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华  胡玉平 《中国林业》2001,(22):22-23
退耕还林还草实行“三补两免两落实”政策,解决了当前退耕后农民在一个时期内的生计问题,同时缓解了农民在农业税、生活需要上的经济负担,一定程度地解决了造林种草种苗的费用。总的来讲,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较优惠,农民普遍欢迎,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但通过两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笔者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相关政策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完善:一、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应以实际水平面积为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求以实际的水平面积为准,但目前农户的承包面积并非是实际水平面积,而是传统的承包面积,是以指手为界或…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退耕还林(草)工程及生态环境建设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永前 《甘肃林业科技》2003,28(1):41-43,67
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实施4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技术、运作、认识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结合甘肃退耕还林还草的实际,阐述了甘肃的优势、应处理的各种关系、如何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平 《云南林业》2014,(6):47-49
8月2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明确了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一、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1.总体思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积极性,使退耕还林还草成为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自觉行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实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现状及实施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其试点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策,为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资讯     
<正>要闻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贡献全球绿色净增长面积4%以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树立全球生态治理典范,其资金投入、实施范围、群众参与度均创历史新高,退耕还林还草贡献了全球绿色净增长面积的4%以上。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周年。9月5日,记者在陕西延安召开的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议上了解到,1999年以来,我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总面积5.08亿亩,占我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成林面积近4亿亩,超过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的三分之一。中央累计投入5112亿元,相当于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的两倍多。据介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年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  相似文献   

7.
对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经营模式的建立原则、设计方法、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同时总结了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主要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退耕还林实施背景,指出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退耕土地范围的规定尚存在不足。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退耕还林还草土地范围。  相似文献   

9.
为了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再造山川秀美”的伟大号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从2000年开始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认真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总体看,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中央关于“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措施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决策和措施是完全正确的。为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本文从一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探讨当前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应注意处理…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经营模式的建立原则,设计方法,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同时总结了四川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主要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自1999年全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至今已有20年,总投入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两个半三峡工程的投资规模;全国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林地面积5.02亿亩,占人工林面积11.8亿亩的42.5%;增加人工草地面积502.61万亩,占人工草地面积2.25亿亩的2.2%。2014年,为加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家作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到目前为止,国家共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5989.49万亩,其中还林5486.88万亩,还草502.61万亩,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目前,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中央已投入687.6亿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周鸿升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6年来,工程实施规模由《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时的4240万亩扩大到目前的近8000万亩,工程实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7月9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公布,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来,我国已累计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增加林地面积5.02亿亩、人工草地面积502.61万亩,分别占人工林面积、人工草地面积的42.5%、2.2%,工程总投入超过5000亿元。在1999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基础上,2014年,国家作出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6年来,全国共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5989.49万亩,其中还林5486.88万亩、还草502.61万亩,中央已投入687.6亿元,工程实施规模由规划的4240万亩扩大到近8000万亩,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广西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战略 ,并提出了广西退耕还林还草的指导思想、原则、布局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德国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及其借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全面回顾总结世界各国退耕还林还草概况的基础上 ,论述了中外退耕还林还草的三大不同特点 ,分析了国外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实践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的四方面启示 ,以期推动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退耕还林还草是世界著名生态工程,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文中在分析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核心内容和政策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两年来的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两年来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态度、前景等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有 98 5 %的干部、82 2 %的农民赞成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绝大多数的干部、近半数的农民认为退耕 8年后的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问卷调查也表明 ,虽然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但对退耕 8年后的经济效益等也心存疑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必须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复合”的方针 ,努力做到四个“确保” ,才能真正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退耕还林还草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还草实行“三补两免两落实”的政策,解决了当前退耕后农民在一个时期内的生计问题,同时缓解了农民在农业税、生活需要上的经济负担,一定程度地解决了造林种草种苗费用。但通过两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我们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相关政策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一、退耕坯林还草面积应以实际水平面积为准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之行,是繁荣新时期生态文化之需,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之魂,是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之要。文中在论述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想,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基本方法。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核心内容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是一种复兴文化、智慧文化、和谐文化、科学文化,其建设的基本方法包括全面研究、系统归纳,深入挖掘、精心创作,吸收借鉴、博采众长,广泛传播、正面引导。深入研究退耕还林还草文化,对于深刻理解退耕还林还草这一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标志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从2014年启动,为做好红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结合摸底调查实际,分析了红河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在国内实施了10多年,土壤侵蚀得以遏制,防风固沙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已经初步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评估基本上趋于单方面定性的评估,具体定量的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的方法及指标还未成型。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代表区域,针对刺槐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状况等土壤质量状况指标进行了评估,并由此合理反映地上植被恢复状况,从而为合理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的土地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