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领春木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领春木种子(翅果)具生理休眠特性.对光和温度有特殊的要求,在光照条件下恒温和变温中均能萌发;在黑暗条件下,则仅能在变温中萌发.低温(5 C)层积40 d促进了种子的萌发,但仍不能使黑暗条件下恒温中的种子萌发.果翅存在抑制物质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去掉果翅可使种子在光照下迅速而充分萌发.种子(翅果)最适的萌发条件是光照条件下15、20℃恒温和30℃日/20℃夜变温.  相似文献   

2.
香果树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生理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决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种子萌发困难的问题,使用不同的光照条件较系统地研究了香果树种子休眠和萌发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香果树种子属典型的光敏感性种子,在黑暗中无论恒温或变温条件下均完全不能萌发;整个萌发过程需1 000 lx光照强度和每天照光16 h;在光照条件下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0℃、25℃恒温,其次是30℃恒温和30℃(日)、20℃(夜)变温.  相似文献   

3.
对樟科Lauraceae 3个属的代表性树种的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采集的樟树Cinnamoumcamphora (linn.)Presl、檫树Sassafras Tzumu(Hemsl.)Hemsl和闽楠Phoebe bournei(Hemse.)Yang的种子胚形态发育正常,除檫树种子外,樟树和闽楠种子的离体胚能正常萌发,在黑暗条件下,3个树种的完整种子于15-35℃温度范围内,无论恒温和变温均不能萌发,闽楠种子仅在光照下30、35℃恒温和30℃日/20℃夜变温中较窄的温度范围内能萌发,但发芽迟缓、过程长、萌发率低;3个树种的种子均具生理休眠特性,种皮透气性差和存在发芽抑制物质是樟树种子休眠的原因,低温(5℃)层积80 d,不能完全解除休眠,在30℃日/20℃夜最适变温条件下.并给予适当光照,萌发率仅为41.00%;采用0.5%KNO3+0.10%GA3溶液浸种2 h后低温层积80 d,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可提高到74.00%;胚存在发芽抑制物质和种皮透气性差是引起檫树种子休眠的最初原因,经低温层积后,种皮防碍抑制物质向外渗透是种子不能完全解除休眠的关键因素,低温层积240 d,在25℃日/15℃夜最适温度下,光暗中的萌发率仅为59.00%-54.00%.而采用4%H2O2+0.10%GA3溶液浸种后低温层积.萌发率可高达87.00%;种皮透气性差,发芽要求特殊的温度和一定的光照是闽楠种子休眠的原因,低温层积60 d,在光照条件下,20、25℃恒温和30℃日/15℃夜变温适宜温度中,萌发率能达77.33%-85.33%.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低温(4℃)保存和自然保存两种处理后,桢楠种子在恒温(25℃)和变温(15℃/25℃)条件的萌发过程中,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动态变化,以及内源激素与种子萌发率的关系,为阐明桢楠种子的萌发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繁育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桢楠种子的内源激素含量及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1)自然保存的种子在恒温(25℃)条件下发芽率不足30%,最高为27.3%,在变温(15℃/25℃)条件下的发芽率不足40%,最高为37.0%,而经过低温(4℃)处理的种子在变温(15℃/25℃)条件下的发芽率最高可达66.0%;2)经过低温(4℃)处理后的种子在变温(15℃/25℃)条件下的内源激素含量GA3为417.17 ng·g-1,IAA为211.67 ng·g-1,ZR为47.69 ng·g-1,均高于恒温(25℃)下的GA3、IAA、ZR含量,GA3和ZR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BA和IAA含量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3)在变温(15℃/25℃)条件下内源激素GA3/ABA、ZR/ABA、(GA3+IAA+ZR)/ABA比值均比恒温(25℃)条件下高;4)在恒温(25℃)条件和变温(15℃/25℃)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与GA3/ABA、IAA/ABA、ZR/ABA及(GA3+IAA+ZR)/ABA的比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低温(4℃)可以解除桢楠种子的休眠,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变温(15℃/25℃)条件能够打破种子内源激素间的平衡,增加促进种子萌发的内源激素含量,降低抑制种子萌发的内源激素含量,进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5.
在祁连圆柏种子育苗过程中,通过设立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采期、脱皮程度、贮藏方法和保存时期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期、不同脱皮程度、不同贮藏方法和不同保存时期处理中,种子播种后不同年份萌发率和合计萌发率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10月31日采集﹥10月16日采集﹥10月1日采集,100%脱皮﹥75%脱皮﹥50%脱皮,变温20℃-0℃-20℃处理﹥低温0℃恒温处理﹥常温20℃恒温处理,当年播种﹥保存1a播种﹥保存2a播种。在所有处理中10月31日采集、100%脱皮、变温20℃-0℃-20℃处理和处理完成后当年播种的种子不同年份的萌发率和合计萌发率均最高,播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萌发率和合计萌发率分别为30.87%、41.80%、17.50%和90.17%。建议在祁连圆柏育苗中通过推迟采期、完全脱皮、变温沙藏和当年播种来提高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紫楠种子休眠原因,确定其休眠类型,找到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和适合紫楠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条件,为其苗木培育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通过测定紫楠种皮的透水性、透气性、种子内含萌发抑制物,探究种子休眠的原因,通过低温层积处理研究打破紫楠种子休眠的方法,通过设置15℃、20℃、25℃、30℃、35℃恒温、日30℃夜20℃、日25℃夜15℃变温共7个温度处理研究适宜种子萌发的温度。【结果】1)新鲜种皮对种子具有明显的吸水障碍和呼吸障碍,去皮种子的吸水率是完整种子的1.92倍,去皮种子的呼吸速率是完整种子的2.24倍,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2)紫楠种子的水浸提液和甲醇浸提液能显著抑制大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由此可以说明紫楠种子具有水溶性和醇溶性的内源抑制物;3)低温层积能够打破紫楠种子的休眠,随着低温层积时间的延长,种子发芽提早,发芽速度加快,发芽率提高,低温层积100 d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高达98.89%。GA3浸种对解除种子休眠的效果不理想;4)温度对紫楠种子的发芽率的影响较大,25℃的恒温条件下种子萌发的能力高于其他的温度处理。【结论】紫楠种子种皮造成的透水性透...  相似文献   

7.
华南五针松种子休眠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南五针松种子的休眠生理特性进行研究表明,种内生活细胞的酶活性低,是导致其休眠的主要原因;外种皮存在抑制物质、种皮的透水、透气性差,对种子的萌发也有一定的影响。低温层积处理60天,能有效地解除种子的休眠。其最适萌发条件是光照下30℃(日)/20℃(夜)变温,其次为光照下25℃恒温。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油松种子萌发对温度和水分调控的适应性,试验研究了油松种子在6个梯度恒温条件下和6个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种子萌发情况。对比结果表明:6个恒温条件下,油松种子均可萌发,发芽率排序为25℃30℃35℃20℃40℃15℃。6个土壤含水量处理下,油松种子均可萌发,发芽率排序为25%30%20%35%15%40%。提出了温度和水分都是影响油松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17种乡土园林地被植物的25℃恒温和15℃12h与25℃12h变温2个处理的种子发芽试验,计算了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日均发芽率。结果表明,12种地被植物在25℃恒温和15/25℃的条件下种子发芽率高于70%,可选择种子繁殖;15/25℃交替变温对地被植物种子发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温解除休眠处理后,山桐子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及与种子萌发的关系,为明确山桐子种子萌发机制提供依据,也为其繁育与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济源种源山桐子种子进行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的测定。【结果】1)25℃恒温条件下,济源山桐子种子萌发率均低于10%;15℃/25℃变温条件下,没有经历低温处理的山桐子种子发芽率仅为33%~37%,随着5℃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发芽率逐渐升高,60天低温处理的济源山桐子种子发芽率可达98.0%。2)15℃/25℃变温条件下,济源山桐子种子内源激素IAA、GA_3、ZR含量均明显高于25℃恒温,而ABA含量正好相反,(IAA+GA_3+ZR)/ABA或GA_3/ABA比值变大。3)在变温条件下,没有低温处理的山桐子萌发过程中IAA与AB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GA_3与ZR含量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经过5℃低温处理的山桐子种子只有ABA含量呈下降趋势,而IAA、GA_3、ZR含量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差别是峰值出现时间不同。4)不同低温处理时间,(IAA+GA_3+ZR)/ABA与GA_3/ABA的比值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峰值分别达到3.8±0.2,2.0±0.1,但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0、20、40和60天的比值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20、12、12天或8天、8天。5)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山桐子种子发芽率虽与单一内源激素没有相关性,但与(IAA+GA_3+ZR)/ABA与GA_3/ABA比值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济源山桐子种子具有明显的冬休眠特征,在变温条件下经历不同时间5℃低温解除休眠后的济源山桐子在萌发过程中(IAA+GA_3+ZR)/ABA以及GA_3/ABA比值升高达到峰值的时间越早发芽率越高,当比值达到峰值的时间缩短到8天时,发芽率最大。低温解除休眠的作用是使山桐子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及早达到内源激素的平衡态。  相似文献   

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波段选择性吸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概述了植物生长发育对光波段选择性吸收的主要理论,具体分析了国内外用于作物补光的主要电光源的光电特性,详细介绍了不同波长光照射植物时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几个实例,以期为农业工作者在对农作物补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光照与藤苗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单叶省藤(C.simplicifolius)和红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是我国华南地区三个主要商品藤种,其藤茎工艺件能优良,是编织的好材料。我国在藤类育苗及藤苗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近年来,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PC)的资助下,东南亚各产藤国对藤类的研究较为活跃,N.Manokaran(1985)认为,除温度和水分外,光照是影响藤苗生长的主要因子。因此,探讨白藤、单叶省藤和红藤苗木生长的最适光照条件,对完善藤类栽培技术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志涛 《林业科技》2006,31(5):10-12
在温室内对白云杉进行补光育苗试验的结果表明,在苗木生长期补光,可以促进苗木高生长,光照时间对高生长的影响显著;苗木休眠后补充光照,可以打破休眠,实现二次生长,延长生长期;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及光照强度与光照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试验结果均有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补光对兰云杉和红皮云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杉苗期生长缓慢是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补光可促进苗木生长,缩短育苗周期,提高育苗效率.研究不同光源(阳光灯、镝灯、碘钨灯)、不同光照时间对兰云杉和红皮云杉1年生苗苗高、地径、侧枝数、根系、生物量等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处理可以抑制苗木休眠,促进其持续生长,对2种云杉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光源、不同光...  相似文献   

15.
通过黄色滤光膜对毛脉酸模进行不同时间遮膜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毛脉酸模根样品中的蒽醌类的含量及产量进行测定,进行了方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黄膜处理15d显著性提高大黄酚苷含量及产量;黄膜处理30d显著性提高大黄素含量及产量;黄膜处理30d显著性提高大黄酚含量及产量;黄膜处理45d显著性提高大黄素甲醚含量及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耐弱光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种,于2010年10月份在广西南宁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广西、湖南和江西选育的普通油茶6个无性系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光合特性存在差异,日平均净光合速率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湘林86号﹥岑软24号﹥长林4号﹥岑软3号﹥赣190号﹥岑软2号,但岑软24号在早、晚光合有效辐射较低时净光合速率分别为5.33和4.08μmol/(m2.s),均大于其它无性系,在自然生长状况下利用弱光的能力最强,其次是岑软3号。在模拟光辐射条件下,赣190号、湘林86号、岑软24号和岑软3号,光补偿点均在20μmol/(m2.s)左右,在理想状况下利用弱光能力较强,而岑软2号和长林4号光补偿点分别为50.10和44.78μmol/(m2.s),利用弱光能力较差。6个无性系中初步筛选岑软24号和岑软3号为耐弱光品种。  相似文献   

17.
建筑环境中的“光”,不仅具有重要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美学功能和精神功能。  相似文献   

18.
印楝种源不同生长季节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Li-6400P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研究了印楝4个种源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印楝种源间光响应曲线因叶龄和冠层部位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格局;在不同生长季节,印楝各种源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差异较大.生长初期的光补偿点相对较高,到生长盛期呈下降状态,总体上生长初期>生长末期>生长盛期.印楝光...  相似文献   

19.
6月上旬晴朗天气 ,珍珠梅 (Sorbariasorbifolia)和翅果油树 (Elaeagnusmollis)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 ,均出现“午休”现象 ,且“午休”时间为珍珠梅 >翅果油树。在室内人工控制光强和CO2 浓度条件下 ,通过拟合二次方程测得鸡麻 (Rhodotyposscandens) ,珍珠梅和翅果油树光补偿点分别为 2 0 μmol (m2 ·s)、4 0 μmol (m2 ·s)、170 μmol (m2 ·s) ;光饱和点分别为 12 90 μmol (m2 ·s)、970 μmol (m2 ·s)、6 5 0 μmol (m2 ·s) ;CO2 补偿点分别为 90ml L、110ml L、70ml L ,不同树种对光和CO2 的需求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伯乐树1年生幼苗的光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自然全光照的16.72%(s17)、24.51%(s25)、36.49%(s36)和100%(s100)及林地下14.02%(s14)等5种光照强度,比较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环境因子日变化、1年生幼苗成活率、生长量等指标,以期揭示幼苗对于夏季不同光照条件的光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下,环境因子日变化显著不同,幼苗的成活率、形态和生理指标等均存在显著差异。极度弱光下(s17)幼苗生长迟缓;而全光照环境(s100)和较强光照下(s36)易造成幼苗的死亡;仅适度遮荫(s25)适于幼苗的生长;林下栽培(s14)的相对光照强度虽然较弱,但其各种小气候因子均明显优于无林地的其它光照条件,幼苗成活率、水分利用和平均净光合速率等指标均达到最优。建议抚育幼苗时应采用适宜的遮荫处理,可选择在中等郁闭度的林下(自然遮荫)或在大田中采用夏季单层遮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