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茶在不断地发展中,人们也在不断开发茶叶的其他用途。现代科技的运用,让我们了解到茶叶中含有的关键物质——茶多酚。本文对茶叶中的茶多酚在人体体质健康护理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茶叶种类数量较多,并且近年来在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种植,就我国本土地区而言,茶叶的种植种类就达到了400余种,而且有14茶属.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茶叶提取分离技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且提取分离,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剥离,制作不同的药材用于治疗一些疾病,因此,本文通过对茶叶中茶多酚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  相似文献   

3.
茶叶保健功能的研究及其发展前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阮宇成 《茶叶》1994,20(1):10-12
茶的保健功能,在历史上限于经验总结,茶疗的出现.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国内外已发表有关论文1500篇左右.对茶叶保健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茶多酚是茶叶重要的保健成分,已为世界公认.过去误认为茶多酚对人体有害,本世纪初已否定了这一错误认识。茶叶化学成分迄今已发现560余种.有的含量极微,但在保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必须对某一成分与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茶叶所合营养成分比较全面,对人体有一定作用。但把茶叶说成是具有丰富营养的饮料,是不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具有抗灾变功能。茶叶中茶多酚含量15~35%,萃取方法简单.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延缓人体衰老,还可用于食品保鲜、食油防。茶中绿原酸、儿茶素、Vc、Ve等都有保护皮肤功能.其他还有多种开发途径。总之,21世纪的理想保健饮料,应以茶叶唱主角.  相似文献   

4.
茶叶副产品试制速溶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副产品是茶叶初、精制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它包括毛衣、茶梗、细片末、茶灰(非地脚灰)等非直接能饮用的下脚茶。根据化学分析资料说明,这些副产品仍含有一定数量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成分,其含量均达正品茶的50%以上,水浸出物含量达30%。我国目前年产茶叶700余万担,如果按茶叶副产品占总产量的10%计算,每年在生产中自然产生的茶叶副产品约有70余万担。因此,如何经济地利用这  相似文献   

5.
耿立波  张丽娜 《茶叶》2023,(4):204-209
茶乳酪是茶汤冷却后形成的混沌沉淀。本文综述了茶乳酪的化学组成、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认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物、蛋白质、咖啡碱等物质可发生茶多酚-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互作,是形成茶乳酪的重要成分,而茶乳酪的形成受到茶叶原料化学组成和浸提条件的影响。此外,探讨了已报道的减少茶乳酪形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酶解措施及其优、弊,提出在开发茶饮料去沉淀技术时需充分考虑到“清除茶乳酪”、“保持茶汤品质”、“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三大需求。  相似文献   

6.
寇楠楠 《茶叶通讯》2020,(1):152-155,163
随着茶及茶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概念的关注,茶的潜在健康功效及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茶的潜在健康功效归因于茶叶中所具有的“特征性成分”——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及其它酚类等物质。正是在这些化学成分的作用下,茶叶对神经保护方面具有一定作用。本文对茶叶在神经系统方面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从健康伦理角度探讨了如何实现茶之健康功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化学分析法对两种铁观音茶在冲泡过程中茶多酚、表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等茶树次生代谢产物的溶出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以科学指导饮茶。结果表明:铁观音茶依次用沸水冲泡2min、3mi n、5min后,每次所冲泡茶汤中的茶多酚浓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80-300μg/mL);同等冲泡条件下,茶氨酸与咖啡碱更易浸出于茶汤,儿茶素的浸出率高于茶多酚。铁观音茶经3次沸水冲泡后,影响茶汤滋味的儿茶素、茶多酚等成分的累计浸出率分别为30%和10%左右,茶氨酸累计浸出30%左右,咖啡碱最高累计浸出50%左右,进一步印证了铁观音茶是一类较耐泡的茶叶。  相似文献   

8.
茶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软饮料,其中滋味醇浓且茶乳酪少的茶饮是最受青睐的。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源生物酶应用于茶叶提取中,有利于茶叶细胞壁的浸渍、蛋白质的水解和茶乳酪的转溶,增加茶叶中茶多酚、茶黄素和氨基酸等的得率,改善茶叶色、香、味等品质。本文详细介绍了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和蛋白酶等生物水解酶,并对这些酶在茶叶提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对复合酶系在茶叶提取加工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宋振硕  周为  周黎 《中国茶叶》2009,31(12):8-10
综述了微波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微波加热技术在茶叶初制加工中杀青、干燥工艺中的应用,微波萃取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提取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茶皂素、茶黄酮的应用,以及在茶饮料加工中浸提和杀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齐立军 《福建茶叶》2016,(10):13-14
对于茶的多角度全方位研究可以为茶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提供资料参考,使茶产品更为多样化和独特化。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从其作用来看,它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在现代社会的各行各领域都有应用。例如食品行业、保健行业、日化行业等等,它的利用离不开化学提取工艺,而且对于它的提取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本文就从对茶叶中茶多酚的化学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1.
姚明哲 《茶叶科学》2013,(2):179-184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十一五"期间在我国申请的2 228件茶叶发明专利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茶叶发明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23.3%,但授权量和授权率较低;(2)企业和个人申请的发明专利占76.7%,已成为专利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3)浙江、江苏和云南三省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较高,排名全国前三;(4)茶叶加工和综合利用是专利申请的热点领域,其申请量占82.2%。本研究从发明专利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茶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水平,指出了我国茶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将白叶单枞、金萱、鸠坑3个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原料,通过对其理化成分分析及感官审评,研究不同茶饮料的品质稳定性;深入探讨茶叶原料发酵程度及其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原料制成的茶饮料因为生化基质的不同,茶汤冷藏后效果明显不同。透明度:金萱优于鸠坑;白叶单枞最差;絮状沉淀与茶汤的分界线不清晰,随着发酵程度的加重,沉淀物的量明显增加,其沉淀物颜色也逐渐变深。金萱原料制成的茶饮料中能看到明显的灰褐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分层。同一品种,随着发酵程度的增加,冷后浑固形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同个品种的样品中,红茶工艺制作的全发酵茶叶饮料中沉淀物形成总量相对较少,说明红茶较适合于制作茶饮料。沉淀物中茶多酚含量平均为36.47%,说明茶多酚是沉淀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沉淀物中多酚含量不受茶叶中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茶叶原料发酵程度的加深,沉淀物中的多酚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茶叶中EGC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其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所以EGC有可能是茶汤固形物形成量的主要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3.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虹  沙丽清 《茶叶科学》2008,28(3):214-220
云南省分布着大量的古茶园,被认为是普洱茶的起源。澜沧县景迈古茶园是典型的栽培型古茶园,在古茶园区内大平掌处选择相邻的古茶园、台地茶园和天然林三种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调查。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土壤都呈明显的酸性,土壤pH在3.80~3.91,茶园土壤的酸度相对更低;三种类型的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表层0~20cm都比下层20~40cm高,但Mg、Al和K无明显的垂直分布;三者有机质含量都很高,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分布为台地茶园<古茶园<天然林,而磷含量为古茶园最高;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与养分的差异不一致,不同的酶活性在三种土壤中的大小规律不一样;土壤pH与金属元素相关性显著,氮元素与其它养分相关性最强,养分与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C、N、P和K等主要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以2010—2018年安徽省茶叶产值、产量及茶园面积为基础数据,定量化探究安徽省茶叶效益提升空间分异格局及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安徽省茶叶效益持续提升,茶叶效益提升大县区对茶叶总效益贡献突出。(2)从茶叶效益提升空间格局来看,江淮茶区、大别山茶区贡献了茶叶效益总提升量的96.87%;从茶叶效益增速来看,安徽省县域茶叶增速以超速提升型为主;从茶叶提升增幅空间分异来看,大别山茶区茶叶生产优势地位不断加强。(3)研究时间段内安徽省茶叶单价提高贡献效益增量占总量的62.55%。时序上,单价提高对茶叶效益提升贡献率先下降后上升。(4)47个效益提升县区中,单价提高对茶叶效益贡献的县区数量超过面积扩大及单产提高贡献的数量。位于前15位的县区对安徽茶叶效益提升的贡献达83.72%,均表现为单价提升型。  相似文献   

15.
裘孟荣 《茶叶》2016,(3):184-187
本文利用传世典藉记载的茶税总额数据,换算出以吨为单位的元代茶叶总产量,经比较分析,最后提出相应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β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氮磷钾(NPK)养分和一芽二叶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7种多酚类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水率与现代茶园相比提高了15.23%~46.82%,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的土壤pH值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N)、总磷(TP)和有效磷(Olsen-P)含量均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各茶山古茶园和现代台地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虽然不一致,但古茶树茶叶酚氨比为6.75~12.28,明显低于现代茶园茶叶的9.98~15.25;各茶园茶叶中5种儿茶素含量的高低依次为:ECG>EGCG>EC>EGC>C,并且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ECG和EGCG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A)。古茶园栽培模式有利于防止茶园土壤酸化、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率、促进茶园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茶叶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传统与现代工艺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采用相同级别原料,按照不同工艺制作5组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品质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同组茶样不同工艺间,感官审评总分差异不显著;茶氨酸、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儿茶素总量、多酚类、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8个指标,工艺间差异不明显;第2组茶样苦涩味指数和品质指数均差异极显著(P0.01),第4组茶样品质指数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来说,现代工艺茶样品质略高于传统工艺茶样品质,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茉莉花茶主要品质成分定量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有代表性的112个茉莉花茶茶样为实验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茶多酚总量(TP)、游离氨基酸总量(AA)、咖啡碱(CAFF)、水浸出物(water extract)、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这13种品质成分的含量建立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除CG的模型综合评价指标Q值为0.7702以外,其余的Q值为0.8~0.9。经外部检验,CAFF和GCG的真实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为0.7~0.8,GC、EGCG、ECG、CG为0.8~0.9,其余均达0.9以上,模型效果较好,为简便快速地测定茉莉花茶品质成分的含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试验和调查,对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和新梢等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硫含量较高,成熟叶片次之,主干和主根硫含量最低;施硫后茶树吸收根和新梢硫含量显著提高,而主根和主干变化不大。新梢一芽二叶硫含量(Y)与土壤有效硫含量(X)呈极显著正相关(Y=5.6043X+1903.6,P0.001)。幼龄茶树施硫后树高、树幅、主干直径、分枝数、百芽重等均有显著增加。成龄茶园施硫后增产幅度在-2.1%~25.0%之间,平均10.8%;茶叶品质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氨基酸提高明显,酚氨比降低。从施硫增产幅度与施硫前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函数关系式得出茶园土壤缺硫临界值为27.4 mg·kg~(-1)。使用硫磺粉能明显提高表层土壤有效硫含量,但土壤pH降低,且随施硫量的增加,pH降幅增大。因此,科学合理施硫对于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五指山水满茶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本研究对五指山水满茶及其他6种茶(普洱茶、白毛茶、白沙绿茶、西湖龙井、兰贵人和碧螺春)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茶多酚、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种茶的75%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效果最好,且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与样品浓度成正比关系,整体热稳定性比较好。在7种茶中,水满茶清除ABTS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且在测试浓度范围内清除能力均与样品浓度表现出量效关系,但水满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弱;还原能力是白毛茶最强,其次是白沙绿茶和水满茶。7种茶的总黄酮和茶多酚含量分别在3.06%~5.4%和14.6%~18.1%之间,其中,水满茶的茶多酚含量最低,但总黄酮含量却最高。因此,五指山水满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较高的总黄酮含量,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