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百色市2015年6~10月大田预收获期田七植株的生长指标进行采样分析,初步掌握了不同海拔田七大田预收获期生长规律,其结果表明:低海拔的田东点基地田七的株高、茎径、全株鲜重等方面的指标均远远低于中、高海拔(600 m以上),表明海拔是田七生长较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低海拔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田七生长,尤其是在田七生长后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田七植株地上与地下部分生长量的分配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徒长,本试验中,表现较好的田七株高一般在20~40 cm,茎径在4~6 mm。在种植管理中,最迟不能超过7月要施用完田七后期生长所需肥料,太晚会错过根部生长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4年7~9月份百色市一年生田七苗生长指标进行采样分析,初步掌握了一年生田七苗生长规律,其结果表明:海拔高度是决定田七苗质量的关键因子,田七苗质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高,海拔600 m以上田七苗生长各项指标明显优于200 m,而表现最优的是1 000 m。  相似文献   

3.
田七又名三七,以根,根状茎入药。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适宜生长环境田七喜温暖,怕严寒酷热,喜潮湿,怕积水。夏季温度不超过38℃,冬季不低于-10℃均可种植,18~25℃最适宜其生长。田七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和油砂土生长最好,黄泥、棕色次之,低洼土不宜种植。忌连作,不能在前茬作物为茄科植物如荞麦、蔬菜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百色靖西市田七种植基地田七植株进行田间采样分析,初步掌握了田七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其结果表明,田七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息息相关,相互作用,在生产上要注意地上部分的养护,以提高其经济产量;田七叶面积在调查中随着田七的生长而不断增加;田七茎粗、根长、根粗都对积累生物产量有促进作用,根长随田七株高增加而变长,茎粗、根粗变化不大。全株鲜重多由根鲜重决定,茎鲜重、叶鲜重、根鲜重、全株鲜重均随株高的增加而变大;在干物质积累方面,全株干重变化与根干重变化基本一致,根干重是组成全株干重的重要部分;田七植株根、叶、茎干重在整个植株中的比例大致为7∶2∶1。  相似文献   

5.
田七对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特殊要求,根据百色市所处的低海拔、高温多湿环境等气候条件,对本地区田七大田栽培技术进行介绍,包括选地整地及土壤处理、搭建荫棚、起垄做床、移栽定植、防旱排涝、追肥、调整荫棚、摘蕾、病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田七大田推广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田七又名三七,以根,根状茎入药.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一、适宜生长环境 田七喜温暖,怕严寒酷热,喜潮湿,怕积水.  相似文献   

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乙醇提取物及其萃取物、乙酸乙酯相活性富集片段对田七(Panax notoginseng)主要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0 mg/m L的南艾蒿乙醇提取物对田七炭疽病原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ehum gloeosporioides)、田七根腐病原茄镰孢(Fusarium solani)、田七黑斑病原人参链格孢(Alternaria panax)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最大抑制率分别为89.66%、74.42%和75.93%;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种病原菌抑制率最大,分别为90.41%、82.68%、71.79%;富集片段F2在10 mg/m L浓度下对3种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8.
高俊安 《北京农业》2012,(25):18-19
正田七栽培技术田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吐血、血崩、痈肿疮毒等症。田七喜冬暖夏凉,适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土壤含水率25%~30%的地区生长。可以炖汤食用,也可打磨成粉,用水泡服。其嫩叶可凉拌入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百色市2015年6个不同海拔县(市、区)收获的田七地下根进行采样分析,初步掌握了百色市不同海拔田七产品质量,其结果表明:本试验中,全市平均单株根干重为9.45 g,根总皂苷含量9.6%,单株根总皂苷量0.95 g。海拔是决定田七产品质量较为关键的决定因素,本试验建议田七种植海拔达700 m以上较为合适。在本试验中,并不是生长表现旺盛的田七植株,其地下部分总皂苷含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10.
田七种植技术比较复杂,种植难度也比较大,但田七是紧俏中药材,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开发田七种植,绝对是明智之举。文章介绍了田七生物学特性,简单阐述那坡县田七种植情况,就田七栽培和管理技术进行重点分析,特别强调栽培技术中的栽植和抚育管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采用病原菌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浓度新鲜西番莲叶、茎、果的水、乙醇、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田七根腐病菌之一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为田七根腐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西番莲叶、茎的水、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田七根腐病菌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抑菌活性随浓度增高而增强。其中西番莲叶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抑制率达到49%。  相似文献   

12.
广西田七曾在20世纪末受到国民的喜爱和追捧,但如今广西田七的种植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几乎销声匿迹。本文通过文献对比阅读、当地采访以及查阅相关新闻介绍等多种手段将广西田七与云南田七的种植进行了对比研究,查找广西田七种植衰落的原因,总结出了广西田七种植主要存在着相关技术缺乏、病虫害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单一以及政府管理欠缺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为广西田七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1.剪除地面茎叶,减少养分消耗。进入冬季,气温降低,田七植株生长衰退,叶片开始枯黄,光合作用减弱,营养物质减少。此时植株的营养供应全靠消耗地下根茎的养分来维持。若不把地上部分剪除,势必影响开春根茎芽头的生长和出苗。因此,在每年12月当田七植株的叶片出现枯黄时,应立即将地上茎叶从地面处剪除,以利于茎芽的生长。 2.清洁园地,消灭越冬病虫害。田七的病虫害比较多,入冬以后,这些害虫便潜伏在枯残茎时或周围的杂草丛中,待来年春暖花开后繁殖传播为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行广西田七病害调查,为今后广西田七病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4~2015年于田七病害发生高峰期,采用平行线取样法在广西百色市不同海拔、不同遮光率、不同荫棚类型及不同七龄的田七园开展田七病害种类、分布和为害程度等调查,统计各调查点发病株数,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同时观察并记录各观测点的海拔、遮荫棚透光率、荫棚类型及七龄等生态因子情况。【结果】广西田七主要真菌性病害7种,分别为圆斑病、黑斑病、根腐病、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和疫病。在广西百色市,田七圆斑病和黑斑病在高海拔区域发生严重;根腐病在低海拔区域发生严重;荫棚透光率越大,叶部病害越严重;避雨荫棚田七叶部病害比普通荫棚轻。【结论】圆斑病、黑斑病和根腐病是目前广西田七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通过避免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方建园,设计避雨荫棚,保持园内通风,可极大降低田七病害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田七原产地云南文山地区的土壤为对照,对比分析了韶关南雄、始兴、从化流溪河地区田七产区的土壤肥力情况,旨在为其他田七产区的施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韶关南雄和始兴、从化流溪河地区田七土壤的有效磷普遍缺乏,需要加大磷肥的施用;从化流溪河地区田七土壤的碱解氮相对较低,要注意及时补充氮肥;韶关南雄、始兴地区田七土壤的速效钾含量较低,需要不同程度的补充钾肥。  相似文献   

16.
"一、二、三、田七……",2003年,田七的<拍照篇>电视广告曾经火极一时,应该称得上田七发展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正是从这条广告片开播开始,田七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3~2004年,田七以年均300%的比率高速发展,2005~2006年平稳地过渡并持续丰收.  相似文献   

17.
田七,又名三七,人参三七等.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贵重药材之一,驰名中外.田七以块根和花入药,有活血祛淤、止血、消肿止痛之功效.  相似文献   

18.
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县田七种植区,通过调查和试验发现:田七病害主要为田七黑斑病、炭疽病、根腐病。通过镜检观察到各病害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学特征。田间防治试验中,越冬期园地清理与消毒可作为防治田七叶部病害的一种防治措施。室内药剂筛选试验中,供试的4种药剂中防治田七根腐病和炭疽病较好的药剂均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抑菌率分别达到71.35%、41.89%;防治田七黑斑病较好的药剂为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000倍液,抑菌率为71.37%。  相似文献   

19.
张玉录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90-10591,10594
根据田七的生物学特征,利用西林县国家一般气象站1981~201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西林县发展种植田七的气候条件,得出西林县田七出苗期间温度适宜、生产期水分条件充分、地形、土壤符合种植条件,是田七种植的理想区域,并提出栽培管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珍珠菜     
既可以泡来当茶,又可以上桌当菜,这样的药食兼用蔬菜,被称为菜里珍珠。【项目介绍】据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报道,新近开发出来的珍珠菜属金天科植物,具有抗高血压,高血脂,减缓衰老,抗癌治癌的功效,由于与田七嫁接,也具备了田七的一些药用功能。珍珠菜生长旺盛期可以长达十年,每年还可以根据需要,把老根分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