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寿县小麦下垫面能量平衡闭合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应祥  田红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384-387
摘要:通过采用涡度相关法观测的小麦下垫面的潜热和显热通量与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冠层热储量三者之和的有效能量之间的平衡能量平衡闭合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小麦生态系统中存在能量不闭合现象,麦田能量平衡比率为O.91,能量闭合程度较高;在假定常规的有效能量测定正确的前提下,可以认为涡度相关测定的湍流通量可能被低估了。  相似文献   

2.
典型草原区生长季能量平衡闭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史激光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332-336
根据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2009年生长季(5~9月份)湍流通量与辐射通量连续监测资料,结合同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能量平衡比率对该地区不同天气状况下能量平衡闭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季晴天能量平衡比率99.0%,日均能量平衡比率66.7%;生长季阴天能量平衡比率110.3%,有效能量小于湍流能量,日均能量平衡比率64.3%,存在能量不闭合现象。  相似文献   

3.
典型草原区草地潜热通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6):195-199
为研究局地小气候和草地生态系统变化提供依据。利用2010年6月1日—8月31日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系统资料,分析锡林浩特典型草原区草地潜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6—8月总体能量平衡闭合很好,闭合度达83.9%。晴天闭合度为81.4%,阴天闭合度为95.0%,处于国内外同类观测闭合度范围的上等水平;潜热通量日变化呈单峰型二次曲线,日出后逐渐升高,中午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日落后趋于稳定。晴天和阴天的潜热通量日变化趋势相同,但阴天波动性较大,变幅大于晴天,且峰值滞后于晴天;潜热通量与净辐射、气温、地表温度、地表温度与气温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水平风速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其中,净辐射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通量的变化特征及规律可以为准确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中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对CO2通量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以吸收CO2为主,夜间表现为排放CO2;CO2通量的日变化模式有单峰型、双峰型和不规则型。稻田CO2通量日变化强度受水稻生长状况影响,水稻生长旺盛期白天CO2吸收通量、夜间排放通量以及日净吸收CO2通量均高于生长前期和成熟期;且早稻与晚稻间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应用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了蜂蜜中的C_4植物糖的含量,考察了方法的重复性与检出限。针对测量数学模型建立了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蜂蜜中C_4植物糖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通过不确定度来源分析,建立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并考察了测定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稻谷中三环唑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根据JJF 1135—2005化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的相关规定,对测定过程中可能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建立了测定稻谷中三环唑残留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分析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并将各分量进行合成。得出当稻谷中三环唑的量为0.262m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20 mg/kg (k=2)。  相似文献   

7.
凯里市黑腹绒鼠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摸清黑腹绒鼠种群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给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1984-2012年贵州省凯里市历年鼠情系统监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黑腹绒鼠主要栖息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6.60%,为当地常见鼠种之一;稻田、旱地耕作区平均捕获率为0.42%,不同月份种群数量波动较大,全年种群数量在5—6月和9—11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分别为0.50%~0.53%和0.43%~0.54%,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说明不同年度、季节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种群数量季节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每年4月和8月为当地该鼠的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8.
高粱SSR和EST-SSR标记在割手密中的通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割手密中开发的分子标记有限, 为增加其分子标记数量, 本研究对高粱分子标记在割手密中的通用性进行分析。选用高粱的 29对基因组 SSR标记和 20对 EST-SSR标记在割手密种质 GSM39中进行筛选, 以评价其通用性。进一步利用 14份割手密材料评价标记的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 70%的 EST-SSR引物在割手密中得到成功扩增, 可用的 EST-SSR引物中多态性比率占 50%。SSR引物在割手密中的通用性比率只有 34.5%, 但多态性比率为 70%。14对多态性引物在 14份割手密中共检测到33个等位基因, 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为2.4286,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 平均观测表观杂合度为0.544, 平均期望杂合度为 0.3858, 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 0.3716。结果表明, EST-SSR引物的通用性高于 SSR引物, 但 SSR引物的多态性更高。这对割手密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合成分析、EOF分解、显著性差异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60—2010年安徽淮北地区5—9月25个区域性暴雨个例进行分析来研究安徽地区淮河以北区域性暴雨时空分布、大尺度环流分型及物理量场分布特征,从气候背景角度出发了解其成因分析,为预报提供有益参考。研究表明:安徽淮北区域性暴雨大尺度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两脊两槽型。暴雨区多位于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南侧和低层低涡辐合中心东南侧、闭合经向垂直环流上升支下方。冷空气分别从高低层同时入侵,高层冷空气以高值位涡柱的形式向下入侵。暴雨区多位于垂直上升速度中心和湿位涡负值中心略偏北,垂直方向上呈现湿位涡正负区叠置的形势,且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和中高层的斜压不稳定相结合,使得大气不稳定性增强是造成淮北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小豆遗传差异、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水平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7对小豆SSR标记和31对绿豆SSR标记,用5份日本材料作对照,对249份中国小豆种质进行遗传差异、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LD)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630个等位变异,SSR位点等位变异数在2~17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24~0.898,平均为0.574。15个不同地理来源群体间表现出显著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其中中国云南最高,河北、天津最低。聚类分析将254份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在一定程度上和地理生态环境相关。LD分析显示和其他作物相比,小豆LD衰减距离较短,最大衰减距离为5.8 cM (R2>0.1),基因组LD平均衰减距离小于1 cM (R2>0.1,P<0.001)。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麦田湍流通量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景  严平  伍琼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319-323
利用淮河流域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的湍流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麦田湍流通量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净辐射通量、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净辐射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成熟期;显热通量在中午温度最高时达到最大值,夜间显热通量多为负值;潜热通量峰值出现时间比净辐射通量峰值延迟1h左右;自拔节期开始,麦田潜热通量日平均值都大于50.0 ;三叶期和分蘖期,土壤热通量日平均值都为负值,其它时期为正值;H/Rn和LE/Rn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农田CO2和热通量日、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淮河流域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全年每天48 个时次的湍流通量涡度观测资料,分析近地层CO2和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CO2、净辐射和潜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明显,表现在春、夏两季CO2、净辐射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幅度大, 冬、秋季变化幅度较小;分季节研究发现CO2通量在夏季和春季(水稻及小麦生长期)较大,而在下垫面无作物以及被积雪覆盖时只有-0.051 mg﹒m-2﹒h-1 ~-0.047 mg﹒m-2﹒h-1,整个观测期CO2通量日平均值约为-0.59mg﹒m-2﹒h-1,农田明显为CO2的汇;净辐射和潜热通量在5 月份最大, 1 月份最小。  相似文献   

13.
几种植被能量平衡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89年4-10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晋西黄土高原地区几种主要植被之间能量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植被间反射率差异明显,在太阳总辐射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各下垫面得的净辐射差异显著,有效辐射的差异相对较小;不同植被之间土壤热通量(Qs)、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潜热通量的日间变化过程中,草地和刺槐林没有“午休”现象,而油松林和沙棘林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刺槐林的日平均  相似文献   

14.
As the incident radiation penetrates vertically in any plant stand having green closed canopy, the PAR flux density (Rn) gradually decreases with depth in a manner that the radiation flux density (Rn)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photosynthetic-area percentage (Pap), and the radiation interception density (Rid). The radiation interception density (Rid) is a function of net radiation intercepted, total photosynthetic-area percentage and the thickness of that photosynthetic-area.  相似文献   

15.
陆地生态系统CO_2和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是理解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过程和模型开发的基础.农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特征的研究对把握作物生产力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齐穗期水碳通量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C_3作物冬小麦构成的农田生态系统晴天CO_2通量、水汽通量和冠层导度均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午休"的原因是晴天强光造成的"光抑制";CO_2通量对光合有效辐射呈米氏响应,其表观量子效率为0.002 997 mg/μmol,潜在最大碳通量为3.349 4 mg/(m~2·s);水汽通量和冠层导度与光合有效辐射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但在相同光合有效辐射下,下午的冠层导度明显小于上午,其原因在于同化产物的反馈抑制;下午的水汽通量明显大于上午,则主要受控于温度和VPD的变化.由于下午的水汽通量大于上午,而CO_2通量在上午和下午无明显差异,使得农田生态系统上午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下午.  相似文献   

16.
贺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107-111

为准确估算评价草原生态系统碳源/汇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锡林浩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牧草不同生育期CO2通量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以吸收CO2为主,夜间表现为呼吸排放CO2,夜间较白天变化相对稳定;CO2通量晴天与阴天日变化趋势一致,但阴天变幅大于晴天;在牧草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天气背景下,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不同。CO2通量波动晴天大于阴天,但无论晴天还是阴天,返青期、黄枯期为大气CO2的源;开花期为大气CO2的汇,且开花期CO2净吸收通量明显高于生长初期和黄枯期,而黄枯期CO2呼吸排放通量明显高于生长初期和开花期。牧草在不同生育期的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平均气温、地表平均温度、5 cm平均地温和平均风速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乌兰乌苏绿洲棉田生态系统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新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陆地-大气间水汽和二氧化碳连续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2009年1—12月应用涡动相关系统,连续观测乌兰乌苏绿洲棉田生态系统下垫面(裸地和不同生长期)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析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绿洲棉田生态系统下垫面全年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干、湿2季,干季棉田下垫面以释放CO2为主,湿季以吸收CO2为主,但全年吸收量远大于释放的量。(2)在湿季,绿洲棉田生态系统下垫面其CO2的通量值曲线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与下垫面棉田发育情况有较好的相关性。(3)其水汽通量全年分3个阶段,水汽通量值从小到大分别为:雪覆盖阶段。裸地阶段。棉花种植阶段。(4)在湿季,其水汽通量日变化明显,与日照强度和温度相关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