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鹅细小病毒(GPV)的基因表达及与宿主易感基因相互作用的研究是解析GPV侵染选择特性和感染致病的分子基础,能为认识某些基因变异与疾病症候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阐明病毒基因型和宿主遗传易感性的病理学机制提供新的途径.本文探讨GPV与宿主易感基因在感染、免疫紊乱和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病因,分析易感性、易感基因的表达调控与基因多态性,提出GPV对宿主的致病性表现为GPV-宿主-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是受到易感基因表达调控及环境影响的分子网络应激特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GPV的感染和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克礼  潘玲 《水禽世界》2005,(10):44-46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病毒经空气传播,传染力很强,被感染鸡产生肿瘤和死亡,给养鸡业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外,MD已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受重视的鸡病之一.MDV感染可引起肿瘤,同时还能引起感染鸡的免疫抑制。MDV疫苗自20世纪60年代末用于生产后,已大大降低了本病所造成的损失一MDV是少数几种能在自然宿主中诱导产生肿瘤的疱疹病毒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鸡马立克病(Marek`s disease,MD)由疱疹病毒科的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MDV具有与宿主细胞结合的能力。鸡是MDV的自然宿主,其次火鸡、野鸡、珍珠鸡等均可自然感染。鸡MDV不易被控制是由于MDV感染鸡只会终生排毒,体内发育成熟后(2~3周)的MDV会随着髓羽根部脱落的皮屑在自然的环境中广泛传播,积存于孵化室、  相似文献   

4.
正鸡马立克氏病是家禽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是引发该病的罪魁祸首。新的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对MDV肿瘤发生有调节作用。为更深入了解MDV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对MDV易感个体的宿主和病毒miRNA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采用miRNA芯片技术(miRNA芯片分析项目由联川生物承担完成)分析了MDV感染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姜黄素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在CEF细胞中复制的影响,在病毒感染的不同时间点加入姜黄素,通过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和病毒噬斑计数实验来检测姜黄素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姜黄素能够抑制MDV基因表达、蛋白合成以及病毒的增殖,且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姜黄素还能直接影响MDV的感染性;姜黄素明显影响MDV感染细胞中IL-1β、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该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能体外抑制MDV的复制和增殖,具有开发为抗MDV临床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鉴定鸡羽髓上皮细胞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前后差异表达的蛋白,本研究以MDV强毒GA株人工感染SPF鸡,并通过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后4 d、7 d、14 d和21 d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分别有2个、8个、25个和9个;而通过质谱技术鉴定出29种蛋白质,其中包括能量代谢相关蛋白、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细胞骨架蛋白、信号传导蛋白、转录相关蛋白、免疫相关蛋白和其他功能蛋白质.本实验首次对鸡羽髓上皮细胞感染MDV后各时期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鉴定了多种差异表达蛋白质,为进一步揭示MDV与宿主的相互关系、感染性病毒粒子的成熟和致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毒(MDV)引起的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对养禽业危害巨大。MDV线性基因组末端具有与宿主鸡序列相同的端粒重复序列(TMR),这些TMR有助于在潜伏期将MDV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端粒区,从而使病毒终生留在宿主体内。整合到宿主端粒对于MDV致病及诱导肿瘤发生至关重要,也能够有效地重新激活整合的病毒基因组。除TMR外,MDV还编码端粒酶RNA亚基(vTR),其与鸡基因组中端粒酶RNA(chTR)具有88%的序列相似性。vTR在病毒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高度表达,增强端粒酶活性并在MDV诱导的肿瘤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重点介绍MDV基因组TMR序列和TR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自100多年前鸡马立克病(MD)首次报道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病原体及其防控策略的研究。近几年来,由于马立克氏病毒(MDV)的不断进化,引起诸多地区屡次暴发MD,如何改进预防措施显得刻不容缓,因此,必须了解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宿主的免疫系统与病毒的入侵与扩散息息相关,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应对病毒入侵,作为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的天然防御机制包括可溶性因子的分泌以及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参与,天然免疫反应促使免疫系统形成特异的抵抗MDV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除免疫系统外,遗传和表现遗传机制有助于鸡应答MDV感染。本文综述了目前对MDV诱导的免疫应答的理解以及免疫应答的遗传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不同的G2系和G5系鸡在感染马立克氏病毒(MDV)后立即早期病毒复制及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对14日龄G2和G5系SPF鸡滴鼻接种超强毒(vv MDV)Md5株,以28S r RNA基因为内参,利用双重荧光定量RT-PCR(dq RT-PCR)方法对接种后4 h、24 h、48 h和96 h肺淋巴细胞、脾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MDV meq、IFN-γ、IL-18、IL-4和IL-10的m RN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后96 h仅在两品系感染鸡的肺淋巴细胞和脾脏中检测到了meq m RNA,G2系鸡群肺淋巴细胞中病毒m RNA含量高于G5系,但脾脏中较低。96 h肺淋巴细胞和脾脏中IFN-γ、IL-4和IL-10转录水平大幅上调,并且G2系鸡群均略高于G5。本研究结果提示G2系对MDV的抵抗能力强于G5,这两种品系鸡感染MDV后可能主要启动以Th2型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为研究MDV对不同MHC单倍型鸡的致病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立克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是一种高致瘤性α-疱疹病毒,基因组为166~184 kb的线状双股DNA,同时因为其严格的细胞结合性特点,如何分离纯化病毒DNA,一直阻碍人类对MDV的研究.常规方法制备的病毒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细胞基因组,不利于高效转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宿主细胞中分离MDV DNA,由于MDV DNA的浮密度与宿主细胞基因组相近,所以制备时也有细胞DNA的污染[1-2].Robin等用脉冲电泳的方法分离MDV基因组[3],虽然完全去除了宿主细胞基因组,但是这种方法对设备和技术要求都较高,所以没有得到推广.因此发展一种新的提取纯化MDV基因组方法对于MD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不同致病型毒株感染鸡后对新城疫病毒(N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抗体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周龄接种MDV超强毒株RBIB和7日龄接种MDV强毒株GA的鸡HI效价均显著低于对照鸡,但在本试验条件下尚未发现MDV感染对法氏囊病病毒疫苗免疫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与其毒力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MDV毒株的毒力越强,其在宿主体内的病毒载量就越高.MDV在宿主体内的复制动力学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有:MDV的组织嗜性及毒力、宿主的免疫情况及马立克氏病(MD)遗传抗性、MDV的基因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MDV在宿主体内的复制情况.本文就MDV在鸡体内各个组织器官复制动力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兴起的病毒基因组或部分目的基因以及蛋白表达分析技术,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宿主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有利帮助。本文主要综述了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开展的有关MDV致病机理、宿主对MDV反应、MD遗传抗性或易感性以及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应用miRNA以及RNAi技术对基因、蛋白和信号通路在MDV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效应单位进行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表达鸡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F)的重组马立克氏病毒(MDV),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NDV强毒株F48E9基因组中扩增出病毒的融合蛋白F基因,构建由CMV启动子和BGH polyA组成的2.7 kb F基因表达盒。将其插入带有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基因(gpt)和MDV US2同源臂的中间转移载体pUAB-gpt中获得重组MDV转移载体pUAB-gpt-wF。将该转移载体与MDV-814疫苗株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总DNA共转染CEF,经同源重组及gpt选择系统筛选,获得带有F基因表达盒的重组MDV(rMDV814-wF)。其体外增殖与亲本病毒没有差异。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CR、Southern-blot及western blot等试验证明,重组病毒在CEF中传至13代以上仍稳定表达NDV的F蛋白。该重组病毒的构建为MDV活载体疫苗的筛选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兴起的病毒基因组或部分目的基因以及蛋白表达分析技术,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宿主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有利帮助.本文主要综述了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开展的有关MDV致病机理、宿主对MDV反应、MD遗传抗性或易感性以及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应用miRNA以及RNAi技术对基因、蛋白和信号通路在MDV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效应单位进行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16.
将15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成2组,100只作为攻毒组,50只作为对照组。攻毒组腹腔注射2 000PFU的马立克氏病病毒(MDV)-GA细胞毒0.2mL;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病毒稀释液。2组鸡严格隔离,在相同条件的负压隔离器中饲养。攻毒后60d,屠宰所有存活鸡。在对照组中取4个正常鸡的脾脏(HS);在攻毒组中取4个感染MDV后产生肿瘤鸡的脾脏(TS)及4个感染MDV后未产生肿瘤并表现为健康鸡的脾脏(ANS),并对TNFSF13B和ST18基因在这些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相关基因TNFSF13B和ST18的表达在产生肿瘤鸡的脾脏中都是显著性下调的。MDV通过抑制宿主TNFSF13B基因的表达来抑制B细胞分化、成熟进而对宿主免疫系统进行抑制;同时MDV通过下调肿瘤抑制基因ST18的表达,促使机体肿瘤发生。在对MDV有明显抵抗能力的鸡(ANS组)中,TNFSF13B和ST18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健康鸡基本一致,表明这2个基因在MDV抗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RNA病毒科属于正链RNA病毒,该科各属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基因表达机制具有保守性。文章对小RNA病毒科病毒基因表达调控,包括非依赖帽状结构的翻译起始、宿主细胞翻译的关闭、病毒多聚蛋白的加工处理和RNA的复制研究进行综述,为阐明该科病毒的致病机理和研究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讨马立克病病毒(MDV)超强毒株GX0101对宿主的感染过程及致病阶段,即"Cornell模型",为进一步使用该毒株研究MDV的致病或致瘤机制奠定基础。用GX0101接种1日龄SPF鸡,建立了感染宿主的动物模型;然后用RT-qPCR分析10个具有代表性的MDV蛋白编码基因在感染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显示,GX0101感染发病鸡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与典型的马立克病一致;MDV编码的结构蛋白基因gB、gE和UL6、非结构蛋白基因UL42和UL52、立早期基因ICP4、水平传播相关基因UL13以及磷酸化蛋白基因pp38具有相似的转录水平和趋势,均在GX0101感染后7d上升至第一个峰值,10d降至低谷,14d又逐渐升高并在21d达到第二个峰值,30~60d逐渐下降并处于较低的转录水平;MDV编码的原癌基因meq和毒力相关基因RLORF6在GX0101感染7d即持续升高,并在14~60d的试验周期内较长时间处于高转录水平。结合作者此前研究及本文结果分析,GX0101感染宿主的"Cornell模型":早期增殖性-限制性感染期为1~7d,潜伏感染期约为10d前后,晚期溶细胞性感染及免疫抑制期发生于14~21d,而T细胞转化及淋巴瘤形成阶段可能在14d前后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毒力的鸡马立克氏病毒(MDV)在鸡神经系统中的感染规律及其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进程,本研究选用不同毒力的血清1型MDV (MDV-1)病毒株感染4日龄的SPF鸡,在接毒后1 d、3 d、5 d、7 d、10 d、14 d、17 d、21 d、25 d、28 d和35 d动态检测病毒载量的变化,并对感染后5 d和21 d的不同病毒株感染鸡的脑部和坐骨神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MDV-1强毒株在SPF鸡脑部的复制能力显著高于弱毒株(p<0.05);特超强病毒株BS在脑组织中出现的时间最早,早期复制最快。但不同毒力的MDV-1株在坐骨神经处的复制能力与其毒力无直接的关系。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在感染早期MDV-1强毒株对SPF鸡脑组织的损伤强于弱毒株;在感染后21 d,强毒株和弱毒株造成的脑部损伤存在明显的不同;而在坐骨神经处,强毒株造成的损伤明显强于弱毒株。本研究揭示了不同MDV病毒株在SPF鸡脑和坐骨神经的复制动力学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为MDV-1在宿主神经系统中的感染、增殖及造成的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讨黄芩苷体外抗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作用,应用细胞病变观察法(CPE)观察MDV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影响,采用Reed-Muench法计算MDV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以CEF为宿主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从黄芩苷对MDV的增殖抑制、感染阻断以及直接灭活3个给药途径探讨黄芩苷抗MDV作用。结果显示:MDV对CEF的TCID50为10-4.5/0.1 m L;3种给药途径下,黄芩苷浓度在312.5~78.13μg/m L范围都具有较好的抗MDV感染作用,并且感染阻断途径下黄芩苷浓度为312.5~156.25μg/m L时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直接灭活途径下黄芩苷浓度为312.5μg/m L时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其中感染阻断与直接灭活途径给药比增值抑制途径给药的抗MDV感染作用效果要好,直接杀灭途径给药时的病毒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