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苓室内箱栽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GrifolaumbellataPers.exFr)菌核属多孔菌种,菌核体成不规则的块状,表面凸凹不平,表皮呈棕红色和黑色、断面黄白色。别名:野猪粪、野猪屎。它的生长形式同姜类块茎相似,多生长于次生柞林、榆杨、柳树根部。它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靠蜜环菌提供的分泌物。猪苓在医学上使用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主治痰症,解毒蛊、利水道。现代医学证明:猪等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如“猪苓多糖”。猪等还含有麦角因醉、生物素,水溶性多聚糖等。有解伤寒、瘟疫火热等功能。对肾炎、浮肿、脚气、淋病、便秘、糖尿病有一定疗效。猪苓与蜜环菌形成共生…  相似文献   

2.
根据猪苓生长习性,结合中条山林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采用蜜环菌材伴栽猪苓菌和猪苓菌材伴栽蜜环菌2种栽培方法,对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条山野生猪苓菌核中分离纯化选育的Z101和Z102这2个菌株,所产苓核个大结实,色泽乌黑光亮,具有良好的栽培性状;蜜环菌材伴栽猪苓菌和猪苓菌材伴栽蜜环菌2种栽培方法,均比传统的菌核下种栽培法"窝"产量高约50%,表明采用纯菌种栽培猪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亦称“野猪粪”。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在中医学上以其菌核入药,性平,味甘,功能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淋沥热痛、水肿等症。野生猪苓生长在地下,约85%以上的无苗(子实体),因此给人们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野生猪苓甚至白白地腐烂掉了。现将野生猪苓的生长特性和采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猪苓林下栽培技术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苓(Polyporusumbellatus)菌核属多孔菌种 ,菌核体成不规则的块状 ,表面凸凹不平 ,表皮呈棕红色和黑色 ,新生组织成白色 ,断面黄白色。别名 :野猪屎、野猪粪。它的地下部分生长形式同姜类块茎相似 ,菌核半木质化 ;担子果丛生于埋於地下的菌核上。菌盖肉质 ,圆形 ,径1~3cm ,中部脐状 ;近白色至淡褐色 ,无环纹 ,边缘薄而锐、常内卷 ,干后变硬。菌柄往往于基部相连或有大量分枝 ,形成丛生的菌盖 ;菌柄与盖颜色相同。全丛径约15cm。它的生境多在林内、林缘、灌丛、采伐迹地等处的壳斗科树木根部或柳属、槭属树种…  相似文献   

5.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也叫黑药、地乌桃等,为林下野生菌类植物,靠吸收蜜环菌的营养而生长发育。其地下黑色块状菌核可人药,具有解毒、利尿、抗癌、免疫等功效;地上子实体呈树丛状,称为猪苓花、千层蘑菇,质柔软而味鲜美。在伏牛山区,猪苓还属野生中药材,广泛分布在海拔700-1800m的森林中。少数人曾在林中模拟生境试种,只种不管望天收,经济效益也很差。近年来,河南省西峡县太坪镇乡政府组织林农利用猪苓、蜜环菌喜凉爽、湿润的森林环境这一特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马尾松针叶二萜酸对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3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采用盆栽幼苗法测定了马尾松针叶二萜酸对黄瓜白粉病菌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马尾松针叶二萜酸对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3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9...  相似文献   

7.
正香樟白绢病,在我国南方发生比较普遍。主要危害樟树苗木,此外还为害油茶、楠木、柑桔、马尾松等。症状香樟白绢病由半知菌类无孢菌群小菌核菌侵染所致。病原菌通常从苗木根颈处或离地面3~4厘米的茎基部侵入,受害处表皮松软,与木质部脱离,并呈显暗褐色芝麻状斑点,几天后,斑点上长出白色菌丝,皮层组织逐渐下陷,并长出白色丝绢状菌丝。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种配方栽培桦褐孔菌进行比较试验,发现配方2桦木屑+杂木屑培养基接种后菌丝长势最快,菌丝长满袋时间最短为27 d,在接种后55 d最先形成菌核,形成菌核数量最多为215个,菌核大而坚实,成熟菌核呈圆形,结瘤厚且最大,菌核直径为5.6 cm,最大菌核干重最重为0.72 g,每袋干重产量为65.2 g,每袋湿重产量为247.8 g,干湿比为1∶3.8,生物学转化率为33.0%,菌核颜色为黄褐色。配方1桦木屑培养基和配方3杂木屑培养基在接种后满袋时间、形成菌核时间、菌核大小和产量等差异较小。综合各种因素在日后桦褐孔菌栽培中可选用配方2桦木屑+杂木屑培养基,杂木屑资源丰富,可以部分替代桦木屑,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竹焦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竹焦油对1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研究竹焦油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用GC/MS法分离鉴定竹焦油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竹焦油对供试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对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菌与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稻瘟病菌的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竹焦油具有使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形态异常、氧呼吸减弱的作用,对水稻纹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竹焦油中酚类物质相对含量高达72.491%。  相似文献   

10.
一、何谓菌根菌挖出板栗和松树的根就能看见根上常附有白色的菌丝,这就是菌根菌的菌丝,其根称为菌根。通常与这些树共生的菌之菌丝在根的外部生长,称之为外生菌根菌。但是,苦竹、柚树等的根有菌丝在内部繁殖,这就  相似文献   

11.
在温度、营养、酸碱度等不同培养条件下,通过观测羊肚菌M6613菌株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情况,探讨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7种复合培养基中梯棱羊肚菌M6613菌株的菌丝均能正常生长且都能形成菌核,最适菌丝生长的复合培养基为PDA综合培养基和PDA土壤培养基,最适菌核形成的复合培养基为PDA麸皮培养基;M6613菌株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20 ℃,最适酸碱度为pH值6.5;最适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碳源为蔗糖和葡萄糖,尿素对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NH_4)_2SO_4和NaNO_4等铵盐存在时,菌丝生长缓慢;最适菌丝生长的氮源为KNO_3,最适菌核形成的氮源为KNO_3和蛋白胨,氮源为(NH_4)_2SO_4和NaNO_3等铵盐时,不形成菌核。  相似文献   

12.
山楂扦播苗白绢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楂白绢病是山楂扦插苗上常见的病害。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菌丝生长及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pH值2~13范围内,菌丝均能扩展并形成菌核;河北地区该病从6月底开始发生,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其中7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药剂试验表明:50%退菌特、50%克腐特、36%甲醛、70%代森锰锌对菌核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木霉菌株T-88能有效地抑制病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的形成,也能抑制菌核的萌发。  相似文献   

13.
白绢病病区土表喷施加量的300倍波尔多液处理后,发病率(75%)和病情(部分腐烂)都明显低于一般处理的发病率(100%)和病情(全部腐烂,长满菌丝,产生菌核)。土表施用菌核净、土菌消、波尔多液、波尔多液+苯莱特的试验表明,4种农药对防治白绢病,抑制基腐、蔓腐都有明显效果。其中土菌消效果最好,其次为菌核净;波尔多液和波尔多液+苯莱特效果相近,较差。  相似文献   

14.
猪苓生物学特性及菌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了猪苓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观察了猪苓在自然界的生长发育进程,认为猪苓和蜜环菌之间是寄生关系,蜜环菌分解木材和树根的养分以提供猪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中国蜜环菌种类多达14种,但许多并非猪苓栽培的适宜伴生菌;选育出适宜猪苓人工栽培技术使用的专用猪苓菌种CGMCC No.3109及其配套使用的蜜环菌CGMCC No.3108;研究出可用于在培养室内大量扩繁生产的猪苓培养配方。  相似文献   

15.
猪苓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畅销国内外,近年来产量不断下降。用野生菌核作种的仿野生栽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生产上要求迫切开展猪苓纯菌种培养技术研究。通过开展猪苓的C、N营养研究,结果表明:淀粉和蔗糖、葡萄糖是猪苓较好的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是猪苓较好的氮源。猪苓菌种培养适宜温度为20~26℃,适宜含水量为60%~65%;采用人工分离的猪苓菌种在林地栽培可以定植成活,形成白苓。  相似文献   

16.
Gliocladium virens生物型GVP寄生在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和菌核上。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我们发现GVP的菌丝缠绕在寄主菌丝上侵入并在其内生长,形成附着胞,寄主菌丝原生质颗粒状或外溢以及有时呈丛枝状。在PDA平板上GVP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制寄主菌丝的生长和菌核的形成。GVP的三种供试培养滤液影响寄主菌丝生长和干重的降低,使细胞内含物外渗,以致崩解死亡。被寄生的寄主菌核的组织软化、不萌发。  相似文献   

17.
<正>蜜环菌又名榛蘑、栎蘑、草蘑、根索蕈,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密环菌属。种系多、分布广,是一种在夏、秋季节发生,能兼性寄生于多种木本、草本植物的食用菌。是名贵药用植物天麻、猪苓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共生菌,其子实体、菌丝和菌索都可以入药。近些年来,其药用价值受到广泛关注。一、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一)蜜环菌形态特征菌丝体,由菌丝分枝交错形成,  相似文献   

18.
<正>油茶根腐病诊断特征:根腐病主要为害油茶一年生苗木和幼林,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先侵染苗木根颈部,患部组织初期褐色,后长出白色绵毛状物(菌索),受害苗木根部腐烂叶片凋落后死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苗根周围形成大量白色的丝状膜层,所以也称白绢病或霉根病。后期,丝状膜层会从白色变成黄褐色,即病原菌的菌核。苗木被害后,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以致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变黄凋萎,最后全株直立枯死。病苗容易拔起,其根部皮层腐烂,表面有白色绢状菌丝层及小菌核产生。  相似文献   

19.
翘鳞肉齿菌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翘鳞肉齿菌是属于齿菌科的大型野生食用菌,调查表明,该菌多生长于海拔2000~3000m的松栎混交林或栎树林中地上,夏末秋初出菇。经在松针膏培养基和子实体浸液培养基上多次组织分离培养,获得白色纯化菌丝。菌丝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以在PDA和YM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日生长速率可达1.80cm/d和1.77cm/d。经在5~40℃和pH2~11的范围内菌丝培养试验证明,菌丝在20~25℃和pH3~7的条件下生长最好。翘鳞肉齿菌的担子孢子圆形,具大型疣突,人为条件下极难萌发。  相似文献   

20.
1.菌蚊 危害银耳的主要是小菌蚊,小菌蚊集结穴口,咬食银耳芽孢和幼耳,使芽孢变黑,幼耳霉烂;并在穴口产卵,变成白色蛹虫,蛹虫钻进穴口咬食菌丝,造成不出耳。菌蚊多为环境垃圾。因菌渣胡乱堆放引起。它繁殖快,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