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作为我国第二大灭生性除草剂,百草枯退市将会腾出巨大的市场空白,除草剂市场面临重新洗牌。草甘膦、草铵膦、敌草快或者其他更新颖的除草剂谁将接棒?或者大家各自为王,利益自由分配?空白市场成为众多企业争相竞争的高地。百草枯退市,草甘膦是首个被认为可以接棒的除草剂,草甘膦杀草谱广、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草甘膦的频繁使用,导致抗性杂草频发,现全球已有24种杂草对草甘膦产生抗性,考虑到既能方便使用,又能价廉物美,人们又开发了抗其他除草剂品种的转基因作物,以替代草甘膦或弥补其不足,由此也推动了其他除草剂的发展……一、转基因作物的问世促进了草甘膦的崛起在1998年之前,全球除草剂品种中以莠去津销售额最高,草甘膦仅列4~5位,但自1996年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问世后,草甘膦的销售市场一路攀升,仅几年就位列除草剂品种市场的首位。目前,全球草甘膦销售额为45.75亿美元,占全球除草剂  相似文献   

3.
<正>草甘膦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之一。法国里昂法庭禁止将含有争议性成分草甘膦的除草剂——Roundup Pro 360出售给专业园丁和农民。1月1日,该国颁布禁令,规定业余园丁不得购买含有草甘膦的除草剂。上述裁决紧随禁令而出。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除草剂,草甘膦的安全性自2015年起便开始受到日益严格的审查。当时,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4.
<正>一、草甘膦充分受益于环保核查和需求提升1.环保政策下供应趋紧,未来看好环境友好的IDA工艺法草甘膦是由美国孟山都1971年开发的除草剂。作为有机农药,它具有非选择性、无残留和低毒的特点,是全球第一大除草剂品种,占据全球除草剂30%的市场份额。2012年我国草甘膦产量39万吨,全球第一。而生产1吨  相似文献   

5.
正草甘膦占据除草剂半壁江山,约占全球除草剂市场48%,主要施用于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玉米和棉花。中国是草甘膦生产大国,目前是农药出口量和出口金额最大的一个品种。供给拉动市场空间替代草甘膦除草剂目前尚需时日,这主要得益于其优异的除草性能。草甘膦在全球广泛使用二十年之后才出现了第一个有记录的耐药性案例。其次,孟山都等种子公司建立了抗草甘膦种子——草甘膦产业链竞争体系,草甘膦  相似文献   

6.
<正>草甘膦是一种广谱的、非选择性的、苗后传导性除草剂。自抗草甘膦作物被批准商业化以来,已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广泛使用。随着草甘膦使用的逐年增加,对杂草种群也造成了巨大的遗传选择压力。美国的科学家对从美国乔治亚州获得的对草甘膦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贵州省凤冈县一茶业有限公司在茶园内违规使用除草剂草甘膦被罚款8000元。近年来,贵州省对茶园、菜园、果园的态度是"宁要草,不要草甘膦"。前段时间,凤冈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在凤冈县何坝镇一茶业有限公司茶园基地内(茶园面积约200亩)发现有使用过除草剂的痕迹,经调查,该公司在茶园内使用的除草剂  相似文献   

8.
正一、草甘膦市场的现状草甘膦是由美国孟山都1971年开发的除草剂,作为有机农药,它具有非选择性、无残留和低毒的特点,是全球第一大除草剂品种,年用量达80万吨以上,占全球农药总用量的15%左右,占据全球除草剂30%的市场份额。我国有草甘膦生产企业近百家,2015年我国草甘膦总产能达到88万吨,总产量约41.37万吨/年,原药出口量约23.5万吨/年,制剂出口41.9万吨,折纯15.66万吨。我国草甘膦出口流向达3万吨以上国家,分别是巴西、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泰国。上述五国占我  相似文献   

9.
正热点品种草铵膦是非选择性除草剂中重要品种之一。非选择性除草剂被广泛应用于非耕地、免耕地、农田作物、水生田等杂草防除,在除草剂应用中能够防除的杂草种类和所占市场份额都居首位。非选择性除草剂是指对所有绿色植物都有明显生物活性的药剂;也就是说它对植物的伤害无选择性,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同时杀死杂草和作物,因此又称为灭生性除草剂。非选择性除草剂包括草甘膦、百草枯、草铵膦、双丙氨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近日,一篇名为《中国抗草甘膦转基因技术有望产业化》的文章被广为关注,其提到国内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研发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并希望能够在未来三五年内获得品种审定并实现商品化生产,以打破跨国公司在抗除草剂转基因产业上的垄断。在转基因技术出现后,特别是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使得草甘膦的使用量急速增加。据了解,抗草甘膦转基因植物通俗来说,就是通过转基因给作物植入了草甘膦抗体,使得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能够耐受更高浓度草甘膦的施用,在草甘膦彻底杀灭杂草的同时,作物生长完全不受影响。这一技术的推广,使得农场除草效率大大增加,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因此较受农场主欢迎。如此省时省力又高效,让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成为美国主要的转基因作物。  相似文献   

11.
正草甘膦为内吸传导型慢性广谱灭生性除草剂,由于草甘膦优异的杀草活性、广谱性、较低的土壤残留、较长的控草时间,加上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其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除草剂品种。然而由于长时间大量单一连续使用草甘膦,杂草的抗性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目前业内寄予草甘膦复配制剂较大的希望,以解决相关难题……(接上期)(二)草甘膦与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混用草甘膦对一些多年生杂草如苣荬菜、飞廉、问荆等的防效不理想,在生产上与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如2,4-滴等混  相似文献   

12.
<正>1月2日,记者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近日,贵州利尔化工有限公司因在草甘膦铵盐外包装上印刷具有宣传色彩的文字,被惠水县农业农村局罚款5000元。这是2019年贵州开展草甘膦等除草剂专项整治行动以来违规生产草甘膦的唯一一张罚单。  相似文献   

13.
<正>草甘膦、吡虫啉、阿维菌素是我国农药的三大主流品种,这三大品种的每一次波动必定都是农药行业的热点。草甘膦有着数10亿美元的销售额,吡虫啉、阿维菌素的销售额也在几亿美元之上。它们有着庞大的产能,加上各自的优异性能,被称为目前我国最辉煌的农药毫不为过。被誉为中国第一除草剂的草甘膦占整个除草剂市场用量的20%,占整个农药市场用量的13%。吡虫啉国外需求约2  相似文献   

14.
<正>百草枯水剂逐渐退出中国市场,直接空出了一个20亿元容量的除草剂市场,谁能成为未来灭生性除草剂的引领者?滴酸·草甘膦除草剂也正从中分一杯羹,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滴酸·草甘膦将引领未来。当江西正邦生化、广西鑫金泰等厂家以滴酸·草甘膦复配药剂切人市场的时候,很多人开始关注草甘膦复配药剂是不是能撬动一个大市场。虽然滴酸·草甘膦早在5年前国内某化工研究院就已经推出了,当时登记的是10.8%滴酸·草甘膦  相似文献   

15.
作物抗草甘膦转基因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除草剂,其作用机理主要是竞争性抑制莽草酸途径中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的活性。该合成酶是真菌、细菌、藻类、高等植物体内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过程中一个关键酶。自从1976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草甘膦类除草剂-农达(Roundup)研制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以来,作物抗草甘膦转基因研究成为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随着抗草甘膦基因克隆的发展,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也相继问世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对草甘膦作用机理、抗草甘膦基因(EPSPS编码基因)的研究、抗草甘膦作物遗传改良的策略及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并简单分析了我国作物抗草甘膦转基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式的栽培品种试验(OCTs)在无草甘膦除草剂状况下评价转基因的草甘膦(N-(膦酰基甲基)-甘氨酸]抗性和无抗性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栽培品种。因此,草甘膦抗性棉花栽培品种在正式栽培品种试验中的产量不能反映栽培品种在草甘膦抗性或者预期生产系统中的变化,因为所有栽培品种是在普通除草剂状况下生产的。  相似文献   

17.
<正>草甘膦和草铵膦从化学结构上讲都属含磷的氨基酸类除草剂。此二个除草剂中,草甘膦是"兄",它于1974年投入市场;草铵膦是"弟",于1986年商品化。这二个都是非选择性的灭生性除草剂,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但此二兄弟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尤其是它们的作用机制截然不同。草甘膦系为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抑制剂。该剂通过阻碍此酶,从而破坏杂草所必须的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诸如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导致  相似文献   

18.
<正>综合遵循国际公认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国际权威评估机构的观点来看,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草甘膦具有致癌性。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也认为,任何除草剂不可能百分百无毒,相比其他除草剂,草甘膦的安全性是最高的。草甘膦学名N-(邻酰基甲基)甘氨酸,能杀死几乎所有的植物,业界把这类除草剂叫做"灭生性除草剂"或者"非选择性除草剂",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解释:"但这不代  相似文献   

19.
<正>农民朋友在使用草甘膦除草剂时常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在:一是草甘膦除草剂虽然除草效果好但是有时在使用时其药效差异很大;二是如何才能充分发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种广谱的、用量最大的除草剂,草甘膦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除草剂。在农业除草实践中,大量地使用草甘膦可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农本,提高功效,促进全球免耕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然而,随着草甘膦大量、长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