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利用木材“剩余物”的多种途径梅啟毅(湖北省林业学校)近年来,我国的木材年采伐量约为5000万m3左右,而木材的供应缺口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去年全国的木材供应缺口约为1360万m3左右,比往年都大。仅以去年采伐量为5000万m3计算,大约每年有182...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木材总量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价格稳中看涨,未来木材供求形势将更加严峻。本文介绍了中国木材市场供需和进口现状及发展趋势。解决木材供需缺口不可能长期依赖进口,扩大国内商品材的生产是根本途径。主张通过木材产业发展促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达到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中俄木材贸易的有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滨凡 《森林工程》2004,20(2):13-14,16
由于中国天然林相对比较缺乏,加之我国现在正在实行“天保”工程,木材采伐量递减。而我国目前经济建设发展迅速,每年需要大量的木材保证,这就产生了较大的木材供需缺口。而俄罗斯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价格相对较便易,又有边贸优惠政策,因此从俄罗斯进口木材会使我们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木材资源缺口基本保持在1.5亿m3左右,这部分主要靠进口木材来补充.中国木材的主要供应国俄罗斯鼓励发展国内木材深加工,特别是中国进口木材的主要供应地区俄远东已开始逐步限制原木出口.对此,本文分析了俄远东地区森林资源与木材生产状况,探讨了中俄远东木材贸易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中俄远东木材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意见的通知》。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木材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随着木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曰益突出。预计到2015年国内木材供需缺口将达1.4-1.5亿立方米。从目前形势看,解决我国木材资源缺口之路有三条:一是管好用好现有国内森林资源并适度进口;  相似文献   

6.
中国木材进口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中国木材进口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木材进口额的最主要因素是木材市场需求, 最后总结了应对木材供需缺口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总生长苗,木材供需紧张局面将长期存在.1980年,我国木材进口量仅为181万m3,但1990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已达4000万m3,在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进一步加大我国木材供需矛盾,使供需缺口扩大到5900万m3;2006年为1.42亿m3,预计2015年中国木材供需缺口将达到2亿m3左右.  相似文献   

8.
秦月 《国际木业》2007,37(4):18-22
我国自1998年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国内木材资源减少的缺口,主要靠进口木材弥补,在经历了3年进口量急速增长期后,进口量的增速呈现较温和的逐年递增态势,2006年进口木材仍保持这种状况。而支撑进口木材需求逐年递增的市场背景,一是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二是国内木制品行业的不断壮大和出口量的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9.
国内木材资源供需缺口增大及国际木材市场价格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木材工业良性发展。浅析了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木材资源综合加工的必要性,探讨了木材资源综合加工利用途径,提出了木材资源综合加工利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森林资源贫乏,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天保工程”启动后,目前每年木材供需缺口4000万m3。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前,每年缺口将达6000m3。解决木材供需短缺的途径之一是大力开发代用木材,因为1m3人造板可代替3m3原木使用,这给人造板工业带来了可喜的发展机遇。据全国人造板委员会秘书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1998年人造板产量达1056.33万m3,其中:纤维板219.5万m3,刨花板266.3m3,胶合板446.52万m3,其他人造板124万m3。近年来尽管人造板工业发展很快,产量不断…  相似文献   

11.
速生丰产林建设必须加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千年伊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分类经营、分区突破的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作为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之一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必须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木材供求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较大缺口。据有关专家研究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木材的年需求量为2,42亿立万米左右,缺口6000万立方米。特别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被禁伐以及采伐受到限制的林分面积…  相似文献   

12.
预计到2015年,我国生产建设用材需求量约为3.5亿立方米,届时国内仅能提供2亿立方米,缺口在1.5亿立方米左右,并且木材缺口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传统木材出口国基  相似文献   

13.
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雷加富说,为缓解日趋紧张的木材供需矛盾,政府计划15年内改造和新建竹林基地120万hm~2,并建立一个体系完整的竹类研究开发网络,以促进竹业发展。 目前我国每年的商品木材供需缺口已达3 800万m~3,且缺口正进一步扩大。我国政府已决定对长江上游三峡库区以上,黄河上中游小浪底库区以上的13个省(市、区)实行全面保护,禁止采伐,木材市场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扩大,估计到2010年,全国生产建设用材年均缺口将达4 300万 m~3。 为缓解国内市场供需矛盾,我国政府近年来动用了大量外汇进口原木及木材制品。随着全球范围内木材市场认证制度的实行,国际木材市场调剂量将越来  相似文献   

14.
郑钦 《中国林业》2014,(18):12-19
发掘藏在废奔中的森林,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工业化社会,木材工业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且还给当地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众所周知,木材虽然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适合建筑、家具等领域使用的林木,生长周期甚至需要上百年。相对来说.与越来越旺盛的需求量相比,木材资源相对短缺。据统计,如果按照目前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木材水平计算,中国每年将需要15亿立方米木材,每年仍将出现超过10亿立方米的缺口。  相似文献   

15.
信息窗     
▲我国木材供应将有缺口。今年我国全社会木材资源共5230万立方米(折原木),比去年减少210万立方米,下降8.5%。其中,国内生产计划安排5870万立方米(折原木4930万立方米),比去年减少160万立方米;进口木材300万立方米,比去年减少50万立方米。而全社会对木材的需求量为5687万立方米,供需缺口达457万立方米。  相似文献   

16.
朱洪革 《森林工程》2008,24(6):84-87
预测2010年东北、内蒙古地区木材的供需状况。到2010年区域木材供给量为4808.50万m^3,其中区域木材产量占58%,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占42%。木材的需求量为6475.81万m^3,供需缺口达1 667万m^3。不考虑区域外的需求及国外的需求,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木材供给还是能够满足本地区经济建设需求的。木材供需的缺口对本地区木材需求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却对其他地区对木材的需求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东北、内蒙古地区而言,俄罗斯远东地区是理想的木材供应基地,应规范企业的对俄木材贸易,将这一地区开发成可持续的木材供应市场。  相似文献   

17.
白秀萍 《国际木业》2007,37(9):53-53
印度:来自ITTO的消息称,据世界银行调查,印度最近陷入工业用材及薪炭材供应严重不足的困境,成为扰乱近邻国家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诸国,以及尼日利亚等木材市场的主要因素。2006年印度木材缺口达到3900万m^3,薪炭材需求量估计达到1.39亿m^3。印度政府鼓励更多地进口约占木材进口总量95%的原木。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远东地区林产工业投资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木材情报》2006年2月号刊登了题为“俄罗斯远东林产工业投资情况”的文章,介绍了近年来俄远东地区林产工业面临的投资缺口及投资情况,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逐步实施,我国木材产量将逐年调减,而国内市场对木材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供求缺口将由进口木材填补。日前,记者就我国木材进口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北京国家木材交易市场副总裁张世维。记者:请问去年我国进口木材的数量是多少?当前国内进口材的经营...  相似文献   

20.
模压重组木H型材的制造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仁杰  赵星 《林产工业》2006,33(5):39-41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木材供需缺口巨大,人均仅有森林面积0.128hm2,世界排名第124位,人均蓄积量仅为9.048m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供需缺口达1.3亿m3,使我国成为木材与林产品的第二大进口国,耗资100亿美元以上。木材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石油、钢铁的第三大用汇产品。为此,一方面应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