥化市应用几何插秧法栽培水稻33.3hm2,平均公顷产量达到9000kg,比普通超稀植增产8.97%,每平方米有效穗数398穗,比普通方法多33穗,株高增加8cm,穗长增加1cm,每穗成粒数增加2.2个。1增产、增收机理1.1省种省工几何插秧法每公顷需种20~25kg,比普通插秧法节约种子50%。平方米13~16穴,加快了插秧速度,节省插秧用工20%~30%。1.2结构合理由于穴距均等,穴与穴…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规模种粮经济效益,进一步探讨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模式,2015年在衡阳县西渡镇梅花、青木村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150 hm~2,采用早稻早中熟品种+拱棚旱育机插秧+小苗(3~3.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晚稻中熟品种+硬(软)盘泥浆集中育机插秧(4~4.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防治+机收+机烘模式技术。经测产验收,平均产量早稻8278.5 kg/hm~2,晚稻9415.5 kg/hm~2,比常规栽培(水育秧手插秧)分别增产15.36%、22.89%,双季稻增收7600.9元/hm~2,节支6150元/hm~2,达到了粮食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N两优1998和中籼优质杂交稻万象优华占为材料,研究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能够提高水稻茎蘖数,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以机插秧在减基蘖肥20%内配合侧深施肥的处理效果较好。与风送方式相比,螺旋式侧深施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可降解秧盘育插秧技术在北方寒地水稻生产中利用的特点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黑龙江浓江农场在2016年和2017年以龙粳46和龙粳52为材料,利用可降解钵毯秧盘进行育插秧试验,并以塑料钵毯秧盘育插秧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塑料秧盘育插秧相比,用可降解秧盘育秧可以提高机插秧苗素质,改善机插效果,水稻增产1.7%~3.5%。该技术具有育插秧方便、省工节本、绿色环保、增产增效等特点,适于在黑龙江垦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杂交籼稻组合在云南干热籼稻区种植的产量潜力,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选用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显示,广优1186、德优4727、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宜香3003产量分别为15.65、15.29、15.19、15.18、14.89和13.95 t/hm~2。为更好的分析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将6个品种产量划分为高产(13.0~14.0 t/hm~2)、更高产(14.0~15.0 t/hm~2)、超高产(15.0~16.0 t/hm~2)3个不同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较更高产水稻有效穗数提高10.25%,较高产水稻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分别提高32.13%、35.69%、12.50%;超高产水稻高峰苗数较更高产、高产水稻分别低10.32%和30.02%;成穗率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总LAI为7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颖花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实粒/叶、粒重/叶较高产水稻分别增加20.00%和25.54%。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成熟期、齐穗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水稻分别提高11.70%、11.96%和12.35%。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钾肥施用量为主处理、秸秆还田为副处理,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的钾素需求规律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进而影响水稻产量。施钾量为90 kg/hm~2和135 kg/hm~2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7.3%和11.5%,且此时钾肥利用效率高;施钾量为225 kg/hm~2时,水稻在生育期内对钾有明显奢侈吸收现象,产量比对照增产7.6%。由此可见,苏北贫钾地区适宜的施钾量为90~13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会产生不利影响,但随秸秆的发酵分解,对水稻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2 a田间试验,探讨了在湖北江汉平原潜在缺锌稻田中基肥施用螯合态锌肥(氨基酸螯合锌、EDTA螯合锌、黄腐酸螯合锌)和普通硫酸锌对水稻产量、稻米锌含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氨基酸螯合锌肥5.0 kg/hm~2处理可促使水稻分蘖,提高水稻叶片SPAD值,促进光合作用,进而提升产量,比不施锌肥的对照增产7.5%,比普通硫酸锌5.0kg/hm~2处理增产5.4%,增产主要是由于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增加;同时,施用氨基酸螯合锌5.0 kg/hm~2处理在促进水稻锌吸收、改善稻米品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与普通硫酸锌5.0 kg/hm~2处理相比,其精米锌含量增加了21.8%,整精米率增加5.5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增加1.8个百分点。因此,在湖北江汉平原潜在缺锌稻田中推荐施用氨基酸螯合锌肥,最佳用量为5.0 kg/hm~2。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新疆水稻生产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各水稻种植区域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95-2014年新疆各区域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4年的20年间,新疆水稻总产增加了58.0%;北疆南部的水稻总产最高,2010-2014年其总产占新疆水稻总产的46.7%,其次是南疆北部(占比为36.5%)和南疆西南部(占比为16.7%),北疆北部占比最低。1995-2014年新疆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2.3%。2010-2014年北疆南部水稻种植面积占新疆水稻种植面积的46.2%,南疆北部占34.1%,南疆西南部占19.7%,北疆北部占比最小。1995-2014年新疆水稻单产增加了54.3%,是总产增加的主要原因;各区域平均单产从高到低依次为北疆南部(8 593.5 kg/hm~2)、南疆北部(8 179.1 kg/hm~2)、南疆西南部(6 933.3 kg/hm~2)和北疆北部(3 144.7 kg/hm~2)。因此,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是增加新疆水稻总产的基本条件;选育抗旱、耐低温、高产优质的粳稻品种,研发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提高单产,是新疆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水稻机插秧发展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对粮食总产增长的贡献分析表明,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水稻对粮食产量的贡献从1949年的43%下降到2008年的37%。主要原因是南方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水稻生产迫切需要发展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机械种植技术,以适应稻农对现代稻作技术的要求,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提高水稻产量。在分析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特色的杂交稻和连作晚稻机插秧技术及配套的育秧技术。  相似文献   

15.
对水稻品种松辽122采用大棚旱育苗人工手插秧,研究三种不同插秧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0 cm×16 cm的插秧密度松辽122品种平均产量居首位为685.3 kg/667 m~2,其次是30 cm×17 cm的插秧密度,平均产量683.5 kg/667 m~2,插秧密度30 cm×18 cm,平均产量最低为675.2 kg/667 m~2。处理1产量高主要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平均穗实粒数多,结实率高,空瘪率低。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量对双季早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中早39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氮肥水平(纯氮0、0.8、1.6、2.4、3.2 g/盘),探讨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秧苗含氮量增加,但成苗率降低,氮素积累量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2.4 g/盘处理达最大;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秧苗素质的影响存在差异,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秧苗素质,以27 d秧龄的影响较大。两品种不同施氮量下水稻产量均以1.6 g/盘的处理较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增幅分别达24.14%、7.73%,产量增加主要与有效穗数的增加有关。综合这2个品种秧苗素质及机插后的产量效应,确定每盘施氮量宜为1.6~2.4 g。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不同育秧与插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甬优2640为供试材料,研究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和钵苗有序抛秧3种育插秧方式下水稻秧苗农艺性状、漏秧率及产量表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的根长、根数和基茎宽等秧苗农艺性状较毯苗机插秧苗的表现更好,漏秧率降低,产量明显增加;钵苗有序抛秧秧苗的农艺性状表现介于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的秧苗之间,产量较毯苗机插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湖南地区机插杂交稻在不同基本苗配置与施肥量下的产量与干物质生产表现,2016年在湖南宁乡以杂交稻品种隆两优1212和隆两优华占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置了3个施肥水平(500、900、1400kg/hm~2)和4个基本苗组合(28.6万丛/hm~2+单本/丛、23.5万丛/hm~2+单本/丛、23.5万丛/hm~2+双本/丛、19.0万丛/hm~2+双本/丛)。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基本苗配置以及基本苗配置与施肥量的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和干物质生产显著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下降。综合考虑产量与成本,900~1 400 kg/hm~2施肥量与23.5~28.6万丛/hm~2+单本/丛的基本苗配置比较适合湖南地区杂交稻机插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解决水稻土壤保肥能力较弱,水稻产量较低,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水稻田设置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双因素大田试验,设4个施氮量水平,即无氮(N_1,0 kg/hm~2)、低氮(N_2,216 kg/hm~2)、中氮(N_3,288 kg/hm~2)和高氮(N_4,360 kg/hm~2);栽植密度设3个梯度,即低密度(24万穴/hm~2)、中密度(27万穴/hm~2)和高密度(30万穴/hm~2)。以探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植密度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加深,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明显下降。其中D_3N_4处理碱解氮含量下降了60.8%,D_3N_3处理速效磷含量降低了72.7%。随着施氮量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速效钾含量升高,肥料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土壤pH值与速效磷含量有所下降,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升高,有机质含量与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均先升高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降低。【结论】当栽植密度为27万穴/hm~2时,氮肥用量288 kg/hm~2,水稻产量最高,为14 615.3 kg/hm~2;相同密度下氮肥按照216 kg/hm~2施用,水稻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较高。研究结果可在实际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绿色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 壮秧超稀植栽培30.0 cm×(16.5-20.0)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2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 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