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在中国大西南有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古道,这条古道不仅是东西方互联的“脐带”,也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民族和不同大陆的一条纽带,被称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2.
陶红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18,44(4):509-515
"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式话语现象,是基于我国经济实力提升及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关系,"一带一路"话语传播将对"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伴随互联网时代获得探讨学术命题资料的便捷,西方学者提出"丝绸之路"的价值在于它是东西方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的大动脉,中国学者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我国诗歌、舞蹈、乐器、蜀锦花纹、剪纸、佛教播迁、域外农作物引进、"南京布"贸易等的深刻影响,认为"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交融的重要历史舞台,且"一带一路"倡议与"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杨学东 《四川蚕业》2009,37(2):10-11,27
<正>历史上,南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茶马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有效促进了东西方在经济、文化、宗教领域的  相似文献   

4.
李剑英 《蚕学通讯》2003,23(1):40-42,47
蚕丝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过重大贡献,是在国际市场处于垄断地位的优势产业.中国丝绸以其舒适、优雅、雍容华贵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华"国宝",成为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古代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沟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1蚕桑产业发展现状1.1产业地位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皇帝亲耕,皇后亲蚕",劝课农桑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的立国之策,蚕丝业是解决当时民众衣食温饱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蚕丝业的传播还孕育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搭建了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1908年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蚕丝生产国,1909年日本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  相似文献   

6.
<正> 蚕桑起源于我国,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黄河流域是我国古老蚕桑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都长安曾是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故乡,而后随着蚕桑向南推移,到唐代时,福建泉州港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运点。这两个丝绸起运点曾对沟通东西方和海内外贸易以及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外国  相似文献   

7.
王升华 《四川蚕业》2012,40(3):56-57
<正>说起丝绸之路,人们便会联想到塞外的大漠戈壁,往来商旅踏着月色星辉,伴着单调的驼铃跋涉。其实,早在那条举世闻名的西北丝绸之路开辟之前,已经有另一条民间商道在悄然进行着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古西南丝绸之路。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西南早已存在一条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全球化贸易、文化通衢,这就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蜀—身(音  相似文献   

8.
1发展与现状 蚕桑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五千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是首先发明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丝绸用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和文化交流,史称“丝绸之路”.四川在历史上曾是蚕丝业的鼻祖,是蚕丝业的发源地之一,曾经的蜀锦、嘉定大绸等享誉海内外.几千年来,勤劳的巴蜀人民发明了养蚕抽丝,使巴蜀成为我国的丝绸之源.四川丝绸声名远扬,自秦汉至唐宋的千余年间,成都丝织业十分繁荣,是全国蚕桑丝绸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西南丝绸的贸易中心.  相似文献   

9.
发展果桑产业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是世界桑树的原产地和主要分布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桑树独有情钟,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不仅提供了华贵绚丽的丝绸织品,而且对富国裕民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通商西域,历时13年终于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张骞当时带出去的主要货物是丝绸。隋唐盛世之后,在南方又形成了通向外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二条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商大道,从而增进了我国与各国的交往,扩大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亦文 《广东蚕业》2002,36(1):46-46
丝绸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之一。自公元前4世纪传到西方以后,在罗马帝国成了最大的奢侈品之一,丝绸与黄金等价。欧洲人了解中国,首先是从认识丝绸开始的、中国的丝绸之美丽,使西方为之倾倒。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各国使节友好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的原因的不同必然导致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必然导致东西方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是西方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空间也在这两种文化的影响下存在着差异,饮食是这些差异中的一个代表,这种差异体现在菜名的词汇使用。  相似文献   

12.
著名学者毕达哥拉斯曾言:"万物皆数。"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人类的文明与发展离不开数学。从中国古代的结绳记事、易物换物,到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数学就像是上帝的手一般,推动着历史的巨轮。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和数学息息相关。从古至今,东西方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使得东西方数学的发展轨迹大不相同。然而,近百年来,由于世界的格局动荡,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求同存异,使得东西方的数学由两条平行线逐渐衍变成了相交线,让数学的思想更为科学,更为统一,东西方数学碰撞出了越来越多的火花。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汗国大力经营拓展其境内的道路,使丝绸之路青海道兴盛、繁荣并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主道。这给吐谷浑汗国和中西方都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16,(1):20-22
东、西方蜜蜂是蜜蜂属生物的两个代表性物种,本文从东、西方蜜蜂基因组序列,东、西方蜜蜂免疫相关基因,以及东、西方蜜蜂分子进化论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从基因组水平认识这两个蜜蜂属物种。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丝绸之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上古时期直至清代间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及路线进行了详细的挖掘和梳理,使这条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历史背景得以更加清晰地展示。东北亚丝绸之路最早可推至虞舜时代,确切的文字记载是从周代开始,汉魏以后逐渐兴盛起来,唐代的渤海国贡道是象征东北亚丝绸之路繁荣的第一次高潮,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借助"山丹贸易",明代内地的"丝绸诸物"到达了日本,成为了"虾夷锦";伴随贡赏制度产生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加强了不同民族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最后回顾了东北地区的柞蚕产业伴随着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拓展而繁盛的历史,并提出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依靠科技创新,使柞蚕茧丝绸产业向多元化、省力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农业交流和农产品贸易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合作内容。借古丝绸之路,中国从西方引入了胡麻﹑石榴﹑苜蓿﹑葡萄等作物品种,并把掘井﹑丝绸﹑茶等生产技术和产品带到了中亚,促进了沿线国家间农业技术和产品的传播交流。新时期,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农业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和农产品市场供求结构显著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新问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早在秦汉时代,当我国商队涉步茫茫荒漠向西域进发,开创了中外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之后,我国即以“丝国”闻名于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也就由此通过各种途径向东、南、西三路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蚕丝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典型代表之一。早在汉武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作为商品销往古罗马,成为西方认识中国的第一文化符号。一方面,丝绸逐渐成为古罗马贵族社会竞相追逐的奢侈品;另一方面,赛里斯(中国)和蚕丝意象也大量出现在古罗马文学中,承载着古罗马作家对中国蚕丝文化的浪漫想象。本文从丝绸风尚、蚕丝起源、丝国形象和丝绸贸易4个方面阐释古罗马文学对中国蚕丝文化的异域想象,旨在勾勒出中国丝绸和蚕丝文化在西方早期文明中对古罗马文学的影响,以及引发古罗马人对中国和中国人丰富的遐思。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丝绸是纺织物中的中、高档品。提到丝绸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丝绸之路”商人们不惜冒生命危险,翻山越岭,穿越沙漠、荒丘,开辟了丝绸贸易之路,把中国丝绸运到西方。在古罗马,丝绸与黄金同量同价。在经济、交通落后情况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穿着丝绸都是地位、权势的标志,丝的绸服饰成了帝王将相达官的贵妇的专用品,一般人民是享用不起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冬季花期东、西方蜜蜂采集行为的差异,本研究对昆明冬樱花花期东、西方蜜蜂的出勤规律、单花停留时间及访花频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冬樱花花期,东方蜜蜂的最早出巢时间极显著早于西方蜜蜂,而最晚回巢时间极显著晚于西方蜜蜂,就日采集时间而言,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平均每天多1.3h;一天内随着时间推移,东方蜜蜂的出巢数量总体上多于西方蜜蜂;东、西方蜜蜂单花采蜜停留时间、采粉停留时间和访花频率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