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HPLC法,对11个结球甘蓝叶片硫代葡萄糖苷(硫苷)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结球甘蓝叶片中共含有9种硫苷,分别为3-甲基硫氧烯丙基硫苷(IBE)、2-羟基-3-丁烯基硫苷(PRO)、2-丙烯基硫苷(SIN)、4-甲基硫氧丁基硫苷(RAA)和3-丁烯基硫苷(NAP)等5种脂肪族硫苷,4-羟基吲哚基-3-甲基硫苷(4OH)、3-甲基吲哚基硫苷(GBC)、4-甲氧基吲哚基-3-甲基硫苷(4ME)和1-甲氧基吲哚基-3-甲基硫苷(NEO)等4种吲哚族硫苷;IBE、SIN和GBC是结球甘蓝叶片中硫苷的主要组分,三者总量占总硫苷含量的63.60%~91.06%。结球甘蓝叶片总硫苷含量在3.59~19.70μmol·g-1(DW)之间,总脂肪族硫苷含量在2.74~15.15μmol·g-1(DW)之间,总吲哚族硫苷含量在0.81~7.19μmol·g-1(DW)之间。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对30个油菜品种薹和蕾中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简称硫苷)的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0个油菜品种的总硫苷含量变异范围较大,在21.67~119.29μmol·g-1之间;大多数油菜品种蕾中的硫苷含量高于薹,蕾中硫苷含量均值为37.26μmol·g-1,薹中为28.06μmol·g-1;薹和蕾中的硫苷组分相似,均以4-戊烯基硫苷和2-羟基-3-丁烯基硫苷为主要成分,两者在薹和蕾中的含量分别占总硫苷含量的46.24%、28.52%和45.19%、29.13%。进一步分析高、中、低硫苷含量油菜品种的硫苷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油菜不同品种间硫苷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4-戊烯基硫苷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薹菜中硫代葡萄糖苷的鉴定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HPLC的方法,以‘京研薹菜’、‘南京小叶薹菜’、‘花叶薹菜’和‘小叶薹菜’4个品种为试材,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对不同品种、不同食用部位(叶片、叶柄)以及不同的生长季节(春季和秋季)薹菜中的硫苷成分和含量进行了研究。4个品种均含有8种硫苷成分,分别为2-羟基-3-丁烯基硫苷、3-丁烯基硫苷、 4-羟基-3-吲哚基甲基硫苷、 4-戊烯基硫苷、2-苯基乙基硫苷、吲哚-3-甲基硫苷、1-甲氧基-3-吲哚基甲基硫苷和 4-甲氧基吲哚-3-甲基硫苷。各品种叶片中的硫苷含量显著高于叶柄;秋季栽培薹菜的硫苷含量高于春季;品种之间所含硫苷成分虽然相同,但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 HPLC 法测定分析了29个西兰花品种的硫代葡萄糖苷组分与含量,结果检测到8种硫代葡萄糖苷,包括4种脂肪族硫苷:3-甲基硫氧烯丙基硫苷、2-羟基-3-丁烯基硫苷、4-甲基硫氧丁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4种吲哚族硫苷:4-羟基吲哚基-3-甲基硫苷、3-甲基吲哚基硫苷、4-甲氧基吲哚基-3-甲基硫苷和1-甲氧基吲哚基-3-甲基硫苷。总硫苷含量平均为11.27μmol/g,RAA、GBC 和 NEO 是西兰花三种主要的硫苷成分,分别占总硫苷含量的34.78%、25.02%和23.25%。不同西兰花品种的总硫苷含量变异范围5.60~17.04μmol/g,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的芥蓝植株中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简称硫苷)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芥蓝地上部和根中分别含有9种和8种硫苷组分,分属于脂肪族硫苷和吲哚族硫苷,未检测到芳香族硫苷.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对芥蓝植株不同部位总硫苷、脂肪族硫苷、吲哚族硫苷含量的...  相似文献   

6.
以6个萝卜品种为试材,对其肉质根中的硫代葡萄苷组分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中硫苷总量相差较大,秋红萝卜品种京红3号含量最高,为48.09 umol•kg-1(FW),其次是京研水果型萝卜,为31.88 umol•kg-1(FW),含量最低的是满堂红,为21.39 umol•kg-1(FW),仅为京红3号的44 %。对萝卜中的硫苷组分进行分析,检测出了5种类型的硫代葡萄糖苷,分别为4-甲基亚磺酰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4-羟基吲哚-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4-甲硫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吲哚-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及4-甲氧基吲哚-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6个品种中的硫苷均以4-甲硫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为主,占总含量的70.5 %~87.5 %。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64份普通白菜DH系为试材,对不同季节条件下生长的普通白菜叶片中硫代葡糖糖苷(简称硫苷)的组分和含量进行了研究。在64份普通白菜DH系中均检测到8种硫苷组分(3种脂肪族硫苷、4种吲哚族硫苷和1种芳香族硫苷),脂肪族硫苷含量最高,占总硫苷含量的80 %以上,其中NAP含量最高,达50 %,同时发现1份硫苷含量极低的材料。不同材料间脂肪族硫苷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均在100 %以上。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季节间脂肪族硫苷、芳香族硫苷和总硫苷含量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表明,脂肪族硫苷、芳香族硫苷和总硫苷含量两个季节中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基因型与季节之间的联合方差分析显示,吲哚族硫苷在基因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多种硫苷存在明显的季节×基因型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不同萝卜品种及同一品种萝卜肉质根不同部位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以11个品种萝卜为试材,将萝卜肉质根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采用氯化钯-分光光度法对总硫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1个萝卜品种肉质根中总硫苷含量有一定差异,其中甜脆水果萝卜肉质根中总硫苷含量(w,后同)最高,为24.45 mg·g-1;不同品种萝卜同一部位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心里美、超级郑研、沙窝萝卜3个水果萝卜品种肉质根和叶片的硫代葡萄糖苷组分与含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个水果萝卜品种肉质根和叶片中均检测到9种硫苷组分,其中包括6种脂肪族硫苷(4-甲基亚磺酰-3-丁烯基硫苷、2-丙烯基硫苷、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5-甲基亚磺酰戊基硫苷、4-甲硫基丁基硫苷、4-甲硫基-3-丁烯基硫苷)和3种吲哚族硫苷(4-甲氧基吲哚甲基硫苷、吲哚-3-甲基硫苷、1-甲氧基吲哚甲基硫苷),但不同品种及器官之间的硫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3个水果萝卜品种肉质根总硫苷含量分别为22 472.84、13 585.86、28 200.70μg·g~(-1)(DM),其中95%以上是脂肪族硫苷;肉质根总硫苷含量分别是叶片的4.56、2.71、4.55倍;肉质根和叶片中主要脂肪族硫苷组分均为4-甲基亚磺酰-3-丁烯基硫苷,分别占总硫苷含量的90.11%~93.92%和63.03~73.72%。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基因型芥蓝硫代葡萄糖苷组分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43个芥蓝基因型硫代葡萄糖苷组分与含量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5种脂肪族硫苷(2-羟基-3-丁烯基硫苷、2-丙烯基硫苷、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4-戊烯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和4种吲哚族硫苷(4-羟基吲哚-3-甲基硫苷、吲哚-3-甲基硫苷、4-甲氧基吲哚-3-甲基硫苷和1-甲氧基吲哚 -3-甲基硫苷),其中3-丁烯基硫苷为主要硫苷。总硫苷含量范围在3.369 5~21.337 8 mg•g-1(DW)之间,总脂肪族硫苷含量范围在1.539 7~17.264 5 mg•g-1(DW)之间,总吲哚族硫苷含量范围在0.797 6~9.590 0 mg•g-1(DW)之间。  相似文献   

11.
大白菜AB-81高频再生系统的建立及gus A基因瞬时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以大白菜自交系AB-81 的子叶和真叶切块为外植体, 建立了高频不定芽离体再生系统。在MS 附加TDZ 0. 2 mg/L , NAA 2. 0 mg/L , AgNO3 10 mg/L 和ABA 0. 25 mg/L 的再生培养基上, 子叶和真叶的不定芽再生频率分别达到93. 3%和90. 0%, 每块外植体的不定芽数达3~6 个, 最多达21 个。以EHA105/ pMOG410 为载体转化侵染大白菜AB-81 的子叶, 获得较高gus A 基因瞬时表达频率的条件为: 子叶预培养2~3 d ; 侵染的工程菌液的浓度OD 0. 3~0. 5 ; 侵染时间2~10 min ; 共培养时间2~3 d。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耐热性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352个标记位点的大白菜AFLP和RAPD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的方法对控制大白菜耐热性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进行定位和遗传效应研究。用苗期热害指数进行耐热性表型鉴定,共检测到5个耐热性Q几位点,分布于3个连锁群上。ht-1、ht-3和ht-5表现为增效加性效应,ht-2和舡4表现为减效加性效应。ht一2对大白菜耐热性的遗传贡献率最大,其次是ht-5。发现了与5个 I8紧密连锁的侧连分子标记,它们与Q几间的距离为0.1 2.4 cM。这为大白菜耐热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受精过程及其各阶段持续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杰  申家恒 《园艺学报》2005,32(5):812-817
 对3个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pekinensis) 品种的受精过程及其各阶段持续的时间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 1. 授粉后2~3 h, 花粉在柱头上萌发。2. 授粉后4~8 h, 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3.授粉后8~14 h, 花粉管在子房中生长并通过珠孔进入胚珠。4. 授粉后16 h, 花粉管进入胚囊, 破坏1个助细胞, 并将内含物释放入该助细胞内。5. 授粉后16~18 h, 精核向卵细胞移动并进入卵细胞。授粉后18 h,精核附在卵核的核膜上。6. 授粉后20 h, 精核进入卵细胞核, 精核染色质逐渐松解; 授粉后24 h, 出现雄性核仁。受精卵核内有一明显大的雌性核仁和1个较小的雄性核仁, 此时形成合子。精核染色质在卵核内分散延续的时间长达4 h左右。7. 授粉后32~34 h, 合子进行第1次分裂。大白菜合子静止期8~10 h左右。8.受精前二极核合并成次生核或不合并, 位于卵细胞的合点端。9. 授粉后16~18 h精核向极核或次生核移动。授粉后18 h, 精核附在极核或次生核的核膜上。10. 授粉后20 h, 精核进入1个极核或次生核, 二者进行融合。精核与极核或次生核的融合过程同精核与卵核的融合过程相同, 只是精核与极核或次生核融合速度较快。精核染色质在极核或次生核里分散的时间大约为2 h。11. 授粉后22 h, 形成初生胚乳核, 在分裂前常常看到初生胚乳核内的雌雄性核仁仍未合并。12. 授粉后24 h, 初生胚乳核进行第1次有丝分裂。  相似文献   

14.
大白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采用塑料半薄切片技术, 在光学显微镜下系统地观察了大白菜同质异核、异质同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期, 花粉母细胞不能发生正常的减数分裂;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体时期或小孢子单核期, 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异常, 四分体或小孢子败育。  相似文献   

15.
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1NA’转育成的白菜核不育系00S107为不育源, 根据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设计转育方案, 向白菜可育品系‘青梗奶油白菜’中转育核不育基因, 经过3年5个世代杂交转育, 获得了新的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甲型“两用系”和临时保持系。  相似文献   

16.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高感“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品系03B9大白菜为试材,调查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其发病的影响;并选择高抗品系C24、P8-1和高感品系03B9、P8-2为试材,在总氮素浓度为25 mmol · L-1,NO3- -N︰NH4+ -N分别为3︰7、5︰5和7︰3的水培条件下,研究氮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铵态氮促进芝麻状斑点病发生的作用高于硝态氮和酰胺态氮。随铵态氮比例的增大,感病品系03B9和P8-2较抗病品系病斑数显著增多,叶柄中PPO活性和铵态氮、MDA含量及电导率升高,NR活性和多酚含量降低;抗病品系C24和P8-1叶柄中GDH活性和多酚含量升高,PPO活性、MDA含量及电导率变化不明显。推测营养液中铵态氮的比例增加,影响感病品系氮素代谢中有关酶类的活性,使体内铵态氮过量积累,导致细胞膜系统受到伤害,使液泡内的酚类物质与细胞质中的多酚氧化酶接触,引起褐变,在叶柄表面表现出芝麻斑点症状。  相似文献   

17.
白菜品种叶片色泽参数相关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维信  娄艳 《中国蔬菜》2011,1(4):35-38
用色差计和叶绿素仪对白菜亚种3个变种(普通白菜、乌塌菜和薹菜)19个品种的叶片颜色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色泽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及色泽参数差异显著;色泽比(h)和饱和度(C)与叶绿素含量呈一定相关性。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叶色较浅和叶色较深两类;绿秀、PAK、矮脚黄、塌地乌3号、精品塌地乌与日本品种夏帝、华冠、冬赏味颜色相近。用色差计检测白菜叶片颜色方法可行,并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时间短、无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白菜采后衰老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侯建设  席玙芳  余挺 《园艺学报》2003,30(3):335-337
 ‘早油冬’白菜采后在(20±1) ℃、85%~95%相对湿度条件下贮藏时,乙烯释放量呈下降趋势,失重率迅速升高,呼吸速率先下降后上升,于第6天形成呼吸高峰。外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比内叶快。外叶贮藏中SOD和CAT活性变化较大,4 d后迅速下降,特别是CAT活性降幅更大;POD活性先逐渐增加,6 d后急剧上升,MDA含量先缓慢增加,4 d后急剧上升,表明活性氧代谢失调,膜脂过氧化加剧。内叶SOD和CAT变化很小,并保持较高水平,POD活性无显著上升,MDA略呈下降趋势,表明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相平衡,从而防止了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加强。结论:白菜的衰老是活性氧代谢失调的结果,外叶比内叶容易衰老。  相似文献   

19.
大白菜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BrLTP1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大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02’可育株(msms)和不育株(Msms)花蕾的基因表达谱,在可育株混合花蕾cDNA中扩增出1条特异条带TDF-25,通过RACE和RT-PCR技术克隆了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脂质转移蛋白,命名为BrLTP1。BrLTP1全长cDNA序列为750 bp,推测编码1个包含183个氨基酸残基的前体蛋白。BrLTP1蛋白含有典型的脂质转移蛋白N端信号肽,保守的AAI结构域和半胱氨酸位点。预测BrLTP1蛋白含有多种修饰性位点,包括1个PKC磷酸化位点,2个N–糖基化位点和10个N–端豆蔻酰基化位点。基因表达模式表明,BrLTP1在两用系不育株花蕾中受到强烈抑制,在可育株的大花蕾、成熟花药以及花瓣中高水平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