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对养鹅业危害极大,文章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几个方面对鹅副粘病毒病作出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副粘病毒病(GPM)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新的流行特点的疾病。该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国内于1997年7月被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教授和扬州大学王永昆教授等发现。2007年春季,辽宁省铁岭市某些养鹅场发生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现阐述本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汲方嵘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4):137-137
该文阐述了鹅副粘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要点及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鹅副粘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以及诊断,并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卢敏  唐中节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221-221
统计2002-2006年间发病11 群5665只四川白鹅,发现鹅副粘病毒病发病时间集中在高温高湿季节,分析认为高温高湿对四川白鹅鹅副粘病毒病有诱发作用.对商品鹅采用二次强化免疫,后备种鹅通过多次强化免疫可有效地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6.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以拉灰白色稀便、肠道粘膜溃疡或痂块为特征的鹅急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流行给养鹅业造成了很大损失。临诊工作中,作者应用鸡新城疫卵黄抗体成功治疗了一例鹅疑似副粘病毒病。本文对其治疗过程及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孟州市化工镇林地生态养鹅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大批养鹅户,其中以西孟港村的赵迎风等5户规模最大,存栏可达2万多只,但在连续养殖几批之后,发现两种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传染病,严重危害化工镇养鹅业的发展,它们是鹅副粘病毒病及其与球虫病混合感染后的疾病。现从症状、流行病检诊断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一、鹅副粘病毒病(一)症状病鹅初期精神不振,采食、饮水减少,拉白色、水样稀便,可有暗红色、黄色、绿色或墨绿色。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临床上一例鹅副黏病毒病的病例为依据,通过对鹅病史的了解,针对临床症状,结合主要剖检变化做出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随后对患鹅进行合理治疗,对健康鹅给予紧急灭活苗接种,效果满意,为此对流行病学和预防鹅副黏病毒病的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焦旭  毕玉海 《河南农业》2007,(20):18-19
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新发生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中流行,给鹅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主要感染60日龄以下雏鹅,尤以15日龄以下雏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流行于春季和夏季,各个品种的鹅均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有所下降,为了研究鹅副粘病毒病的致病机理、免疫机理以及特异性的诊断和防治,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在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流行病学、病理变化的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是继发现小鹅瘟(GPV)和鸭瘟病毒(DPV)后能够引起雏鹅感染发病的一种新的禽腺病毒,于1993年由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在四川省内首次发现,且于1998年首次报道,是雏鹅的一种卡他性、出血性、纤维性渗出及坏死性肠炎,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非常相似。通过对该病的病毒分离、鉴定、病原学特性的研究,证明了雏鹅新型病毒性肠是由雏鹅的一种新的腺病毒引起的、不同于小鹅瘟的新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起朗德鹅注射疫苗后暴发副粘病毒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概述了其剖检变化及诊断方法,分析了发病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雏鹅、中鹅、育肥期肉鹅的3个生长阶段分别介绍了肉鹅的饲养与管理技术,并介绍了小鹅瘟、禽流感、鹅副粘病毒病等鹅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余汪杰 《现代农业科技》2007,(18):169-169,171
皖西白鹅副粘病毒病是一种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鹅病,在认真分析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血清调查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可对其进行确诊;使用油乳剂灭活苗肌注可进行有效防制,在诊断时,要与小鹅瘟、鹅巴氏杆菌病、鹅大肠杆菌病等病区分开来,严防误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养鹅以其生长快、周期短、抗病力强、养殖效益高、市场价格稳定,颇受广大养殖户欢迎.2000年本县养鹅数量明显增加,预计可达250万只.但近一段时间以来,鹅的一种新的传染病(副粘病毒病)严重困扰着养鹅业的发展,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据调查,6月份鹅副粘病毒病在圩区流行,致使60%左右的鹅不同程度发病,死亡近6万只,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5.
鹅副粘病毒病的病原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的鹅副粘病毒,各个品种的鹅都具有易感性。发病最小日龄3日龄,最大日龄可达300日龄,  相似文献   

16.
<正>鹅副粘病毒病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经消化道传染,四季均可发生并多发于20日龄左右雏鹅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5日龄内雏鹅发生此病,死亡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7.
鹅副黏病毒病属于一种烈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鹅都可发生本病,尤以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养殖风险。但是鹅副黏病毒抵抗力不强,容易被日光、干燥及腐败所杀死,只要及时预防就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风险。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及前人文献参考,总结了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进昌 《新农村》2001,(7):20-20
种草养鹅在不少地区已普遍推广,出现了不少规模化养殖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为搞好鹅病防疫,特推荐以下免疫程序。1.肉鹅1日龄预防小鹅瘟:应用小鹅瘟活疫苗(即弱毒疫苗)1头份,用0.2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肌注。注射后7天能产生免疫力。如无此疫苗,可用抗小鹅瘟血清0.5毫升或抗小鹅瘟高免蛋黄液0.5毫升,4日龄时肌注。如果种鹅在产蛋前已注射过小鹅瘟活疫苗2次,所产蛋孵出的雏鹅就有抗小鹅瘟抗体存在,不需要注射疫苗。3日龄预防鹅副粘病毒病:应用鹅副粘病毒活疫苗1头份,用0.3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肌注。也可用鹅副粘病毒油乳疫苗0.5毫升肌注。如无上述疫苗,可用小鹅瘟、副粘病毒病二联血清或小鹅瘟、副粘  相似文献   

19.
孟州市化工镇林地生态养鹅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大批养鹅户,其中以西孟港村的赵迎风等5户规模最大,存栏可达2万多只,但在连续养殖几批之后,发现两种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传染病,严重危害化工镇养鹅业的发展,它们是鹅副粘病毒病及其与球虫病混合感染后的疾病.现从症状、流行病检诊断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20.
对庐江县四川白鹅中流行的鹅副粘病毒病从流行病学方面作了系统的调查与归纳,对该病的治疗、免疫预防作了积极探索,得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统一集中免疫可有效地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