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RAPD研究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亲缘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RAPD技术对18个松材线虫株系、8个拟松材线虫株系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研究。在事先优化的条件下,用15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一共扩增出165条谱带,多态性为91.5%。通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种间和种内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但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因而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应为2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2.
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芜菁夜蛾线虫北京品系与亚洲玉米螟幼虫接触时间,对玉米螟死亡率和死亡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与玉米螟接触时间在0.5、1、2小时内,玉米螟死亡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分别为35.3、50.7和61%。4小时以上各处理玉米螟死亡率均达92%以上,差异不明显。线虫与玉米螟接触0.5、8和12小时,其寄主体内进入的线虫数分别为1.2、7.9和23.8~28.3条/虫。玉米螟幼虫的死亡速度也随进人体内线虫数增多而加快,进入一条线虫的寄主在48~96小时内死亡,2~5条线虫的72小时内死亡,6~30条的48小时死亡,31条以上的24小时内死亡。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特异性引物F195和V5367,对拟悬铃木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用5种限制性内切酶Taq Ⅰ、Rsa Ⅰ、Msp Ⅰ、Cla Ⅰ、HaeⅢ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Taq Ⅰ、Rsa Ⅰ、Msp Ⅰ、Cla Ⅰ酶切拟悬铃木根结线虫的rDNA-ITS扩增产物所获得限制性酶谱与花生根结线虫的限制性酶谱一致,只有HaeⅢ酶切拟悬铃木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的rDNA-ITS产物所得酶谱不同.rDNA-ITS扩增产物的HaeⅢ酶切图谱可以区分拟悬铃木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浴法,对离体咖啡短体线虫、薯蓣块根内咖啡短体线虫以及薯蓣块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47、50、52、55 ℃处理条件下,杀死100%离体咖啡短体线虫的处理时间分别为6、2.5、1.5、1.5 min,而杀死100%薯蓣块根内线虫的处理时间分别为19、15、11、10 min;同时在上述温度下,分别处理35、30、25 min和25 min对薯蓣发芽没有影响。在同一温度处理中,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线虫的死亡率增加;而在不同温度处理中,随着温度升高,杀死线虫的时间逐渐缩短。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建议生产上防治薯蓣种薯内咖啡短体线虫的处理方法以52~55 ℃处理15~2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近年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寻找新的水稻干尖线虫病害防控方法,通过在胡萝卜愈伤组织、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水稻中培养水稻干尖线虫的方法对其生殖方式、生活史和温度对其存活能力的影响及其在水稻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个水稻干尖线虫种群中,只有G8-315种群可孤雌生殖;在25℃下,水稻干尖线虫在胡萝卜愈伤组织和灰葡萄孢菌上生活史均约为12 d,在水稻苗上生活史约为11 d;-20℃以下低温或42℃以上高温处理12 h,在清水、胡萝卜愈伤组织和灰葡萄孢菌中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显著下降,处理72 h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为0;带虫干燥谷粒在-80、-20和4℃低温保存6个月后,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显著低于25℃(对照),其中-80℃保存的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为0;56、70和80℃高温处理12 h后,2个水稻品种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显著下降,80℃处理16 h后2个水稻品种谷粒内水稻干尖线虫存活率均为0;水稻幼苗各部位均可检测出水稻干尖线虫,其中假茎部位水稻干尖线虫数量...  相似文献   

6.
松材线虫组DNA条形码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Gen Bank中登录的14种松材线虫组线虫的28S、18S和ITS部分基因DNA序列,利用遗传距离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评价其各自作为松材线虫组DNA条形码序列的适用性。结果显示,28S(拟松材线虫不分亚种)、28S(拟松材线虫分亚种)、18S和ITS的基因序列种内成对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071、0.0030、0.0007、0.0043,种间成对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476、0.0454、0.0052、0.1556,其中28S、18S基因序列种内及种间距离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ITS具有一定程度的Barcoding gap。3个基因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28S、IT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具有较高的节点支持率,可以有效将14个松材线虫组线虫分离成独立分支,而且28S可以有效鉴别出拟松材线虫的2个亚种;基于18S基因构建的进化树不能对吉拉尼伞滑刃线虫、日本冷杉伞滑刃线虫、拟松材线虫进行有效区分。因此,28S、ITS区具有一定的遗传距离间隔以及相对较高的物种识别率,可以作为松材线虫组线虫候选条形码基因。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境柽柳灌丛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干旱区固定沙丘(SD)、河岸湿地(RW)和盐碱湿地(SW)3种不同生境柽柳灌丛冠幅内(UC)和冠幅外(IS)土壤线虫群落进行了比较研究,共鉴定分离得到土壤线虫20属1 245条。研究表明:3种生境柽柳灌丛线虫总数均表现为UC〉IS,不同生境柽柳灌丛冠幅内线虫总数表现为:SD〉RW〉SW,冠幅外线虫总数SD〉RW〉SW...  相似文献   

8.
松材线虫rDNA的测序和PCR-SSCP分析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本文为克服形态鉴定的不足,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别松材线虫。线虫核糖体DNA(r DN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区(约308bp)的测序结果显示:松材线虫种内区别很小,不超过1bp;拟松材线虫种内区别较大,最大达7bp;这2种线虫的种间区别为32~39bp。根据以上测序结果,本文结合单条线虫DNA的提取技术,对14个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样本进行了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PCR-SSCP分析技术可明确区分这2种线虫,该技术可为单条松材线虫的鉴定提供一套灵敏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伞滑刃线虫属部分种群包括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豆伞滑刃线虫、莱奴尔夫伞滑刃线虫和泰国伞滑刃线虫等种的28S RNA基因中D2-D3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PCR扩增发现, 不同的种均产生1个约750 bp的片段。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其进行PCR-RFLP分析, 除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的酶切图谱比较接近外, 其它伞滑刃线虫种群获得不同的酶切图谱。图谱分析发现, 限制性内切酶Bsh1236I能区分2个近似种——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进一步分析表明:Bsh1236I对28S RNA基因D2-D3区的酶切可用于鉴定本研究中伞滑刃线虫属的不同种群。同时运用clustalx1.8和Mega 2软件对28S RNA基因D2-D3区构建部分伞滑刃线虫属种群的系统树, 显示出与形态学基本一致的聚类组群。  相似文献   

10.
从加拿大马铃薯种薯中截获植物寄生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 《植物检疫》2001,15(3):162-163
20 0 0年 6月 ,对来自加拿大非疫区的马铃薯种薯实施检疫。在入境检疫中 ,从进境的 3个品种马铃薯种薯中共截获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茎线虫属Ditylenchus、滑刃线虫属Aphelen choides、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丝尾线虫属Filenchus、垫刃线虫属Tylenchus类线虫 ,其中短体线虫、根结线虫是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1 现场检疫对进境的 3个品种每个品种按 2 0 %开袋检查 ,并将种薯分别倒在塑料布上检查袋内是否带有土壤、植物的根、…  相似文献   

11.
昆虫病原新线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虫动物门Nemata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tidae中的新线虫属Neoaplectana、斯氏线虫属Steinernema和异小杆科Heterorhabditidae的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s都可使昆虫致病,是病原线虫中最有希望的生物防治因子之一。这类线虫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仅DD—136这个品系,寄主昆虫就超过一千种(Nickle 1980);它们有较高的毒性,能在24~48小时内使昆虫致死;它们在土壤内有较好的生存和扩散能力,尤其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小卷蛾线虫、拟双角斯氏线虫、古巴斯氏线虫用大蜡螟幼虫繁殖时其脱离寄主虫体时间和离体后短期贮存对线虫侵入率及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离体时间对其侵入率有一定影响,第1天离体的线虫其侵入率均大于第7天离体的线虫,这在古巴斯氏线虫中异常显著。在30天贮存期内,3种线虫随着贮存期的延长,其侵入率逐渐提高,小卷蛾线虫和拟双角斯氏线虫一般贮存7天,古巴斯氏线虫贮存15天,其侵入率即达到高峰,以后基本趋于稳定;经短期贮存后,除古巴斯氏线虫的运动能力无显著提高外,其它两种线虫贮存10天后其运动能力均高于刚离体的线虫。  相似文献   

13.
宁波口岸植检实验室在来自台湾的榕属木质包装中截获一种伞滑刃线虫,经形态学观察、测量,ITS-RFLP图谱比对及序列分析,鉴定为锥尾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conicaudatus Kanzaki,Tsuda&Futai,2000)。该线虫属松材线虫组,与鲍嘉伞滑刃线虫最近似。本文着重对该线虫与近似种的形态特征区别及ITS-RFLP图谱种内变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李浩  郑安明  毛福群 《植物检疫》2001,15(2):111-113
马铃薯胞囊线虫包括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rostochiensis (Wollenweber )Skarbilovich)和马铃薯白线虫 (Globoderapallida(Stone)Mulevy&Stone) ,是马铃薯等茄科植物上危害极严重的植物寄生线虫。该线虫起源于南美洲山区 ,目前已扩散至世界 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我国尚无分布 ,口岸检疫部门亦长期没有该线虫的截获报道。就在马铃薯胞囊线虫行将被人们“遗忘”之际 ,不久前江苏的南京、江阴、常州口岸连续3次截获该线虫。短短 1个月内 ,马铃薯胞囊线虫 3次…  相似文献   

15.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寄生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测试表明,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对长江中游地区栽种的小麦、裸大麦、米大麦、家燕麦、野燕麦、黑麦草、鹅冠草、苇状羊茅、球茎草芦和鸭茅均能侵染,这些植物是该线虫的良好寄主,但感染率差异不显著。该线虫能侵染玉米,但很难完成生活史,不侵染供试的红三叶草和紫苜蓿2种非禾本科牧草。在不同的寄主根内,线虫发育速度有差异,单位重量根内虫口数亦有异,黑麦草内最多,鲜根有线虫4.45条/g,鸭茅最少为1.26条/g。  相似文献   

16.
初生型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及嗜线虫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细菌分别与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ltis)和斯氏线虫属(Steinernema)昆虫病原线虫互惠共生。这类昆虫病原细菌在稳定生长期分别产生两种形态各异的胞内晶体蛋白。本文回顾了这类蛋白的研究历史和最新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胞内晶体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同时讨论这种晶体蛋白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17.
当归麻口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归麻口病是我省当归产区区要病害之一,也是国内外未曾报道的一种新病害。1986、1987年调查研究表明,我省凡当归栽培区均有发生,田间发病率84.9%,病情指数56.4%,重病地高达100%。主要症状是归根表皮呈黄褐色纵裂,毛根增多并畸化,严重时皮层组织呈干烂,糠腐状。
从罹病归根皮层内外分离出线虫、真菌、细菌,分别进行人工接种健归苗并再分离发病归根,证实当归麻口病系线虫危害所致,其病原线虫为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经系统检测种苗不带线虫。病土和病残组织为初侵染源,腐烂茎线虫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内,在当归整个生育期内线虫都可侵入,但以前期侵害为主,该线虫在当地一年可发生6-7代,以成虫在土壤和病残组织内越冬。  相似文献   

18.
《植物检疫》2012,(1):90
该书紧密围绕进境木质包装检疫工作,反映了国际伞滑刃属线虫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分六章,第一章概述,介绍了分类背景、鉴定方法及检疫意义;第二章介绍属内两种重要检疫对象——松材线虫和椰子红环腐线虫;第三章介绍伞滑刃属线虫种类与分布,列出了95种线虫名录;第四章在核糖体DNA序列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该书紧密围绕进境木质包装检疫工作,反映了国际伞滑刃属线虫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分6章,第一章概述,介绍了分类背景、鉴定方法及检疫意义;第二章介绍属内两种重要检疫对象——松材线虫和椰子红环腐线虫;第三章介绍伞滑刃属线虫种类与分布,列出了95种线虫名录;第四章在核糖体DNA序列分析  相似文献   

20.
昆虫病原线虫的生物反应器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摇瓶培养的基础上,应用气升内环流反应器、鼓泡式反应器和机械搅拌通气反应器进行昆虫病原斯氏线虫A24品系的液体培养研究。结果显示,气升内环流反应器最适合于线虫的培养,不仅产量高而且线虫侵染率亦高。同时在气升式反应器中研究了通气强度对线虫培养的影响,得出最佳培养条件,即前期通气量1.0vvm,中期通气量0.8vvm,后期通气量1.5vv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