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吴家全  李俊 《植物检疫》1992,6(5):377-377
柑桔溃疡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也是我区柑桔产区重要病害之一,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可潜伏在病叶、病枝梢和病果等病部组织内越冬,又能随果、苗调运而进行远距离传播。又颇耐干燥,在室内玻片上可存活121天;其抗寒能力极强,且耐低温,冻结24小时后并不影响其生活力,实属一种顽固性病害。如蕲春县八里湖果园场于1984年从宜昌地区柑桔研究所调入了124株甜橙桔苗,1986年,发现这批桔苗带有溃疡病,为了杜绝病害再  相似文献   

2.
1992年11月22日至25日在湖南怀化地区召开柑桔溃疡病检疫与防治技术研究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湖南、湖北、贵州、浙江、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植保植检站,以及有关的试点县共20个单位,会议由全国植保总站主持,会上有15个单位作了书面发言。为了有效地防治柑桔溃疡病,减轻该病的危害,挽救病株病苗,探索和研究防治技术,两年来,他们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成绩显著。根据1991年柑桔溃疡病协作组会议精神、要求、方案,引鉴贵州黔南州植检站的经验,对杀菌脱叶、截枝修剪、清园、翻埋  相似文献   

3.
继1985年4月我站查获樱花根头癌肿病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F.Smi-thet Touns)Conn 后,1986年3月我站又在日本友好人士赠送给重庆医科大学的200株樱花苗(分染井吉野、关山樱花、八重樱花3个品种)上查获根头癌肿病病株159株,病株率占79.5%。鉴于其寄主广,为害严重,且在我市未见报道,我们根据有关规定,烧毁全部病株,不带病的樱花苗指定重庆医科大学用500—1000ppm 的链霉素液处理后集中隔离试种,  相似文献   

4.
盐酸四环素等药物对柑桔黄龙病治疗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用六种抗菌素及二种化学药物加压灌注黄龙病树,结果表明:四环素、土霉素效果较好,金霉素、青霉素及磺胺嘧啶亦有一定抑制病情的作用,链霉素、氯霉素、对氨基苯甲酸效果不明显。对柑桔黄龙病病株灌注盐酸四环素八天后,斑驳病叶中的淀粉积累现象逐步消失。新梢生长、花芽发育均正常,落果现象明显减少。果实大小、品质均与健树无明显差异。对主干中段的直径为11.5~15厘米的刚发病11龄甜橙树,注入每毫升合1000单位的盐酸四环素溶液5000~8500毫升。注药后彻底剪除病枝。杩势恢复后三年不出现症状。使用量偏低的病株、症状短期内受到抑制,但以后会再度出现。  相似文献   

5.
柑桔溃疡病Xanthomonas citri(Has-se)DoWson,是我国柑桔产区的主要病害,属国内外的检疫对象.目前我区此病发生严重,威胁着柑桔生产,影响果品出口.1986—198B年我们在浪湾华侨农场进行了克菌壮防治柑桔溃疡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克菌壮防治柑桔溃疡病的效果与敌枯双的相当,甚至更好.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1.供试药剂 90%克菌壮原粉(原名叶安磷、NF-133杀菌剂,南开大学有机化学元素所研制,连云港市第二农药厂生产)800、1000、1500PPM;对照药剂:25%敌枯双可湿性粉(1986—1987年使用江苏建湖化工厂的产品,1988年使用江苏盐城市东方化工厂产品)800、1500倍.  相似文献   

6.
赤衣病(CirticiumsalminoicolirB.etB.)是热带经济林木的重要病害,寄主范围很广,包括油茶、楷杷、梨、桑、无花果等200多种植物。赤衣病不属于柑桔主要病害,一般柑桔专著未将其列为防治对象,国内外很少有关赤衣病为害柑桔生产的报道。90年代初,太和林场柑桔园(江西长城企业集团下属单位)发现几棵病株,由于被该场误诊为柑桔白粉病,使赤衣病在失控状态下迅速蔓延,仅3~4年染病树已达数百株,橙类、南丰桔、温州蜜柑、金柑无一幸免,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1病原赤衣病病原可用显微镜检出。其病原是真菌类的一种担子菌。担子无色…  相似文献   

7.
柑桔黄龙病治疗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柑桔黄龙病经用抗菌素树干灌注法治疗轻病树可以恢复健康,疗效一年,重病树仅见少数新梢生长正常,8~12个月后又重现症状;采用抗菌素叶面喷布法治疗,对抑制病情发展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差且不持久;采用抗菌素根际浇灌法治疗无效。病接穗用抗菌素浸泡1~2小时,或49℃温热处理,50分钟,疗效颇佳。除土霉素500单位/毫升组有2株福桔苗木发病外,迄今三年未见一株发病。嫁接成活率:大部分处理组为80~90%,金霉素1000单位/毫升组成活率最低,仅0~12.1%,苗木生长较弱且缓慢。热处理组苗生木长较弱。抗菌素各处理组苗木生长正常。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周至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工栽培猕猴桃,目前栽培面积已发展到8667hm2,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自《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年6期报道陕西省猕猴桃发生新病害——猕猴桃溃疡病以来,此病已成为本县生产中的常发病害。据本县植保站调查,2000年全县平均病园率45%,平均病株率16.65%,病指4.76;2001年平均病园率70%,平均病株率49.2%,病指20.3;2002年平均病园率65.6%,平均病株率11.3%,病指3.52。其中尤以2001年发病最为严重,全县发病面积约为6000hm2,重病园病株率达40%,最重者发病1~2a即可毁园。产量损失10%~15%,严重者达50%以…  相似文献   

9.
泡桐丛枝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严重病害,此病在我国分布甚广,尤以华北平原为害严重。最常见病状为丛枝型,极少见花变枝叶型。健康泡桐实生苗经病树皮嫁接表现典型丛枝病状。用电镜观察病枝叶的超薄切片,在韧皮部筛管中发现有大量类菌原体(MLO)。类菌原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200—820nm,具有10nm厚的单位膜。用病枝叶汁液接种不能传病。病树的种子不带毒,采用种子育苗可减少丛枝病的发生。用病树根及带毒苗繁殖可以传病。防治丛枝病可推广种子繁殖。严禁从病区引种种根和苗木。用40—50℃温水浸种根30分钟或用1000单位四环素溶液浸种根12小时。用10000单位四环素、5%硼酸钠注入病树干基部髓心或用根吸方法,都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形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 《植物保护学报》1962,1(3):255-268
从1956年以来在北京和山西阳高进行的晚疫病初侵染来源的试验没有发现病薯以外的其他可能来源。在北京条件下,病菌冬季在残株上只能存活一个半月,在山西病地连茬种植不能引起早期严重发病。病叶的检查和培养基的诱发培养都未见到卵孢子。病菌从病薯侵染到病苗的三种途径,经过大量调查和试验,结果如下:薯块上的病斑扩展到幼苗基部皮层的最多;其次是由病薯或病苗地下部,长出孢子囊,再侵染到同穴相邻幼苗地下茎引起的。病菌由茎基髓部长上来的最少。后两种只占出土病苗的4%左右。不同途径得病的幼苗,形成中心病株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幼苗得病后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病菌很快长到幼苗的生长点,或横向环绕茎基,使幼苗早期死亡,病菌亦同归于尽。第二种是病菌侵染茎基时,茎部有足够的抵抗力,使病斑愈合,病菌死去。第三种情况是幼苗得病时其抗病力与病菌的致病力处于相持状态,病菌缓慢地向上生长,出土后,遇到适宜的条件,产生孢子囊,成为中心病株。通常中心病株形成率只占病薯总数的%1左右。病苗与中心病株的形成受下列因素的制约,病薯的染病程度:种薯的切块、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品种的差异与幼苗抗病力变化的速度。病苗出土后的气象条件影响中心病株和发病中心形成至普遍和严重流行的速度。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在福建省福州市及广东省侥平县两地进行。1978年以来,在福州市以蕉柑、福桔和新会甜橙病树为毒源树,以柑桔实生健苗为指示植物,进行木虱传试验。结果在329株指示苗中,发病40株,发病率12.2%,潜育期短的半年,长的5年。对照指示苗72株均未见发病。1982~1984年,在饶平县以蕉柑病树为毒源树,以椪柑实生健苗为指示植物,共试验70株,发病33株,发病率47.1%,潜育期短的2个月,长的8个月。对照指示苗9株未见发病。木虱传染病苗的病状与毒源树的病状相同,均表现黄梢和叶片斑驳。获"毒"木虱的唾液腺和脂肪体的超薄切片样本在电镜下均观察到原核细胞微生物(称为类立次克体或类细菌)。唾液腺内的病原体分布在外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和腺腔内。其菌体的形状大小和膜壁结构等特征均与毒源树及木虱传染病苗的筛管细胞内的相同,木虱获得和传递柑桔黄龙病病原的方式与蚜虫传播病毒中的持久性类型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2.
 1973-1978年用从田间病树上采集的柑桔木虱成虫放饲在398株健康柑桔苗上,有32株发病。用病树上采集的柑桔木虱高龄若虫置健苗上所羽化的成虫放饲的56株,有5株发病。未接虫的110株没有发病。初步说明柑桔木虱成虫可以传病。  相似文献   

13.
应用PCR及Nested PCR技术检测柑桔木虱及其寄主九里香的结果表明:PCR只可检测最低2头带菌木虱,Nested PCR可检测到单个带菌木虱。100头带菌木虱中,单虫检出率为96%。检测田间重、中等、轻病的柑桔园内的木虱,其带菌率依次为87%、53%和21%。在病芦柑上饲菌不同天数的木虱均能检测出带菌,其饲菌时间最短为1d。城市九里香叶片及在其叶上取食的木虱单虫,均能用Nested PCR检测出病原。饲菌木虱接种九里香及芦柑健苗,在植株尚未表现症状时,常规PCR难检测出病原,但用Nested PCR则能检测到病原,说明九里香不仅是木虱的寄主,而且是黄龙病病原的隐症寄主。  相似文献   

14.
柑桔木虱传递柑桔黄龙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木虱是柑桔黄龙病主要媒介昆虫。几年来的试验初步表明:无病植株上繁殖木虱成虫,在病树上吸毒20—30天以上就可传病。黄龙病病原在成虫体内约经20—30天循回期、带毒后木虱成虫,虫口密度大(20头/苗以上),吸食传毒1天即可发病;虫口密度小(1—5头/苗),吸食传毒7—14天也能传病。潜伏期一般2—8个月,个别株2年才发病,病梢于冬季回接,3—5个月后也表现出和虫传发病苗相同的斑驳状病症。  相似文献   

15.
川化-018对白叶枯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在体内外对该菌主要是直接起抑菌而不是杀菌作用。叶面内吸作用较好而根系内吸活性极差,仅宜于叶面施药。药效持久性较好,施药后在较短时间内遇雨对药效影响不大。在适当施用浓度下防效显著优于5-氧酚嗪,而接近或稍逊于敌枯双,表明该药是目前防治白叶枯病较理想的一种内吸杀菌剂。  相似文献   

16.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occurr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wind dispersal of conidia of the olive spot pathogen Spilocaea oleagina. Dissemination in absence of rain was confirmed both by collecting conidia at various distances from an inoculum source and by using trap plants. The dispersal gradient of conidia was very steep: 3–10% of leaves of olive seedlings placed 20 m from diseased trees became infected.  相似文献   

17.
Postbloom fruit drop (PFD) is an important citrus disease that causes up to 100% yield losses during years in which conditions are favourab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epidemics. The conidia of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and C. gloeosporioides, causal agents of PFD, are predominantly dispersed by rain splash. At the beginning of epidemics, the distribution of diseased plants is random and the disease progress rate is very high, which is unusual for pathogens spread by rain splash. As the pathogen produces abundant conidia on diseased petals, pollinating insects may contribute to disease dispersal.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neybees (Apis mellifera) as dispersal agents of C. acutatum and C. gloeosporioides among citrus plants. Two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screenhouse in which citrus plants were protected (or not) in insect‐proof cages. The source of inoculum was placed on one side of the screenhouse, and a honeybee hive was placed on the opposite side. All uncaged plants showed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and none of the caged plants exhibited PFD symptoms. The monomolecular model showed a good fit to disease progress in both experiments. Conidium‐like structures of Colletotrichum spp. were identified attached to the bodies of the honeybees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se results have revealed that honeybees disperse Colletotrichum among citrus plants.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安徽省夏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对采集自涡阳、怀远、固镇3个县的夏大豆病株及土样分离纯化后获得28株菌株,选取6株代表性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致病型。结果表明,6株菌株在利马豆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质地均匀;菌丝无隔,致密,具近直角分枝;在10%V8C培养液中,游动孢子囊顶生,不脱落,卵形至椭圆形,无明显乳突,有内层出现象,长宽比大于1.6∶1;同宗配合,在利马豆培养基上单株培养产生大量卵孢子,藏卵器球形,雄器大多侧生;接种合丰35大豆品种后出现典型的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r DNA-ITS序列分析表明,6株菌株与Gen Bank中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的ITS序列同源性高达100%;菌株GY4、GY8、HY11、HY16、GZ10、GZ21的毒力公式分别为1b,2,3a,3b,4,5,6,7;1b,1d,3a,3b;1d,3a,3b,3c,4,5,6,7;2,3c,4,5,6,7;1b,3a,3c,5,8;3a,3b,5,6,7,8;属于6个不同的致病型。研究表明,这6株菌株均为大豆疫霉。  相似文献   

19.
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 HLB)是柑橘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研究以柑橘叶脉为材料,采用nested-PCR技术对广西部分柑橘苗圃苗木进行了黄龙病检测。结果表明,nested-PCR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已经表现症状的苗木样品,还可以检测出带病但不显症的苗木样品。2007年共检测柑橘苗木样品1 950个,2008年共检测样品1 480个,黄龙病苗木检出率分别为10.31%和6.22%。本研究对及早控制带病苗木的传播,繁育柑橘无病毒苗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广东省惠州市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病组织分离法获得4株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该病原菌对20个马铃薯品种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在LB平板上菌落有透明和不透明2种形态;除葡萄糖发酵阳性、对链霉素和青霉素具有抗性等特征不同外,BP-hd-1、BP-hd-2、BP-hd-3和BP-hd-4菌株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的其它生理生化特征均相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株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短小芽胞杆菌AI-Khrj18(KY123871)、ML270(KC692158)、NCTC10337(LT906438)和ARD21(KX023236)的相似性为100.0%;4株菌株的gyrB基因序列均与短小芽胞杆菌AUEC29菌株(HM585095)的gyrB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9.7%~99.8%。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的病原菌为短小芽胞杆菌。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接种菌株BP-1后20个马铃薯品种的发病率均为100.0%,表明该病原菌对马铃薯有强致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