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林业》2012,(2):30-33
正第四章"十二五"主要建设任务(续上期)三、生态文化建设建立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宣传,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念。生态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包括开  相似文献   

2.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道德教育是针对环境恶化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培养生态公民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善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正义观、生态义务观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主要包括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的培养与养成4个基本环节。在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中,家庭是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场所。为了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政府还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保障措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法律制度,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经济支持,强化国家主流核心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探讨美、生态、生态美、生态美学、森林生态美内涵,以及生态美学在中国古代生态美学、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美学思想、生态美学实证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以浙江千岛湖为例,研究现代生态美学在森林经营中应用。千岛湖以森林生态为指导,大力恢复植被,以生态美学为目标,调整林分结构,从单纯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进而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林相改造及其森林生态修复,为当下高水平保护、高质量深绿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成为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森林经营实践示范区。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法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回应。但生态法并不是单一的法律规范集成,而是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本文提出,生态法在三维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所谓三维模式是由生态伦理、生态技术和生态法律制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种理想的模式,该模式生态法建立的基础、原动力、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乃至在生态领域的法治运行的解释路径。同时,在这种模式下生态伦理是生态技术和生态法律制度形成的伦理基础,生态技术则是将生态伦理和生态法律制度应用到社会生态保护实践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生态法律制度则是对生态伦理的不断演进以及生态技术生产和实施的保障,三者共同组成生态法立体型结构模式。本文从生态法三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三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生态法的作用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和讨论了生态法三维模式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生态法在具体内容的模糊性,以及在研究的深入细致的缺乏,目前,我国的生态法的三维模式在现阶段还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无论如何,国家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创新和发展生态技术,完善生态法律制度,都是生态法走向完善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5.
该文提出了生态公墓的概念,从公墓环境、殡葬活动、殡葬经济三方面阐述了生态公墓的内涵,分析了生态公墓的技术、经济、文化的生态思想特征以及整体、和谐、持续、高效的本质特征,提出了生态公墓建设的标准,划分了生态公墓必经的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的基本阶段,从生态规划设计、环境建设与生态修复等方面阐述了生态公墓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对策,对促进当前绿色殡葬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於倩  潘耀华 《福建林业科技》2013,40(2):176-178,186
在分析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和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补偿的目标、方式、标准、时限、资金的募集等方面设计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框架,可为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河南省荥阳市刘河镇为基址,在自然地理、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7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研究区域不同层次生态敏感性的生态空间,采用“生态模型—生态要素—生态格局”的评估方法构建“一轴、一心、两区、多廊道、多节点”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8.
森林公园有着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蕴涵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我国生态文化中的精髓。森林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人们认识森林、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起着示范、引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丰富生态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新疆林业》2011,(4):21-22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生态文明的主战场,是强化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的重要阵地。通过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深化和扩大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区走资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研究已成为当今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但鲜有生态旅游区的分类与分级体系方面的报道.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及所在地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生态旅游区可以划分为森林生态型生态旅游区、保健养生型生态旅游区、避寒型生态旅游区、避暑型生态旅游区、滨海型(含海岛)生态旅游区、内陆滨水型(江河湖库型)生态旅游区、草原生态型生态旅游区7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区有不同的分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贵州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从贵州古树名木现状、古树生长发育规律及环境条件对古树影响出发,分析古树名木衰老原因及其复壮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贵州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无刺丰"与"深秋红"沙棘品种的选育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铨  赵勇 《沙棘》2004,17(4):7-9
1990年从芬兰和俄罗斯引入沙棘优树或品种沙棘种子45份,于1991年在阜新县育苗,1992年造林,1995年和1999年在阜新市郊区经两次易地移栽,2001年取其分生株,植于内蒙古库伦,经14年的多次被动迁移过程,最终以实生选种法选育出两个沙棘无性系品种。“无刺丰”全株无刺,树冠披散形,采果容易,单株产果量可达20kg,宜作经济型林木栽培。“深秋红”为无刺或少刺的主干型灌木或亚乔木,果实密集、色红、鲜亮,并经冬不落,为我国北方理想的秋冬景观型品种。  相似文献   

13.
浅谈园林树种的选择配置与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园林树种的选择搭配与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必然联系。文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合理选择配置园林树种防治和减少病虫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喷播绿化与喷播机械的技术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喷播绿化种植技术及部分国外喷播机械,分析了喷播机械的结构特征及应用范围,论述了喷播设备的国产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钦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说古老,因为她已历经1400年的沧桑,在历史上曾写下过辉煌的一页,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涌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冯子材和刘永福等著名历史人物;说年轻,因为1994年撤地设市至今只有14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她犹如一颗明珠闪烁在北部湾畔。  相似文献   

17.
温州名木古树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州名木古树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已鉴定名木古树有104种,隶属40科75属;地理成份复杂、热带、亚热带成份占优势;并拥有较多的孑遗种、特有种、单种属;具有古、稀、奇特色;同时还拥有较多的国家级保护树种、创分布新记录和温州特有种。为温州市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为温州市旅游风景资源展示了自然美的珍贵价值,又是为研究温州古代原始森林植被起源、演替、树种组成、结构特征和历史各进  相似文献   

18.
陇南市是甘肃核桃主产区,栽培面积大,病虫害种类多,核桃枝干病虫害尤为严重。对陇南市核桃腐烂病等4种病害和云斑天牛等8种害虫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进行了调研,提出了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为当地核桃产业发展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钦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说古老,因为她已历经1400年的沧桑,在历史上曾写下过辉煌的一页,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涌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冯子材和刘永福等著名历史人物;说年轻,因为1994年撤地设市至今只有14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她犹如一颗明珠闪烁在北部湾畔。  相似文献   

20.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良好地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 ,各项规划建设能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 ,行为主体的活动能自觉地朝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天然群落即为生态城市。城市绿化的作用在于改善气候、改善环境卫生、蓄水防洪、防灾减灾、美化环境、节约能源等。目前在我国城市绿化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①都市规划缺乏宏观性、全面性和远见性 ;②绿色城市观念没有在大多数市民中形成 ;③缺乏硬性绿化指标 ;④绿化模式脱离国情、市情 ;⑤园林水平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 ;⑥修建大草坪热温度居高不下 ;⑦城市绿化简单化 ;⑧应该绿化可以绿化的地方尚未绿化 ;⑨绿化布局、比例不尽合理与和谐 ;⑩重种植轻管护。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