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采用灵芝原生质体电融合技术选育高产多糖菌株,通过电融合方法对紫芝(Ganoderma sinese )和赤芝(Ganoderma lucidnm)原生质体电融合条件进行了研究,表明灵芝原生质体电融合的最佳条件为:脉冲强度10 kV,脉冲间隙24 μs,脉冲次数3次/s,最高融合率为0.038%.10 L罐发酵结果,选育的融合菌株GL-18的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分别为17.52 g/L和1.88 g/L,均高于亲本菌株.  相似文献   

2.
对影响姬菇5号与署优1号原生质体电融合的交流电场频率,交流电场强,直流脉冲场强,脉冲宽幅,脉冲次数,电融合液甘露醇浓度和CaC12浓度等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流电场频率为1 500KHz,交流电场强为300V/cm,直流脉冲场强为2.5KV/cm的,脉冲宽幅为60ps时,脉冲次数为4.5次,电融合液甘露醇浓度10%,CaC12浓度0.4 ma~I/L为姬菇5号与署优1号原生质体电融合的最佳条件,融合率达21%.  相似文献   

3.
以香蕉栽培种"过山香"(Musa AAB Silk cv.Guoshanxiang)和野生阿宽蕉(Musa itinerans Cheesm.AB Group)原生质体为融合试材,进行香蕉高效融合的电融合参数优化。研究表明,在交变电场(AC)200 V/cm、AC作用时间30 s、直流脉冲电压(DC)1500 V/cm、DC脉冲时间40μs、脉冲次数为2次时,融合效率最佳,融合率可达32.4%以上,原生质体活力达81.4%。  相似文献   

4.
以香蕉栽培种"过山香"(Musa AAB Silk cv.Guoshanxiang)和野生阿宽蕉(Musa itinerans Cheesm.AB Group)原生质体为融合试材,进行香蕉高效融合的电融合参数优化。研究表明,在交变电场(AC)200 V/cm、AC作用时间30 s、直流脉冲电压(DC)1500 V/cm、DC脉冲时间40μs、脉冲次数为2次时,融合效率最佳,融合率可达32.4%以上,原生质体活力达81.4%。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玉木耳原生质体制备条件,获得高质量、高产量的原生质体,为后续玉木耳遗传育种、优良性状筛选和品种改良提供良好的试验材料.[方法]以玉木耳原生质体产量为考察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建立原生质体制备回归方程,探究玉木耳原生质体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玉木耳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条件为:酶解时间3 h、酶解液浓度2.0%、酶解温度35℃.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原生质体制备影响程度的排序为: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液浓度,酶解温度与酶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原生质体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酶解时间与酶解液浓度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P<0.05).响应面试验优化后,获得玉木耳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为:酶解液浓度2.0%、酶解时间3.4 h、酶解温度35℃,此条件下玉木耳原生质体的平均产量为17.5×106 CFU/mL,与理论产量(17.77×106 CFU/mL)偏差小.[结论]利用响应面法可确立玉木耳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获得较理想的原生质体产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米曲霉原生质体制备的高效方法.[方法]统计米曲霉菌丝体检测不同生长时间(72、84、96、108、120 h)的菌丝、不同渗透压(分别使用0.8 mol/L蔗糖、氯化钠和葡萄糖溶液作为渗透压稳定剂)和不同组合酶系(溶菌酶、纤维素酶和蜗牛酶、混合酶系的配比按照L9(34)正交设计)下的原生质体产量.[结果]经检测,培养108 h菌丝体、0.8 mol/L NaCl渗透压稳定剂原生质体产量较高.同时溶菌酶(2 mg/ml)+纤维素酶(6 mg/ml)+蜗牛酶(6 mg/ml)组合酶系原生质体产量较高,达9×105个/ml.[结论]原生质体的产量受菌体自身状况和外界条件影响.该研究为大量制备高活力的原生质体及进行细胞融合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层出镰孢菌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建立高效制备层出镰孢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方法.[方法]通过对菌丝体菌龄、酶解液组合、酶解反应温度及酶解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对层出镰孢菌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菌块在CMC液体培养基中25℃培养分生孢子3 d后,过滤离心后转移至YE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12 h,该菌丝最适于层出镰孢菌原生质体的制备;用1.2 mol/L KCl溶液配制含有5 mg/m L裂解酶、25 mg/m L崩溃酶、0.05 mg/m L溶壁酶的酶解液在30℃下对菌丝酶解1.5 h,此时原生质体的数量最大,为2.47×10~9个/m L.原生质体再生培养时,使用40%PTC溶液恢复细胞壁,在TB3液体培养基中30℃过夜培养,离心后与TB3固体培养基混合后倒入平板培养,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39.75%.[结论]通过对菌丝体菌龄、酶解液浓度、温度、酶解时间等条件的优化,可提高层出镰孢菌原生质体的产量及再生率,为进一步研究层出镰孢菌致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具有较多生长点的金钗石斛PLBs为材料,研究通过酶解法获得原生质体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酶液配比为φ=1%纤维素酶(Cellulase Onozuka R10)+φ=0.4%果胶酶(Macerozyme Onozuka R10)+0.65mol·L-1甘露醇,pH5.7;黑暗条件下,(25±2)℃,60r.min-1振荡酶解6h,800r.min-1离心分离4min,获得的原生质体质量较好。经计数和伊凡蓝染色法检测,用此法获得的金钗石斛PLBs原生质体鲜质量产量为(8.25±0.17)×105个.g-1,活性为(90.24±1.84)。(蓝光(470~75nm)激发活力检测发现较小的分生细胞具有较强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和黑麦草原生质体电融合的适宜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多花黑麦草(Lolium muiriflorum Lam.)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原生质体电融合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同一电场条件下,不同物种原生质体的电融合反应有差异,在500kHz、100V/cm交流脉冲和1.5kV/cm、40μs直流脉冲下,原生质体排列成串,小麦、多花黑麦草和多年生黑麦草原生质体融合频率分别为80%,60%,30%;电场参数中的场强和直流脉冲幅宽对原生质体融合频率影响较大;融合液中CaCl_2浓度以0.5~1mmol/L为宜;渗透压较低的融合液有利于原生质体融合;在适宜的电脉冲处理后,原生质体存活率与对照相似,经融合处理的原生质体培养一个月后,其植板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对细脚拟青霉RCEF3456菌株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制备有影响的多个因素,如菌丝生长时间、酶种类、酶浓度以及酶解时间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得到制备原生质体的最佳产量(8.0×107个.mL-1)的方法是培养18 h的菌丝、1%溶壁酶 1?llulase"Onozuka"R-10 1%蜗牛酶、酶解2.5 h,而且,酶解过程都是在30℃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对原生质体的形成以及再生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再生率为1.2%。  相似文献   

11.
石斛兰叶片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了石斛兰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建立最佳的原生质体制备体系。[方法]以石斛兰叶片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研究纤维素酶浓度、酶解时间、温度、pH值以及甘露醇浓度对石斛兰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结果]以3%纤维素酶R-10+0.6%果胶酶Y-23为混合酶液,0.5mol/L甘露醇为渗透压稳定剂,在26℃的黑暗条件下,pH值为5.4的酶液组合中,黑暗条件下振荡,酶解15h,获得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结论]该制备体系为后续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银萍  张舒  汪洋  李敏  陈学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379-12381
[目的]探讨灵芝原生质体的高效制备及诱变方法。[方法]用2.5%溶壁酶、0.5%蜗牛酶和0.5%纤维素酶组成的复合酶液裂解适龄灵芝菌丝体,制备原生质体,统计其再生频率,并用制备出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试验。[结果]采用该制备方法获得了高质量的原生质体,其再生率能稳定达到80%以上,且经复合诱变后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也较高。[结论]该研究为后续的灵芝诱变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贺婷  郭成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374-1376
[目的]对金耳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体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金耳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体系中酶体系、菌龄、温度、时间、渗稳剂的最佳用法。[结果]金耳原生质体的释放方式有3种类型:酶解初期的顶端释放、侧位释放和后期的原位释放。其最佳制备条件为:液体静置培养3 d的菌丝体,在1%纤维素酶+1%蜗牛酶+1%溶壁酶的混合酶液中,以0.6 mol/L蔗糖为渗稳剂,36℃酶解4 h,得到原生质体制备率达1.76×107个/ml;最佳再生条件为:液体静置培养5 d的菌丝体,在1.5%溶壁酶的酶液中,以0.6mol/L蔗糖为渗稳剂,33℃酶解3 h,得到原生质体再生率达0.22%。[结论]为金耳的原生质体融合、紫外线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研究等提供了有益支持。  相似文献   

14.
高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94-7195
[目的]为了探讨西洋参叶肉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的最佳条件。[方法]以5年生西洋参为材料,研究了纤维素酶的种类,酶的浓度和渗透压对西洋参叶肉原生质体游离的影响,并探讨了西洋参叶肉原生质体在KM8P、MS基本培养基中的分裂情况。[结果]在混合酶液其他组分相同的情况下,日本产R-10纤维素酶的游离效果最好。酶浓度为4%时,3 h后大部分叶片都被解离成原生质体。幼嫩叶片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4.8×105个/g。KM8P培养基适合于西洋参叶肉原生质体的培养,较高的2,4-D浓度可以促进分裂。[结论]用混合酶系统处理,能够获得大量(4.8×105个/g)有活性的原生质体。游离原生质体的酶浓度以1%~2%为宜。KM8P+2,4-D(2.0 mg/L)+6-BA(2.0 mg/L)+KT(0.7 mg/L)培养基适宜培养西洋参叶肉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金耳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体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金耳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体系中酶体系、菌龄、温度、时间、渗稳剂的最佳用法。[结果]金耳原生质体的释放方式有三种类型:酶解初期的顶端释放、侧位释放和后期的原位释放。其最佳制备条件为:液体静置培养3d的菌丝体,在1%纤维素酶+1%蜗牛酶+1%溶壁酶的混合酶液中,以0.6mol/L蔗糖为渗稳剂,36℃酶解4h,得到原生质体制备率达1.76×107个/ml;最佳再生条件为:液体静置培养5d的菌丝体,在1.5%溶壁酶的酶液中,以0.6mol/L蔗糖为渗稳剂,33℃酶解3h,得到原生质体再生率达0.22%。[结论]为金耳的原生质体融合、紫外线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研究等提供了有益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烟管菌T1(Bjerkandera adusta)原生质体制备及菌丝再生的最佳条件。[方法]研究菌龄、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和浓度、pH、酶浓度及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得率的影响,并研究再生培养基种类对菌丝再生的影响。[结果]在PDA液体培养基中,以28℃摇床培养3 d的菌丝最适于该菌原生质体制备;用0.5 mol/L KCl配制的含有15 mg/m L的溶壁酶于30℃下酶解3 h,获得原产量最高,达1.18×10~6个/m L;RM1培养基再生率最高,达1.22%。[结论]该研究优化了原生质体制备及菌丝再生条件,为进一步研究烟管菌噬藻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罗布麻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罗布麻无菌苗子叶与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MS培养基附加不同激素组合对原生质体分离培养的影响以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不同浓度纤维素酶与离析酶组合、DPD和MS等4种培养基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结果]激素组合中以6-BA0.5mg/L+NAA0.5mg/L组合获得最高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用固体培养基进行继代培齐的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产量高于液体培养基,尤其以从继代1次愈伤组织收集的原生质体最为适宜;纤维素酶0.30%+离析酶0.30%组合获得的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且细胞碎片较少;DPD培养基的原生质体较其他培养基的分裂得早,MS培养基的培幂效果最差,[结论]该研究为罗布麻遗传转化、突变体筛选及体细胞融合育种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二倍体马铃薯体细胞电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种双单倍体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进行自体和异体融合及对二倍体野生种S.phureja实生苗子叶下胚轴原生质体自体融合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在交变电场中的转动电压、成串电压及细胞拉长电压无明显差异;在1 800 v/ cm的直流脉冲电压、100μs脉冲幅度下,2~3细胞的融合频率最高(24.16 %);实生苗子叶下胚轴原生质体在2 000 v/ cm、100μs的电场作用下融合频率明显高于叶肉组织,其融合频率为43.50 %;实验还显示出,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自体融合频率明显高于异体融合频率。  相似文献   

19.
甘蓝与大白菜的原生质体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丹  丁丹  王火旭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448-3449
[目的]研究两种近缘物种原生质体的最佳融合条件。[方法]利用培养好的甘蓝与白菜的幼苗在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作用下分离出原生质体,再利用PEG融合液将这2种原生质体融合。[结果]用6%甘露醇+8%纤维素酶+2%果胶酶处理材料,酶解4h后,可以获得大量的游离原生质体,大部分原生质体呈圆形,散乱地游离在原生质体溶液各处。利用30%PEG融合液及0.1mol/LCaCI:溶液(含9%甘露醇,pH值9.5)将这两种原生质体融合可以获得稳定的、可育的细胞杂种植株,可以直接作为育种的种质材料。[结论]该研究为远缘杂交和进一步研究原生质体的培养及再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普鲁兰酶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酸性普鲁兰酶产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及诱变育种进行研究。[方法]对盐球菌(Halococcus sp.)Z1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选育普鲁兰酶高产菌株。[结果]菌体经培养14 h后,在36℃、2.8 mg/ml溶菌酶作用下酶解1.5 h,其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分别为87.4%和19.4%。采用紫外线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筛选得到9株普鲁兰酶活性比出发菌株高的突变株,其中D9-08的酶活达6.37 U/ml,比诱变前提高了0.96倍,经10次传代遗传性稳定。[结论]利用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手段进行酸性普鲁兰酶产生菌的育种是一条可行并具有较好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