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灌水处理水平: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灌1水(W1),拔节期+孕穗期灌2水(W2),每次灌水定额为600 m3/hm2,研究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叶绿素(Chl)含量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并计算,然后转化为干重表示方法;全氮(N)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硝酸还原酶(NR)活性测定采用活体法;蛋白质积累动态先测定籽粒氮含量,然后转化为蛋白质含量.[结果]增加灌水次数能够提高旗叶NR活性、叶绿素和氮素含量,在灌浆盛期灌水处理具有明显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进程呈V形变化,随灌水次数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在灌浆中前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而在灌浆后期差异变小.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多而增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却降低,籽粒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表现相同趋势.[结论]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各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研究灌浆过程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由开花14d开始逐渐减少,成熟期达最低值,品种间的差异仅表现在14d和20d两个时期;淀粉积累动态与可溶性糖变化规律相反,随灌浆成熟而逐渐增加,品种间差异显著;蛋白质积累动态年际间略有差异,总的趋势是随灌浆成熟而逐渐增加.开花后14d可溶性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有关,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关系更为密切.成熟期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高蛋白品种在灌浆初期就表现出较高的积累合成蛋白质的能力,而高淀粉含量品种同样在灌浆初期就表现出较高的淀粉含量,高产高蛋白品种介于两者之间.从生理角度分析,培育或通过田间管理达到高产优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优质冬小麦子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和粒重积累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加工品质优良的冬小麦推广品种。分析了子粒灌浆过程中蛋白质和粒重的积累动态。研究表明,优质小麦在子粒灌浆过程中N素的变化动态及累积趋势与非优质小麦品种基本相同。呈高,低,高凹型曲线。灌浆初期,子粒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随着子粒的增大。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到开花后21d降到最低,之后又开始缓慢回升;粒重在灌浆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就群体而言,蛋白质积累与干物质积累密切相关,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呈同步增加,产量越高,蛋白质产量也越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两个高淀粉玉米品种和两个普通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淀粉玉米与普通玉米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动态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4个品种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呈"S"型曲线变化;高淀粉玉米和普通玉米在灌浆初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并无显著差异,而在灌浆中后期才逐渐表现差异;与直链淀粉积累不同,两个高淀粉品种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初期就明显高于两个普通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前期平均灌浆速率与最大灌浆速率高有利于籽粒支链淀粉的积累;籽粒总淀粉积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支链淀粉积累的不同造成的,直链淀粉积累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产量不同、蛋白质含量不同和加工品质各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研究了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同化运转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物质的积累量,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高产低蛋白品种和干物质产量高于低产高蛋白类型,高产高蛋白类型积累量最高;营养体的氮素积累变化动态.因向籽粒中转运量的不同而异.各营养体对籽粒氮的贡献顺序为茎(含叶鞘)>叶片>穗轴和颖片;品种间开花前后的氮素同化量不同,高蛋白品种倾向于花前同化量多,高产品种花后同化量比例相对增加,高产高蛋白类型两者兼之,品种间花后氮素同化量占总同化量的变幅为15.35%~48.35%;生育期干物质产量高是高产高蛋白品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氮素总同化量与蛋白质含量关系不大,氮素转运效率与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NHI:GHI比例决定着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三个品质不同的春小麦品种,在两种肥力和两个生长季节,研究了灌浆过程中籽粒蛋白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高烘烤品质类型品种,在灌浆初期就表现出较高的积累合成蛋白质的能力,这种能力一直持续到籽粒成熟;年际间蛋白质积累动态稍有差异,总的趋势是随灌浆成熟而逐渐增加,肥力水平对蛋白质的积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春小麦子粒蛋白质积累和产量形成规律及施氮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以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为材料,研究子粒蛋白质和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春小麦灌浆期子粒蛋白质百分含量总的趋势均呈“V”型变化。但不同品质类型存在差异。高蛋白类型灌浆前期蛋白质含量下降缓慢,曲线波动小,高产类型则相反,高产高蛋白类型虽前期下降快,但后期回升速度也快,最终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粒重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并在接近成熟时趋于稳定。等量氮肥分期施用,生育前期施氮有利于产量的形成,开花期叶面喷氮,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同时具有增加粒重的双重作用。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光合产物的生产和分配方向不同,高产高蛋白品种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多,能够兼顾产量和蛋白质的同时增加。后期保持高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持续过程是高产、高蛋白类型的重要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灌水处理水平: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灌1水(W1),拔节期+孕穗期灌2水(W2),每次灌水定额为600 m3/hm2,研究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叶绿素(Chl)含量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并计算,然后转化为干重表示方法;全氮(N)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硝酸还原酶(NR)活性测定采用活体法;蛋白质积累动态先测定籽粒氮含量,然后转化为蛋白质含量。[结果]增加灌水次数能够提高旗叶NR活性、叶绿素和氮素含量,在灌浆盛期灌水处理具有明显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进程呈V形变化,随灌水次数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在灌浆中前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而在灌浆后期差异变小。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多而增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却降低,籽粒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表现相同趋势。[结论]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增加灌水次数能够提高旗叶NR活性、叶绿素和氮素含量,在灌浆盛期灌水处理具有明显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灌浆进程呈V形变化,随灌水次数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在灌浆中前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而在灌浆后期差异变小。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多而增加,而籽粒蛋白质含量却降低,籽粒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表现相同趋势。[结论]适当增加灌水次数,降低  相似文献   

1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氮肥用量对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施氮处理中,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随着灌浆时间的推移,籽粒干物质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籽粒干物质积累表现为新春6号>新春27号>Y 20。籽粒灌浆速率大致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在N2处理下,Y 20和新春6号都出现先增加后略降低又快速增加最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进行拟合,3个品种均在N1处理下有最大灌浆速率和最大快速积累期总量。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均与千粒质量呈正相关,其中平均灌浆速率、快速积累期总量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品种实际产量均在N2处理下达到最大,表现为新春6号>新春27号>Y 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新疆主栽春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基因型差异。【方法】 用 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生长动态,对该方程求一阶导数,可得籽粒生长速率方程,求得新疆主栽春小麦品种籽粒灌浆主要特征值。【结果】 9个品种籽粒干物质量积累的动态变化呈现"S"型曲线,即动态由慢-快-慢的增长过程。参试品种最终籽粒干物质量整体表现为(23.2±2.87) g/10穗;取样期籽粒干物质量的动态增长量:初花期后14~19 d达到最高,初花期后31~37 d籽粒干物质增长量最低;测算参试品种理论K值整体表现为(24.08±3.12) g/10穗;快速灌浆期整体表现为:初花期后12.60 d进入快速灌浆起始期,初花期后24.94 d到达快速灌浆终止期,灌浆快增期持续天数为12.34 d,到快速灌浆期终止期,籽粒干物质量积累贡献率达到83.56%±7.06%;最大相对灌浆速率(Vm)的整体表现为:(1.40±0.45) g/10穗/d。【结论】 近年来审定的春小麦新品种籽粒灌浆干物质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即穗粒重上升趋势;初花期后0~25 d是新疆春小麦籽粒灌浆的关键时期,也是充分利用水肥调配等农艺措施获得高穗粒重的重要时期;新春38号、新春44号、新春6号和新春40号四个品种具有高穗粒重潜力;新春39号、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籽粒灌浆快增期短,属相对灌浆速度较快品种,其中新春6号理论k值较高且相对灌浆速度较快,属强势籽粒灌浆品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新疆春小麦主栽品种在4个不同生态区籽粒灌浆动态表现差异。【方法】 在4个不同生态区域内,以新疆8个不同筋力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基于灌浆期籽粒干物质量动态变化,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计算出一系列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分析新疆主栽春小麦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籽粒灌浆动态表现差异。【结果】 8个参试品种理论最高籽粒干物质量(K值)整体表现为(2.861±0.365)g/穗,籽粒终干物质量与K值比整体降幅13.37%~25.26%;参试品种新春40号初花期后13.24 d最早进入快速灌浆起始期,新春46号初花期后15.17 d最晚进入快速灌浆起始期,新春11号(14.66±0.4)d在4个生态区快速灌浆起始期性状表现最稳定;新春6号初花期后25.25 d最快到达快速灌浆终止期,新春26号初花期后29.07 d最晚到达快速灌浆终止期,新春38号(26.86±0.48)d在4个生态区快速灌浆终止期性状表现最稳定;快速灌浆持续期平均表现中,新春6号快速灌浆持续期最短为11.10 d,新春26号快速灌浆持续期最长为14.08 d,新春40号(12.97±0.45) d在4个生态区快速灌浆持续期性状表现最稳定;新春6号最大相对灌浆速率最高0.17 g/(穗·d),出现在初花期后19.51 d;新春11号最大相对灌浆速率最低:0.12 g/(穗·d),出现在初花期后18.27 d;4个生态区快速灌浆起始期与快速灌浆终止期平均表现(初花期后天数):军户<焉耆<额敏<阿勒泰;4个生态区快速灌浆持续期的平均表现(天数):阿勒泰<额敏<焉耆<军户;4个生态区最大灌浆速率(Vm)的平均表现:焉耆(0.11 g/(穗·d))<军户(0.13 g/(穗·d))<额敏(0.15 g/(穗·d))<阿勒泰(0.17 g/(穗·d))。【结论】 参试主栽品种穗粒数平均表现低且整体表现变异幅度大,新疆春小麦品种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有提升空间;不同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因品种特性在不同区域内表现及稳定性都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灌浆特征参数变量效应分析表明,快速灌浆起始期和最大灌浆速率地点效应最大,快速灌浆终止期地点×品种效应最大;4个不同生态区,籽粒灌浆特征参数中快速灌浆起始期与快速灌浆终止期整体表现具有一致性,其它灌浆特征参数表现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包蛋麦冬性小麦、春性小麦品种间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方法]田间采用包蛋种植方式比较冬、春性小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冬性品种包蛋以新冬41号产量较高,为7812.3 kg/hm2,春性品种包蛋以新春6号产量较高,为7935.6 kg/hm2.冬性品种总干物质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条件下一个春小麦重组自交系(RIL)冠层温度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为抗旱高产春小麦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于2014~2016年,对春小麦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的188个株系,在充分灌溉和有限灌溉条件下, 分析RIL群体的抽穗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的冠层温度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有限灌溉条件下,春小麦各个生育时期的冠层温度均极显著高于充分灌溉(P<0.01)。在同一灌溉条件下,不同生育期之间的冠层温度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冠层温度呈升高趋势。产量及大部分产量构成因素与各生育时期的冠层温度之间均呈负相关性。冠层温度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负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单株粒重。在有限灌溉条件下,产量与各个时期的冠层温度具有明显的线性递减关系,且与灌浆中期的冠层温度具有最明显的线性关系,而在充分灌溉条件下,这种线性递减关系不明显。【结论】有限灌溉条件下,春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与冠层温度具有明显负相关性,冠层温度可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用于指导春小麦育种、栽培等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糯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与非糯小麦的差异,研究其花后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特点,为糯小麦的育种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4~2005年度测定不同来源的17个糯小麦品系和4个非糯对照品种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2005~2006年度选择其中3个糯小麦品系和2个非糯对照品种研究其花后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动态。【结果】15个糯小麦品系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所有对照品种,另2个糯小麦品系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扬麦12和扬麦5号,而与扬麦158和扬麦9号差异不显著。4个对照品种之间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扬麦9号最高,扬麦158最低;供试的17个糯小麦品系籽粒淀粉含量均低于对照扬麦9号,其中13个糯小麦品系低于扬麦158。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动态研究表明花后10~17d糯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下降速率小,开花17d后3个糯小麦品系先后都经历一个淀粉含量增长的相对“停滞”阶段。【结论】糯小麦成熟期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高,淀粉含量低,可能与其灌浆前期籽粒中可溶性糖转化效率低,淀粉积累中后期经历一个相对“停滞”阶段有关,这主要是由于GBSS的缺失导致糯小麦不能合成直链淀粉改变了糯小麦糖转化和淀粉积累特性。在糯小麦育种中应加强对花后籽粒中可溶性糖转化效率和淀粉积累动态的研究,选择灌浆前期糖转化效率高,淀粉含量增长“停滞”阶段出现较迟的品种,以改良糯小麦籽粒饱满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春季不同追氮模式对小麦各节间茎秆抗倒伏能力、木质素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高施氮量条件下适宜的春季追氮模式,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和抗倒伏品种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设置4种春季追肥模式,分别为等量二次性追氮和剩余一次性追氮,即起身期﹕孕穗期1/3﹕1/3(T1),拔节期﹕开花期1/3﹕1/3(T2),孕穗期一次性追施剩余2/3氮(T3)和拔节期一次性追施剩余2/3氮(CK)。深入研究春季不同追氮模式对冬小麦植株茎秆抗折力、木质素积累、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丰度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 抗倒伏品种济麦22的各节间茎秆抗折力、木质素积累量以及单体含量均高于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2种类型品种开花期T1、CK处理的抗折力高于T2和T3处理,木质素积累量、单体的含量表现为T1>T3>CK>T2,灌浆期和成熟期各处理间抗折力、木质素积累量以及单体的含量表现为T1>T3>T2>CK。灌浆期山农16和济麦22在T1处理下抗折力较CK、T2、T3处理分别增加24.69%、19.97%、13.15%和26.92%、15.36%、5.87%;山农16和济麦22在T1处理下的各生育阶段木质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较CK、T2、T3处理提高了21.71%、15.45%、8.85%和25.19%、21.75%、15.83%;成熟期2个品种T1处理的木质素S型单体含量平均值分别较CK、T2、T3处理高18.82%、18.48%、8.39%。不同追氮模式处理的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咖啡酸3氧甲基转移酶:COMT、香豆酸-3-羟基氧化酶:C3H、肉桂酰辅酶 A 还原酶:CCR、肉桂酸4羟化酶:C4H等)表达均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其表达量高低依次为T1>T3>T2>CK。孕穗期追氮处理模式的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因T1处理可提高穗粒数以及群体有效穗数,其最终籽粒产量较高。同一时期相同处理各节间茎秆木质素积累量、单体含量均呈现为I1>I2>I3>I4>I5的趋势。【结论】 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起身与孕穗期等量二次性追氮模式较其他春季追氮模式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后茎秆各节间抗折能力、木质素积累量、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以及籽粒产量。因此,起身与孕穗期等量二次性追氮模式可作为黄淮海麦区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的春季适宜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7.
遮阴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遮阴处理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品质特性的影响,为耐阴小麦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大田灌溉条件下,以新冬20号、新冬40号、新冬57号和新冬60号为材料,分别设置自然光对照和遮光度为50%的遮阴处理,研究不同冬小麦品种在遮阴和自然光条件下籽粒灌浆特性、品质特性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遮阴处理后,四个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表现为:新冬57号>新冬60号>新冬40号>新冬20号,各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表现为:新冬20号>新冬57号>新冬40号>新冬60号;新冬57号的形成时间最长,为5.7 min;新冬60号的稳定时间最长,为11.6 min;面团拉伸特性表现为:新冬60号>新冬20号>新冬40号>新冬57号;产量表现为:新冬40号>新冬57号>新冬20号>新冬60号。【结论】遮阴显著降低了四个冬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及产量,对品质特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减氮条件下新疆滴灌小麦高产高效的调控途径,分析滴灌春小麦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调控效应,为新疆滴灌春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采用裂区设计,氮素为主区,品种为副区;于2019年在田间滴灌条件下设置7种减氮配施有机肥水平(NCK、N5、N10、N15、N20、N25、N0),比较分析不同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条件下,强筋小麦新春38号和中筋小麦新春49号的花后同化物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变化。【结果】在灌浆期内,花后干物质(茎、叶)随灌浆期推进呈先升后降趋势,峰值出现在花后14 d,而穗干物质则呈逐渐增大的变化。随减氮配施有机肥程度增加,2个品种的花后干物质积累、花后干物质转移率、花后贡献率、粒重及灌浆各参数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N15处理下各指标均达到最优值,N15>N20>N25>N10>N5>NCK>N0。2个品种的快速累积持续时间(t2~t1)、平均灌浆速率(Vmean)、最大灌浆速率(Vmax)与粒重间均存在显著关系,且平均灌浆速率与粒重间的直接效应最大,2个品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1.034 7和0.957 3。在N15处理下, Vmean相比其它处理分别增长了1.92%~30.58%(新春38号),1.02%~27.93%(新春49号)。【结论】在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下,以N15处理(85%N+15%有机肥)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转运率及贡献率最高,籽粒粒重最高,与之相关的灌浆各参数表现最优,即N15处理为最优配比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源库关系及碳氮代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阐明不同生态区及品种条件下玉米源库协调性、碳氮代谢的差异表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在东北(吉林省农安)、京津唐(北京昌平)和黄淮海(河南省浚县)3个生态区各设一个试验点,以6个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稀植条件下(密度45 000 株/hm2)比较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干物质和氮素分配转运、可溶性糖和C/N等指标。【结果】3个试验点的产量表现为农安>浚县>昌平;6个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先玉335,最低的是京单28,其它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生态区和品种条件下,玉米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明显大于千粒重;吐丝期最大LAI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粒叶比则与产量成正相关;吐丝后干物质生产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低产生态条件下,茎鞘内富集了大量的可溶性糖,反映了源-库-流的不协调。在不同生态条件下,C/N与产量呈负相关。根据籽粒氮素的来源可将不同品种归为3类:(1)对后期吸氮(61.0%—68.4%)的依赖高于器官转运氮(39.7%—46.0%);(2)后期吸氮量与器官转运氮量相当;(3)后期吸氮(42.5%—45.3%)低于器官转运氮(57.2%—61.7%)。【结论】适宜生态条件下,玉米源库关系更加协调,表现在粒叶比高、收获指数(包括氮素收获指数)大、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大、茎鞘可溶性糖含量适宜、C/N值相对较低。而粒叶比高、籽粒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大也是高产品种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品种冬小麦灌浆期穗下节可溶性糖含量(SS)、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差异,探讨限量灌溉条件下SS与产量和WUE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北方12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进行大田试验。【结果】不同冬小麦品种之间产量、WUE、SS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SS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且灌浆中后期差异达到最大。冬小麦灌浆期SS与产量、WUE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相关性在灌浆中后期和后期达到极显著;【结论】限量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期SS可作为筛选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