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棉区双斑长跗萤叶甲生活习性及消长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区近几年来为害棉花的一类新害虫.通过2004~2007年对卵、幼虫、蛹取土样分离调查,对成虫定田块系统调查,基本明确了该虫主要以卵在棉田0~15 cm土层越冬,幼虫主要取食棉田及其周围棉花、玉米、杂草等的根系,完成其生长发育.成虫为害棉花,6月底、7月上旬为发生为害高峰.双斑长附萤叶甲喜高温、干旱的习性与本区近年来棉花大面积集约化种植、节水灌溉的日益普及是该虫近年发生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吐丝初期, 通过人工接虫模拟不同密度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为害玉米花丝, 研究其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收获时进行各项产量性状指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初期每果穗接入1~40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 玉米平均产量损失率在3.8%~28.5%; 接入1头成虫时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接入5头以上成虫时显著减产, 平均产量损失率达12.3%~28.5%; 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数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符合一次函数y=0.64x+5.17(R2=0.65, P<0.001); 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取食为害玉米花丝, 影响玉米授粉和结实, 随着成虫数量增加, 果穗的穗粒数和百粒重逐渐降低, 产量损失逐渐增大。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对确定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新疆北疆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短时高温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不同高温(33、37、41、45℃)不同时间(0.5、1.5、2.5、6、12h)处理条件下,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海藻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处理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在处理时间相同时,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海藻糖含量增加。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对45℃高温也有一定的适应性,这预示着在气候变暖趋势下,双斑长跗萤叶甲仍将是新疆棉花上重要的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4.
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日最大捕食量为20.4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捕食一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需要2.94min,功能系数为0.5169;蠋敌成虫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的影响可以用E=0.4046*P-0.3914模拟;蠋敌若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A=0.3034p-0.5357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北疆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态习性、消长动态及危害规律,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北疆棉区危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棉花品种、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灌溉方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与危害存在着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 (Eutanycerus) 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 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试验田内,对相邻的大豆、玉米及谷子试验田用网捕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动态、垂直分布和有虫株率进行了调查;并在谷田内做了该虫的日节律调查。研究显示该虫更偏向于取食玉米和谷子。双斑长跗萤叶甲在3种农作物田中的种群数量交替增长,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8月中上旬是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数量高峰期,日节律调查发现该虫的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傍晚18:00左右;活动适宜温度为25~30℃。根据该虫在相邻农田中种群动态曲线推测,在谷子花期时,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从大豆和玉米田中向谷田转移;当谷子花期结束,谷田中的种群又向大豆和玉米田转移。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种衣剂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可行性,通过选用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的种衣剂,设置常规剂量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采取田间罩网小区试验,明确种衣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及对玉米出苗、生长的安全性。结果表明,30%噻虫嗪FS、10%氟虫腈FSC、38%噻虫胺FSC、40%噻虫嗪·溴氰虫酰胺FS、30%噻虫嗪·氟虫腈FSC、30%噻虫胺·氟虫腈FSC、20%噻虫胺·氟啶虫酰胺FSC等7种种衣剂对玉米出苗、生长均安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用量7.6 g/kg种子处理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为70.6%~78.5%,防效最好,显著高于除30%噻虫胺·氟虫腈FSC 7.5 g/kg处理外的其他种衣剂处理(P<0.05),并且可使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始现期、出土高峰期推迟5~10 d,可以使成虫高峰期避开玉米吐丝期。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控前移推荐使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剂量为7.6 g/kg种子。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观察及气象因子分析,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的发生与龙眼抽梢时间密切相关,而与温湿度无密切关系。该虫在广西南宁一年出现两个高峰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6月下旬至9月下旬。室内外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0%晶体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48%乐斯本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Momolepta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又叫双斑萤叶甲。2002年在陈仓地区夏玉米上首次较重发生,目前已成为夏玉米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并有逐渐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受害田产量损失率达15%左右。为此,笔者自2002年至今通过4年的田间观察及防治探索,初步摸清了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在我区夏玉米上的发生特点及田间消长规律,并摸索出了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一套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1发生情况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在2002年以前在玉米田很少发现为害,但自2002年夏玉米田暴发以来,发生为害程度日趋严重(表1)。时间(年)发生面…  相似文献   

11.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称双圈萤叶甲、双斑萤叶甲,属叶甲科,是近几年芳草湖农场棉田的1种新害虫.其为害上升趋势明显、传播速度快,已成为本场棉花的主要害虫.该虫2005年传人农六师芳草湖农场4分场时,发生面积仅几平方米,到2006年,迅速蔓延到芳草湖农场各分场,发生面积6.73 hm2,2007年继续猛增到38.93 hm2,给农场农业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此,笔者对该虫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据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北方省(自治区)植保站监测,原为次要害虫的双斑长跗莹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称双圈莹叶甲、双斑莹叶甲近年在玉米、大豆、棉花及一些蔬菜等多种作物上为害程度明显上升.具为害作物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和虫口密度高等特点,对农作物生产造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13.
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birmanicaJacoby)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为害水生蔬菜菱角及莼菜。以成虫和幼虫啃食菱叶,造成孔洞,重者叶肉食尽,全塘一片焦黄。近年来江淮地区菱角萤叶甲有逐年加重趋势。2001年6月下旬一般被害株率30%~65%,严重塘口减产40%以上。根据近年系统调查和田间试验结果,现将菱角萤叶甲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1发生特点1.1生活史及习性根据2000~2002年田间系统观测结果,菱角萤叶甲在江淮地区1a发生7代。全年各代发生时期:第一代5月初至6月中旬,第二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四代7月中旬至8月…  相似文献   

14.
旋心异跗萤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心异跗萤叶甲[A pophylia flavovirens(Fairm aire)]俗称玉米旋心虫、玉米蛀虫,属鞘翅目叶甲科。2000年以来,栾川县玉米大面积受其为害。2002年7月,全县夏玉米普遍遭受为害,被害株率30%以上,部分重发田块幼苗全部死亡,平均减产50%,给秋粮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1为害特点旋心异跗萤叶甲初孵幼虫多潜伏于玉米苗根际附近,自茎基部蛀入茎秆内取食,蛀孔处褐色。一般情况下,其蛀入茎秆内深度为1~2cm。为害较轻时,叶片上出现排孔、花叶,玉米苗长势较弱;为害较重时,玉米苗萎蔫、枯心或叶片卷缩,植株畸形,不能正常生长直至死苗。幼虫有转株为害习…  相似文献   

15.
1980年6月初,都昌县周溪泗山大队200亩棉花地发现小绿球叶甲 Nodina sp.成虫为害棉苗,到6月中旬末达为害高峰。其中有5亩已现蕾的棉花被害致死,补种重栽。 Nodina属为害棉株的,过去未见记录。本种则以成虫为害棉株,但不为害棉叶。成虫从嫩头、叶柄、果枝、叶腋等处蛀食棉茎,但以从叶腋处蛀食棉茎居多。被害后,  相似文献   

16.
龙眼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及其防治“龙眼长跗萤叶甲”(暂定中名)MonoleptaOccilanisGressittetkimoto属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萤叶甲属。近年在我区盛产龙眼的西南部几个县,较为普遍发生为害,龙眼枝梢被害后不能萌新芽;...  相似文献   

17.
根据调查发现,近年由于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双斑长跗萤叶甲在辽宁省建平县菜区,特别是设施蔬菜上的为害加重,分布广、虫量大,成虫为害期长,对秋菜幼苗集中为害严重.为此提出须采取科学有效防治策略和合理耕作,规避为害;对为害较重的田块,除及时化防外,补水、补肥加快生长,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或耐受能力,减轻损失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玉米不同生育期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数量估计的适宜抽样方法,在玉米心叶期、吐丝期、乳熟期,分别比较了五点法、双对角线、Z字形、棋盘格式和平行线法与逐行逐株调查法的抽样效果.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吐丝期和乳熟期,棋盘式抽样法是最适合的抽样方法,适合对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密度进行估值调查.双对角线和Z字形也是比较可靠的抽样方法.如果仅仅需要了解成虫的种群发生发展趋势,在玉米的心叶期、吐丝期和乳熟期均可采用五点法进行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9.
玉米根萤叶甲在欧洲和美国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入侵性害虫,传播速度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高。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玉米根萤叶甲为研究对象,以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总科常见害虫为参照,采用基于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 COⅠ, SS-COⅠ),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通过提取10种/生物型叶甲DNA和通用型引物扩增测序,获得其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并比对分析设计1对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引物(DvvZCE1/DvvZCF1),其扩增片段为462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玉米根萤叶甲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常见叶甲类害虫,包括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黄曲条跳甲、油菜蚤跳甲、黄点直缘跳甲、莲草直胸跳甲、枸杞负泥虫以及褐足角胸叶甲的棕黄型和蓝绿型没有扩增能力,该对引物不仅对成虫有很好的扩增效果,对单粒卵、2龄幼虫以及成虫残体(包括触角、头部、胸部、腹部、前足、后足)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02.73 pg/μL(相当于1/122 880头雌性成虫)。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检测技术在其口岸检疫,以及有效阻截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棉叶螨在新疆1年发生8~15代,是新疆棉花的重要害虫,2004年北疆棉区棉叶螨严重发生。发生面积大,分布广、进地早、为害时间长,是多年来最重的1年。本文就2004年北疆棉叶螨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12004年棉叶螨在北疆发生的特点1郾1棉叶螨进地早,螨量大,来势猛北疆大部分地区于5月上旬在棉田始见叶螨,迁入棉田时间比2003年早7~15d。一些团场的部分棉田螨量大,并造成一定为害。如农5师81团5月4日在棉田始见叶螨,5月12日有螨株率达8%,百株螨量153头;89团5月12日棉田有螨株率已达20%,百株螨量达400头。农7师车排子地区5月15日棉田始见叶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