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无公害蔬菜倍受青睐,无公害果品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生产绿色食品,应该使用无公害农药。  相似文献   

2.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农药的科学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蔬菜生产中,为了防治病虫草害,人们片面地追求高效,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直接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同时也恶化了蔬菜生态环境,引发防治上的恶性循环,给社会带来公害.近年来,无公害蔬菜生产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发展较快.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成为最突出的问题.现就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丁锦凤  陈忠 《农家致富》2006,(13):36-36
为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葡萄病虫害防治要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而选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及无机或矿物性农药。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农药。  相似文献   

4.
农药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分为化学农药(人工合成农药)、生物源农药(又分为动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主要有硫制剂、铜制剂等)。农药作为植物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生物农药系指非人工合成、具有杀虫、杀菌或抗病、除草能力的,并可以制成具有农药功效和商品价值的生物制剂。它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资源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菌类、真菌类、病毒类)资源等,开发制取具有农药作用和商品价值的物质。包括微生物源农药(细菌、真菌、病毒及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  相似文献   

6.
农药使用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在这一环节中如果不能做到科学的使用农药,那么就体现不出无公害农产品的特征。因此本文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农药使用的现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原因以及科学使用农药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农药使用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在这一环节中如果不能做到科学的使用农药,那么就体现不出无公害农产品的特征。因此本文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农药使用的现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原因以及科学使用农药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无公害葡萄生产的病虫害防治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葡萄病虫害防治要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而应选用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及无机或矿物性农药。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农药.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防治时,应根据葡萄的不同生长时期,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李志 《河北农业》2004,(10):14-15
根据我国绿色食品AA制的生产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准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化肥、农药、激素)”,但这种标准的生产一般不易做到。目前我国推广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只能达到A级水平,既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低毒农药和激素等,蔬菜体内的有毒残留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这就要求在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中要做到农药的严格控制,科学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2003,(9):23-24
一、生物农药和生物源农药概念 广义来说,生物农药指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以及人工合成的与天然化合物结构相同的农药,这种农药也称生物源农药.而更为确切的定义是经农业部批准的<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关于生物农药的定义,这是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和美国环保局(EEPA)对生物农药的定义确定的.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蚕豆蚜虫、小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的杀虫活力。实验结果表明:1.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螨的杀虫活力相当于阿维菌素;2.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小菜蛾的杀虫活力略高于阿维菌素;3.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棉铃虫的杀虫活力较高于阿维菌素;4.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甜菜夜蛾的杀虫活力明显高于阿维菌素;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蚜虫的杀虫活力明显低于阿维菌素。可见,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鳞翅目杀虫活力比阿维菌素强;对螨类杀虫活力相当;而对同翅目杀虫活力明显低于阿维菌素,特别是在对蚜虫上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2.
高山蔬菜害虫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更寿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922-1923
研究了浙江缙云高山蔬菜基地常见蔬菜害虫的生活史和活动规律,根据害虫的发育期及活动规律在最佳防治期进行化学防治,在保证防治效果的条件下,尽量少用药,以提高高山蔬菜的品质和效益。根据常用蔬菜害虫杀虫剂的特性及作用方式,提出了触杀型、内吸型、胃毒型、熏蒸型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及安全间隔期,为保证高山蔬菜害虫的防治效果和高山蔬菜品质,科学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农药混剂对害虫抗药性发展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合分析了从1977~1996年间23例杀虫剂混剂对10种害虫抗药性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以模型得出的理论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一个混剂能否延缓害虫的抗药性,室内和田间的实验结果才是最可靠的,而不能单纯依靠模型的估计。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混配不一定都能够延缓抗药性,而作用机制相近的药剂混配也未必都不能延缓抗药性。多数有机磷与拟除虫菊酯组成的混剂能明显延缓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几种生物制剂及复配剂对蚜虫的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阿维菌素、苦参碱、吡虫啉以及阿苦合剂、阿吡合剂对蚜虫(Lipaphiserysimi)的杀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处理后48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3970·10-6、18.3882·10-6、1.1953·10-6和5.8216·10-6、0.2439·10-6,阿维菌素和吡虫啉的杀虫活性明显高于苦参碱;阿苦合剂的共毒系数为110.2380,表现为相加作用,而阿吡合剂的共毒系数为244.3772,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棉蚜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棉蚜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比较缓慢,有些地区抗性水平仍处于敏感或敏感度降低阶段,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主要品种抗性倍数大多在40倍以下,处于低至中抗水平,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发展极快,已产生极高水平抗性,菊酯类杀虫剂已失去了对棉蚜的实际防治作用。棉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机理涉及到靶标敏感度下降,体内解毒酶系活力升高等多种机理。对棉蚜的抗药性治理主要采用合理用药,结合农业和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化学杀虫剂诱发棉铃虫再猖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频繁使用化学杀虫剂和不用或少用化学杀虫剂棉田虫情的系统调查,结合河南省棉区应用化学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经历分析,认为化学杀虫有暂时控制棉铃虫种群密度和刺激再猖獗、进而导致抗药性突增的双重作用。再猖獗伴随化学杀虫的应用随时发生,是抗药性突增的前奏。棉铃虫对主治农药产生抗性后,人为和自然控制的效果极差,在寄主和大气候适宜的条件下将暴发成灾。可为棉铃虫灾害的中、长期预测预报和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促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蓟马类害虫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国内外关于蓟马类害虫的抗药性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对当前国内外相关地区的蓟马类害虫的抗药性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了该类害虫的抗药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抗性、靶标敏感性和表皮穿透率下降等。另外,并总结了该类害虫的生物检测、生化检测和分子检测等抗药性监测的相关方法。最后,对该类害虫的抗药性治理进行了总结,包括化学策略、生物策略和农业策略。旨在为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该类害虫的抗药性和生产防治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阿维菌素、苦参碱、灭幼脲以及阿苦合剂、阿灭合剂对菜青虫(Pieris rapae)的杀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处理后48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44 2×10-6、137.241 5×10-6、20.173 6×10-6和0.651 9×10-6、0.883 5×10-6,单剂杀虫活性的高低次序为阿维菌素>灭幼脲>苦参碱;阿苦合剂的共毒系数为168.204 4,具有增效作用,而阿灭合剂的共毒系数为61.325 8,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殷耀兵  高会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73-5474
利用杀虫涂料和黄板诱杀原理,研究了黄色缓释杀虫涂料的制备工艺及应用效果。首先制备杀虫剂-颜填料浆,然后制备黄色缓释杀虫涂料,并在温室中对不同黄色缓释杀虫涂料和黄板进行了诱杀白粉虱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黄色缓释杀虫涂料诱杀害虫效果良好,同时使用及维护方便,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