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对6个农艺性状和19个品质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小麦地方品种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信息。结果表明,在农艺性状与蛋白质、淀粉和其它品质性状方面,67个品种被聚为4类,其中第Ⅳ类10个品种相对较好,属植株较高、有效穗数最多、蛋白质品质最好、低千粒重、低淀粉类。在农艺性状与面团品质性状方面,也被聚为4类,其中第Ⅲ类12个品种较好,属高有效穗数和高单株产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低千粒重类。且AS1675、AS1656、AS1594、AS1643和AS1590等5个材料同属于上述两类优质类型,它们可用于小麦的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2.
以2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玉米品种的田间调查结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因素及产量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科河699和先玉335倒伏严重;农艺性状中秃尖长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穗位高和株高。聚类分析将25个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新玉108等11份材料,特点为株高较高、穗短且细、秃尖较长和产量低,属于低产类型的品种;第Ⅱ类包括京科627等9份材料,特点为植株高大、穗粗且长、穗行数较小、粒较重和产量高,属于丰产类型的种质;第Ⅲ类包括九玉W03等5份材料,植株特点为植株矮小、穗长和穗粗适中,秃尖短、粒多和产量适中,属于中产类型的品种。结合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MC670、MC618、京科627、延科288和MC703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以作为储备品种继续试验,检验其性状重演性。  相似文献   

3.
以2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玉米品种的田间调查结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因素及产量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科河699和先玉335倒伏严重;农艺性状中秃尖长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穗位高和株高。聚类分析将25个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新玉108等11份材料,特点为株高较高、穗短且细、秃尖较长和产量低,属于低产类型的品种;第Ⅱ类包括京科627等9份材料,特点为植株高大、穗粗且长、穗行数较小、粒较重和产量高,属于丰产类型的种质;第Ⅲ类包括九玉W03等5份材料,植株特点为植株矮小、穗长和穗粗适中,秃尖短、粒多和产量适中,属于中产类型的品种。结合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MC670、MC618、京科627、延科288和MC703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以作为储备品种继续试验检验其性状重演性。  相似文献   

4.
A28是作者于2000年育成的优良玉米新自交系,具有大穗,高配合力,高抗玉米多种病害,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等优点,所配组合安玉12(A28×A41)、安玉13(A28×A3566)分别于2002年、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通过对A28产量和主要农艺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得出利用一般配合力高的自交系作父本,特殊配合力高的自交系作母本容易配出强优势单交种。  相似文献   

5.
以 3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花期利用遮光度为 50%遮阳网人工模拟寡照环境,测量雌雄间隔期、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雄穗长度、产量等 14个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玉米品种进行耐荫性评价,筛选出玉米品种耐荫性评价关键指标,根据鉴定指标对玉米品种进行耐荫性划分。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优化出产量、行粒数、雌雄间隔期、穗粗 4个耐荫性评价指标,以产量、行粒数、雌雄间隔期、穗粗 4个性状平均隶属函数值进行聚类分析,将 35个玉米品种分成耐荫性强、耐荫性弱两大类型。通过分析建立玉米品种花期耐荫性评价体系,产量、行粒数、雌雄间隔期、穗粗作为玉米品种花期耐荫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青贮玉米生物产量与植株主要农艺性状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李波  陈喜昌  高云  张宇 《玉米科学》2005,13(2):076-078
以区域试验的青贮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各青贮玉米品种的区试生物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采收期日数和穗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提出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是提高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DUS测试,对113个上海鲜食玉米品种进行田间种植试验,对采集的30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上海鲜食玉米的遗传多样性发展。结果表明,上海鲜食玉米的遗传变异积累相对单一,除了3个性状抽雄期与散粉期间隔天数(1.77)、抽雄期与抽丝期间隔天数(2.04)、植株的穗位高与株高比率(1.92)外,其他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处在0.18~1.50,有约26.67%的性状低于1.00。聚类分析表明,上海鲜食玉米的遗传背景存在趋同化现象,聚成5类时,前两类包含近61.06%的品种,类群Ⅲ和类群Ⅳ分别与其他类群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二者的品种量极少。主成分分析得出,生育期和雄穗等相关性状对上海地区鲜食玉米的评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和鉴定适宜云南省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44个大豆品种(系)的10个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7.3%~51.2%,说明各地大豆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分枝数、倒伏性、株高、节间长度、每荚粒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将44个大豆品种分为了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荚多、单株粒多、分枝多、百粒重适中的第一类是比较适宜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系)。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玉米地方种质的表型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启伦  方平  陈发波 《玉米科学》2013,21(2):36-41,46
采用田间试验, 分析评价来自西南地区50个玉米地方品种的表型特征。西南地区玉米地方品种在各农艺、经济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 经济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高;多数玉米地方品种植株和穗位较高, 平均株高和穗位高分别高达2.64 m和1.38 m。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 从供试材料中选出10个表现较优的地方品种。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不能反映玉米地方品种的地理来源。西南地区玉米地方品种蕴藏丰富的优良种质, 有必要加强这一种质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玉米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多元遗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7个玉米品种12个性状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小区产量、行粒数、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9.23%、7.49%和7.21%,生育期和出籽率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98%和1.86%;小区产量与出籽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行粒、穗长、穗粗、千粒重也与小区产量呈正相关;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0.35%。性状间的这种相关关系反映了数量性状遗传的"一因多效"和"多因共效"特性及相关性状间的协同变异趋势。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对品种选择时,应注意选择产量和出籽率、行粒、穗行、千粒重均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19年国家玉米品种试验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的44个玉米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探讨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以明确各性状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为优良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4个参试玉米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7.09%~82.23%,空秆率、倒伏率、倒折率、茎腐病、瘤黑粉病等性状遗传变异程度较大。(2)对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偏相关分析,产量与空秆率(r=-0.404),产量与茎腐病率(r=-0.430)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倒折率(r=-0.340),产量与大斑病级(r=-0.317),产量与瘤黑粉病率(r=-0.318)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为0.409,呈显著正相关;空秆率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为-0.452,呈极显著负相关。(3)通径分析中各性状对玉米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株高(0.574)空秆率(-0.480)茎腐病(-0.313)倒折率(-0.224)穗位(-0.218)瘤黑粉病(-0.149)大斑病(-0.039)倒伏率(-0.021),株高对产量的直接正向效应最大,空秆率对产量的直接负向效应最大,茎腐病对产量的直接负向效应较大。说明:在相同的气象条件和栽培条件下,玉米品种不同,其空秆率、抗倒性、抗病性明显不同;株高、空秆率、茎腐病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在高产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兼顾各性状的相互作用,在适当增加株高,降低穗位的同时,应加强抗空秆性、抗倒性、抗病性,尤其是抗茎腐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选择12个玉米品种在南平市建阳进行对比试验,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登海3622产量最高,达447.8 kg/667m2,较对照品种农大108增产17.7%;该玉米品种植株综合性状好、产量高、抗倒性较强,适于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以32个山东省主要推广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其茎秆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阈值为16.67时,分为抗倒性相对较强和相对较弱两大类。茎秆抗推力和茎粗在不同类玉米品种中差异显著,茎秆抗推力与茎粗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5**。抗倒伏强的玉米品种,单株产量比抗倒性弱的品种增加了31.99%,单株产量与茎秆抗推力和茎粗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44**。穗长、穗粗和百粒重与单株产量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62**和0.57**;穗粗和百粒重与茎秆抗推力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和0.44**。增加茎秆抗推力、茎粗和穗粗有利于提高品种抗倒能力和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分析了1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大豆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4%~52.49%,各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29 3,说明参试大豆材料存在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分枝粒重、分枝粒重占比、营养生长期、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到7个与产量呈极显著的农艺性状,正效应因子排序为:每荚粒数分枝粒重百粒重主茎节数单株荚数营养生长期,负效应因子为株高。对这7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综合效应排名为:分枝粒重单株荚数主茎节数营养生长期每荚粒数株高百粒重。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3份大豆材料聚类成4类,其中第Ⅳ类大豆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主茎节数较多,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较长,株高适中,百粒重较小,底荚较高,适宜在套作模式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大理州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进而指导育种实践,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大理州29个玉米品种(系)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5、卓玉299、海玉92号的产量较其他玉米品种(系)相对要高;玉米品种(系)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度大小为:百粒质量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穗行数穗长秃尖生育期株高穗位;在育种实践中,在着重选择与产量紧密度高的农艺性状的同时,也要协调好各农艺性状间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不同控释肥料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控释肥料对夏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选的6种控释肥料中,其综合性状以控V、控Ⅵ为最佳,其次是控Ⅲ、控Ⅳ.在玉米上施用,不仅能改善其产量性状,而且增产效果特别显著.与普通肥料相比,在相同养分含量下,对品种郑单958来说,控V和控Ⅵ分别增产为13.5%和7.2%,控Ⅲ和控Ⅳ分别增产为9.9%和5.1%;对品种鲁单50来说,控Ⅲ、控Ⅳ、控V和控Ⅵ分别增产0.5%、0.3%、8.1%和0.4%.而控I和控Ⅱ则分别减产,应予以淘汰。  相似文献   

17.
应用灰色关联理论中的灰色分析法对吉林省 1 998~ 1 999年中晚熟组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中的 8个品种的 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是 :穗粒重、穗行数、穗位、株高、百株穗数、百粒重、秃尖、穗长。通过分析找出了各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 ,为中晚熟玉米杂交种选育中的性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应用灰色关联理论中的灰色分析法对吉林省1998~1999年中晚熟组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中的8个品种的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是:穗粒重、穗行数、穗位、株高、百株穗数、百粒重、秃尖、穗长。通过分析找出了各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为中晚熟玉米杂交种选育中的性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主推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省1996~2015年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选取这20年间大面积推广的16个品种,考察株高、穗位高等指标,对所有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同时对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每个年代的各农艺性状、产量的平均值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农艺性状与产量随年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山西省20年间主推玉米品种的千粒重和产量随年代的演变总体呈上升趋势;株高、穗位高、穗株比、秃尖长、雌雄穗开花间隔时间和收获时含水量都是随年份的演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随年代的变化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推广中晚熟杂交玉米品种嫩单12号。【方法】对嫩单12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进行阐述.[结果]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等特性,已于2005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西部第1积温带下限和第2积温带种植,及在四单19种植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