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蚕膿病、軟化病是柞蚕生产的大敌,一般年头受害率常达20%左右。解放后,在党的領导下,柞蚕生产获得了巨大成績,特別是經过1958、1959兩年来的连續大跃进,在党的建設社会主义总路綫的光辉照耀下,在人民公社化的基础上,全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的桑蚕生产,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領导下,取得了巨大成績,特别在党的建設社会主义总路綫的光輝照耀下,在人民公社化的基础上,1959年比1958年出現了新的跃进局面。过去只习慣一年养一至兩次蚕,現在已普遍增养到五次以上。  相似文献   

3.
软化病、血液型脓病和微粒子病为蓖麻蚕常见的三大传染病害,病原分别是几种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微粒子原虫.正确识别病害,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对控制病害流行,发展养蚕业,至关重要.一、三病害的简易识别1、病卵识别 单蛾产卵量少,不良卵率和死卵率较高.卵产附分散,不成燕窝状;卵胶少、易脱落;卵色哑白;卵窝凹陷快、凹陷深;孵化不整齐;孵化率低.软化  相似文献   

4.
敖光娣 《蚕学通讯》2002,22(2):33-34
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 ,是在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为害严重的一类蚕病。尤其是夏秋蚕期 ,发生较多、影响较大 ,往往被蚕农误认为是蚕种质量差。因此 ,要大力加强防治病害的科普宣传 ,坚持“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方针 ,提高消毒防病水平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我市蚕桑生产实际就如何防治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谈谈认识和看法。1 病源传染、环境和体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都是病毒性疾毒 ,由于病毒种类和寄生组织部位的不同其病的称呼有异。其传播的主要途径都是通过食下传染而发病的 ,病毒对环境抵…  相似文献   

5.
全国“三蚕”(家蚕、柞蚕、蓖麻蚕)脓病,软化病防治研究协作座谈会四月十四日在江苏镇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召开。会上交流了从1960年全国蚕病会议以来,“三蚕”脓病、软化病研究情况和经验,讨论了今后如何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问题,确定了主攻方向,制定了1967年前基本控制“三蚕”脓病、软化病为害的研究协作方案。  相似文献   

6.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和胃肠型脓病是当前蚕桑生产上危害比较严重的病毒性蚕病。为了控制这两种蚕病的危害,各地正在广泛开展对这两种蚕病的病原特性、传染规律,药物防治等研究工作。因此收集和纯化这两种病原就成了首要的任务。对于胃肠型脓病病毒(简称CPV)来说,由于它形成病毒包函体—多角体,所以比较容易获得纯的病毒材料,而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简称FV)由于它不形成病毒包函体,一般即以患病蚕的肠组织为病原材料,但因患病毒性软化病的蚕儿,往往并发胃肠型脓病,这就给获取纯碎的  相似文献   

7.
家蚕血液型脓病(N)和胃肠型脓病(C)的病毒能混合感染,呈并发症,而胃肠型脓病病毒的六角形多角体和四角形多角体两个系统之间却有明显的干涉现象。空头性软化病(F)病毒与胃肠型脓病病毒均寄生在胃肠组织内,两者有否干涉现象,还未见有文献报导。我们在研究空头性软化病的传染性时发见,经显微镜检查无多角体病症全属空头性软化病的病蚕胃组织液,给蚁蚕接种后所发的病蚕,F和C混发的情况很多。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F、C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所致。为了解以上问题,于1962年秋季进行了F病毒和C病毒混合感染的实验。  相似文献   

8.
本场56年自6月14日到11月10日饲养蓖麻蚕五代,计十一万头左右,死亡率达70%以上,其原因除当时气温较高外,主要是软化病所致,虽用2%福尔马林消毒和1%福马林浸叶添食,也未见效。为采求更有效的方法,于9月第五代孵化时,我们选最早出蚁的2200头用大蒜液浸渍蓖麻叶添食效果很好,于是在大批饲养中发现软化病死亡时,也采用大蒜水浸叶添食,死亡率由前代70%下降到14.05%。统计这代共收蚁85,000头,  相似文献   

9.
柞蚕脓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脓病俗称"老虎病"或"黄烂病".它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后,其病毒能够迅速传染、扩散,导致大面积蚕儿发病.不仅影响柞蚕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严重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制约柞蚕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讨和研究柞蚕脓病发生机理,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是降低柞蚕脓病发生机率,提高柞蚕脓病防治效果,夺取柞蚕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结合柞蚕脓病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现提出如下防治方针、原则及措施,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柞蚕软化病药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7类45种抗茵药物中筛选出一种防治柞蚕软化病有效药物SG(磺胺脒),并由它生产出一种液体剂型蚕药一克软威。春蚕小蚕(1—3龄)盛食期添食SG(110mg/mL)2—3次,防治效果达90%以上,增产幅度20%~23%;大蚕期(4—5龄)采用SG(1.0mg/mL)浸蚕20s后移入新场进行饲养,收茧率可提高17%,防治柞蚕软化病的效果明显,增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蓖麻蚕软化病特别是吐缩症对蓖麻蚕生产为害极大。在一九六五年广东的蓖麻蚕微粒子病基本被控制了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软化病。为害轻者减产2—3成,重者减产八九成。自从一九六五年之后,本病继续发生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摸索本病的基本规律,提高防治本病的自觉性,我们进行了本病的病原及防治的研究(1974—1977)。兹将研究结果综合报道如次:  相似文献   

13.
柞蚕脓病学名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属病毒病,俗称老虎病、黄烂、水眠子、花斑狗等.该病危害柞蚕历史长久并分布广泛,世界上凡有柞蚕生产的国家均有此病发生.在东北地区一般年份蚕期和蛹期发病率在5%~20%,发病重的年份高达50%.彻底消毒,特别是进行柞蚕卵面消毒,对此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不能根治.  相似文献   

14.
柞蚕脓病学名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属病毒病,俗称"老虎病"、"黄烂"、"水眠子"、"花斑狗"等。该病危害柞蚕历史长久并分布广泛,世界上凡有柞蚕生产的国家均有此病发生。在东北地区一般年份蚕期和蛹期发病率在5%~20%,发病重的年份高达50%。彻底消毒,特别是进行柞蚕卵面消毒,对此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不能根治。  相似文献   

15.
唐采红 《四川蚕业》2020,48(1):54-55,57
蚕桑是乐至县的优势传统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乐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受高温多湿等不良气候的影响,蚕病危害常有发生,蚕茧单产质量一直徘徊不前,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蚕桑养殖由零星向规模发展,户均养蚕规模增大.  相似文献   

16.
广西藤县江权农业生产合作社权上蚕室第二造第一批饲育五单张42号黄茧种。因天气不良。雨多湿重,桑叶含水份量过多,使蚕儿吃后发生烂水病蚕(脓病),损失了10~15%,健康的受了影响也随之食欲减退,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至进入大眠,群众经验:大眠醒后三天必然继续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 为了进一步探索用漂白粉添食或蚕体蚕座喷雾消毒,防治家蚕病毒病的生产实用价值,我们配合生产在夏蚕期进行了漂白粉添食、蚕体蚕座喷雾消毒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生产性试验。现将使用效果汇报于后, 一、供试地点、材料试验是在渭南县花园公社农科站进行的。夏蚕期饲育蚕品种为浙农一号×苏12。饲育温湿度及标准:一、二龄80—82°F,干湿差2—3°F,三龄78~80°F,干湿差4—6°F。采用塑料簿膜全防干育,全令四回育。  相似文献   

18.
地方科技小报报导秋蚕添食大蒜、板兰根、黄连素、红霉素等药物,对防治蚕的脓病有明显效果.为验证其是否确有效果,于1985年开展试验.鉴定方法1.药物大蒜——生大蒜5克(切碎),加水50克;板兰根——注射剂1支,取1/3的液剂加水80克;黄连素——片剂取1/3片加水120克.药物配制后泡浸24小时,使充分溶解.2.添食方法采取新鲜血液型脓病蚕血液,加水1400倍,涂抹桑叶,分别于3龄、4龄起蚕饲予毒叶,24小时后再分区给予涂抹的大蒜液叶、板兰根液叶、黄连素液叶、连续  相似文献   

19.
大竹县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蚕桑文化亦相当丰富。在家蚕饲养过程中会发生蚕病,尤其是在当前蚕桑产业的转型期,蚕桑的养殖由零星向规模发展,一旦发生蚕病就会给蚕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大竹县对新时期家蚕脓病的综合防治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0.
史文军 《现代畜牧科技》2020,(1):101-101,119
脑灰质软化病(大脑皮质坏死)是全球范围内反刍动物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牛、绵羊、山羊、鹿和骆驼都能发病。脑灰质软化病具有某些眼观与显微病变,但无特异的病因或发病机制。根据病史,脑灰质软化病与硫胺素(维生素B 1)含量的改变有关,最近还发现其与高硫摄取有关,其他诸如中毒或代谢性疾病(如急性铅中毒、钠中毒)也可能导致该病。现着重从该病的病因、症状、病理剖检、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