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金秋时节,正是秋粮颗粒归仓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等近日发布的通知,东北地区玉米收购今年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进行。在这一玉米收储"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下,广大农民今年玉米怎么卖?会不会发生玉米卖难?收储新机制将首次实施今年,国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今年,国务院决定在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国家取消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储政策,放开了玉米收购市场,同时要求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玉米种植者发放补贴,保障种粮基本收益。辽宁省政府新闻办2016年9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辽宁省财政厅、省农委向媒体介绍了刚刚出台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等相关情况。预测玉米平均每公顷补贴应该在2250元左右,高的可以达到2700元,低的也能达到1800元。补贴额度核定通过省对市、市对县两个步骤进行。省财政根据对各市  相似文献   

3.
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刘小南表示,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已经实行了九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取消。新的机制实行后,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调节生产与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过去由国家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16,(20)
正2016年起,辽宁地区正式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玉米生产者补贴。从9月开始,12316金农热线陆续接到很多农民关于这项新的补贴政策的咨询电话。本文为此汇集了较具普遍性的问题,为读者们答疑解惑。1.玉米生产者补贴是永久性的吗?答:政策规定,本次玉米生产者补贴将持续3年,即2016~2018年三年保持不变。2.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发放时间?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8月1日省财政厅会同省农委联合下发《辽宁省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标志着玉米生产者补贴正式启动。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后,玉米阶段性过剩问题严重,国家决定自2016年起,取消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建立生产者补贴制度,对玉米实际种植者发放补贴。此前,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补贴政策的基本安排是:一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即玉米价格由市  相似文献   

6.
<正>本报讯近日黑龙江省正式印发《黑龙江省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深入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调整完善大豆补贴政策,保障玉米和大豆生产者基本收益,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
2016年,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进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市场化"加"补贴"的新机制。此后,包括吉林省在内的玉米主产区市场进入渐进式改革阶段。吉林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总体好于预期:玉米总产量下降,玉米价格持续上涨,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面积相对调减。但是,农户售粮进度变缓、农户政策预期发生变化,使生产者收入持续波动。当前,随着政策的实施和调整,补贴工作落实难、种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强、补贴政策不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议通过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大豆补贴、借鉴吸收美国补贴政策以加快完善吉林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8.
正到4月底临储收购结束时,我国实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被"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政策取代。这既是市场倒逼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正常要求。玉米仍是东北农民种植的主要品种4月中旬,正值吉林农民备耕时节,笔者就今年玉米收购政策调整后的农民种植意向进行了调查。在走访长春市双阳区新安镇双胜村的农民时了解到,今年与往年一样,大部分农户已完成备种备肥工作;虽然取消临储玉米政策给农民种植玉米收益带来了较大影响,但当地农户都不愿意因此而轻易改变种植计划。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价格的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运用2004—2015年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8个玉米主产区的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省份与非实施省份样本数据进行匹配,去除样本偏倚,借助双重差分法估计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价格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对玉米价格的平均影响程度达到11. 7%。政策执行期间,该政策对玉米价格的作用强度整体波动上升,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执行虽对玉米市场价格产生长期稳定的托升作用,稳定了玉米市场,但政策性定价造成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引发国内玉米库存高企、财政负担过重等连锁反应。2016年该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综合研究结论与当前改革实际,对未来玉米市场宏观调控政策走向作出以下判断。首先,可采用脱钩补贴手段,以分解财政补贴总额度方式进一步提高补贴效率,细化生产者补贴方案;其次,未来政府或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和补贴等方式来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玉米市场化收购格局得以形成;最后,大量廉价玉米入市,玉米库存加速消化的同时,优化升级玉米产业结构,但需警惕未来5年可能爆发的玉米加工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为此也应制定合理调和玉米市场供求的配套方案及应对措施,积极引导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本报讯"截至11月7日,内蒙古玉米收购9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倍多。总体看来,当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各项政策措施在内蒙古推进是顺利的。"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局综合处处长赵国忠在内蒙古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上介绍。随着玉米在历经了8年临储政策,迈向完全市场化后,今年内蒙古玉米收购价格随行就市,价格涨跌成为市场常态。往年国家通过临时收储保护玉米生产者利益,今年中央财政直接对玉米种植者给予补贴。  相似文献   

11.
数字     
正100元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今年,黑龙江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将继续实行差异化政策,拉大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差距。具体标准由黑龙江省根据国家下达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总额和玉米、大豆合法实际种植面积统筹确定。按照国家原则指导意见,每亩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100元以上。大豆生产者补贴达到每亩200元以上,玉米生产者补贴每亩在  相似文献   

12.
<正>本报讯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该省2017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日前正式启动。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为133.46元/亩;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为173.46元/亩。据悉,目前,补贴资金已全部拨付各市县和省农垦总局,要求各地在收到补贴资金之日起15日内,根据当地统计部门提供的分户数据抓紧进行补贴公示,并通过粮食补贴"一折(卡)通"兑付补贴资金,确保玉米和大豆种植者及时足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16,(20)
正眼下正值国内玉米市场"迎新"的敏感时期,一方面,南方春玉米上市接近尾声,北方主产区早熟玉米零星上市且新玉米批量上市时间日益临近;另一方面,今年是国内玉米行业全面迈进"市场化"的一年,临储收购政策取消,"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取而代之,国内玉米市场重新洗牌。今秋无论是农户还是收储企业,抑或是贸易商均在谨慎观望。中秋小长假期间,华北玉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16,(22)
正2016年,持续了8年的玉米临储收购价制度取消了,随之而来的是"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开始。万事开头难,辽宁玉米生产者补贴实践的第一年遇到了很多"很现实"的问题。从12316的接线情况看,玉米生产者补贴的诸多问题多发生在存在土地承包流转关系的双方,部分问题的出现缘于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忽视合理流程以及考虑问题不够周全。许多典型案例值得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15.
2016年我国玉米支持政策由原来的临时收储政策向生产者补贴政策转变,与临储政策相比,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效果如何,有必要基于现有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本文从玉米生产者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厂商理论为基础,采用DID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者的具体影响效果与省份、时间动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者补贴在政策实施地区对玉米生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保障了地区玉米生产稳定;第二,从时间“动态效应”角度来看,随着时间推移,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逐步增大。第三,不同省份之间生产者补贴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在玉米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对比临储政策,生产者补贴无法补足生产者因价格下降产生的损失,对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效应较低。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继续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需要相关配套政策与生产者补贴政策配合并弥补补贴政策带来的劣势以及关注生产者补贴政策影响随时间推移出现的变化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农业》2016,(18)
正2016年6月,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确定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至此,延续了8年的玉米收储保护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2016年,成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玉米生产者补贴将代替原有的保护价政策,落地实施。今年,玉米生产者能拿到多少补贴?都怎么补?且听笔者来讲一讲。玉米生产者补贴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17,(20)
<正>前些年,玉米备受关注,是因为玉米价格一路飞涨,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黄金豆";近两年玉米更受关注,源于"黄金豆"的市场地位不再,价格也转而下行。玉米价格突然没有了政策托底,转而将价格决定权陆续归还市场,这个过程让玉米生产者的收益明显下降,至少目前是下降,生产者们陆续发出声音:玉米的未来在哪里?种还是不种?一股讨论的热潮从去年延续到今年。今年是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取消的第二年,产地新粮玉米收购价格略高于上一年,普通种植户及规模生产者都在关注玉米的行情走势,关心玉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水分玉米霉变粒一直困扰和制约玉米销售及收储,对于北方寒地玉米栽培区域则表现更为突出。2015年秋季国储玉米收购生霉粒标准从≤5.0%降至≤2.0%,收购质量标准更为严格,进至2016年初则取消了针对东北三省和内蒙的玉米临贮政策,玉米收购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机制,高水分霉变玉米将不可能再有市场。为搞好玉米生产,提高玉米商品粮品质,重点分析了玉米霉变粒发生原因、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中国玉米产量创下2.177亿t历史新高,为缓解农户售粮压力,国家在东北地区实施临储玉米收购和采购玉米费用补贴政策。在政策执行期内国家收购6 919万t临储玉米,市场供给压力明显缓解。尽管5—9月临储玉米拍卖成交2 902万t,但第3季度国内玉米市场依然一度出现"阶段性"供给偏紧现象,玉米市场价格创下历史新高。2014年国内玉米丰收,国家将会在东北地区继续执行临储收购政策。预计2014/15年度国内饲用玉米消费增加500万t,工业消费增加100万t,社会商业玉米库存数量高于上年度,因此认为2015年国内玉米价格不会超过2014年,临储收购政策对玉米市场价格推升效用减弱。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为133.46元/亩,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为173.46元/亩。补贴资金在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封闭运行,禁止以现金形式发放,禁止集体或个人代领转付,禁止用补贴资金抵扣相关款项及费用。通过粮食补贴"一折(卡)通"兑付补贴资金,确保玉米和大豆种植者及时足额拿到补贴。2014年,国家出台东北三省一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种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