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对地理信息进行监测、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统一的定期更改以及一定的组织更改,可以系统地对图面资料、资源数据进行管理,对林相图、数据进行更新,设计伐区的调查工作。为了更全面的对伐区情况进行掌握,实现档案库和图形库的互动互查,需要将地理信息系统、伐区生产管理、GPS定位系统和伐区设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机械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零件与配合件之间由于磨损、变形、疲劳、腐蚀、穴蚀、松动或其它原因,失去原工作性能,必定会出现故障,因而就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维修工作。从经济和安全角度考虑,正确地进行维修是很重要的。要进行正确的维修,前提是必须找到发生故障的源头,对故障进行正确的分析,以便使维修工作“有的放矢”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一、育肥前的准备在育肥前,对即将投入育肥的羊进行健康检查,只有无病或有病治疗痊愈的羊才可以进行育肥。从性别、年龄、个体大小、品种等方面进行分群。育肥前还应进行驱虫、药浴、防治、健胃、修蹄等工作。早熟品种8月龄、晚熟品种10月龄以上的公羊进行去势,目的是使羊肉不产生膻味和有利于育肥。对育肥羊进行称重,以便于育肥结束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正>梅花:可用梅子、山桃、李子作砧木,采用枝接、芽接法。枝接在春季进行,芽接宜在夏季进行。腊梅:砧木用狗蝇梅,选用切接法在早春进行嫁接。丁香:可用小叶女贞作砧木,采用劈接、芽接法。劈接春季进行,芽接夏季进行。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随着我国森林松毛虫危害的加剧,需要对松毛虫进行有效的防治。松毛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可以根据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发生特点、危害特征,从预防和治理两方面着手进行防治。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通过科学的营林规划和林木养护管理进行预防,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可有效降低森林松毛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校后勤餐饮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餐饮工作越来越引起国家、高校、大学生的关注,本文从高校餐饮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管理、如何进行创新、如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对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海参渔业现状进行了介绍,阐明了过度开发海参资源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海参资源进行保护势在必行。另外,还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海参养殖及日本的海参增殖的放流情况进行介绍,认为进行海参增养殖是保持海参自然资源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本控制器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检测技术结合起来,采用模糊控制技术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对西红柿栽培温室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和控制,为西红柿的生长所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条件。本控制器以89S52单片机为核心,对西红柿栽培温室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显示及驱动执行机构进行调控等。本控制器通过RS232接口与PC机进行通讯,实现对数据的显示、存储、查询、统计等综合管理,给出西红柿不同时期生长所需要的最佳环境参数,并且依据此最佳参数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提出合理的控制方案,进而达到了西红柿栽培温室的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南瓜、西葫芦薄种皮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瓜、西葫芦薄种皮由于其特性成为优良的资源材料,近几十年来针对其成因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薄种皮突变体形成的遗传学机理研究、采用RAPD,AFLP,ISSR,SRAP等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有皮和薄皮种的种皮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对薄皮种进行基因定位等方面。针对目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关伟 《饲料博览》2019,(8):94-94
针对狐狸、水貂、貉子和狗源性成分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针对其特异性引物以及探针进行相应的研究,从而针对其自身的体质来进行相应的产品进行挑选,为了更好的检测狐狸、水貂、貉子和狗针对荧光PCR反应体系以及反应条件来进行相应的筛选,从而更好地突出狐狸、水貂、貉子和狗各自的特异性,选择与自身属性相符的产品来进行相应的实时荧光PCR检测。  相似文献   

11.
生姜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秀  徐坤  巩彪  曹逼力  王忠宾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2):2431-2437
【目的】研究分析生姜植株农艺性状变异特征,确定构成生姜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生姜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生姜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生姜生长发育特点,运用统筹分析,明确生姜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生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达11.4%-51.3%,且植株茎粗(0.7934)、茎鲜重(0.7302)、株高(0.6024)、叶鲜重(0.5847)和根鲜重(0.5039)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茎干物质含量(-0.6155)、分枝数(-0.3680)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茎粗、根鲜重、茎鲜重、根茎干物质含量是高产型品种形态决定因子,而分枝数、叶片数、姜球数则为低产型品种形态决定因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入选的4个因子对生姜产量模型的决定系数达0.8194。【结论】生姜单株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依次为根茎干物质含量(-0.3984)、叶鲜重(0.2866)、茎粗(0.2711)及茎鲜重(0.2624),高产型生姜品种的主要特征为茎秆粗壮、分枝较少、叶片较厚、同化系统发达、根茎干物质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褐煤基有机肥及土壤调理剂对姜田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的影响,于山东省昌邑市开展生姜种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褐煤基有机肥及土壤调理剂的施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土壤养分;与对照相比,各处理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4%~2.3%,中微量元素中钙含量增加了0.6~1.9倍,镁含量增加了0.3~6.3倍;各处理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其中白绢病病情指数降低了15.4%~23.1%,根结线虫病情指数降低了7.7%~26.8%;在增产方面,单株姜重增加了0.8%~15.0%,每公顷产量提高了6.0%~11.6%,增产效果显著,以施用褐煤基有机肥7500 kg/hm2+土壤调理剂375 L/hm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开展生姜田间施用养分构成与姜腐烂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生姜在中等土壤肥力水平,栽植密度83 333穴/hm2(穴距35.3 cm,行距34.0 cm)下,施用有机肥料30~50 t/hm2,配合施纯N 200~300 kg/hm2、P2O5 100~150 kg/hm2、K2O 150~500 kg/hm2,比例为1∶0.3~0.7∶0.5~1.7,植株抗性较好,群体生长势较强,可获得30~35 t/hm2的较高产量。用生物农药青萎散处理姜种和土壤,可提高抗病性,减少姜腐烂病发病率,增产17.1%~24.9%。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优良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喀斯特地区生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省(区)的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为材料,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贵州进行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测定,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96份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96份生姜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6.64%,以分枝数、茎叶重和根状茎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20.0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35~2.099,以叶宽、叶长和根状茎长的H'较大,以分枝数的H'最小(1.935)。单株根状茎重与分枝数、茎叶重、根状茎长和根状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茎茎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3.48%,且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在各性状间差异较明显,说明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生姜种质资源的变异。在遗传距离为10.5时将96份生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和Ⅴ的种质资源茎叶较重和根状茎产量较高,类群Ⅲ、Ⅳ和Ⅵ的种质资源分枝较少、茎叶较轻和根状茎产量偏低。贵州省内生姜种质群体与广西群体、湖北群体和四川群体的遗传背景较近。【结论】 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枝数和茎叶重是影响喀斯特地区生姜高产的主要性状,且广西、湖北和四川的生姜地方资源适宜在贵州生态区推广种植。从类群Ⅰ、Ⅱ和Ⅴ筛选出的14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种质可作为核心生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生姜上炕人工催芽与"免炕壮苗素"浸种直播对不同生姜品种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病虫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莱芜大姜应用"免炕壮苗素"比上炕人工催芽产量高19.8%,莱芜小姜为10%。在生姜生长因子适宜的范围内,用"免炕壮苗素"浸种直播越早,生姜产量越高,且生长量大,生长势强,品质良好。与上炕人工催芽相比,"免炕壮苗素"浸种直播生姜株高、有效叶数、根茎鲜重、茎粗、分枝数增幅分别达到7.3%7、.8%、18.4%、15.1%和16.2%以上,根茎中可溶性糖、VC、挥发油含量分别提高31.5%、10.6%和25%以上。对生姜姜瘟病防效达50%,姜螟亦有所减轻,但效果不显著。"免炕壮苗素"对生姜生长的影响主要为迅速打破休眠,提高长势及免疫性能,改善生姜品质,且对不同品种增产效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2003年6月在雅安飞仙关多功乡13个未发病或发病较轻的生姜田块中分离到217个细菌菌株,其中三个(L1、D4、T10)菌株对姜瘟病有强抑菌作用,用利福平标记后在室内的灭菌土和非灭菌土中分别进行定殖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L1在平板上的抑菌圈不是最大,而最终定殖密度却是最大,而T10抑菌圈最大,定殖能力却不是最大。在灭菌土中比非灭菌土中的定殖能力强。在田间防病试验中,防病效果分别达60.16%(L1)、39.10%(D4)、52.39%(T10)、此外试验结果还表明三个菌株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促长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莱芜大姜为对照,研究了生姜新品种山农1号和98168的生长特性,分析比较了其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山农1号株高82.4 cm,分枝数12.1枚,分别比莱芜大姜低7.3%和17.1%,但茎粗及根茎鲜重分别比莱芜大姜高14.0%和29.6%;98168株高、茎粗及根茎鲜重分别比莱芜大姜高9.0%、6.6%和15.7%。山农1号及98168的叶片较大,产量较高,分别比对照增产30.4%和16.2%;虽然两品种根茎干物质含量分别比对照低9.2%和2.6%,但挥发油含量分别高19.5%和9.6%,粗纤维含量分别低15.8%和0.6%,表明生姜新品种的综合品质较好,适于保鲜加工出口。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世代组培生姜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及其产量形成差异,以确定组培生姜在生产上的最佳推广世代。以组培生姜原原种(T1)、原种(T2)、生产种(T3)3个世代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T3和T2世代植株生长特性优于T1,表现为生育前期T3和T2株高、茎粗快速增加,地上部快速生长;进入根茎膨大期后,生姜株高和茎粗增长减缓,但分蘖快速发生,由于T3和T2的分蘖发生少,保证了根茎光合产物的供给,延长了快速生长期,显著提高了其物质积累,为高产奠定了物质基础。根茎膨大期后,T3和T2较低的茎、叶和根系物质分配比例,使光合产物向根茎转移促进了根茎的膨大,从而获得高产。因此,与原原种和原种相比,生姜组培生产种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能够有效提高生姜生产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不同世代组培生姜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与种性退化规律,可以把组培生姜生产种(T3)作为生产上的最佳推广世代,既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铅含量对生姜生长、产量及产品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铅含量为250mg/kg时,对生姜生长略有促进作用,铅含量达500~1000mg/kg时,则显著抑制了生姜的生长,生姜收获时,其单株产量分别为252.3、198.6和161.8g,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08%、-18.06%和-33.25%。此外,生姜各器官铅含量随土壤铅含量的升高及生长的进行而显著增加,且以根的铅含量较高,根茎次之,茎、叶较少。土壤铅含量达250mg/kg时,生姜根茎铅含量为0.261mg/kg,未超过国家最高允许限量,而土壤铅含量分别达500和1000mg/kg时,根茎铅含量则分别超标1.76倍和4.95倍。  相似文献   

20.
青枯雷尔氏菌在植株体内分布及其致病力的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青枯雷尔氏菌在不同寄主发病植株、在同一寄主不同侵染状态植株和同一寄主不同发病阶段植株体内分布及其致病力的异质性,从生态位角度来初步探讨该病原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田间采样,室内测定样本的含菌量及其病原菌的致病性(弱化指数),统计分析比较青枯雷尔氏菌在寄主植株体内的分布和致病力的异质性。【结果】番茄和茄子病株体内青枯雷尔氏菌的平均含菌量>100×108 cfu/g,显著高于烟草、花生和生姜(<70×108 cfu/g)。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布在番茄体内依次为根部>中部以上茎>中部以下茎;茄子和花生从根到上部茎依次含菌量逐渐降低;烟草根部和中部茎的含菌量显著高于下部和上部茎;生姜下部茎的含菌量显著高于姜块和中上部茎。不同寄主植物植株体内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性差异显著,根据弱化指数的划分标准,平均弱化指数的大小依次为茄子>烟草>花生>番茄>生姜;生姜体内的青枯雷尔氏菌的平均弱化指数为0.49(<0.60),明显表现为强致病力,茄子体内的为0.80,接近于无致病力,烟草、花生和番茄为0.64~0.70,属于致病力不确定的菌株。茄子、生姜和花生的健康和发病植株检测的结果表明,仅有花生的健康与发病植株同时存在着青枯雷尔氏菌,而茄子和生姜健株无青枯雷尔氏菌侵染。【结论】青枯雷尔氏菌在不同寄主、不同发病状态、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的分布及致病力呈现明显的生态位分化的特征,了解这一特性对于青枯雷尔氏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