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经过5个放牧季后,观测了不同放牧强度下3种主要植物种群营养繁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3个种群的营养繁殖能力有不同的影响.轻度放牧最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繁殖,不放牧次之.冷蒿的营养繁殖能力很强,在中度放牧条件下,能产生大量的枝条和不定根,在轻度放牧区其匍匐面积最大.羊草的根茎长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缩短,在不同强度放牧区,根茎茎节数表现为在重度放牧区最多,中度放牧区次之,轻度放牧区最少,对照区略大于轻度放牧区,但不及中度放牧区.萌蘖枝条数在轻度放牧区最多,对照区次之,再次之中度放牧区,重度放牧区最少,且各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短花针茅的分蘖数和盖度均在轻度放牧区最高.重度放牧导致了短花针茅株丛的破碎化,从而增加了密度.  相似文献   

2.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对比研究了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3种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质地变粗;中度放牧有利于养分的供给;重度放牧使养分含量下降,pH值上升,削减牧场生产。  相似文献   

3.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碳密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根系碳密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旨在揭示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土壤碳截存的影响。【方法】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设置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放牧和围栏封育(对照区,CK)5个处理,于2012-05-09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碳密度、根系碳密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在5-9月,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0~30cm土层根系碳密度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除轻度放牧区外,其他强度放牧区地上部碳密度与对照区均有明显差异。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地上部碳密度5-9月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均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均出现在8月份。在同一放牧强度下,对照区0~30cm土层根系碳密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而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放牧区0~30cm土层根系碳密度均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或8月。在6-9月,与对照区相比,除轻度放牧区0~30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外,其他放牧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荒漠草原植被地上部和根系碳密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轻度放牧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上,采用野外随机取样与室内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于2009年5月对连续8a不同强度放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无牧)条件下围栏草地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荒漠草原地下生物量变化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地下生物量总量总体上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在无牧、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条件下分别为965.6 g·m-2、874.0 g·m-2、701.9g·m-2和785.8 g·m-2,其中无牧和中牧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植被类型和结构发生改变,造成重度放牧地下生物量高于中度放牧处理.各放牧条件下,活生物量与死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比例不同,其中活生物量所占比例在轻度放牧处理下最高,为19.49%,无牧条件下最低,仅为12.86%.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表层0cm~30cm,占总量的80%以上,各层生物量随取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呈"T"型分布.从地下生物量积累角度考虑,放牧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植物根系的生长,表现为放牧处理间的地下活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高于无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内蒙古大针茅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各个层次中的地下生物量,探讨随放牧强度增加植物地下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变化情况,目的是研究植物地下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为草地合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0cm-100cm土层中的地下总生物量减小。对植物地下生物量进行逐层分析发现,轻度放牧可以增加地下表层的生物量,但是中度和重度放牧均使其减少。各个放牧强度下植物地下生物量都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减少的幅度逐渐降低。但是放牧会影响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放牧使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加,同时使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趋向于表层化的现象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采用控制放牧试验,在昭苏研究了短期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后草群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明显降低(P<0.05),密度变化不显著,且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间植被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显著增加了草原苔草重要值,降低了针茅重要值(P<0.05),其余草种相对较为稳定;放牧显著影响了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且轻度放牧下达到最高(P<0.05),而对Margalef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Mclntosh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短期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较缓慢,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7.
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2002年在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四子王旗实验站,研究了不同载畜率水平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盖度、密度、留茬高度、植物地上净生长量,旨在为草地合理放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轻度、中度放牧压力下,植物群落和主要植物盖度、密度增加,但重度放牧压力下这些指标降低。各放牧处理中,植物群落的留茬高度随着放牧时间的延续普遍降低。短花针茅草原放牧系统植物补偿性生长与载畜率密切相关,当绵羊载畜率低于1.027sheep/hm^2/year时植物群落地上初级生产表现等补偿性生长,超出这个阈值时为欠补偿性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物高度的影响,以植物种群及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与草地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短花针茅、冷蒿和无芒隐子草种群高度受不同放牧强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群落高度在不同放牧强度处理间差别不大。Q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高度的总体变化规律为:零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R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受各放牧强度综合影响,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高度的总体表现为植物群落短花针茅种群冷蒿种群无芒隐子草种群。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增加会导致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高度下降,其中,短花针茅和群落高度变化对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响应敏感,冷蒿和无芒隐子草高度变化对零放牧和轻度放牧响应敏感。  相似文献   

9.
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碳平衡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侯向阳  徐海红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4):3007-3015
 【目的】从碳平衡的角度为确定荒漠草原合理的放牧管理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法测定生物量季节动态,密闭气室法测定土壤呼吸动态。【结果】(1)相较于自由放牧,划区轮牧能保持较高的凋落物量、家畜采食量以及地下生物量,在恢复地上植被方面无明显差别,禁牧保持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凋落物量及地下生物量;(2)随着放牧的进行和季节水热条件的变化,土壤呼吸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自由放牧在干旱季节产生较小的土壤呼吸;(3)生长季内划区轮牧、自由放牧和围栏禁牧下的荒漠草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分别为413.78、401.45和416.80 gC&;#8226;m-2&;#8226;a-1。【结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收支表现为碳汇,不同放牧制度对碳收支影响较小,相对而言,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有微弱的碳积累优势。  相似文献   

10.
过度放牧是贵州喀斯特人工草地退化主要人为驱动力之一。研究贵州喀斯特人工草地放牧管理策略,对贵州人工草地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结合无人机技术对草地植被盖度进行调查,比较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植被地上部碳氮含量的影响和相同模拟放牧强度对不同混播草地植被盖度、生物量、植被地上部碳氮含量的影响,分析地上生物量、植被地上部碳氮含量与盖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轻度放牧下,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鲜重、地上生物量干重和植被地上部碳氮比分别比重度放牧显著升高了16.4%、302.4%、292.5%和132.1%(p<0.01),植被地上部氮含量显著降低了58.2%(p<0.01),放牧强度对植被地上部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0.01);在相同模拟放牧强度干扰下,混播组合对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鲜重和干重)、植被地上部碳、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均不显著(p>0.01)。相比于相同植被类型模式下的混播组合,草地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等的响应更受制于放牧强度调控,这进一步揭示,目前放牧强度下,贵州本地人工草地需要采取更低放牧强度的管理策略。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上生物量、植被地上氮含量与植被盖度的相关性较好,结合无人机航拍图片,可为家庭牧场地上生物量和氮含量的无损、快速监测提供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方法】测定三系杂交稻汕优63、二系杂交稻两优2186和常规稻IR64生长过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碳含量。【结果】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全株平均碳含量依次为:40.65%、41.81%和40.44%,各器官间碳含量大小为:籽粒>叶>茎>鞘>根;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碳积累量均在黄熟期达到最大,分别达到853.68、827.61和810.13g•m-2。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碳积累量下降到773.17 g•m-2,783.65g•m-2和767.94g•m-2,其中分配到籽粒中的比例分别为:53.23%、45.66%和47.83%,同期的释氧量依次为2 061.80g•m-2、2 089.73g•m-2和2 047.84g•m-2,这对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在孕穗初期至齐穗期间的碳净固定量最高,依次为339.60 g•m-2、369.33 g•m-2和309.62 g•m-2,分别占全生育期碳总固定量的43.92%,47.13%和40.31%,是水稻固碳的关键时期。3种水稻在完熟期均出现耗碳吸氧现象,汕优63吸氧量为214.69 g•m-2,分别是两优2186、IR64的1.83倍和1.91倍。【结论】三系杂交稻汕优63在产量形成过程中具有高积累、高消耗碳的特性,其灌浆过程消耗的碳对促进其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1992-2007年河南省各地市主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碳源/汇及碳汇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碳增汇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992-2007年,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其强度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碳吸收明显大于碳排放,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不断增强;化肥施用带来的间接碳排放成为主要的碳排放源;1992年以来,农田生态系统碳汇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区域单位面积产量越大,碳汇强度也越高;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自东北到西南逐渐降低,平原地区明显大于山区。  相似文献   

13.
何源浩  李霞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49-14051
采用2004~2008年河南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相关数据,研究了河南省碳排放和碳吸收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年河南省碳排放量的走势以及区域性差异,并结合河南省碳总排放量和碳总吸收量的比较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和土地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造林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对因大气中CO2含量大幅增加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通过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CO2吸收汇,已成为减少CO2排放之外的一项重要措施.造林再造林项目的碳汇能力会受制于与其相关的碳基线、碳泄漏和碳汇非持久性3个主要因素,因而引出项目碳汇能力的有效性问题.以此3个主要因素作为判别指标,构建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判别体系,并详细分析各指标的识别与计量技术.最后提出判别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森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60-1563
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的数量和组成及其测定方法、森林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释放的主要途径——土壤呼吸过程及其观测方法,最后论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厚荚相思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2.5和3.5年生的厚荚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不同器官碳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57.6~525.1 g/kg,厚荚相思各器官碳素含量高低排列次序基本一致,表现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土壤碳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个林龄厚荚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存量分别为73.04、86.14和96.34 t/hm2,其分布序列为土壤(0~60 cm)>植被层>凋落物层。碳贮量在林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上与各器官生物量成正比,3个林龄厚荚相思人工林年净固碳量分别为3.89、8.26和9.23 t/(hm2.a)。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全国林地、草地、农作物用地及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2003~2009年碳排放总量、碳源、碳汇、建设用地碳排放、碳源碳汇比、人均碳排放量、每平方公里碳排放量等7项碳排放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7年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但增加速度有所减缓;碳排放量较大的地区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周围省份。并提出建立生态碳汇补偿机制、将碳排放量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优化土地管理,促进减少碳排放量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碳汇交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内最近几年发表的有关碳汇和碳汇交易的文献,综述了我国碳汇发展的现状、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等,为新时期进一步发展我国碳汇交易市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REDD+机制产生的历程,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认为:在未来REDD+机制下,"公私合作"是林业参与碳交易的新路径。分析了碳治理中"公私合作"的内涵、必然性以及"公私合作"路径下REDD+机制的框架设计;从"公私合作"角度,对未来完善REDD+机制参与碳交易市场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碳管理:盐土治理的一种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人多地少,沿海滩涂盐碱地是其主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滩涂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前提是盐土的快速降盐。笔者从碳管理的角度综述了盐土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盐土改良的3个技术措施为耐盐植物、改进土壤SOC库的农艺技术以及可溶性盐的淋溶,而重要的农艺技术包括粪肥、作物残茬管理、建立人工林、农林系统、多年生禾草与饲草、营养综合管理等。最后,笔者对江苏沿海滩涂盐土改良与耐盐作物研究策略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