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家蚕的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是当前为害生产的三种主要病毒病,在我国各蚕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夏秋更为严重。据对一些蚕区的典型调查,这三种病毒病的为害,占蚕病为害总损失的70—80%,使生产蒙受巨大损失。要有效地防治病毒病的为害,首先要认识和掌握其发生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汤勤  俞蓉 《广西蚕业》2004,41(3):47-48
目前,农村普遍发生的蚕病,主要有病毒病、真菌病等传染性蚕病,其中僵病、血液型脓病的危害最大,其次是空头性软化病。春蚕期发病较轻,以白僵病、血液型脓病为主,中晚秋大蚕发病普遍,为害较重。病毒病大多在5龄第3~5天大批发病,僵病3龄  相似文献   

3.
全国“三蚕”(家蚕、柞蚕、蓖麻蚕)脓病,软化病防治研究协作座谈会四月十四日在江苏镇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召开。会上交流了从1960年全国蚕病会议以来,“三蚕”脓病、软化病研究情况和经验,讨论了今后如何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问题,确定了主攻方向,制定了1967年前基本控制“三蚕”脓病、软化病为害的研究协作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山梨县蚕病的为害率大致在4—5%,病种包括有脓病、中肠型脓病及曲霉病等。作为一种倾向,以往常常造成大面积范围内欠收的传染性软化病几乎已经绝迹,而脓病、中肠型脓病则继续发生着。另外,在一部分山区,僵病的为害也很引人注目。针对这种情况,要进行有效的防治,实行包括科学的预测手段在内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养蚕过程中,危害最重的蚕病,主要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脓核病.一旦感染本病,就会迅速蔓延,给蚕农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甚至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6.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和胃肠型脓病是当前蚕桑生产上危害比较严重的病毒性蚕病。为了控制这两种蚕病的危害,各地正在广泛开展对这两种蚕病的病原特性、传染规律,药物防治等研究工作。因此收集和纯化这两种病原就成了首要的任务。对于胃肠型脓病病毒(简称CPV)来说,由于它形成病毒包函体—多角体,所以比较容易获得纯的病毒材料,而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简称FV)由于它不形成病毒包函体,一般即以患病蚕的肠组织为病原材料,但因患病毒性软化病的蚕儿,往往并发胃肠型脓病,这就给获取纯碎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农林省近来统计的蚕病为害调查资料,在全国范围来说以1977年蚕病发生较多,蚕病为害减产率达3.6%,1978年蚕作收成较好,蚕病为害率降到2.2%,其中软化病和细胞质多角体病占80%。所以发生上述传染性软化病,首先是由于在小蚕共育所就感染了病原,分养以后,早的在4龄,迟的在5龄后期便大量发病,这是由于在共育阶段感染了病原而引起的大面积发病,其次是分蚕到农户后感染病原而引起发病,这称为一般性发病。  相似文献   

8.
夏秋蚕空头性软化病发病原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夏秋蚕的蚕作不很稳定,脓病、软化病的为害,特别是空头性软化病发生较多。发生空头性软化病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有很多的争论。有的认为是细菌在消食管内繁殖而引起;有的认为是营养与坏境不良引起生理失调的关系;法国巴约氏认为是先由一种视外病毒所寄生,再由细菌繁殖而引起。在争论中大部分学者认为软化病是不传染的。我国农村普遍发生空头性软化病以后,对发病原因的看法也很  相似文献   

9.
家蚕的的微粒子病、白殭病本是一种严重的蚕病,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采取彻底消毒严格蚕种检验;贯彻科学养蚕创用防僵药剂,现已基本上消灭了微粒子病和控制了白殭病的发生。现在夏秋蚕生产的主要蚕病是脓病和软化病,脓病中又以中肠型脓病在秋期危害较严重,是当前养蚕生产中的薄弱环  相似文献   

10.
<正> 蚕的病毒病包括脓病、中肠型脓病和传染性软化病二种蚕病,其中传染性软化病的病原十分复杂,最近已知至少有两种病毒:一种是我们原来知道的软化病病毒,它寄生在中  相似文献   

11.
<正> 我省常见的蚕病有肠胃型脓病,软化病(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的)血液型脓病,白殭病,蝇蛆病及卒倒病,败血病等;这些病害都是由于某种微生物或其他寄生物侵入蚕体而引起,在蚕病学上把这些能寄生蚕体引起发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蝇蛆病是寄生性昆虫侵入蚕体引起,但既然作为一种蚕病,一般也将寄生的蝇蛆视为病原。  相似文献   

12.
养蚕无病高产的途径,从根本上讲,是从养蚕现场的防病以及蚕的饲养管理两个方面做好脓病、软化病的防治工作。由于这样做的结果,最近十多年来蚕病确实逐渐减少了。然而,被害量虽然减少,但占软化病中大部分的病毒病(病毒性空头病、中肠型脓病)时常可以看到爆发性的发生,总是威胁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市养蚕布局的改变,蚕病的发生规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市每年饲养春蚕、夏蚕、早秋、中秋、晚秋五期,至90年代未至今只养春蚕、早晚秋蚕二期,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危害为主,现以血液型脓病、僵病和农药中毒等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我市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帆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2):96-97,101
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生产上发生的蚕病,以脓病、软化病为最多。脓病、软化病都是强烈的传染病,病蚕的尸体和排泄物内包含着很多病毒,这些病毒不论附着在蚕室蚕具上,或飞散在空气里,再附着到桑叶上,通过食下或疮口侵入蚕体,能使健蚕传染得病。因此,防止蚕病,首先要清除病蚕尸体,杀灭病原体,做好消毒工作。 近几年来,各地蚕区在各级党委的重视及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消毒工作已经取得了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以往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人们对传染性蚕病已有不少认识,并提出了彻底消毒、隔离病蚕、消灭桑虫及加强饲养管理等主要预防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的提高,这种认识将进一步加深,新的防治措施会不断问世。本讲重点从病毒病谈谈防治的趋势。 1.关于诊断手段在传染性蚕病中,病毒性软化病和中肠型脓病是为害最为严重的两种蚕病,而且它们都有较长的潜伏期,往往病症出现蔓延已  相似文献   

18.
敖光娣 《蚕学通讯》2002,22(2):33-34
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 ,是在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为害严重的一类蚕病。尤其是夏秋蚕期 ,发生较多、影响较大 ,往往被蚕农误认为是蚕种质量差。因此 ,要大力加强防治病害的科普宣传 ,坚持“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方针 ,提高消毒防病水平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我市蚕桑生产实际就如何防治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谈谈认识和看法。1 病源传染、环境和体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都是病毒性疾毒 ,由于病毒种类和寄生组织部位的不同其病的称呼有异。其传播的主要途径都是通过食下传染而发病的 ,病毒对环境抵…  相似文献   

19.
吴德章 《广西蚕业》2007,44(1):16-16
目前养蚕过程中,危害最重的蚕病,主要有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脓核病。一旦感染本病,就会迅速蔓延,给蚕农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甚至颗粒无收。一、养蚕前如何使用药物防治病毒病病毒病的病毒广泛存在养过蚕的蚕室中,如墙壁、地面、门窗、屋顶、蚕具、蔟具,以及养  相似文献   

20.
方丽  赵小康 《四川蚕业》2013,41(3):43-44
<正>自贡市地处川南,夏秋季高温闷热,蚕病发生严重。据调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时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较为常见,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个别蚕季为害也较为严重,蚕病发生损失率高达10%15%,有些季别损失高达50%以上,个别蚕农甚至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