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可以为茶园生态建设以及茶园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两个取样尺度下四川蒙顶山茶园土壤CEC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1)小尺度下,茶园土壤CEC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0/(C0+C)值为18.84%),相关距离高达1 818 m,结构性因子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2)微尺度下,茶园土壤CEC仍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0/(C0+C)值为16.52%),空间相关距离达311 m,结构性因子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小尺度下土壤CEC在坡度方向变异明显,横坡方向变异最弱;普通Kriging插值分析表明其在东北至西南方向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并在垂直方向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微尺度下土壤CEC的变异方向与小尺度下不同,在接近坡度的方向空间变异明显,接近横坡方向变异最弱;土壤CEC沿横坡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并伴随部分斑块状分布,从坡面至上而下,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更全面、深入地探究土地利用多功能驱动机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1)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水平空间特征显著,呈现空间集聚状态。土地利用总功能整体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各功能总体为"点—片"结构特征。(2)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表明:除了经济功能,其余功能均表现为较大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自相关莫兰指数和LISA图显示HH区和LL区整体为对称分布。(3)影响因素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和土地利用总功能均呈正相关关系。自然因素分布与甘肃省复杂地貌形态密切相关,而社会经济因素分布与人类要素投入偏好密切相关。【结论】甘肃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要素投入数量分布,甘肃省各市州应充分识别不同要素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作用强度,因地制宜地加大要素投入,从而有效率地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3.
县域耕地土壤速效磷空间格局研究——以武功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陕西关中地区县域耕地土壤速效磷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格局,探讨其主要影响因子。【方法】以陕西省武功县为研究区,在0~20 cm土层,以"S"形法采集耕地土样2 219个,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技术,拟合最优半方差模型,进行普通Kriging插值分析。【结果】研究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为3.10~65.80 mg/kg,平均值为21.75 mg/kg,最佳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且具各向异性特征,块金系数为0.360 3,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结论】研究区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低区域分布比较明显,总体分布状况与地貌特征基本一致。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灌溉条件和施肥是影响武功县耕地土壤速效磷含量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县域耕地土壤速效磷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陕西关中地区县域耕地土壤速效磷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格局,探讨其主要影响因子。【方法】以陕西省武功县为研究区,在0~20 cm土层,以“S”形法采集耕地土样2 219个,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技术,拟合最优半方差模型,进行普通Kriging插值分析。【结果】研究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为3.10~65.80 mg/kg,平均值为21.75 mg/kg,最佳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且具各向异性特征,块金系数为0.360 3,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结论】研究区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低区域分布比较明显,总体分布状况与地貌特征基本一致。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灌溉条件和施肥是影响武功县耕地土壤速效磷含量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广西甘蔗生产规模发展形势及时空关联分布特征,为提升广西区域甘蔗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广西甘蔗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蔗生产规模比较优势进行分析,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时空关联分布特征,并对影响甘蔗规模比较优势的内部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2011—2018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0,且省域整体甘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10;各地级市间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又具有显著差异性,呈现一轴两翼的分布局面,其中桂中和桂西较高,最大值为3.50左右;桂东偏低,数值均小于0.10,表明广西区域内甘蔗生产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从空间均衡性来看,2011—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大于0.10,表明广西甘蔗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自相关性,并根据LISA集聚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高集聚区数量逐渐增加至4个,无显著相关性区域的数量由9递减至2个,整体呈现出点—带—片的空间结构特征,省域间空间集聚关联性不断增强。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因素按照显著性程度大小依次为单位面积机械化水平、产业结构指标、财政支农水平、农户人均纯收入,而单位面积劳动力对其不产生显著性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建议】依据广西各市甘蔗规模比较优势空间格局特征及因素间影响程度进行优劣互补,增强桂中甘蔗“双高”基地空间溢出效应;培养良种,有效降低农户甘蔗生产及企业加工成本,保障甘蔗产业规模化经营,从而实现甘蔗生产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县域农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利用1997,2004,2012年安徽省78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的农林牧副渔产值的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各县市农业产值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和相互关系。从全局Moran指数上来看,各县区域的农业产值表现出了空间集聚性,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但总体趋于不均衡;就局部Moran指数来说,安徽省各市县农业产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湖北省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湖北省157个土壤样品数据,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征,并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其空间变异性,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其变异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3.04±6.39) g/kg,变异系数达27.73%,属中等程度变异;土壤有机质以高斯模型拟合最佳,块金比为0.33,呈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表明以结构变异为主。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条带状分布,由鄂中向鄂西和鄂东增加,其中东西方向上变异性高于南北方向。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是地形、化学养分指标、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地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海拔、土壤质地分别解释了41.5%、22.1%的变异信息,是其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集中度及均衡度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整合、产业发展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35个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以下简称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泰森多边形和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示范点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集中度和均衡度;采用缓冲区分析、近邻分析、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广西乡村休闲旅游影响因素。【结果】广西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整体上呈显著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但集中化程度不高。各市域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11个地级市示范点呈集聚分布,其他呈均匀分布。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三级·四区·多中心布局特点;玉林为一级中心,属高值密度区;桂林、南宁、北海和百色东南为二级中心,属中—高值密度区;防城港、河池东、贵港东北和钦州东北为三级中心,属中值密度区;梧州、柳州、贺州和崇左集聚中心不明显,属低值密度区。各因素对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地形水系、陆路交通及客源市场等因素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关联度大,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人口与示范点空间分布关联度相对较小,是次级影响因素。【建议】加强交通网络构建,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有效提升交通可达性,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优化空间规划与布局,整合区域优势旅游资源,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区域联动集聚发展。深度开发广西乡村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及气候等景观资源,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内涵特色,构建区域差异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玉米南繁基地土壤速效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尺度效应,确定合理的采样间距,为精确土壤采样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南繁地块为试验样地,按10 m采样间距采集土样且为原始尺度,并以20、30、40 m距离依次抽样形成不同采样间距数据集,再利用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半方差函数及分形维数分析不同采样间距条件下土壤速效氮含量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试验地的土壤速效氮平均含量为90.24 mg/kg,属中等水平,变异系数为19.77%,属中等变异范围;在10、20、30、40 m等采样间距中,土壤速效氮样本数据结构变化不大,仅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其中以20 m采样间距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9.37%,其他采样间距相差不大;随着采样间距增大,土壤速效氮含量的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呈减少趋势,其空间聚集性变弱,而块金值、块基比和分形维数呈增加趋势,表明随机因素所引起的空间变异逐渐增多,随机因素逐渐削弱结构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使空间相关性逐渐变弱;20 m采样间距的土壤速效氮含量空间分布与10 m采样间距原始尺度一致,其空间预测的均方根误差值最小,空间预测精度为最高。【结论】随着采样间距增大...  相似文献   

10.
钟佩  韦玲玲 《广西农学报》2022,(6):81-85+94
【目的】探索广西研学基地空间分布特征,为优化广西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空间发展格局、提升其研学旅行竞争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广西159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研究样本,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对广西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空间分布进行探究。【结果】结果表明:研学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从研学基地的总体数量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排名后两位分别是防城港市、贺州市;空间分布密度不均匀,发现研学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空间布局模式为主次两核心分别是南宁市和桂林市;在标准差椭圆分析上,研学基地点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其空间分布重心位于来宾市;通过叠加分析,发现A级旅游景区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叠加分析后得到的图形椭圆明显向西北方向偏移。【结论】旅游景区的分布影响着研学基地的分布,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建设研学旅行基地。  相似文献   

11.
以商洛低山丘陵区核桃(Juglans regia L.)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取样,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根系形态进行分析,比较核桃 黄芩复合系统与单作系统中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单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呈负指数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0~50cm土层,而复合系统中核桃根系主要集中在20~70 cm土层。在水平方向上,复合系统中核桃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0~150 cm。间作作物黄芩根系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于0~50 cm土层,水平方向上主要分布于距核桃树干100~150 cm,其对核桃根系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藏色季拉山高山松种群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山松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及其空间关联性。【方法】2014年6-8月,在西藏色季拉山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50m×50m的高山松林样地4块,对样地内的高山松进行定位和每木检尺,按胸径12cm、≥12~32cm、≥32cm将高山松分为小树、中树和大树,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s L函数,对高山松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色季拉山高山松种群径级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属增长型种群;(2)高山松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各异,小树在小尺度范围内的聚集强度均明显强于中树和大树,中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而大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3)样地1与样地2中,高山松小树与中树、大树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基本上均呈负关联关系,但中树与大树之间基本上无关联;样地3和样地4中,高山松不同龄级的小树、中树和大树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关联性小。【结论】在从小树发育到大树的过程中,高山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过程基本表现为由集群分布到随机或均匀分布;高山松种群的更新不仅受种间竞争的影响,同样受种内竞争的制约;在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高山松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影响其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茶园的自然界天敌,为茶园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2015和2016年白毫早茶园天敌与卵形短须螨和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进行差异比较研究。运用地学统计学方法求得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变程,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2种害虫与9种天敌变程间的灰色关联度,再进行标准化,即该参数除以本类参数的最大值,其商为密切指数。该密切指数值越大,天敌对害虫空间跟随关系越密切,对害虫的捕食寄生率越高,依此评判天敌对2种害虫空间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2015年与卵形短须螨关系密切的前五位天敌依此是粽管巢蛛(1.000 0)、异色瓢虫(0.979 0)、茶色新圆蛛(0.954 9)、鳞纹肖蛸(0.943 9)和八斑球腹蛛(0.934 6);2016年与卵形短须螨在空间关系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五位天敌依次是八斑球腹蛛(1.000 0)、草间小黑蛛(0.977 8)、三突花蟹蛛(0.970 6)、粽管巢蛛(0.958 6)和异色瓢虫(0.897 4)。对2年密切指数之和比较,前五位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1.958 6)、八斑球腹蛛(1.934 6)、异色瓢虫(1.876 4)、草间小黑蛛(1.870 2)和三突花蟹蛛(1.793 7)。2015年与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五位天敌依次是锥腹肖蛸(1.000 0)、粽管巢蛛(0.966 3)、茶色新圆蛛(0.955 1)、草间小黑蛛(0.928 3)和三突花蟹蛛(0.928 8);2016年依次是三突花蟹蛛(1.000 0)、粽管巢蛛(0.999 1)、草间小黑蛛(0.988 8)、八斑球腹蛛(0.975 2)和锥腹肖蛸(0.950 9)。2年按密切指数之和比较,前五位天敌依次是粽管巢蛛(1.965 4)、锥腹肖蛸(1.950 9)、三突花蟹蛛(1.928 8)、草间小黑蛛(1.917 1)和异色瓢虫(1.841 4)。粽管巢蛛均是对2种害虫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第一位天敌。2015年4月11日卵形短须螨与空间关系密切的第一位天敌粽管巢蛛个体数的比值为65.25,与第九位天敌茶色新圆蛛的比值为130.50。2016年4月11日双斑长跗萤叶甲与第一位天敌三突花蟹蛛的个体数比值为1.322 0,与第九位天敌个体数的比值为4.105 3。初步分析害虫与天敌数量之比,其比值越小,天敌对目标害虫空间跟随关系越密切,食饵短缺是天敌对害虫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诱因,该法是评判天敌对害虫空间跟随关系较为理想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三星黄萤叶甲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为了解该害虫的发生、扩散行为,以及预测预报与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在田间调查100个样点,每个样点1 m2,记录三星黄萤叶甲成虫数量,绘制田间分布实况图;再用五点式、平行线式、对角线式、Z字形式和棋盘式5种抽样方法模拟抽样,比较这5种抽样方法与全查方式的调查结果;用最适抽样方式定点取样,记录三星黄萤叶甲成虫数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型。【结果】适合性检验以五点式的效果最好,平行线式和棋盘式次之;平行线式的抽样代表性最好,五点式和棋盘式次之;平行线式的变动幅度较低,增加1.455 9%。三星黄萤叶甲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且具有密度依赖性。三星黄萤叶甲的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田间调查时,可根据理论抽样数学模型及允许误差和虫口密度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结论】田间调查三星黄萤叶甲时,可采用五点式、平行线式和棋盘式3种抽样方法,且以平行线式最为理想;三星黄萤叶甲成虫在绞股蓝田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具有密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5—2016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温台渔场开展的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综合调查采集的生产数据,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构建海水底层温度(sea bottom temperature, SBT)、海水底层盐度(sea bottom salinity, SBS)和水深(depth)与相对资源密度的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求解,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 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采用基于不同权重的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weighted model, AW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检验模型精度。研究发现:各环境因子与SI间均呈现明显的正态关系;小黄鱼的最适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HSI高值区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其次为秋季和冬季,春季高值区位于122°30′E以东,28°30′N以北海域,夏季高值区呈带状南下,秋季高值区位于122°00′E,28°00′N附近海域,冬季高值区北上,位于123°00′E,29°00′N附近海域。研究结果表明:在HSI模型中考虑权重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温台渔场小黄鱼栖息地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宁夏辣椒花期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进一步了解该虫的发生、危害、扩散行为及探讨西花蓟马的监测、诱杀和综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拟合、聚集度指标检验等方法,对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频次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分布数量为0~7头/朵,其中0和1头/朵的频次较高,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频次明显递减。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拟合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空间分布符合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更符合奈曼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设施蔬菜辣椒花期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较大,聚集原因是环境异质性所致。【结论】明确了西花蓟马在宁夏设施蔬菜辣椒花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研发更有效的西花蓟马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陇山林区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甘肃小陇山林区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为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次生林的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小陇山林区选择锐齿栎原始林建立100m×100m的固定样地,运用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林分空间结构分析软件,分析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林木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和大小分化程度。【结果】锐齿栎原始林群落的平均角尺度为0.531,建群种锐齿栎种群的平均角尺度为0.526,主要伴生树种鹅耳枥、地锦槭、光叶泡花树、鄂椴、小叶鹅耳枥、川鄂鹅耳枥、水榆花楸的平均角尺度依次为0.586,0.535,0.604,0.556,0.604,0.634和0.559;该群落平均混交度为0.71,修正混交度为0.475;群落中主要树种的平均大小比数排序为辽东栎锐齿栎桦椴鄂椴鹅耳枥地锦槭水榆花楸小叶鹅耳枥川鄂鹅耳枥光叶泡花树;树种优势度排序为锐齿栎辽东栎鹅耳枥桦椴地锦槭鄂椴小叶鹅耳枥川鄂鹅耳枥水榆花楸光叶泡花树。【结论】锐齿栎原始林群落林木分布格局为轻微的团状分布,林内各树种高度混交,锐齿栎在林分中占绝对优势,该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可作为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次生林目标林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对浙南沿岸张网渔获物采样调查为依据,研究分析龙头鱼体长体重组成、数量分布及张网渔获量。结果表明,除了1月与2月外,龙头鱼在其余月份均有出现,周年体长分布范围为27.4~201.1 mm,平均为71.4 mm,周年体重分布范围为0.05~70.5 g,平均为1.4 g。龙头鱼出现旺季主要在9月至11月,样品中龙头鱼重量占比分别为25.5%、39.7%、20.8%,平均体重分别为1.2 g、1.1 g、1.6 g。  相似文献   

19.
假眼小绿叶蝉与捕食性天敌蜘蛛的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天敌蜘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空间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及抽样样方的大小,为评价假眼小绿叶蝉的天敌优势种和确定样方大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扩散系数法和ρ指数法,对潜山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其8种蜘蛛类天敌空间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种群聚集的原因和个体种群聚集时占据的最小面积进行分析。【结果】与假眼小绿叶蝉空间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是八点球腹蛛、三突花蟹蛛和斑管巢蛛,其关联度值分别为0.812 0,0.768 1和0.757 2,跟随关系较不密切的天敌是鞍形花蟹蛛,二者的关联度值为0.645 9。在聚块内有1~8个基本样方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多,聚集格局的扩散系数(C值)不断增大,均匀格局和随机格局的扩散系数不断减小。假眼小绿叶蝉及其天敌在聚块基本样方数为2,4,8,16和32时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与聚块基本样方数为1时差异均不显著。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聚集均数λ均大于2,表明聚集是由其本身原因造成的,在种群聚集均数为正值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加,种群聚集均数不断增大。假眼小绿叶蝉个体群聚集格局的最小面积是聚块中有1个基本样方,即面积不小于1.7m2。【结论】采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扩散系数法和ρ指数法,不仅可以判别天敌与害虫空间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而且可以科学确定抽样样方的最小面积,是较为理想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青海祁连圆柏林乔木层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为青海祁连圆柏林的科学经营和碳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祁连圆柏6个不同的分布区域(德令哈柏树园、都兰热水乡、祁连八宝镇、乌兰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兴海中铁林场、泽库麦秀林场)和不同立地条件(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设置标准样地96个,每块标准地选取1~3株标准木,对每株标准木的干、枝、叶和根称重,测定各器官生物量和含碳量,进而估算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通过统计分析探讨祁连圆柏林乔木层碳密度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差异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6个区域祁连圆柏林乔木层碳密度差异较大,大小依次为兴海中铁林场(134.88 t/hm~2)都兰热水乡(79.59 t/hm~2)乌兰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71.96 t/hm~2)德令哈柏树园(66.60 t/hm~2)泽库麦秀林场(54.24 t/hm~2)祁连八宝镇(52.39 t/hm~2),其中兴海中铁林场与其他区域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2)祁连圆柏各器官碳密度的分配比例不同,不同器官依次表现为树干(38.37%)树枝(28.51%)树根(27.10%)树叶(6.02%)。(3)乔木层碳密度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海拔3 500~≤3 700 m区域最大,为109.76 t/hm~2;海拔2 900~≤3 100 m区域最小,为44.37 t/hm~2。(4)阳坡的乔木层碳密度(86.55 t/hm~2)高于阴坡(68.74 t/hm~2),且差异显著(P0.05)。(5)乔木层碳密度随坡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坡度15°~≤25°最大(108.36 t/hm~2)。(6)坡位不同,乔木层碳密度存在差异,其大小顺序为:下坡位(98.80 t/hm~2)中坡位(75.72 t/hm~2)上坡位(54.92 t/hm~2)。【结论】青海祁连圆柏林乔木层碳密度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一定差异,海拔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地形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