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外植体及氮源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及氮源浓度对甘草(Glycurrihiza uralensis)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在相同激素配比条件下,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比较根、茎、子叶、下胚轴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外植体中,下胚轴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最高,且出愈时间最早,褐化率最低,是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材料。在特定的激素浓度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氮源对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有显著的影响,较低和较高浓度的氮源均不利于愈伤组织的生长,适宜于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最佳氮源浓度为60 mmol·L-1。不同外植体和氮源浓度是影响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外源激素对紫穗狼尾草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穗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幼芽基部为外植体,研究了外源激素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为狼尾草无性系抗性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4 D对愈伤组织诱导的作用最显著,生长素NAA和KT的作用相近,均以0.5~1.0 mg·L-1为宜;NAA对愈伤组织分化的作用较明显,以0.5~1.0 mg·L-1与3.0 mg·L-16 BA配合效果最佳,KT的作用不明显。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 D 3.0 mg·L-1+NAA 1.0 mg·L-1 +KT 1.0 mg·L-1;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NAA 0.5 mg·L-1 +6 BA 3.0 mg·L-1。 相似文献
4.
5.
日本矮生沿阶草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外植体和不同培养基,对日本矮生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嫩叶片的基部是最适宜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G3(MS+KT 0.2 mg/L +2,4-D 0.1 mg/L)培养基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到89%以上,将诱导的愈伤组织置于J1(MS+BA 2.0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的分化率最高,达到59%.因此,选用幼嫩的叶片基部置于G3培养基进行诱导,继代一次后置于J1培养基进行分化是最有利于再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苗诱导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不同时期、不同花药低温预处理时间及热激处理、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浓度组合、不同培养条件下对苜蓿花药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9月份较7月、8月份选取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花药低温预处理24~48h较72h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好,低温预处理与热激处理相结合比单用低温预处理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高;NB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比B5培养基好,2,4-D浓度0.5~2.0mg/L、NAA浓度0.1~1.0mg/L、6-BA浓度0.5~1.0mg/L、KT浓度1.0~3.0mg/L都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最佳的浓度组合为NB+2,4-D 0.5mg/L+NAA 0.2mg/L+ 6-BA 0.5 mg/L+KT 3mg/L;暗培养结合光照培养较直接光照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低,但绿苗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外植体对多年生黑麦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多年生黑麦草的3个品种进行愈伤组织诱导,选取成熟种子、成熟胚、胚轴、胚根4种外植体。结果表明,胚轴、胚根诱导效果较差,成熟胚在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鲜重及愈伤质量方面均优于成熟种子。2,4-D浓度在2~4mg/L,6-BA浓度为0.025mg/L时有利于成熟胚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成熟种子为外植体时,2,4-D浓度在5~8mg/L,6-BA浓度在0.025mg/L或0.2mg/L有利于成熟种子诱导产生愈伤组织。2,4-D浓度为2mg/L,6-BA浓度为0.5mg/L时成熟胚和成熟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鲜重均达到最大。特拉华在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增殖速度及愈伤质量方面表现较优,托亚次之,尤文图斯较差。AC和LH有利于植株的再生。 相似文献
8.
应用正交设计优化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的激素配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MS+2,4-D(2.0mg/L)为基本培养基,附加NAA、6-BA和KT3种植物激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和田苜蓿,秘鲁苜蓿和甘农3号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秘鲁苜蓿和甘农3号苜蓿,最适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均为MS+2,4-D(2.0mg/L)+6-BA(0.5mg/L)+NAA(1.0mg/L),各因素影响程度为6-BA〉NAA〉KT。对于和田苜蓿,最适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2.0mg/L)+6-BA(1.0mg/L)+KT(1.0mg/L)+NAA(1.0mg/L),各因素影响程度为6-BA〉KT〉NAA。 相似文献
9.
外源激素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及染色体加倍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外源激素NAA、2,4-D和BAP对甘草不同外植体(子叶、下胚轴和胚根)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再生苗分化及细胞染色体加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无差异,均以MS 1.0mg/L NAA 1.0 mg/L 2,4-D 1.0 mg/L BAP培养基的诱导频率最高,均达100%。而再生苗分化具有极显著的差异,以下胚轴最好,在MS 3.0 mg/L BAP 2.0 mg/L ZT 10.0 mg/L GA3培养基上获得的再生苗频率最高,为4.57%。另外,不同外植体类型、不同浓度的NAA、2,4-D对愈伤组织细胞倍性的影响不同,其中下胚轴诱导的四倍体频率明显高于子叶和胚根,平均为42.23%;而1.0 mg/L 2,4-D下的子叶、下胚轴和胚根外植体愈伤组织的四倍体加倍率也达到最高,分别为61.25%,60.00%和58.13%。除此之外,细胞染色体加倍频率随着愈伤组织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诱导的多因子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多因子的正交试验,筛选出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Baron品种的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 2,4-D(1 mg/L) 6-BA(0.1 mg/L) CuSO4(3 mg/L) 酸水解酪蛋白CH(1 g/L),各因子影响程度为2,4-D>CuSO4>CH>6-BA.对于Midnight品种,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 2,4-D(2 mg/L) 6-BA(0 mg/L) CuSO4(3 mg/L) CH(1 g/L),各因素影响程度为2,4-D>CH>CuSO4>6-BA.通过用所得培养基进一步诱导比较,证明通过正交设计方法获得的结果为最佳诱导配方,用正交设计筛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是一种较好、可靠的方法.同时,在愈伤组织诱导试验中,建议使用胚性愈伤诱导率作为统计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德国GFS-3000光合仪,以百脉根品种里奥、迈瑞伯、佐治亚为对照,测定了从俄罗斯引进到西北绿洲地区的61份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光合速率(Pn)、胞间CO_2浓度(Ci)、气孔导度(Gs)等光合特性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加权分析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了供试种质材料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61份种质材料可分为3类,第Ⅰ类12份种质材料,光合性能较优,其中,排在前5位的材料分别为Zxy08p-4693、Zxy06p-2376、Zxy09p-5642、Zxy09p-6464、Zxy09p-6300,该类材料的光合速率在18.12~23.39μmol/(m~2·s),胞间CO_2浓度在305.49~365.90μmol/mol,气孔限制值在0.28~0.34μmol/(m~2·s);第Ⅱ类包括引进的26份材料及对照佐治亚、迈瑞伯,光合性能中等,该类材料的光合速率在14.59~20.12μmol/(m~2·s),胞间CO_2浓度在197.32~335.53μmol/mol,气孔限制值在0.32~0.54μmol/(m~2·s);第Ⅲ类为Zxy06p-2287,Zxy08p-4528和Zxy09p-5809等20份材料及对照里奥,光合性能差,该类材料的光合速率在10.41~16.86μmol/(m~2·s),胞间CO_2浓度在217.70~319.64μmol/mol,气孔限制值在0.34~0.51μmol/(m~2·s)。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为材料,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途径获得再生植株;从种子硬实、外植体、激素(2,4-D和KT)、培养基方面探讨野生黄花苜蓿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低温处理与浓硫酸浸种结合是破除黄花苜蓿硬实的较优方法,发芽率达90%;下胚轴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MS培养基比改良的SH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更有效,MS诱导培养基为MS+2,4-D 0.5 mg·L-1+KT 0.8 mg·L-1+蔗糖30 g·L-1+琼脂粉7g·L-1,出愈率达到80%;浅绿色和浅黄色的愈伤组织在MS+2,4-D 0.2 mg·L-1+KT 0.4mg·L 相似文献
13.
百脉根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L16(45)正交设计对百脉根ISSR反应的5个因素,即DNA模板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实验,通过不同反应体系扩增效果比较,最终确定在20uL体系中各反应物的最适含量为:40ng模板DNA、2μL 10×PCR Buffer、0.15mmol/LdNTPs、0.75μmol/L ISSR引物、1.5mmol/L MgCl2、1UTaqDNA聚合酶。该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百脉根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百脉根农杆菌快速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百脉根品种“里奥”作为受体材料,以GUS基因为报告基因,研究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的百脉根遗传转化的几种因素及表面活性剂(PEG 4000)、真空处理和乙酰丁香酮对提高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百脉根快速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转基因抗性苗。结果表明,以子叶(带叶柄)为外植体,在OD600为0.5的菌液中,加入150 mg/L的PEG 4000,真空度6×10-2Pa,抽真空12 min,共培养3 d,转入含卡那霉素50 mg/L和羧苄青霉素300 mg/L的分化培养基中,约20 d后,50%的外植体分化不定芽,生根成苗。PCR初步检测表明有83%的植株为GUS阳性,转化率约为42%。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在低磷和干旱胁迫下代谢物质的变化,本实验选择对照(CK)、低磷(LP)和干旱胁迫(PEG)三种处理下的百脉根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代谢组学对低磷和干旱胁迫下的百脉根进行代谢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样本共测到390种差异代谢产物,其中314种下调表达,76种上调表达,注释到70条代谢通路。低磷胁迫样本共检测到332种代谢产物发生变化,其中209种下调表达,123种上调表达,注释到58条代谢通路。干旱胁迫样本主要聚类为脂肪酰基、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类黄酮,富集程度最显著的途径为类固醇生物合成。低磷胁迫样本主要聚类为脂肪酰基、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氧化合物、类黄酮,富集程度最显著的途径为苯乙烯、二芳庚烷和姜酚的生物合成。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对百脉根组织部位中的代谢物进行分析鉴定,探究在低磷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百脉根组织部位中的代谢物以及差异代谢物种类和含量,为以后百脉根非生物胁迫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里奥(Lotus corniculatus cv.Leo)、迈瑞伯(Lotus corniculatus cv.Mirabal)、佐治亚(Lotus corniculatus cv.Georgia)作为对照,对从俄罗斯引进的61份百脉根种质材料在西北绿洲进行种植试验,依据营养指标变异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进行营养指标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粗蛋白变异最明显,变异系数最大,为13.569%;磷含量、钙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的变异明显,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3.187%、12.044%、11.537%;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763%、8.559%、8.533%,变异较明显;干物质的变异最不明显,仅为0.609%。根据灰色关联度加权分析,其中Zxy08p-4687(γi=0.748)、Zxy09p-5647(γi=0.733)、Zxy09p-6485(γi=0.713),综合营养价值高;营养价值较高的百脉根材料有10份(0.604≤γi≤0.682),分别为Zxy08p-5070、Zxy09p-5583、Zxy08p-4892、Zxy09p-5642、Zxy06p-1775、Zxy09p-5591、Zxy08p-4916、Zxy09p-5809、Zxy08p-4645、Zxy09p-5694;营养价值中等的材料有27份及对照材料佐治亚(0.505≤γi≤0.587),占44.262%,包含Zxy09p-5591、Zxy08p-4768、Zxy08p-4589、Zxy06p-2666、Zxy06p-2663等;营养价值较差的材料有21份及对照材料迈瑞伯、里奥(0.423≤γi≤0.499),占34.426%,比如Zxy06p-2376、Zxy09p-6358、Zxy08p-5393、Zxy08p-4528、Zxy09p-6300等。 相似文献
18.
扁蓿豆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扁蓿豆3个品系的下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种类和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分化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普遍高于子叶;品系B1、B2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 2,4-D+0.5mg/L 6-BA,品系B3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 2,4-D+0.7mg/L 6-BA;适宜分化的培养基均为MS+1mg/L KT+1mg/L 6-BA. 相似文献
19.
20.
Suspected photosensitisation occurred in three groups of lambs grazing birdsfoot trefoil (Lotus corniculatus c.v. Grasslands Goldie). In one group, sucking lambs aged about 10 weeks, grazing birdsfoot trefoil, developed skin lesions while lambs of a similar age and from the same flock grazing lucerne (Medicago sativa) or a mixed sward of both species showed no signs of photosensitisation. Affected lambs had lesions on their backs and ears. In a few animals the tips of the ears were shortened by 2-3 cm. In the affected lambs, serum liver enzymes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bilirubin and serum Vitamin B12 levels were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At necropsy, no significant 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detected in the liver and histological changes in the skin were consistent with primary photosensitisation. In the second group, three of 80 weaned lambs grazing the same birdsfoot trefoil at a restricted intake were affected in the same manner as the first group. In the third group, 15 animals from 28 sets of sucking twin lambs were also affected. In only two sets of twins were both lambs affected. None of the ewes grazing with the lambs in the first or third groups showed any clinical signs of photosensitis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