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春秋季冷空气过程对不同养殖水体水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冷空气活动对不同大小的水体水温造成的影响,利用2011—2012年春秋季冷空气资料及2个不同水体在冷空气发生前后时段的逐层水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分析各层水温对冷空气活动的响应和变化,建立逐层水温降幅模型。结果表明:(1)冷空气过后,浅表层水温比深层水温降幅大,大水体的水温极低值出现时间比小水体明显偏晚;(2)冷空气强度越大,大小水体的水温降幅差异越大,小水体更容易降温;(3)小水体的水温降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要好于大水体,且浅层水温更易受气象要素的影响,深层水温尤其是大水体的深层水温受外界环境影响明显较小;(4)建立的水温降幅模型中,小水体模拟效果较好,大水体的浅层10~50 cm层模拟效果相对较好,而深层100~150 cm效果相对较差。据此,利用相关气象要素建立的预报模型可在春秋季水产养殖关键期有冷空气活动时,提供生产指导和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高度冷空气与登陆台风结合,暴雨事件的机理和降水特征差异。以1323号"菲特"和1601号"尼伯特"登陆台风,分别引起江苏东南部2013年10月7—8日和2016年7月11日异常暴雨事件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0·7—8"暴雨期间,低层冷空气侵入"菲特"残留低压,与"丹娜丝"北侧东风急流结合,大气层结由对流不稳定转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低层斜压锋生、辐合加强,高层强辐散,倾斜对流发展,造成分布均匀持续时间长的层、积混合型强降水,暴雨中心与低层MPV2异常区和锋生区对应;"7·11"暴雨则是"尼伯特"残留低压倒槽顶部附近低层诱生出中尺度低压并发展,冷空气从中层侵入,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建立,对流有效位能释放形成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造成分布不均、持续时间短、短时雨强大的对流性强降水,暴雨中心位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及温度脊附近。"10·7—8"暴雨过程,台风北侧的东风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7·11"暴雨过程的水汽,则主要来源于本地和中尺度低压右侧的偏东风输送。不同高度冷空气侵入登陆台风系统,造成大气层结稳定度和上升运动的形成机制不同,其降水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预报业务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型海藻养殖对海水DO含量的影响,明确其在光照、黑暗及光暗交替条件下海水DO含量的变化过程。笔者将取自温州洞头近海养殖的鼠尾藻、羊栖菜带至实验室内进行养殖实验,设置光照(2、6、12 h)、黑暗(2、6、12 h)、光暗交替(1 h 1 h、6 h 6 h、12 h 12 h)处理,测定养殖水体DO含量,对其产氧速率、耗氧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鼠尾藻、羊栖菜产氧速率都逐渐下降,鼠尾藻的产氧速率比羊栖菜高(P<0.05);黑暗条件下,鼠尾藻耗氧速率在6 h时达最高288.02 mg/kg DW?h,羊栖菜耗氧速率在2 h时达最高207.46 mg/kg DW?h,鼠尾藻的耗氧速率比羊栖菜高;光暗交替下鼠尾藻的净产氧速率先急剧降低后缓慢升高,短光暗交替周期(1 h 1 h)时净产氧速率最高457.08 mg/kg DW?h。羊栖菜净产氧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在中光暗交替周期(6 h 6 h)时最高64.04 mg/kg DW?h。大型海藻养殖时随着光暗环境的交替进行,不断发生着光合产氧、暗呼吸耗氧的转换,总体而言海藻养殖提高了水体DO含量。大型海藻养殖的生态、社会价值显著,建议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探究浮床空心菜种植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采用10%的浮床覆盖率进行空心菜种植作为处理塘,在空心菜旺盛生长以后,分别采集池塘水、对照塘水和空心菜根系样品,提取样品DNA,一部分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研究其细菌群落结构,分析浮床空心菜对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空心菜根系和所在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另一部分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固氮酶基因拷贝数,分析浮床空心菜对水体固氮酶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浮床空心菜种植对水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直接影响不显著,空心菜根系生物膜作为池塘微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空心菜根系生物膜还同时增加了池塘单位水体固氮微生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大型海藻养殖对水体溶解无机碳(DIC)含量的影响,明确其在光照、黑暗及光暗交替条件下水体DIC含量的变化过程,将取自温州洞头近海养殖的鼠尾藻、羊栖菜在实验室内进行养殖试验,设置光照、黑暗、光暗交替处理,测定了养殖水体DIC含量,并对DIC变化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光照条件下,鼠尾藻DIC的消耗速率比羊栖菜高(P<0.05)。在黑暗条件下,鼠尾藻DIC释放速率比羊栖菜高(P<0.05)。随着光暗交替周期的延长,鼠尾藻、羊栖菜DIC的消耗速率均是先升后降,鼠尾藻DIC消耗速率比羊栖菜高。近海海藻养殖时随着光暗环境的交替进行,将发生光合作用消耗DIC、暗呼吸释放DIC的转换。总体而言,海藻养殖最终降低了水体DIC含量,能够促进大气CO2向海水转移,而且随养殖大型海藻的收获,形成一个“可移出的碳汇”,大力发展大型海藻养殖具有重要的碳汇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水平对康乃馨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康乃馨主要产量性状茎粗、花径、茎杆长度的影响,经过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硝酸钾30g/m^2+磷酸铵25g/m^2+有机复合肥120g/m^2+硼砂0.5g/m^2处理是最佳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向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旨在探究其对养殖水体N、P降解和微生物群落调控的最佳浓度.分别设置对照组(NC)、低浓度组(LC)、中浓度组(MC)和高浓度组(HC),探究不同浓度小球藻对罗非鱼养殖水体中N、P的改善效果,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其他处理组相比,HC组...  相似文献   

8.
不同材料覆盖的土壤水温效应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渭北旱塬区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比研究了生物降解膜(S)、塑料地膜(D)、秸秆(J)、液态膜(Y)覆盖和裸地平作种植玉米的土壤水温效应及玉米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玉米进入抽雄期和灌浆期后,不同覆盖材料间土壤水分出现较大差异,40~160 cm J覆盖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和其他覆盖;S和D覆盖对较深土层(60~120 cm)的水分利用加强。J覆盖保墒效果好于其他处理,玉米生长前期主要提高0~100 cm土壤含水量,后期提高100~200 cm土壤含水量;S和D覆盖的保墒效果主要表现在玉米营养生长阶段的浅层土壤。玉米营养生长阶段5~25 cm平均地温,S和D覆盖分别提高1.4°C和2.6°C,J和Y覆盖分别降低3.0°C和0.8°C。S和D覆盖水温协同,延长了玉米营养生长时间,使玉米全生育期提前11 d,J覆盖由于降低地温使全生育期延长3 d,液态膜不影响生育进程。S和D覆盖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及地上部干重,Y覆盖显著(P<0.05)增加玉米的百粒重,J覆盖显著(P<0.05)降低了玉米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4种覆盖均不同程度降低了玉米的经济系数,S、D和Y覆盖玉米分别增产26.9%(P<0.05)、34.7%(P<0.05)和2.4%,J覆盖造成玉米减产10.5%。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温对2种薏苡种子的萌发及黑穗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黔南地区农户薏苡播种方法在降低黑穗病的发生和提高种子发芽率方面的实用性,为薏苡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黔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白壳小薏苡和黑壳薏苡,对比分析了60℃、100℃(处理30s和1min)2种温度对不同薏苡种子发芽率以及霉变等性状的影响,并将2种水温处理的薏苡种子进行田间试验。[结果]60℃的温水处理后,能提高白壳薏苡的发芽率,同时能够减少病菌感染;但对外壳较厚的黑壳薏苡影响不大;而田间试验中未处理过的种子抽穗后,白壳小薏苡黑穗病发病率为80%,黑壳薏苡情况较轻。[结论]采用传统的播种方法,能有效提高薏苡发芽率,减少病菌感染,降低黑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基本苗与早稻产量的关系,通过采用不同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或组合(2个常规品种和2个杂交组合),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插基本苗(2苗/穴,3苗/穴,4苗/穴)对湖南双季早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和茎蘖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早稻产量、有效穂数、总干物质重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千粒重变化不大。出叶速度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而略有减慢。从茎蘖动态来看,在最高分蘖期(移栽后28天)以前,各个处理的分蘖速度基本相同,处理间的最高苗数表现出较大差异,但是基本苗较少的处理,后期的死亡分蘖数相对较少,至成熟期,各处理间的有效穂数差异较小。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的每穴基本苗多,有利于产量形成,较易获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1.
冷凉区旱地玉米微垄覆膜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和低温冷凉两大主要限制因子,于2016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采用地膜半覆盖模式,设置5种不同覆膜起垄高度处理,进行了冷凉区旱地玉米微垄覆膜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垄高每增加5cm,玉米苗期垄侧播种行8cm日平均地温降低0.3℃;当覆膜垄高从0cm增加到5和10cm时,膜侧播种行0~20cm土壤含水量分别极显著(P<0.01)增加3.6和5.3个百分点;覆膜垄高每增加10cm,玉米拔节期推迟1d,抽雄吐丝期相应推迟1d;覆膜垄高5cm处理的经济产量极显著(P<0.01)高于垄高15cm、垄高20cm和地膜平铺处理,与垄高10cm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覆膜垄高5和10c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地膜平铺和垄高20cm处理,平均较地膜平铺和垄高20cm处理分别提高2.1和2.2kg/(hm 2·mm),增幅分别为6.8%和7.2%。研究认为,微垄覆膜(垄高5~10cm)可以协调垄高增加引起的增温和微集水之间的矛盾,同时兼顾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和微集水效应,增产增效,是冷凉区旱地玉米适宜的地膜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不同增温措施对西南山区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西南山区春玉米采用起垄直播覆膜、起垄覆膜育苗打孔移栽、起垄直播覆膜再加苗期拱棚双增温3种增温措施,研究不同增温措施对春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增温措施使春玉米的生育时期提前,缩短生育期17~19d,提高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源",提高干物质积累及最终向子粒库的转运(收获指数),增产幅度分别达11.48%、9.85%和14.93%,提高经济效益分别达571元/hm2、164元/hm2和256元/hm2。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西南山区春玉米生产栽培中以起垄直播覆膜为宜。  相似文献   

13.
温度变化对番茄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低温(15℃),中温(20℃),高温(25℃)条件下生长的番茄幼苗,定植前15d放置在相同的高温条件(25℃)测定各处理不同时期幼苗叶片中脯氨酸,束缚水,自由水含量,以观察其抗寒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下生长的番茄幼苗抗寒性较强,中温下生长的幼苗次之,高温下生长的幼苗抗寒性最差,但三种处理的幼苗放置在同样的高温下抗寒性迅速下降,尤其是低温下生长的幼苗下降幅度最大,到定植叶时不同温度处理幼苗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4年春季在塑料大棚内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数据,分析了各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晴天塑料大棚内气温和土壤温度均呈正弦曲线日变化。10 cm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最大,越往深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越小,位相越后,周期越长。(2)阴雨天塑料大棚内气温和10 cm土壤温度日变化呈单峰曲线,除10 cm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较大外,其余各层土壤温度日变化不明显。(3)不管晴天还是阴雨天,气温日变化幅度均大于土壤各层日变化幅度。晴天塑料大棚内气温及土壤温度的日振幅分别大于阴雨天对应的各层日振幅。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冻结气温降幅对潜水入流量的影响,通过室内冻结试验装置设定地下水位埋深为87.5 cm,进行了3种冻结气温降幅,2种土壤质地的单向土壤冻结试验,监测潜水入流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幅降温冻结下,潜水入流速率较大,冻结第41天砂壤土和粉质粘壤土潜水入流量分别较小幅降温冻结下的潜水入流量高51.8 mm和50.7 mm;冻结气温降幅越大,潜水入流量受土壤质地的影响越明显,小幅降温、中幅降温和大幅降温冻结下,第41天砂壤土潜水入流量较粉质粘壤土潜水入流量分别高8.6 mm、11.5 mm和14.2 mm;土壤颗粒直径越小,潜水入流量对冻结气温降幅的响应越早。研究成果对于地下水浅埋区地下水资源量的科学评价和土壤盐碱化防治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高品质的牡蛎干制品,探究牡蛎冷风干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以新鲜牡蛎为原料进行冷风干燥处理,研究不同干燥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牡蛎干燥特性,考查不同干燥条件对牡蛎复水率、色泽、TVB-N值、TBA值及菌落总数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水平范围内,提高干燥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均能明显加快干燥速率。经分析验证,在干燥温度20℃,相对湿度55%条件下,牡蛎冷风干制品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不同加工用水温度对鲜切黄瓜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黄瓜为试材,研究不同加工用水温度对鲜切黄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鲜切黄瓜在冷藏过程中稍有质量损失,果肉硬度不断下降,呼吸强度增强,菌落总数增加,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VC等主要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加工水温越低,越有利于其品质的保持,加工水温5 ℃处理组能较好地抑制呼吸代谢速率的增加,并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滋生,从而保持其营养成分。结合表面感官与营养品质变化分析,加工水温5 ℃组的黄瓜切片货架期为8~9 d;而10 ℃组和15 ℃组的切片货架期为6~7 d,加工水温越低,越有利于产品的货架期品质。  相似文献   

18.
早稻全生育期气温、水温、泥温特征及避灾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农田小气候与实景观测系统,辅以人工观测,以获取早稻各发育期气温、水温、泥温特点,探讨水分干预避灾措施的效果。试验表明:全生育期以水温积温最高,气温积温最低。营养生长期日平均气温落后于水温、泥温,生殖生长期气温、水温、泥温日均值均比营养生长期提高4℃左右并非常接近。叶面积指数较小或衰减时,受太阳辐射影响,午间水温常常超过气温值。水温维持较高的时间约9~ 10 h,是理想的调温目标介质。高温逼熟时采用活水灌溉3天,可拉低水稻冠层上方最高气温2.5℃、日均气温低1.0℃。且稻米粗脂肪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度较低;结实率提高,千粒重比高温逼熟对照要高6.65%。结果认为:叶面积指数与水温呈反相关特点,高温逼熟时、叶面积衰减时对应高水温、泥温。水分干预调温对产量和品质要素有确定改善,并以活水灌溉2~3天以上的控温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ld irrigation water on rice growth and on uptake of N, P, K and Zn applied ca. 50, 20, 35 and 5 mg kg−1 soil, respectively. Cold temperature of irrigation water reduced rice shoot and root dry weight and plant height,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hot temperature treatment. Under low temperature stress N was a major rice growth determinant. Increased shoot concentrations of both P and Zn allevated the low temperature stress. The uptake of N, P, K and Zn reduced significantly at low temperature (16.5–20 °C soil and 20–24 °C flood water) compared to high temperature (24.5–27 °C soil and 26.5–29.0 °C), with the strongest effect being noticed for N, followed by P, K and Zn. Application of N, P, K and Zn increased their uptake in rice shoots. Nitrogen and K had synergistic effect on their uptake. Responses to N and K application and their uptake behavior were well marked at higher than at low temperature whereas reverse was true for P and Zn.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种植方式下寒地冬小麦土壤水分效应对根系形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采用垄沟播种和传统平播,对黑龙江省冬小麦的土壤水分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育中后期沟播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平播,分蘖初期20~30cm、30~40cm、40~50cm沟播下土壤体积含水率显著高于平播种植方式,分别提高9.87%、7.82%、4.17%;沟播塑造了较优的根系形态,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状态,灌浆中后期灌浆速率增加,显著提高粒重,较平播产量提高14.10%,产量增加553kg/hm2。沟播是寒地冬麦区较为安全理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