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分别测定了蛋白粉中乳清浓缩蛋白(WPC)和大豆分离蛋白(SPI)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组成,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乳清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占其氨基酸总量的40.8%和38.5%,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营养指数(NI)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分别为66.3、61.4、69.5、64.1、56.0、82.0和48.3、44.6、62.3、56.2、51.1、76.6.结果表明乳清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  相似文献   

2.
就超滤溶液pH、操作压力、操作温度等操作参数对大豆乳清蛋白超滤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比较合适的超滤条件:超滤压力选择0.025MPa,超滤pH选择8.0,超滤温度选择30℃。在此条件下,蛋白质的截留率为80.44%。  相似文献   

3.
双缩脲法测定大豆乳清废水中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双缩脲试剂和分析方法测定大豆乳清废水中乳清蛋白含量,结果表明:①采用酪蛋白为标准物质绘制标准曲线时,分析结果中的蛋白质为碱性可溶性蛋白质,采用代表性很强的样品(已知其蛋白质含量)为标准物质绘制标准曲线时,分析结果中的蛋白质为总蛋白质。②大豆乳清粉中总蛋白质含量为57.58%,大豆乳清废水原液的总蛋白质含量为0.47%;大豆乳清粉中碱性可溶蛋白质为50.44%,大豆乳清废水原液碱性可溶性蛋白为0.38%。  相似文献   

4.
利用酵母对大豆浓缩蛋白乳清进行发酵处理制备水苏糖.在确定最佳起始发酵液的糖度为31.8Brix后,对温度、pH、接种量、装液量等工艺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2°C,pH5.5,接种量8%,在此发酵条件下利用酵母对大豆浓缩蛋白乳清进行发酵处理48 h,水苏糖的纯度达到了90%,保留率为68%.  相似文献   

5.
分别在pH8.0和pH4.5对"碱提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过程中所得提取液进行热处理,研究了大豆乳清蛋白的热促凝聚效果及其对所制备分离蛋白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处理可降低大豆乳清中乳清蛋白的含量,在pH8.0和pH4.5时提取液经70℃加热10 min分别使25.7%和40%乳清蛋白转移到分离蛋白产品中。以普通分离蛋白为对照,对3种分离蛋白产品进行功能性分析,发现3种产品均在pH4.5~4.8的范围内溶解度最小,70℃加热10 min所制备分离蛋白的持水性明显高于普通分离蛋白,但其持油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和乳化性均低于普通分离蛋白,而乳化稳定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制取低成本、高蛋白含量的大豆浓缩蛋白时,乙醇产生变性作用,从而降低了大豆浓缩蛋白的功能特性,因此本研究采用碱性蛋白酶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改性.通过对酶浓度、底物浓度、改性时间与改性温度的单因素实验,针对起泡性进行研究,然后进行正交实验,最终得出碱性蛋白酶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起泡性最佳工艺条件:酶用量(E/S)为6%、底物浓度为(W/V)8%、酶解时间为2h、酶解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测得的起泡能力为113.3%,起泡稳定性为56.7%,分别提高到酶改性前的2.5、3.6倍.  相似文献   

7.
通过外加乳清蛋白的方式研究了蛋白质对天然生胶理化性能和硫化胶的力学性能、老化性能、硫化特性、交联密度及动态热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生胶中加入乳清蛋白后,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门尼粘度升高,正硫化时间缩短,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及热老化性能提高;在测试范围内,硫化胶的交联密度升高,储能模量和玻璃化温度都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过程中的若干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酸沉方式和条件对蛋白沉淀颗粒大小和强度的影响 ;②酸沉大豆蛋白卧螺分离效率的影响因素 ;③喷雾干燥过程中热风温度、热风分配对蛋白质功能性质、产品堆积密度的影响 ,高压喷嘴雾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超滤和纳滤在大豆乳清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MWCO5kDa的PS亲水UF膜切向流过滤大豆乳清时,膜通量随乳清浓缩比(VCR)的增大而迅速衰减,当VCR大于8以后,膜通量衰减速率减缓;该超滤膜对蛋白质、盐类、糖份和异黄酮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90%、3%、7.2%和6.1%.采用聚酰胺NF-1812(MWCO360Da)切向流过滤UF透过液时,当VCR小于3时,膜通量基本上随VCR增大而线性衰减,其后变化相对缓慢;该NF膜对盐份截留率小于20%,对糖份和异黄酮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95%和85%左右.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施用不同数量玉米蛋白粉对大豆根际环境影响变化的初步研究表明,玉米蛋白粉有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及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施入80 kg/667m2玉米蛋白粉后,土壤容重降低了0.3 g/cm3,总空隙度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毛管空隙度提高了2.8个百分点,非毛管空隙度提高了1.9个百分点,田间持水量提高了3.1个百分点。玉米蛋白粉对大豆增产效果明显,蛋白粉60 kg/667m2处理产量最高为177.4kg/667m2,增产25.6%,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三醛胶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开发新型环保、绿色胶粘剂已成为趋势。而通过改性技术制备的大豆蛋白基木材胶粘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胶粘剂制备中大豆蛋白改性的原理及各种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为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稳定性QTL,从而为培育高蛋白大豆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源自美国大豆Charleston和中国品种东农594杂交获得的147个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三种生态环境下三年数据估算的Shukla稳定性方差对大豆蛋白含量进行了遗传和QTL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大豆蛋白稳定性QTL得到2个QTL,分别为qPRO1-1和qPRO17-1,位于连锁群A1和L上,贡献率分别为4.70%和5.73%,共解释10.43%的表型变异。利用混合区间作图法MIM检测到2对上位性QTL,互作染色体为A1×G和A1×A2,上位效应分别为0.19**和-0.22,贡献率为12.82%和17.42%,共解释30.24%表型变异。本实验分析多个环境下的数据,考虑到了QTL 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在三种环境条件下分析QTL,检测到了在不同环境下可以稳定出现的QTL位点。控制大豆蛋白含量的QTL位点,都表现出明显的上位性效应和GE互作效应。其中稳定性较好的QTL和公共图谱上定位的调控大豆蛋白质含量的QTL prot 1-7、cq oil003、oil8-1, prot 17-5、prot 2-1、prot 12-1等在区间上一致。  相似文献   

14.
Alcalase2.4L碱性内切蛋白酶改性大豆蛋白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性内切蛋白酶Alcalase 2.4L作为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酶制剂,探讨碱性内切蛋白酶Alcalase 2.4L对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本实验以水解度和蛋白质分散性指数为评价指标,确定了Alcalase 2.4L酶解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酶解反应条件:加酶量0.004 8AU/g、pH值为7.4、底物浓度11%、反应温度65℃、酶解时间50min.该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的分散性得到显著改善,蛋白质分散指数PDI值达到92.8%.  相似文献   

15.
Protex7L中性蛋白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性蛋白酶Protex 7L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研究,以水解度和蛋白质分散指数为评价指标,确定了中性蛋白酶Protex 7L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酶解反应条件:加酶量13.5AU/g大豆分离蛋白(SPI)、反应温度55℃、底物浓度为10%、pH值为7.0,酶解时间为1h.在上述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的分散性得到显著改善,蛋白质分散指数(PDI值)达到91.8%.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越南大豆种质资源贮藏蛋白亚基组成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对收集于中国、越南的850份大豆资源贮藏蛋白的亚基组成进行分析。在222份中国栽培大豆品种中检测到14粒7S球蛋白b-亚基少型种子。在黑农35、黑农38和黑农41中筛选到11S球蛋白A3–、A4–亚基缺失或减少的类型。另外,利用越南b-少型种质选育到一个‘b-少’品系。两个越南渭公河流域的野生大豆不仅具有&;#61537;&;#61602;-及&;#61537;-亚基的缺失变异特性,还具有根瘤成瘤性高,豆荚抗食心虫的特性,是大豆品质改良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以脱脂低温大豆粕为原料,采用乙醇复式萃取器,双螺杆高湿挤压机挤压脱溶的连续生产工艺制取大豆浓缩蛋白.确定了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在制取大豆浓缩蛋白的基础上,在乙醇提取液的浓缩物大豆糖蜜中,提取分离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大豆异黄酮、皂甙和低聚糖,生产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对高蛋白大豆品种黑农48进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25万株/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