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后,井网损坏严重,老井自然递减日益加大,水驱开发效果逐年变差的问题。通过"三率"研究,水驱开发基础得到持续加强。  相似文献   

2.
针对水驱油藏开发中后期水淹严重、水驱效果变差的情况.研究成功了以体膨性堵剂为主剂的深部调驱工艺.先后对堵剂的调剖机理、性能评价展开研究,优化了选井原则和施工工艺,完善了地面注入流程,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39井口井现场应用,取得较好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试井是目前油田开发过程中最为常规的油藏动态监测技术之一,理论研究和现场应用时间长,对常规砂岩油藏开发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支持作用,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技术体系.考虑井储等影响,研究注采井间探测半径变化,确定低渗油藏压力恢复试井合理测试周期.主要包括:①低渗储层探测半径与测试时间关系;②低渗储层渗透率与测试周期关系;③低渗储层井筒存储系数与测试周期关系.在试井解释理论和方法体系框架下,结合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从渗流机理的角度,分析评价目前低渗透油藏试井及解释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开展低渗透油藏压力恢复试井解释研究,提升低渗透油藏压力恢复试井测试及解释的可靠性,为低渗透油藏试井的推广使用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对目前投产的低渗透油藏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注水作为一种有效的增加采收率的手段已经在世界众多油田上得到应用。水驱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油藏的最终的采收率。但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发后储层会出现高渗透层,这对最终的采收率有严重影响。为了增加采油量,降低注水后的油藏含水率,提出了一种优化方法,该方法基于数值模拟理论,并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SQP)计算目标函数的最优值,智能优化注采量,从而最大化累积油产量,延缓油藏因注水造成含水率增高的情况,推迟油藏高含水期到来。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认识剩余油分布特征,更好的实现油田高效开发,需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油藏进行精细历史拟合研究,本文从精细历史拟合的特点出发,全新诠释了精细历史拟合的技术内涵,并详细介绍了精细数值模拟的关键技术及拟合分析方法,该成果对于开展水驱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庄油田郑14块岩性以含砾砂岩、砾状砂岩夹砾岩为主,储层为高孔、低渗透性储层,主要目的层沙三上,埋藏深度大约为1290-1350米。原油密度0.9868-0.9910g/cm3,地面粘度9195-28725mpa.s,凝固点12-17℃,为特稠油油藏。郑14砂体成藏受构造、岩性两方面因素控制,油水界面大致在-1350m,储集砂体在剖面上呈透镜状,在上倾方向形成岩性圈闭,对油气的成藏起控制作用,为典型的具有边底水的构造岩性油藏。由于边底水活跃,目前该块存在主要问题是断块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快,断块开发效果变差。本文分析了郑14块边底水入侵时间、来水方向、上升原因,着重介绍了本区块主要运用的抑制边底水入侵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滩坝砂岩油藏具有隐蔽性强、储层横向变化大、储层单层厚度薄的特点,加之受地震资料分辨率低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地震描述及预测难度大。围绕滩坝砂岩油藏的勘探难点,综合运用现代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等技术方法研究了滩坝砂岩的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明确了滩坝砂岩地震响应特征,开展了滩坝砂岩储层的物探识别、预测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整套勘探技术流程及配套技术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对于稠油的经济有效的开发可以减少资源紧缺对国家的压力,但是由于稠油具有的高粘度、低流动特点,造成在开采过程中,用常规方法很难将稠油开采出来,因此热力开采成为目前开采稠油的主要方法,热采技术通过探索改善流体流动性质来减少油层内部原油的渗流阻力,提高原油渗透能力,开展蒸汽吞吐采油实验研究,以进行生产规模的低渗稀油油藏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技术对于石油工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石油开发中的组成部分,如何研究这方面的内容,给石油工业的开发做出贡献,提升其效益,是业内研究的重点课题。论文将基于实际的工程案例,分析油田的地质特征、油田开采的新技术和油藏开发试验工程方面的内容,为拓展相关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对于稠油的经济有效的开发可以减少资源紧缺对国家的压力,但是由于稠油具有的高粘度、低流动特点,造成在开采过程中,用常规方法很难将稠油开采出来,因此热力开采成为目前开采稠油的主要方法,热采技术通过探索改善流体流动性质来减少油层内部原油的渗流阻力,提高原油渗透能力,开展蒸汽吞吐采油实验研究,以进行生产规模的低渗稀油油藏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20年来,在低渗透砂岩、海相碳酸盐岩、火山岩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发现,形成了国际一流的开发配套技术。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成熟技术有注水、压裂、注气等,储层精细描述和保护油气层是开发关键。多分支井技术、地震裂缝成像和裂缝诊断技术、新型压裂技术、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2.
胡状集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经逐渐呈现出"高含水92.98%、低采出程度18.34%、低采油速度0.42%"的典型开发后期特征。针对含水与采出程度严重不匹配的问题,本课题主要从油藏工程的角度研究了油藏如何通过驱替压力的变化来实现微观孔隙剩余油的挖潜。加强微观孔隙地质特征的综合研究,将渗流、微观物理模拟、驱替压力、波及系数等相结合,形成一套建立高含水后期建模、数模的方法和技术,从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以来,通过深入的地质研究和针对性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济阳坳陷滩坝砂岩油藏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总结了济阳坳陷滩坝砂岩勘探过程中形成的薄互层勘探理论、针对性处理技术、古地形恢复方法、波形分析技术及薄互层储层多属性描述技术等关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东部油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卫城低渗油藏1982年先后投入滚动勘探开发,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近年来,由于事故井增多,注水调控效果变差,含水上升加快,递减加大,开发效果变差。本文通过对水驱开发效果变差的原因进行系统剖析,提出改善开发效果的思路和对策,应用成熟配套工艺技术,建立了高效井网系统,提高了分层动用,实现了油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5.
随着陇东油田侏罗系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措施增产难度增大,陇东油区的措施挖潜方向逐渐由侏罗系延安组转向三叠系延长统。华池油田华152区是开发延长统的试验区块,研究华152区油层堵塞机理与解堵工艺方法,对陇东油田后期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干 《山东饲料》2013,(14):304
平方王油田滨8-3块受油藏非均质影响,随着层间层内矛盾加剧,水驱状况变差,含水上升速度加快。针对滨8-3块中低渗的地层特点引进了聚合物微球调驱体系,聚合物微球具有"注得进、堵得住、能移动"的特点,根据油藏和工艺要求,室内研究优化调整了微球体系的"四个度":粒度、膨胀度、强度和使用不同的浓度,开展PI决策选井和调驱段塞优化,实施多段塞调驱先导试验,提高区块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ZSG低渗透小断块气顶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及衰竭式开发生产状况,对油藏开发生产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出在井网不完善区块部署调整井,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在已动用且地层亏空较大区块开展注采试验井组,实现油藏的分层注水开发,改善开发效果;对于储层物性较差区块实施压裂改造增产措施。该研究已取得较好的现场实施效果,对衰竭式开发复杂断块老油田的二次开发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低渗透油藏储量资源丰富,是目前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阵地,开发潜力巨大。低渗透油藏由于存在启动压力,具有渗透率低及传导速率慢等特性,其开发和评价方法不同于常规油藏。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常用启动压力梯度来计算最大注采井距和注水见效时间等,并且常用岩心分析法来确定低渗透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但岩心分析法确定启动压力梯度的随机性大且代表性差。同时低渗透油藏多采用压裂投产,压裂井的压裂效果难以定量评价,压裂特征参数及压裂裂缝方位用常规方法难以确定。本文基于试井分析理论,探讨了利用试井资料确定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评价压裂效果和判断裂缝方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智能井技术是为了适应现代油藏经营管理和信息应用于油气藏开发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生产动态的实时监测和实时控制,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和提高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本文讨论了全电动智能井的压力、温度等井下参数的检测方法,给出了温度、压力、电机电流等井下参数的测量与信号处理电路,结合所设计的软件,构成了一个井下智能节点系统,地面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平方王油田滨8-3块受油藏非均质影响,随着层间层内矛盾加剧,水驱状况变差,含水上升速度加快.计对滨8-3块中低渗的地层特点引进了聚合物微球调驱体系,聚合物微球具有“注得进、堵得住、能移动”的特点,根据油藏和工艺要求,室内研究优化调整了微球体系的”四个度”:粒度、膨胀度、强度和使用不同的浓度,开展PI决策选井和调驱段塞优化,实施多段塞调驱先导试验,提高区块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