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玉米叶斑病菌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Exerohilum turcicum)、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alaria lunata)、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孢子萌发对2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抑菌圈法测定了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菌落生长对各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病菌孢...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越冬规律的研究,结果,南瓜、豇豆、辣椒、番茄和茄子等作物在大田生产中感染烤烟棒孢霉叶斑病菌的可能性小,随病株种子及碎屑越冬的病菌很少,杂草作为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菌来源的作用亦是次要的,带菌烟秆才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3.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继玉米大小斑病之后,近年来在玉米上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而且有加重趋势的玉米叶部病害。2010年该病发生较重,笔者就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主要症状、发病规律及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方法,为搞好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向日葵列当粗提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向日葵列当粗提物作为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及小麦根腐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真菌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列当粗提物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高(抑菌率达到87.80%)、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量的抑制率最高(为94.87%)、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强(达98.94%)。  相似文献   

5.
对4个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聊城市玉米小斑病比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早且重,发生弯孢霉叶斑病的叶片常从中下部开始,而发生小斑病的叶片基本上是从下部1~3片叶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抗病品种从病害始发期至生育后期流行曲线平缓,感病品种的病情发展快,流行曲线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年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演变为主要病害。通过采集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玉米产区病叶标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棒状弯孢Curvularia clavata、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4种弯孢霉引起,且对玉米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其中新月弯孢为优势种,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关秀杰  刘亚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49-10750
[目的]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级和病情指数的角度研究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为害损失及其经济阈值。[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试材,设人工接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5个梯度(5.0×104、1.0×105、2.5×105、5.0×105、1.0×106孢子/ml),另设对照处理,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病菌接种后7d进行发病级数调查,其病情严重度按国家标准分6级调查。[结果]随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的增大,穗粒数、百粒重、产量都呈下降趋势,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和病情指数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若以病级为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经济阈值,则平均病级为0.45;若以病情指数为防治指标,则病情指数为14.10。[结论]该研究为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和经济阈值的科学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细辛精油对7种玉米病害的离体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细辛精油对引起玉米病害的7种病原菌(小斑病菌、弯孢霉叶斑病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圆斑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瘤黑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瘤黑粉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均较好,EC90均低于700mg.L-1;对小斑病菌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而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差;对圆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较差,EC90均高于900mg.L-1。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细辛精油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调查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玉米品种间感病性有差异,病残组织可在四川省田间自然越冬,多雨、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玉米于苗期即可发病,穗期病情达到最高峰,成熟期病情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马建新 《农村科技》2007,(10):24-24
一、死苗原因 小麦出现死苗原因很多,但主要由根腐病引起,其次是地下害虫。 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商丘市近年来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叶斑病类以弯孢霉叶斑病为主,玉米根茎部病害以玉米茎基腐病最重,玉米病毒病主要是粗缩病;玉米病害成灾的原因,主要为秸秆还田造成病虫基数加大、品种综合抗性较差及主推品种单一种植、种植密度偏大、防治工作重视不够等:综合防治技术以农业防治为主。生物、化学防治为辅。  相似文献   

12.
对2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程度为中偏重,并将这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三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并将2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两种抗病类型。此外,还利用柱形图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病程度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品种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3.
钱蕾 《河南农业》2011,(7):28-29
一、常见病害 由于玉米杂交种的推广应用,玉米大、小斑病及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粗缩病迅速流行,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4.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就2 0个玉米品种分别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其中,玉米小斑病的发病严重程度为中偏重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3种抗病类型。弯孢霉叶斑病为轻发生,将2 0个玉米品种划分为中感和中抗2种抗病类型。分析了影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发生的因素,表明其发病程度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影响外,还受到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时数)、播期和种植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经采用田间调查、室内病原分离、致病性测定、种子带菌检测相结合方法,对河西地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进行系统检测。结果表明:河西地区玉米制种区弯孢霉叶斑病主要是由优势种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引起,人工接种条件下玉米自交系、杂交种品种均表现为感病,症状特点较为典型,发病率低。且种子表面和内部均可带菌,但带菌率较低。并提出加强检疫和疫情监测、种子引进及包衣质量管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建议,为保证河西地区玉米种子的质量,生产上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5个地区采集的玉米病叶上典型的小型病斑(病斑长度5mm)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结果共获得103株单孢分离菌株。初步形态学观察后选取其中的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有5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小斑病菌的形态特征相似;而另3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8个菌株接种感病玉米品种后出现了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中有5个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2个菌株为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1个菌株为画眉草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为B.maydis、C.lunata和C.eragrostidis。其中C.eragrostidis引起玉米叶斑病在福建省属首次报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菌株对8个不同玉米品种的毒力表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玉米对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主要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三年来在聊城,玉米小斑病比弯孢霉叶斑病发生重,其发病程度主要受到7月和8月份总降雨量的影响.发病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明显加重,且其抗病性越弱病情增加越明显,但6月下旬的降雨量对小斑病发病程度的影响比对弯孢霉叶斑病重.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玉米叶片表面未见明显病症的病害早期检测,提出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玉米弯孢叶斑病早期检测方法。以玉米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接种病菌使玉米感染弯孢叶斑病,在接种后1,2,3,4,5d,每天采集接种病菌叶片30片,正常未接种叶片10片,利用高光谱成像系统获取接种病菌叶片和正常未接种叶片在400~1000nm高光谱图像数据,经过分析接种病菌叶片和正常未接种叶片的原始光谱、原始光谱的一阶导数光谱、平均光谱绝对差值,确定玉米弯孢叶斑病早期检测的特征波段选取区。然后通过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将置信区间设为95%,在特征波段选取区确定458.9,481.1,500.8,515.7,525.7, 531.9,534.4,550.7,578.3,604.9,625.2,646.8,677.5,735.3,754.7nm,为玉米弯孢叶斑病早期检测的特征波段。最后,基于选定的特征波段构建玉米弯孢叶斑病支持向量机检测模型。结果表明:利用选取的特征波段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矢量,建立的玉米弯孢叶斑病早期检测模型,通过支持向量机选择的线性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3种不同的核函数,在接种后的第1d,3种核函数测试集准确率达79%以上,线性核函数在接种第3d,测试集准确率达到88.75%。该研究可以对玉米弯孢叶斑病在未见明显叶斑的早期进行快速、无损检测,为玉米病害的早期检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品种的更新和气侯条件的变化,玉米弯孢病霉叶斑病逐渐成为襄城县玉米上的又一主要病害。尤其在夏季高温多雨且连续降雨日数偏多的年份,极易流行。一般发生田玉米减产10%~30%,严重田块减产达到50%以上。根据近两年来的监测,总结出2007年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在襄城县的发生为害特点,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