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芒种"已过。农谚讲,芒种芒种,连收带种。黄淮海地区正值冬小麦抢收、夏玉米抢种的关键时节。今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收获期比常年提早2—3天,且近期出现多次降雨过程,土壤墒情普遍较好,对夏玉米抢时播种和出苗保苗十分有利。但近几年黄淮海地区二点委叶蛾、粗缩病等病虫害偏重发生,伏旱频发,不利于玉米保稳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产当前存在的制约因子,对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重点技术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以促进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淮海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只有针对黄淮海地区的气候特征,采取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够提高玉米单产、增加总产,为农民增收。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概括总结,旨在为夏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影响黄淮海地区作物需水的关键气象因子及其变化特征,基于该地区的66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1987—2016年长时间序列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敏感性分析、因子趋势检测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定量计算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Pe)、作物需水量(ETc)及灌溉需水量(ETaw),分析1987—2016年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水分供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ETc对不同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差异。研究表明,1987—2016年冬小麦生育期内Pe远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年均ETaw达264mm,特别冬小麦生育期内Pe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伴随气温不断升高,使其面临较严重的水分亏缺;而夏玉米生育期与Pe耦合度高,年均ETaw仅为79mm。黄淮海地区北部为冬小麦ETc和ETaw的高值区,南部ETaw相对较低,但1987—2016年增加趋势明显。相对湿度和气温对ETc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的减少和气温的显著升高都将导致ETc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姜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57-57,99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夏玉米平均单产较低,增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选用良种、精细播种到科学管理、适时晚收,详细介绍了夏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为黄淮海地区实现夏玉米高产优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其防倒伏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洋  张志英  王红军  赵洪浪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2):112-113,184
黄淮海地区主要以夏玉米为主,近年病毒病发生严重,加上气候条件影响玉米结实率,导致倒伏等,严重影响了玉米高产性能的发挥,本文介绍了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其防倒伏措施.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是全球唯一的一年两作夏玉米区,耕作、土壤、肥料、品种、栽培管理、气候因素等均对玉米产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限制因素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概括总结,旨在为夏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 d和1 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 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 d和2 d,河南下降1 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 d和1 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全地区夏玉米产量下降,且山东下降最为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实际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玉米对气候变暖是逐步适应,可以利用其适应潜力,通过选育生育期长和耐热的夏玉米品种和改进栽培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5.01%、21.14%、3.21%、15.00%和16.44%、24.92%、4.49%、12.60%,即冬小麦播前翻耕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比例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进而提高穗粒数与粒重,有利于产量提高。与RN相比,MN和MR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4.03%和30.61%。夏玉米播前旋耕对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籽粒灌浆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出苗率,进而增加群体数量,提高产量;与MN相比,MR处理的出苗率提高6.29%,这是其产量较MN提高5.23%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相比,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均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尽管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产量较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高5.23%,但结合生产实际,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播种(MN)更有利于该区域夏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黄淮海地区夏播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近几年随着畜牧业及加工业迅速发展,玉米已成为重要的畜牧业优质饲料和工业原料,其用途日趋广泛,社会需求量剧增.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淮海地区夏季降水量增多,加之大面积推广种植紧凑型密植夏玉米新品种,致使该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病虫害对该地区夏玉米生产的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田间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试验研究,结合示范区试验示范,对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进行了优化、对种植方式进行了调整、夏玉米深松播种、增施钾肥与冬小麦增施磷肥及有机肥等有效措施,研究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根据期品种特性,实现冬小麦、夏玉米稳产、提质,大面积发挥中河北低平原区的产量潜力。考虑该地区气候与环境资源特点和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生产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作物增产理论与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农田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主要降低了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总农田耗水量,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同时降低了休闲期无效农田耗水量。此外,深耕和深松还降低了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但深耕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深松则相反。秸秆还田也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冬小麦农田耗水量,降低夏玉米和休闲期农田耗水量,增加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降低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0.7%和9.8%,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8%和6.3%。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了6.3%和7.6%。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的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3.3%和2.4%,冬小麦-夏玉米的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了4.2%和3.3%,休闲期的农田耗水量分别降低了7.0%和9.9%,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8.0%和19.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9%和15.1%。【结论】在几种耕作模式中,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深耕或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深松或深耕是黄淮海地区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小麦、玉米是邯郸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与夏玉米复种一年两熟是主要栽培模式,冬小麦常年种植570万亩左右,夏玉米常年种植500万亩左右。2010~2012年邯郸市进行了"吨粮市"建设,全市小麦亩产平均达到了455.2 kg,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546 kg,两茬合计1 001.2 kg,如期建成了"吨粮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针对冬小麦撒播、带状播种和小麦/玉米间套作三种技术模式进行研究,形成了冬小麦带状撒播间套春、夏玉米"一年三作"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冬小麦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采用带状撒播种植模式,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合理利用空间进行间套春、夏玉米,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挥种间互补优势,加强田间管理,是实现小麦、玉米双丰收,粮食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6月份进入芒种、夏至两节,是连收带种的季节。小麦进入成熟收获期,水稻进入秧苗至分蘖期,棉花进入分枝现蕾到盛蕾期,春玉米进入拔节长穗、抽雄到开花吐丝期,夏种进入播种出苗到幼苗期。因此,北方冬麦区要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晒已成熟的冬小麦,确保颗粒归仓。夏收结束的地区要注意及时腾茬整地,趁墒或造墒播种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确保全苗。此时正值夏管的关键时段,要加强春播作物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月18日,农业部发布《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抗旱保苗促生长技术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目前,黄淮海地区小麦收获基本结束,夏玉米进入播种与出苗阶段。5月中旬以来,黄淮海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5成以上,加之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土壤失墒较快,出现不同程度的旱象,对夏玉米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法,研究控释尿素减量施用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经过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习惯用量减少20%、40%均能提高冬小麦、夏玉米的氮肥利用率。控释尿素用量减少20%,在试验的第一年,冬小麦、夏玉米籽粒产量没有显著降低,在随后的两年,冬小麦产量基本不变,夏玉米产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6月18日,农业部发布《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抗旱保苗促生长技术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目前,黄淮海地区小麦收获基本结束,夏玉米进入播种与出苗阶段。5月中旬以来,黄淮海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5成以上,加之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土壤失墒较快,出现不同程度的旱象,对夏玉米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2年6月18日.农业部发布《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抗旱保苗促生长技术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目前,黄淮海地区小麦收获基本结束,夏玉米进入播种与出苗阶段。5月中旬以来,黄淮海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5成以上.加之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土壤失墒较快.出现不同程度的旱象.对夏玉米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