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生态农业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维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现代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而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量研究显示,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维持、害虫控制、传花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景观结构的影响,仅仅改变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并不足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尚需考虑景观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从不同尺度上优化景观要素的空间配置和景观管理方式、建设生态农业景观成为促进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具体包括:1)在区域和景观尺度上合理规划和配置种植区域和非种植区域以确保生态安全与稳定性;2)在地块间尺度保护、建设和管理甲虫带、野花带等生态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生态系统服务;3)在地块内尺度通过多样化的种植和优化管理措施以获取农业生产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4)整合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循环工程以促进农业景观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景观生态规划、循环系统建设和生物关系重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分别在景观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和群落以下层次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营造基本格局。景观生态规划包括生物保护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生态安全规划和景观美学规划等。循环系统建设包括农田系统循环、农牧系统循环、农业加工循环、农村内部循环、城市农村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关系重建是针对当前农业的生物关系被简化、被分割的情况提出的,以作物为核心的生物关系为例,可通过与昆虫、微生物、大型动物、乔、灌、草和其他作物建立起恰当关系,改善作物养分供应,实现对有害生物控制和对资源高效利用。这三大措施所支撑的中国生态农业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农业发展的道路,能够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先进机械制造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企业、农业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明确了这些措施也就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科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功能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表明,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农业景观均质化导致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降低,致使生物多样性相关野生资源保护、自然授粉、害虫调节、水土涵养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进而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综述。分别探讨了农业景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授粉服务、调节服务、水土涵养等多方面生态服务功能中发挥的作用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总结了欧美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采取的实践措施,指出中国虽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却忽略了对农业景观的保护,近些年的城市化和集约化发展都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亟需借鉴欧美国家经验提出我国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我们认为保护和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集约化对维护农作物产量,改善品种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从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两个尺度上开展农业景观综合管理,提高农田作物和景观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恢复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最后,针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建议从政策和法规、监测和评估、工程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生态补贴制度、培训和推广等方面,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凸显。农业除提供食品、纤维等商品产出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与农村环境、农村农业景观、农村生存与就业、食品质量卫生、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农业文化以及动物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相关的环境和社会功能。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农业的多功能性密不可分。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为农业多功能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国际社会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但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文化遗产面临各种威胁,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给予了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包括传统动植物品种的保护与利用价值、传统农艺的保护与利用价值、传统中兽医技术的保护与利用价值、传统农业民俗的保护与利用价值和传统农业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价值等。同时基于这些价值分析提出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选择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探索该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为该区域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大量的实际调研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重点从生态系统视野分析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21世纪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土壤质量退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农业市场需求不明确,其发展缺少规模生产条件;生态农业模式虽多,但高效、集约、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通过设立生态农业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完善基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一批生态农业先行试验示范县,构建多方联动的生态农业培训模式,提升和重构现代生态农业支撑体系。[结论]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协同途径。未来黄土高原地区要全面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力度,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路线图,不断提升黄土高原生态文明水平,为加快形成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美国市民农园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兼具生产、生态和生活等多功能的植被景观模式,本研究针对市民农园的生态服务功能,依据市民农园结构模式及经营群体的不同,随机选取了洛杉矶市14个市民农园,采用样地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基于植被物种功能组合和乡土植物组成,定量化研究了城市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对种植者族裔背景及营建模式等影响因素的响应,进而评析对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和休闲农业的启示。本研究共计调查到439种植物,分属90科,242属,分析结果显示:市民农园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种库,能维护较为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其植物功能以食用植物为主,观赏植物、药用植物次之,这在保护族裔传统文化、区域乡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其植被景观结构和功能受到族裔背景及营建模式等不同程度影响。研究证明,市民农园作为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交汇景观,是实现城镇绿色基础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营建模式。以此为经验,我国在进行绿地规划和生态植被建设时要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关注外来者的生活习俗和选择偏好;同时也要注意监测外来物种,以防造成物种入侵,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开展城镇生态植被建设和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农业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的内涵与层次结构,从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角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进行了评述,同时分析了农牧结合自净体系、沼气生态农业自净体系、立体农业自净体系、现代农业高效清洁生产自净体系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自净体系等5种典型农业生态自净体系结构与功能特征,提出农业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在农业污染防治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农田生态系统在人类控制下已逐渐演变成了提供农产品的集约化生产系统。尽管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下降, 但其在提供农产品的同时还在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生态服务。近年来, 生态系统服务稀缺性变得越来越突出, 农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文首先明确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是农田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 然后回顾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化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 包括对农田产品供给、碳汇、土壤保持和养分循环、水调节等功能的评价以及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化的综合研究。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农业生产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 认识到权衡农田生态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利弊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不同农业生产模式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影响, 提出未来发展多功能农业将是实现农田对人类福祉最大化的重要方向。最后, 文章指出我国发展多功能农业的主要措施是: (1)确保18亿亩耕地在空间上的存在; (2)与森林、草地、湿地、水域等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合理配置; (3)在农业区域充分发展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的休闲农业, 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价值; (4)逐步实施农业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轨迹可以概分为萌芽形成期、发展成熟期、深化和渗透期.中国生态农业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农业的精华,不断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走出了一条在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今后的发展中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如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生态建设以及若干深层次理论和技术问题,而全民生态教育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乡村观光旅游建设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要遵循整体协调原则、统一布局原则、生态循环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等;生态农业旅游贵在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生态的农业景观,要切实处理好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注重自然生态文化的发掘与现代科技文化的融合创新,使旅游者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农业观光旅游景区设计有意境创新,要在着力培育特色上做文章,体现农业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的高度融合;要充分运用现代设计与建筑技术手段,对景观区进行必要的辅助性配套建设,达到文化品味新颖和艺术格调高雅。  相似文献   

11.
以1981年、1985年分别对西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考察的若干对比数据及其巨变,证实了生态农业建设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分析了全国50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市)这一延安市七大生态工程原理与效益,说明了生态农业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是适于我国国情、改善环境与农业生产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指出要解决该区农业开发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根据当地特点,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并提出了在该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原则以及生态农业的主要优化模式与工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括了集约化农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水土资源枯竭、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等,简介了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和优点,总结归纳了生态农业在我国的3种模式及其成功案例,即以"食物链"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根据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发展起来的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系统调控型模式,提出标准化是集约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系统工程及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方法、步骤,并举例说明农业标准化在生态农业模式中的应用实例,如农田立体式、山地立体式和果园立体式。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模式建设建议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生态农业模式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随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开发,生态农业模式的系统工程概念逐步明确,生态农业模式分类体系也日趋完善。分析了生态农业模式的机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指出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京山县10年县域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其经验,坦步说明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和农村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的最佳结合点,为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东昌府区基本概况,指出水资源污染严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科技教育落后为制约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建立高效稳定生态农业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其建设指导思想;依据因地制宜,循环、再生、整体优化,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原则。提出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建设任务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农田基本建设规范化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培肥地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定“四位一体”模式、观光农业模式、庭院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为东昌府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模式及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7.
在对三峡库区自然环境及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方法估算了三峡库区农业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结果显示2008年三峡库区耕地CO2,CH4,N2O的排放量分别为10,7,0.5万t/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山地综合立体开发模式、立体生态渔业养殖模式、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特色循环生态农业复合模式4种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相应的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中国生态农业在当前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中国生态农业的科学性、实践效果和当前农村发展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实际需要。同时指出中国生态农业在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浅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简述了生态农业发展研究动态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的总体构思,并对缩合配套技术、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针对我国生态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把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地采取最有效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该文构建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基本框架,并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适宜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实施途径,即要素优化组合的综合发展型、市场导向为主的经济型和资源约束为主的保护型3种实施途径,同时,结合典型案例,重点探讨了各实施途径的适宜范围和实施方案,以期对我国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转型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