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怎样防除雄茭和灰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茭白田内 ,人们往往会发现一些株形高大 ,在孕茭期不能结茭白的植株 ,通常称为雄茭 ;同时也会发现虽然结茭 ,但肉质茎较小、包叶不开裂的茭白 ,肉质茎剖开后 ,其中充满灰黑色粉末状物 ,这类茭白不堪食用 ,称为灰茭。雄茭、灰茭是如何产生的呢 ?茭白之所以能够形成肥大的肉质茎 ,是因为茭白植株被一种称为菰黑粉菌的真菌寄生后 ,其茎端不正常膨大而成。若茭白植株未被黑粉菌侵染寄生 ,则不能形成茭白的产品器官即可食用的肉质茎 ,有些植株可以抽穗开花。这些茭白植株即为通常称的雄茭。而另一些植株被毒力强的菌种侵染 ,膨大的肉质茎内形成…  相似文献   

2.
谢贻格  江扬先 《上海蔬菜》2019,(3):24-25,33
该文介绍了茭白雄茭、灰茭的产生原因及遗传特性,比较了雄茭、灰茭和正常茭在形态上的差异,总结了雄茭、灰茭的识别方法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茭白品种余姚八月茭为试材,研究单季茭多茬茭模式不同育苗方法对夏茭孕茭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薹管定植育苗和育苗定植相比,利用常规单季茭收获后次年匍匐茎上的芽萌发直接作为夏茭种苗的育苗方法有效苗数充足、田间分布均衡、生长进程加快,采茭始期提早2~3d、采茭盛期提早3~4d、采茭末期提早1~2d;孕茭苗数、孕茭率、产量和产值极显著增加(与薹管育苗孕茭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极显著差异);每667m2产量1891kg、产值12291元,经济效益增幅21.9%~70.4%。虽茭白个体略小,但仍在市民认可和喜欢的范围内,对销售价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我省自1984年大面积引进优质、高产的无锡中介茭,开始二年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颇受茭农欢迎,但到1986年,全省普遍反映雄茭增多,夏茭竟一茭不收。我所调查结果:温州市郊松台大队32亩秋茭,雄茭达35%,九山大队1.2亩夏茭也无一收获。温州本地茭雄茭现象也很严重。由此,茭农不愿种植茭白,市场供应的茭白依靠外地运入。针对此情况,我们对雄、灰茭进行了四年系统观察研究,发现了雄、灰茭与正常茭在二间脉之间的叶脉数是不同的,并初步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正常茭、雄茭、灰茭3种茭白为材料,测定并比较三者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雄茭与灰茭、正常茭在形态上有着显著差异,而灰茭与正常茭间差异不显著;正常茭白的叶绿素含量最高,灰茭次之,雄茭最小;正常茭具有最强的光合能力,灰茭次之,雄茭最弱。  相似文献   

6.
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美华 《长江蔬菜》2011,(23):21-23
为解决单季茭白传统育苗方法存在的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问题,浙江缙云茭农摸索出了一套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它利用茭白薹管腋芽的分蘖特性,选用上年孕茭率高的茭白薹管扦插育秧种植,待寄秧成活后及时定植,不仅提高了繁种效率,实现了一年双收,提高了产量,而且降低了孕茭节位,提高了茭白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对在海拔高度200~1 000 m 地区栽培的单季茭的生长和孕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栽培的茭白萌芽期、出叶和株高增速峰值均比低海拔处明显延迟。高海拔处茭白萌芽较低海拔处需要更多5 ℃以上的有效积温;各海拔处茭白出叶速率和株高增速与有效积温间呈正相关。各海拔高度孕茭先后顺序为:410 m > 650 m > 1 008 m > 815 m。各海拔处茭白的孕茭期均发生在气温适宜孕茭的时间段内。因此,海拔高度对茭白生长和孕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差异来实现的,高温抑制茭白黑粉菌的正常生长及代谢可能是茭白夏季高温条件下难以孕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由于灰茭、雄茭每年都会在正常的茭白田内自然产生,因此必须年年选种。在一些新引种茭白的地方,往往是第1年生产较好,第2年即开始出现灰茭、雄茭现象,第3年种墩就不能做种,出现大量灰茭、雄茭,产量大幅度降低。若用灰茭、雄茭的种墩或分株做种,第2年还是灰茭和雄茭,绝不会成为正常茭。  相似文献   

9.
符长焕 《中国蔬菜》2018,1(1):54-57
以茭白品种余姚八月茭为试材,研究单季茭二茬模式不同栽种期对茭白第1茬孕茭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种期的提前,茭白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均极显著提高。其中9月15日栽种的茭白翌年春季生长旺盛,早期分蘖增多,提前15 d进入分蘖高峰;植株增高4~7 cm,壳茭质量增加9~21 g;茭白采茭时间提前3~7 d,采茭盛期提前4~8 d,采茭末期提前1~4 d;每墩孕茭苗9.7个,孕茭率90.7%;每667 m~2产量为1 425 kg,产值8 265元,经济效益增幅达35.5%~113.8%。  相似文献   

10.
以浙茭2 号(双季茭)的“雄茭”、“灰茭”和正常茭植株为试材,比较了“雄茭”、“灰茭”
和正常茭植株的株高、叶数、分蘖数、植株地上部(叶片、叶鞘和地上茎)生物量和地上茎的质量、形态
指标,同时研究了杀菌剂、水分、辐照等环境因子对“雄茭”和“灰茭”形成的影响,以及“雄茭”和“灰
茭”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雄茭”植株最高,“灰茭”次之,正常茭最矮;正常茭和“灰茭”分蘖数和
每墩植株地上部鲜质量显著高于“雄茭”;正常茭单个地上茎的鲜质量和体积最大,“灰茭”次之,“雄茭”
最小。田间施用杀菌剂可能是影响“雄茭”形成的主要因素,而辐照、干旱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灰茭”均
可形成。“雄茭”和“灰茭”具有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褚福强  张敬泽  郭得平 《长江蔬菜》2010,(14):101-102,112
茭白是一种水生蔬菜,是由美味黑穗菌侵染菰草形成的。当菰草植株逃避了真菌侵染,这些植株被称为"雄茭"。主要介绍了一种简单、迅速的细胞学染色方法,可清楚观察真菌在茭白植株中的的菌丝分布,以及用于早期迅速区分茭白和雄茭植株。  相似文献   

12.
对茭白肉质茎膨大前后的主要内源抗氧化剂—抗坏血酸水平以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肉质茎膨大后,其MDA含量大幅增加,抗坏血酸含量大幅下降,氧化型抗坏血酸比例显著上升。而同时期成熟叶片中的MDA含量基本不变。说明茭白肉质茎在黑粉菌大量繁殖引起膨大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烈的氧化胁迫。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茭白黑粉菌及茭白植株中基因组DNA的高效提取方法。采用改进的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DNA,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A260/A280的测定和PCR扩增结果表明,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茭白黑粉菌及茭白植株基因组DNA,所得DNA无论是纯度还是完整性都比较好,适合于酶切和PCR扩增,可以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PDA培养基上生长的菰黑粉菌进行了剂量范围为0~50 kGy的60Co-γ射线辐照.研究结果表明,菰黑粉菌对射线辐照具有极高的抗性,在10 kGy的60Co-γ射线辐照下仍可生长.本研究为筛选生产上有益性状黑粉菌突变体,用于创制茭白新品种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茭白产品器官是茭白植株受菰黑粉菌侵染膨大后形成的肉质茎。通过分析茭白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认为茭白遗传变异来源很可能主要来自菰黑粉菌的遗传变异。讨论了茭白育种技术及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单季茭白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白品种葑红早为试材,采用土壤为栽培介质,对Cd2+,Pb2+的单一及其复合胁迫,进行有机肥和无机肥处理,测定了茭白根、短缩茎、叶及产品器官中Cd2+.Pb2+的积累量.研究结果表明,Cd22+,Pb2+的积累量在茭白不同器官间表现为根>短缩茎>叶>肉质茎;两品种中复合胁迫时的Cd2+.Pb2+积累量均明显高于单一胁迫;不同肥料间以有机肥处理下茭白各器官中Cd2+.Pb2+的积累量同比均显著低于无机肥处理.品种问存在明显差异,蒋墅茭对Pb2+的积累能力强于葑红早,对Cd2+的积累能力则低于葑红早.茭白根系对Cd2+,Pb2+的富集系数表现为无机肥处理和复合胁迫处理时分别显著大于有机肥处理和单一胁迫.  相似文献   

17.
美味黑粉菌冬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蝉  张敬泽  王晓清 《长江蔬菜》2012,(16):104-107
研究了疏亲水界面、温度、pH值和不同物质对美味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探讨美味黑粉菌冬孢子在自然生境条件萌发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界面促进美味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在疏水的聚苯乙烯塑料培养皿和茭白茎表皮上,萌发率高;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30℃,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萌发;酸性条件促进冬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3~4;蔗糖促进冬孢子萌发,且以1%浓度最适,但同样浓度的甘露醇、葡萄糖、海藻糖、D-果糖等抑制冬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8.
以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材料,以土壤为栽培介质,研究了100 mg/L Cd2+胁迫下,不同浓度硫处理和不同种类肥料交互作用对茭白各器官中Cd2+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d2+在茭白不同器官的积累表现为根〉短缩茎〉叶〉肉质茎;不同肥料间,有机肥处理下茭白各器官中Cd2+的积累量同比均显著低于无机肥处理;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葑红早各器官中Cd2+的积累量高于蒋墅茭;硫元素能促进茭白根系中的Cd2+向地上部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