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治病水稻病害是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危害水稻的病虫害种类繁多,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稻曲病等。1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俗称水稻上的癌症。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1.1发病条件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偏高,降  相似文献   

2.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俗称水稻上的癌症.感染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1发生面积及程度 从2018年起,金山镇优质稻集中示范区的云粳37号、云粳39号、楚粳39号及楚粳40号部分田块零星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较轻,发生...  相似文献   

3.
杨荣明 《农家致富》2014,(14):34-35
一、白叶枯病白叶枯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江苏省水稻上的重要病害,随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发生较轻。本世纪初以来,仅在沿淮、沿海的部分杂交稻与个别粳稻品种上发生。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瘪谷增多,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1.发生规律白叶枯病的病源主要来自越冬的带菌谷种和病稻草,病稻桩里的病菌在冬后形成干的菌脓,遇水即可传播、侵染。  相似文献   

4.
1、稻白叶枯病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症状主要有普通型、急性型、凋萎型。病原物主要在病稻草、稻桩、再生稻、稻种及一些杂草上越冬,次年主要通过流水、风雨传播,从水稻的水孔或伤口处侵染发病。高温、多湿,多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的条件。稻田流水串灌、偏施氮肥、土壤酸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防治方法: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以控制菌源为前提,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5.
正多年来,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水稻二化螟、褐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不断蔓延,其发生面积大、危害广,已成为水稻持续增产的一大障碍。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1主要病虫发生动态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菌从叶片水孔侵入,先从叶尖、叶缘或叶脉出现白色条状病斑,发病部与其健全处交界明显,绿白分明。在潮时,病部常溢出淡黄色颗粒,称之为"菌脓"。菌脓干后如同鱼籽状,病菌带入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菌新鉴别品种的筛选及其菌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云南、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共19个稻白叶枯病鉴别品种,测定了来自云南不同地区的76个稻白叶枯病菌菌株。结果证明稻白叶枯病菌菌株与品种间具有特异性的交叉互作关系。.菌株间致病力的差异表现为质的差异。试验结果,初步以IR26、Heen-Dikwee-1、珍白18、早生爱国3号、Tetep、窄叶青8号、IR8和南粳33这8个品种作为新筛选的1套鉴别品种,其特点是品种与菌株具有明显的互作,鉴别能力强,可用来研究云南稻白叶枯病菌系。可将云南省36个稻白叶枯病菌株区分为22个菌系。  相似文献   

7.
从云南省感染水稻白叶枯病的病株和健康植株上共分离得到475株植株内生细菌,从中筛选出167株对水稻白叶枯病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简称Xoo)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病株体内拮抗内生细菌的菌株数量多于健康植株,病株和健康植株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菌株数量略有不同,从病株根、茎、叶中分离出的拮抗内生细菌对水稻白叶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差异不显著;而从健康植株的茎部和叶部分离出的拮抗菌对水稻白叶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根部拮抗菌(P0.05)。采用对峙培养方法测定并比较分离菌株的抑菌能力,得到30株对白叶枯病菌抑菌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5种病菌的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30株菌株对5种水稻病害的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水稻内生拮抗细菌分别与GenBank序列数据库中17个属的细菌相似性较高,其中,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为发病植株特有的拮抗细菌属,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考克斯菌属(Kocuria)仅存在于对照植株中。  相似文献   

8.
一、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的防治稻瘟病、稻曲病是我省目前水稻的主要病害;白叶枯病在局部区域发生严重。针对这三大病害,建议选用菌立停1%水剂与美生80%可湿性粉剂或农力托25%可湿性粉剂混用,可有效治疗并预防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的发生和蔓延。1.菌立停1%水剂所  相似文献   

9.
<正>一、水稻枯心原因1.病害导致枯心。水稻病毒病与白叶枯病均可导致水稻枯心,但两者在症状上有一定差别。①病毒病。病毒病引发的枯心症状与三化螟造成的枯心相似,但稻茎上无虫孔、无虫粪,心叶不易被拔起,将病叶夹于玻璃片中挤压无菌脓。②白叶枯病。该病多在水稻分蘖期发生,先是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片叶失水、卷缩、青枯、坏死,随后其他叶片逐渐卷缩、青枯,最后全株叶片枯死;取小片新鲜病叶夹在玻璃片中挤压,对光查看,可见叶脉口处有黄色菌脓流出。2.虫害导致枯心。大螟、二化螟、三化螟、蝼蛄等均可造  相似文献   

10.
活性氧对稻白叶枯病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寻水稻抗稻白叶枯病菌的机制,用稻白叶枯病黄单孢菌弱毒株75-1、特异的超氧阴离子产生剂Paraquate和清除剂Tiron对水稻感病品种浙辐802进行诱导处理后,挑战接种稻白叶枯病黄孢菌强毒株76-25,被处理水稻叶片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75-1和Paraquate均能诱导水稻产生抗性反应,出现的病斑缩小,说明75-1也和Paraquate一样能诱导O^-2的累积,并引发系统抗性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采用GIS、BioDiversity等技术分析了4062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在云南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稻白叶枯病抗性与气候环境因素呈显著相关.稻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从南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逐渐减小,反之增大;随海拔的升高、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反之增大.亚热带是稻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富集气候带.单双季籼稻区和水陆稻区的稻白叶枯病多样性高于其他稻作区,稻作复杂地区稻白叶枯病抗性多样性较高.发掘了198份值得研究利用的优异的稻白叶枯病抗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部分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近年来湖北省部分主栽水稻品种及新品种对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湖北省大部分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Ⅱ型菌的抗性较强,而对稻瘟菌和白叶枯病Ⅳ型菌的抗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水稻白叶枯病和细条病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总结福建省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分布为害、病区划分及防治对策,并比较其异同。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60 ̄70年代;细菌病则以80 ̄90年代为主。品种抗性、菌源多寡、气候是否适宜,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病原菌蛋白质图谱测定,其相似系数越大的菌株致病性越相近。菌源除稻草、稻草、稻桩外,还存在于杂草寄主,白叶枯病菌的杂草寄主种类比细条病菌的多。常规稻抗白叶枯病的品种,一般也抗细条病;  相似文献   

14.
在水稻孕穗末或灌浆初期,用拟原白头翁素A加工配制成的40%科农1号乳油,ai300,600和150g/hal次叶面喷施,7天后均有一定的控制水稻白叶枯病流行的作用。与常用杀菌剂噻枯唑相比较药效相近,且对天敌昆虫和蜘蛛类安全。  相似文献   

15.
小麦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小麦受纹枯病菌侵染后,生长发育受阻.输导组织受损影响灌浆,轻者千粒重下降,重则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受害重的病株在小麦抽穗前就会死亡,导致严重减产.一般减产10%左右,受害严重的可减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16.
1979~1983年从省内46个县、市各主要病区分离了将近200个稻白叶枯病菌株,根据它们在我国现行一套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可将其分为致病力强弱不同的四个菌系群。另外,我们利用国外已知功能抗性基因的鉴别品种,与我国鉴别品种一起进行比较试验,根据77个代表菌株在这些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将这些鉴别品种归为七个品种群,并将这些菌株相应地分为四个菌群。这一试验结果表示,我省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力可能与日本和菲律宾菌系的不同。基于上述试验,我们认为金刚30、窄叶青8号、农垦57、植科1号、南15、IR26和76C 凡7等品种,可作为我省稻白叶枯病菌系鉴定的一套试用鉴别品种。根据这套鉴别品种,可将我省稻白叶枯病菌区分为五个菌系群(0,Ⅰ、Ⅱ、Ⅲ和Ⅳ)和九个亚群,基中Ⅲ群和Ⅳ群菌株对水稻品种表现分化性侵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靶标真菌病害的抗性和稻田非靶标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方法】以过表达水稻酸性几丁质酶基因(RAC22)和水稻碱性几丁质酶基因(RCH10)及转化苜蓿β-1,3-葡聚糖酶基因(β-Glu)和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B-RIP)的四价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品系E122-1和E127-1以及对照非转基因亲本E32为材料,通过温室接种和田间调查开展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等靶标真菌病害的抗性和对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非靶标病虫害的影响。【结果】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比对照明显提高,同时,E122-1和E127-1田间发生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的带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比对照显著降低,而两者田间发生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发生三化螟的枯心株率和发生稻纵卷叶螟的卷叶株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抗白叶枯病的抗性植株中,E122-1和E127-1的0级植株数量显著高于对照,3级植株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E122-1和E127-1对稻瘟病、稻曲病和胡麻叶斑病具有较好的抗性水平,田间种植,相比对照,不会显著引发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非靶标病虫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8.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由革兰氏阴性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中国南方稻区常年发生的流行性病害。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挖掘新型抗病基因以及合理利用新的广谱持久抗病品种是防控水稻白叶枯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途径。阐明水稻对白叶枯病菌的防御机制能为水稻抗病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简要概述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现状,归纳了水稻主效抗病基因、抗病相关基因和感病基因的类型,总结了水稻抵御水稻白叶枯病病原细菌的主要途径,为水稻白叶枯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改良的 Watanabe(1963b)培养基为基础,对稻白叶枯菌在平板培养条件下的营养需求进一步试验,提出了新的稻白叶枯菌培养基。其成分为蔗糖10g、谷氨酸钠5g、蛋氨酸0.1g、磷酸二氢钾1g、氯化铵1g、氯化镁1g、EDTA 螯合的亚铁离子1ppm、琼脂17g 及水1L,pH6.4~6.7。培养基中加入0.5%胰蛋白胨,可以大大促进此菌的生长,而对许多稻种杂菌(包括 Erwinia herbicola)的促进相对不大。再加入0.2%蛋白胨后与其他各类培养基比较,本研究提出的培养基具有回收率高、菌落出现早等优点,适于稻白叶枯菌的分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在华南稻区快速发展,已上升为优势种群,并向浙江、江苏等南方稻区蔓延。在Ⅴ型菌重发稻区水稻品种普遍发病较重,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刻不容缓。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推广种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利用携带抗Ⅴ型菌隐性基因xa5的国际水稻品种IRBB5,结合稻瘟病抗源,应用杂交、复交、系谱选育和抗病性同步鉴定等方法,先后选育出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中抗至高抗),米质优良(广东省标优质3级),产量与主栽品种相当(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系列水稻新品种白香占、白粳占和白丝占,这些抗病新品种在粤西沿海白叶枯病强毒系Ⅴ型菌重发区推广种植,突显出利用品种抗性防控白叶枯病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